借“互联网+”和煦东风,谱“创新素养”新篇章 ---青铜峡市五中理化生组全员赛课掠影(一)

刘俊琴

<p>  根据《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开展全区中小学“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的通知》要求,为推进我校“互联网+教育”标杆学校的建设,促进互联网技术与创新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学校决定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决定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全学科,全员“观课、赛课”活动。2020年9月22日、23日,理化生组全体教师及部分领导参加了马晓琴,武玉雪,刘旭,陈霞,丁海玲等五位青年教师的观摩课。</p> <p>  在一段优美的音乐声中马晓琴老师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讲授拉开了帷幕,敲击用的小锤,产生振动的音叉,让孩子们看到了振动,听到了声音,明白了声音的产生原因。</p> <p>  “徒弟做课,师傅帮忙”,经验丰富的周新华老师帮忙排解困难。</p> <p>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是真的吗?”,孩子们小脸贴桌面,小手敲桌下,原来声音可以在桌子里传播。 </p> <p>  《热机的效率》是武玉雪老师精彩呈现的一课,教材内容的娴熟,教学手段的多样,教态的自然得体,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无不体现出玉雪老师经过一年的苦心钻研与学习,教学技艺有了极大的提升。</p> <p>  刘旭老师用“倒叙”的手法,精炼的语言,合理的引导,恰当的解答将《比热容》一节演绎的恰到好处。</p> <p>  “心灵有厚度,处处是风景”,“活到老,学到老”,虚心学习每位做课教师的优点,着力改进不足,力求自己也精彩。</p> <p>  陈霞老师做课《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p> <p>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昨日的“数字化教材”还是盲点,今日的课堂已娴熟驾驭,得心应手的运用数字化教材中的图片,视频,问题解答等功能将重点问题化解,将难点问题突破。</p> <p>  教学助手软件中的随机点名让听课的孩子们全神贯注。</p> <p>  看,中标的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回答着老师的提问。</p> <p>  “擂台赛”开始啦,孩子们通过游戏活动一决高低。</p> <p>  丁海玲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设疑激趣,《氧气》一课的教学开始了。</p> <p>  “最爱化学课,化学课有实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海玲老师规范的实验操作,标准的语言描述,为孩子们的化学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p> <p>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四人一组的合作讨论热火朝天,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p> <p>  海玲老师讲的精彩,观课教师听的认真。</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课堂笔记就是知识的收纳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听到了,看到了,很想试试自己来操作,未曾想一点小小的操作失误尽然没能躲过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虽然没了面子,但却掌握了正确操作,十分值。</span></p> <p>  “传、帮、带,以老带新”,“观、研、促,各显身手”,“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通过“互联网+创新素养”赛课活动的开展,在全组成员的真诚交流合作中,理化生组的教学工作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p> <p>  </p>

老师

素养

教学

孩子

理化生

赛课

做课

互联网

声音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