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勇占C位的“女强人”(四)

艾亲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立志要嫁给王侯的“丑女”钟无艳</b></p><p>钟无艳,又名钟离春,字无盐,今山东东平人,齐宣王的王后 ,无盐邑宰之女。</p><p>钟无艳是历史上的“丑女”,其额头突出,双眼下凹,骨架很大,非常的壮实,脖子粗有喉结,还皮肤黝黑,身材上下比例失调,总之,其五官没有一处可以和美貌这个词扯上关系。钟无艳的父亲曾经是基层军官,其受父亲的影响,自幼不爱女红而喜耍枪弄棒,并研习《易》术。</p><p>钟无艳与大多数相貌丑陋、内心自卑的女人不同,虽长得丑,却立志要嫁王侯,故到了40岁还未出嫁,被时人当笑话讲。当时,齐国国君是继位不久的齐宣王,其虽名为"辟疆",继位后整日沉溺于酒色而不理朝政,还喜欢吹捧、讲排场,像著名的"滥竽充数"的典故就发生在其身上,此外,其脾气暴躁,无人敢上前进谏,可以说当时的齐宣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齐国本来是一个泱泱大国,再这么下去,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说没落就没落了。为了拯救国家,钟无艳冒着杀头的危险来到了都城临淄。</p> <p>这天,齐宣王在宫中和众臣宴乐,护卫长报告说,有一丑女求见,说是要充后宫侍奉大王。齐宣王十分意外,心想寡人后宫佳丽成群,丑女岂能充后宫,简直就是笑话。在场大臣也陪着齐王大笑,唯独上大夫淳于髡建议把其宣进宫来看个究竟。于是,钟无艳进入宫中,其当着齐宣王和众大臣的面在堂下站定,就举目、张口、挥手、拍膝盖,并高喊:危险啊!危险啊!齐宣王迷惑不已,要其说明白一点,其上前施礼,说道:我这举目,是替大王观察风云的变化;张口,是怒斥大王那双不听劝谏的耳朵;挥手,是替大王赶走阿谀之徒;拍腿,是要拆除供大王享乐的雪宫。</p><p>齐王被震住了,表示愿意听下去。钟无艳接着就讲齐国面临的四大问题,一是西边的强秦南边的强楚是外部大患;二是耗费人力物力修建高台、豪华宫殿,搞得民生凋敝;三是有才能的人都隐居山林,善于献媚的却围绕在身边;四是大王沉溺于酒色,对内不修国政。这些都是悬在齐国头上的剑,若再不改变,别说当霸主,国家都很危险了。</p> <p>齐宣王被钟无艳这些一针见血切中时弊的言论震憾了,淳于髡见其出言不俗,便力劝齐宣王娶其为后。齐宣王内心那道坎自然还是越不过,故而只是笑而不答。</p><p>当时秦、燕二国都想制服齐国,派来使者以难题加以刁难,一个是解玉连环,二是弹响蒲弦琴。钟无艳凭智慧很快就解决了这两个难题,让使者感到齐国有高人,遂无趣地回国复命去了。</p><p>齐宣王还不甘心,又提出收复被赵国攻占的鄄邑的问题,并说,收复鄄邑,寡人眼下实在有些力不从心。钟无艳起身道:民女略知枪棒,无盐邑还有姐妹三百,可以为用,愿请命与赵军决战。齐宣王对钟离春的话将信将疑,淳于髡道:大王若诏命无盐邑守军听姑娘调遣,微臣愿为监军,协力破赵。齐宣王当即诏命钟无艳为无盐将军,淳于髡为监军,由无盐邑守军和钟姑娘的三百姐妹组成无盐军。钟无艳没有马上接诏令,而是反问道:若破赵军,民女入宫之事怎么说?齐宣王一怔,尴尬地说:啊!啊!若破赵军,寡人自有安排。钟离春接诏并组建无盐军去了。</p> <p>到了前线,赵军守将白元正在与参军对坐弈棋,探马向其报告说齐国无盐将军率兵来夺鄄城。白元得知对手是无名之辈,就没有把齐军放在心上,其要探马告诉对方,若能在棋盘上争胜,愿交付鄄城。</p><p>钟无艳得报,心中暗喜,决定将计就计,遂命军士在阵前筑起高台,摆好棋盘,然后向白元发出请柬。第二天,白元来到棋台,双方均只有数名护卫。两人隔棋盘坐下,下了十几个回合,钟无艳败势已露时,其巧施法术,瞬间白元转为劣势。白元知道碰到了高手,伸手就要抽刀,钟无艳迅速抄起棋盘朝白元头上打去,白元顿时脑浆迸裂。淳于髡见钟无艳手举棋盘,发出信号,遂指挥齐军掩杀过去,赵军无将,各自逃命,齐军一举夺回鄄城。</p><p>钟无艳和淳于髡班师凯旋时,齐宣王亲自迎接并当众宣布封钟无艳为王后,并散尽后宫。自此齐宣王把钟无艳看成自己的一面宝镜,开始勤政改革,远小人而近贤良;王后钟无艳则拆渐台、罢女乐、退谄谀、进直言、选兵马、实府库,齐国成了六国中的佼佼者。</p> <p>钟无艳治国借鉴了秦国的做法,也是从人才入手,为了吸引人才,其多次亲往官署选拔,招入了一大批有治理能力或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即使出身低贱,只要有才华就能够得到官职。此外,其还光大了齐桓公创设的稷下学宫,集中了儒、墨、道、法等各派学人,让他们独立著书立说,形成百家争鸣局面。</p><p>齐国安定之后,齐宣王对美女就又心痒痒了,天天面对钟无艳总不是个事,于是大美人夏迎春顺理成章地冒头了。夏迎春不但长得漂亮而且能歌善舞,齐宣王不问政事之时,就由夏迎春陪侍,钟无艳、夏迎春这一后一姬倒也相安无事,于是就有“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之说。</p><p>公元前314年,钟无艳去世后,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无视孟子王道的劝谏,乘机发兵,齐军在燕国都城大肆烧杀抢掠,引起燕地百姓的不满,这为齐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三十年后,乐毅统帅燕国及赵、秦、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使齐国只剩下即墨、莒两座孤城,尽管最后依靠田单破敌复国,但齐国从此衰落下去了。</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敢于和心仪的人“私奔”的卓文君</b></p><p>卓文君,四川邛崃人,临邛巨商卓王孙之女,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p><p>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代文学家,善鼓琴,其所用之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p><p>卓文君17岁时,长得是“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其还善琴,文采亦非凡。其父亲最先个安排了一个政治婚姻,将其许配给了某一皇孙,然而此皇孙是一个病人,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卓文君算是在家守寡。</p><p>司马相如早年家贫,父母双亡,早期投靠梁孝王,和邹阳、枚乘一起在梁孝王门下写些东西,梁孝王去世后,司马相如想起好朋友王吉在临邛做县令,于是二话不说就到了临邛。</p><p>在临邛,基于和县令的关系,司马相如自然是声名在外。一天,司马相如应邀到卓王孙家作客,欢聚之间,司马相如在卓家大堂上弹唱了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p> <p>这是一首措辞直率、大胆、热烈的词曲。卓文君隔帘窥视,直听得是怦然心动,挑逗到了卓文君的芳心。再观司马相如,那是风度闲雅,卓文君顿生爱慕之情。之后,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强烈阻挠,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收拾细软,逃出卓府,与司马相如私奔了。他们先是来到了成都司马相如家,面对家徒四壁的境地,他们勉强过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后,还是卓文君首先提出还是回临邛比较好些,毕竟有父母亲的关爱。于是,他们又大大方方地回到了临邛老家开起了酒肆,卓文君更是自己当垆卖酒,虽生活艰难,但俩人感情日深。</p><p>卓文君果然是一个罕见的奇女子。这一招使得其父卓王孙觉得面子受到伤害,迫不得已,就分给女儿家仆百人、钱财百万,俩人生活安定了下来,更重要的是终于使得父亲承认了他们的爱情。</p><p>后来,司马相如凭借自己的才华,尤其是所作《子虚赋》、《上林赋》受到了汉武帝赏识,俩人生活更为如意。</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善良的“灰姑娘”许平君终成皇后</b></p><p>汉宣帝刘病已的祖父是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因为巫蛊之变,全家被抄斩,仅留下刘病已一人,其从小就是孤儿,寄养于掖庭,生活是靠刘据的几个老部下接济。张贺本是刘据的家吏,曾想把孙女嫁给刘病已,但是被弟弟富平侯张安世一口拒绝,张贺只好作罢。</p><p>当时在掖庭,许广汉被贬任典狱长,其有个女儿叫许平君,清纯温柔,两个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在一起交往中迸发出了一些感情的火花。然而许平君自幼就已经许配他人,属于名花有主。但是就在许平君出嫁前,未婚夫突然去世,缘分的红线最终还是将这对年轻人牵引到了一起。</p><p>张贺还是想尽家臣之责,知道这个情况后,就说通了许广汉,却遭到许妻的坚决反对。许平君可怜刘病已是虎落平阳,虽然根本不知道前途在哪儿,随时还可能卷入政治斗争中,许平君还是决定嫁给刘病已。婚后,刘病已搬进了岳父许广汉的家里,实质上做了上门女婿。小俩口感情很好,第二年就生了儿子刘奭(汉元帝)。</p> <p>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汉昭帝死后,昌邑王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被赶下了台。当时的权臣霍光挑来挑去,就挑中了“平民”刘病已继位,是为汉宣帝。霍光为家族长远着想,想把如花似玉的女儿送给宣帝做皇后。汉宣帝刚刚即位不好硬顶,于是下了一道诏书,说我以前有一把剑不见了,你们谁看见了给我呀!众大臣慢慢才知道汉宣帝所说的“剑”就是“糟糠之妻”许平君。在众臣力谏之下,“灰姑娘”许平君终于当上了汉朝皇后。然而,许皇后没过几年舒心的日子就被霍光的老婆下毒害死了,成了权臣挑衅皇权的一个牺牲品。</p><p>几年后,霍光死了,汉宣帝逮住机会把霍家满门抄斩,也算是为结发妻子雪了恨吧。</p><p>后来,汉宣帝为了儿子刘奭的健康成长也费了不少心思,其为儿子挑了一个自己不喜欢、又没有子嗣的王氏做继任皇后。王氏“素谨慎而无子”,其以较好的生存态度确保了刘奭顺利即位的同时也保住了自己的后位。汉宣帝能这样做,主要还是念及和许平君的夫妻之情吧。</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为唐太宗殉情而死的痴情女徐惠</b></p><p>徐惠,今湖州长兴人,唐太宗的妃嫔。</p><p>徐惠系大唐沂、果二州刺史徐孝德长女。徐惠五个月大就开始说话了,四岁就熟读《论语》、《毛诗》;八岁擅长写文章,曾拟《离骚》作诗《拟小山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在这首诗中,小小的徐惠流露出对屈原的崇敬与仰慕。其父看后大吃一惊,之后便是合不拢嘴。而徐惠的作品马上在盛唐广为流传。</p><p>唐太宗听说后,召其进宫,只望第一眼,就感觉这女孩子有着与别的女孩子不一样的气质和魅力,那是一种自骨子里透出来的如兰如竹如梅般的清新高洁妩媚。唐太宗很是喜欢,立马就封十多岁的徐惠为才人。之后,唐太宗政务繁忙,加上宫中美色如云,慢慢就将其淡忘了。而徐才人很长时间得不到唐太宗宠幸,不免有些失落,于是其作诗《长门怨》:</p><p>旧爱柏梁台,新宠昭阳殿⋯颓恩诚已矣,覆水难重薦。</p><p>这诗在宫中传开,自然就唤起了唐太宗对徐才女的关注和恩宠。</p> <p>徐才人聪慧貌美,手不释卷,诗文更加优美,文思犹如泉涌,而且很有政治见地。在唐太宗的晚年,徐才人是被唐太宗当为珍宝一样“收藏”的女人。唐太宗对其礼待、加封的同时,其父也被升为礼部员外郎。</p><p>又年轻、又有活力的徐才人在唐太宗那里尽情玩点小花样,比如撒撒娇什么的,让唐太宗趋于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有一次,唐太宗兴致挺高地召见徐惠,结果迟迟不见其到来,本来的好心情变成了一肚子的怒火。珊珊来迟的徐惠见唐太宗一脸的不快,这正是其所猜想到的,徐美女只是嫣然一笑,于是提笔写了一首诗:朝来临镜台,妆罢渐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意思是古时候还有千金买一笑,我也不是一般的人,即使是皇帝的召见也不是喊到就到的。唐太宗念完全诗之后,哈哈大笑,本来一肚子的怒气一下子全消失了。</p><p>徐才人很快就从婕妤升为充容。徐充容确实是一位有见识又贤淑的女人,其没有因为得宠而忘乎所以,其总是能找出唐太宗执政的不足而加以规谏。</p> <p>贞观末年,唐太宗多次兴兵攻打四方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并且在多处修建宫殿,劳民伤财,百姓更是怨声载道。</p><p>公元648年,唐太宗驾幸玉华宫,命徐充容伴驾。徐充容在《谏太宗息兵罢役疏》中说:翠微宫、玉华宫这些宫殿虽然是依山傍水而建,构筑的面积不算大,但人力、运输之类的耗费也不在少数,有德之君应以百姓的安乐为安乐,应该杜绝或者是减少这样的开支。</p><p>对于宫中的收藏,徐充容也有一番不同的见解,其说:那些光彩夺目的珠宝玉器何尝不是侵蚀人心的毒药,应该尽量不去追求这些东西,要知道事业安泰的时候就容易骄纵和放任。</p><p>对于唐太宗实施的四方用兵、开疆拓土的战略,徐充容也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其说到:用农民有限的收成去填补战争无边的沟壑,为收复四方部族却要丧失现存的军力,这不是明智之举;老百姓长期承受战争之累是很容易产生内部动荡的。</p><p>徐充容所说的都切中要害,唐太宗很赞同其观点,遂封其为贤妃。</p> <p>徐贤妃的上述规谏,可谓是有理有据,落地有声,且文采斐然,乍看绝非出自女子之手,其贤惠可见一二。 唐太宗在徐贤妃身上似乎看到了长孙皇后的影子。后世对“上疏”评价颇高,说:唐太宗纳谏之德,冠绝古今,外之房、杜、魏,宫妾之中,复有徐氏焉。</p><p>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唐太宗的遗诏要求没有子女的后宫妃子都去感业寺出家为尼,连武则天都出家了,而独独特赦了徐贤妃。随着唐太宗的离去,少女情怀的徐贤妃的精神世界很快就崩塌了,其既仰慕又悲哀,渐渐的患上了重病,且不肯服药医治,其在病情危急时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说:先帝待我优厚,我现在希望早一点死去,魂魄有灵,能够早日让我侍奉在先帝陵寝。第二年,情深不寿的徐贤妃病逝,年仅24岁,其陪葬在唐太宗昭陵的石室中,遂了其追随唐太宗而去的心愿。</p><p>后世之人因徐贤妃才情出众,并且八岁就写出“抚桂枝以凝想”的诗句,就封其为“桂花花神”。所以,八月桂花的幽香里是饱含着一份痴情。</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对“贵气”的郭威一见钟情的柴氏</b></p><p>郭威,字文仲,今河北隆尧人,五代十国时期后周王朝建立者。</p><p>柴氏,邢州大户之女,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妃,后被明宗帝从宫中遣散回籍。</p><p>郭威年仅数龄时父母双亡,其由姑母抚养长大,成年后从军,后失手打死了一个无赖,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将军赏识其并将其“捞出来”,让其在马铺当走卒。</p><p>话说柴氏被遣散回籍,带着金银细软在黄河边上与在此等候的父母会合。不料一场大雨让他们全家只好暂住旅舍。一天,柴氏见到一个身材伟岸但穿着破烂的男子,其十分惊讶,便请进屋聊了一会。柴氏发觉郭威不但形貌不凡,而且言谈举止十分得当,认定其绝对是一个可被塑造的人,便决定下嫁于其。柴氏父母坚决反对。柴氏对父母说:我久在宫中,颇识贵人;此人贵不可言,不可失也。于是郭威与柴氏在旅舍中结为夫妻。此后柴氏将自己的积蓄分为两份,一半留给父母,一半赞助给自己的丈夫。这一半为“五百万缗”,是一笔相当大的数字。</p> <p>成婚后,郭威还是没有找到“感觉”,其依然是饮酒、赌博、任侠妄为。于是,柴氏规劝说:君贵不可言,五百万资君的钱要用在正道上,时不可失啊!</p><p>在柴氏的帮助下,郭威开始利用这些钱财结交豪杰、招兵买马,再投靠到刘知远麾下,因战功得到重用。刘知远建立后汉时,郭威担任枢密使。刘知远死后,郭威成了刘承佑的辅政大臣。之后,郭威为后汉屡立大功,刘承佑担心篡位,就派人截杀郭威。郭威采纳谋士魏仁浦之计,伪造诏书,称刘承佑令郭威诛杀诸将。于是群情激愤,诸将推举郭威起兵。郭威深得军心,义军一边倒地大败后汉军,公元951年,郭威即位,建立后周。</p><p>郭威为帝后,虚心纳谏、改革弊政,实实在在治理国家,自我抑制享乐奢侈,逐渐改变了五代时期对百姓的盘剥搜刮,曾出现10万户百姓归顺后周的“壮举”,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趋向好转。</p><p>郭威和柴氏婚后没有孩子,就收养了柴氏之侄柴荣,梁氏早逝,郭威为帝后,追封其为圣穆皇后,从此不再册立皇后。</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育“四帝二王二后”的母亲娄昭君</b></p><p>南北朝是一个大分裂的时代,朝代更迭频繁,鲜有平稳安定的时候。</p><p>娄昭君是南北朝时期的传奇女性。其传奇,不仅表现在帮助高欢开创了北齐王朝基业,还在于生育的六子二女中,有三个儿子登基称帝,一个儿子被追谥为皇帝,两个儿子封王,两个女儿均成为一代皇后。</p><p>娄昭君,鲜卑人,是代郡贵族之后,史书记载其“少明悟,强族多娉之,并不肯行”。然而,其慧眼独具,尤其是婚姻大事上极有个人主见。一次机缘巧合,娄昭君看到在城墙之上服劳役的士兵高欢相貌奇伟,面带忠厚,料定其是个英雄,日后必然发迹,于是产生爱慕之意,并决定非高欢不嫁。之后,娄昭君通过身边的亲信婢女和高欢私定终身。两人结成美满姻缘之后,娄昭君又拿出大量家资,让高欢结识天下英雄豪杰。高欢正是因为有了妻子在财力上的帮助,开始了事业上的起步,其由一位普通士兵成为怀朔镇的队主,进而转任为镇函使,最后因战功显赫,当上了东魏的丞相。</p> <p>娄昭君为丈夫高欢的事业做出的牺牲甚多。高欢掌权东魏时,为了与茹茹国建立外交关系,打算纳娶茹茹公主,因考虑娄昭君的感受而犹豫未决。娄昭君以国家利益为重,劝高欢娶回茹茹公主,还自动腾出正室,让高欢合婚。</p><p>高欢共有一妻十妾,十五个儿子,三个女儿。娄昭君平日柔顺勤俭,谦卑自守,亲自纺织针补,其对姬妾所生诸子均十分慈爱,不异于己出,还对诸子每人必送一袍一裤。如此精细打理“后院”,让高欢完全没有后顾之忧。</p><p>娄昭君为数朝母后,贵盛至极,但从不为亲族求官要爵,连亲弟弟也一样,坚定地维护朝廷用人方面的公正。</p><p>娄昭君能够慧眼识丈夫,自然也能够识他人。公元546年,高欢在征战中大败于西魏的宇文泰。为了复仇,大将侯景多次请求率领大军西击宇文泰。高欢十分高兴。娄昭君却冷静地劝说到:侯景得到精兵,无论胜与败,都不会再服从你了!高欢这才作罢。后来,娄昭君的话一一应验,高欢的尸骨未寒,侯景就自立山头,反叛了高家父子。</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从“平民妻”到皇后皇太后的刘娥</b></p><p>刘娥,今四川成都人,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p><p>刘娥的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在攻打太原的战役中战死,母亲也早早死去,其成了孤儿,在外婆家长大。由于外婆家家境不好,刘娥很小的时候就嫁给了以锻造白银谋生的龚美。为了拓展业务,他们夫妻来到了京城,并很快结识了韩王赵恒府里的仆人张耆。恰巧少年赵恒想要纳一名蜀姬,而龚美小俩口寻思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小夫妻变成了表兄妹,15岁的刘娥顺利地做了赵恒的姬妾。</p><p>刘娥入韩王府就很受宠,几乎夜夜笙歌,以致韩王纵色过头,人很憔悴。宋太宗打听到是刘娥妖媚所致,大怒之下,命韩王把刘娥赶出王府,韩王只得把刘娥“寄”在张耆家里。张耆为了避嫌,把家让给刘娥,自己另住一套别院。赵恒如此听话,宋太宗很是欣慰。实际上,赵恒经常去张耆家里和刘娥相会,整整十四年,赵恒和刘娥不但没分开,反而感情越来越深。</p> <p>公元997年,宋太宗驾崩,韩王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宋真宗有情有义,立马把刘娥弄进宫里,一直很宠着。之后,刘娥被封为美人,又晋升为德妃。</p><p>郭皇后薨逝,宋真宗几次欲立刘德妃为皇后,但由于无子嗣遭到大臣们的反对而作罢。后来,刘德妃使一李姓侍女让宋真宗宠幸,李氏怀孕后生下了宋真宗当时唯一的皇子。刘德妃在第一时间就向宋真宗报喜,宋真宗也配合着对外宣称刘德妃已有子嗣,并给小孩取名赵祯。刘德妃把赵祯托付给其信任的杨淑妃抚养。这段故事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原型了。为了掩人耳目,防止李氏认亲,刘德妃把李氏远远地安排在小孩的视线之外,不让他们母子有机会接触。就这样,赵祯同生母虽然同在深宫却是母不认子,子不认母。</p><p>后来,刘德妃加封为皇后,李氏也封为婉仪、宸妃。刘娥身为皇后,不但处置宫闱之事,有理有据,未有大的疏失;而且真宗帝阅览奏章至深夜时,刘娥总是陪伴左右,“周谨恭密”。</p><p>公元1022年,赵祯继位,史称宋仁宗。</p> <p>数月后,权臣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揽朝政。刘太后察觉后,及时公布丁谓瞒上欺下、架空两宫及与宦官勾结的证据,最终将丁谓罢相,贬至崖州。</p><p>刘太后开始“临朝称制”,军国重事均由其一手裁决,其处事明敏,号令严正,恩威兼施,又颇能自制,政事处理得井然有序。</p><p>刘太后为人处事还算厚道,其为了报答李宸妃信守诺言,命人千方百计访到了李宸妃之弟李用和,并且补三班奉职。</p><p>刘太后“垂帘听政”十一年后病逝。赵氏某王爷告诉宋仁宗的身世和生母李宸妃是如何如何死于非命的。宋仁宗查证后为母亲守丧,并下诏尊李宸妃为皇太后。当宋仁宗哭着看到母亲的仪容仿佛生前、帽子和服饰与皇太后一样、尸体还用水银保养没有朽坏时,宋仁宗感叹说:人言怎么可信!宋仁宗感念刘太后对其生母丧葬的盛大安排,刘家的尊封更胜往昔。这是刘太后走一步看三步,才确保刘氏一门的荣耀啊。庆历年间,宋仁宗封舅舅李用和为彰信军节度使、检校侍中,还把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之子李玮。</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自选“天子守墓”之地的察必皇后</b></p><p>察必皇后,名弘吉剌·察必,济宁忠武王弘吉剌·按陈之女,为忽必烈生下长子真金。察必集美貌、贤淑和才华于一身,深受忽必烈宠爱,并成为处理军政大事的帮手。</p><p>蒙哥汗时期,忽必烈因为四处征战,实力和威信都威胁到了蒙哥,被解除了兵权。为了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忽必烈只能把自己的妻子察比和子女送去做人质,察必默默地接受了。</p><p>蒙哥汗去世时,忽必烈远在鄂州与南宋作战,留守和林的忽必烈的七弟阿里不哥和军事大臣阿蓝答儿等人企图趁机拥立阿里不哥为汗,并开始调兵。察必闻讯,火速找到阿蓝答儿,责问到:调兵是大事,太祖的曾孙真金在此,你们难道不知道吗?阿蓝答儿的所作所为本不合规矩,听到斥责更是心虚,计划就放缓了。后来察必不断与阿里不哥周旋,同时派人飞马通知忽必烈。如果没有察必的快速行动,忽必烈就会因出征在外而失去汗位,甚至导致家族内部出现分裂。</p><p>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后册封察必为皇后。</p> <p>察必皇后曾于太府监支用了丝绸,元世祖说:这些均为军国所需,皇后不可任意支取!此后,其亲率宫女进行纺织,将旧弓弦的丝织成绸缎以做衣服,宣徽院的羊皮置之无用,就取来缝为地毯。</p><p>公元1276年,元灭宋,宋幼主去朝见元世祖,元世祖大宴群臣,众皆欢乐。察必沉默不语,元世祖问:我今平定江南,自此以后不再兴兵打仗,大家都欣喜若狂,唯独你不高兴,是何缘故?察必奏道:妾闻自古无千岁之国,将来我们的子孙不像宋朝皇帝成为亡国之君就幸甚了。 </p><p>元世祖在大殿上陈列着从宋朝得来的珍贵物品,诏察必来看,察必看一遍就走了。元世祖遣人来问,察必说:宋朝皇帝留这么多东西给子孙,而子孙保不住,我怎忍心取走一物。此后,宋太后等被送至大都,不习惯北部风土,察必多次奏请放宋太后回江南,元世祖始终不允,认为放他们回去容易,但汉人会杀了他们全家,这不是爱他们而是害他们。察必皇后借机进言将他们放在京师,元世祖允诺,故宋太后在大都有较好的安置。</p> <p>公元1281年,察必皇后临终前嘱咐忽必烈,希望能够葬在丹陵的一座荒山上。忽必烈大惑不解,察必回答道:陛下不必疑惑,那里有龙气,会有天子为我守墓!</p><p>忽必烈将信将疑,但还是把察必皇后葬在丹陵。为防日后遭人破坏,忽必烈下令在墓上种上草皮以掩人耳目。</p><p>到了乾隆年间,察必皇后去世近五百年的一天,乾隆帝看中了北京西北郊的一个山头,准备修建一座佛塔献给母亲。风水师告诫乾隆,此地不适合。在乾隆的坚持下开始挖地基,结果把察必皇后的墓给挖到了。乾隆帝也不敢对死者不敬,于是只得拆除已经建起来的设施,并将此地恢复原貌。为了向察必皇后表示歉意,乾隆下令在此修建一座佛香阁,主要供奉着察必皇后。民间传说是乾隆帝害怕察必皇后来作祟大清,此举可以镇住亡灵。</p><p>随着扩建圆明园,佛香阁也成为圆明园的一部分。自发现察必皇后墓到圆明园被毁,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代皇帝都在佛香阁居住过,印证了察必皇后预言的:会有天子为自己守墓。</p> <p>>>图片来自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