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41.惠南镇</b></h1> <p> 惠南镇,原名南汇城,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镇区筑有方形城墙,四面各长约1公里。惠南之名,以“有惠于南汇”之意而得名,并沿用到今。</p> <p> 我从惠南地铁站出来,考虑先坐公交去东西两个教堂。惠南的区域公交还是比较发达的,这样既省时间又省体力。惠南洁心堂(下照1)是耶稣堂,原址位于惠东路12号,民国三十六年(1947)始建,2002年易地在靖海南路99号另建新堂。南汇天主堂(下照2、3),位于人民西路167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p> <p> 环城河人民西路桥上拍的西城河风光(下照1、2)。四方形的护城河,惠南人称城河浜,清晰勾勒出了一座600多年前的明代东南沿海抗倭千户所城轮廓,然而城墙、城门等早已踪迹全无。</p><p> 接下去我将在这个范围内寻找目标。沿着城基路往南,我很快来到了西门大街(下照3)。当然,惠南作为原南汇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市新元素更容易接受,随之古镇的那种味道渐渐散去,留下的、恢复的只是部分街名和尘封的记忆。</p> <p> 十字街口,即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古时是商人云集之地,今日依然是繁华商业中心。</p> 卫星西路11号古钟园,或是惠南最有古味的地方了。虽然公园始建于1982年,但园内的建筑荟萃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诸多优点,具有江南造园的自然风格。园内曲径通幽,路面以石板、卵石铺设,亭、榭、阁、桥、路、沟、渠的布局结构和飞檐翘角的建筑设计以及绿化的总体布局,集中突出了“青瓦白墙、青铜银杏”的特征,古朴典雅,清静幽深,重现出古色古香的明代园林风格和生活情趣,系一座仿明建筑的古典园林。 西南角文源馆景区,前有观潮阁,聚秀堂居中,后有曲廊、听雨亭,伴以青枫翠竹,应景点石,环境古朴幽静。 潆洄的梦烟河中,十一曲桥斜跨,中央一座扼翠亭,可远眺青龙桥和延龄桥。 西北角的慕碧山房,北傍梦烟河,东接瑞春亭,松岭逶迤于廊南。 公园既然叫古钟园,钟亭景区无疑为全园的中心景区,而钟亭又必定是景区内的主景。可是,钟亭目前在维修,古钟被罩起来了。这钟为元代古刹福泉寺旧物,明隆庆五年(1571)铸造,文革期间钟架被毁,钟被弃于庭院,1983年建此亭置钟。公园工作人员告诉我国庆前肯定修缮完毕,等我兜完一圈她又告诉我明天会拆去脚手架和保护罩,好热心呀。不过我1小时都等不起了,近期也不会来啰。然而,“此去不经年,后会终有期”。 <p> 南门大街41号中山堂遗漏了。这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兴建的,后为历届县政府召开重要会议的场所,1992年南汇县政府出资修葺过。以后曾为南园宾馆,几年前关闭了,目前不知什么状况?估计进不去。</p> <p> 福泉古寺,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初名“甘霖院”。2010年进行了彻底的整修,将面朝西面文体路的原山门拆除,改为南向而在庙庵路重建山门,但地址还是文体路11号。福泉古寺有镇寺三宝,分别是隆庆钟、福泉井与宋银杏,有“四朝古树、二代洪钟”之说。</p><p> 隆庆钟锁在楼内,听说每逢初一、十五开放,平时供人参观的就是古钟园钟亭里的复制洪钟。原来那个是“假货”啊!</p><p> 福泉井,早于寺开凿,因为中国古寺往往依水而建、依井而建,古时水源是建寺之本,故将其改名为福泉寺,意喻“善福之源泉”。古井原被埋在大殿后偏东居民住房下,后来不知怎样了,反正这次我没看到。</p><p> 千年银杏我看到了,位于山门后东侧,挂着古树名木一级保护0002号的牌子。这是上海仅存的9棵树龄超千年古银杏之一,0001号在嘉定银杏公园内。</p> <p> 庙庵路往东转个弯就是清凉庵(工农南路63号),始建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此庵在惠南镇的历史较短,俗称新庵。我去的那天不知是何日,香客不少,比福泉寺还闹忙。</p><p> 清凉庵隔工农南路的对面是南汇第一中学(卫星东路16号),即南汇古城墙(明)和大成殿(清)的所在地。这学校很漂亮,就是不懂得换位思考。围墙(下照5)造得密不透风,又不好看,为何不建成栅栏式呢?即使镂空窗式也好哇。毕竟你占用了公共资源,出于安全考虑不开放可以理解,但完全能够做到尽量去实现位于校内又让游客看得见的两全其美形式,惠及民众,让公共资源获得充分利用。何况两处遗址分别位于学校的东南角和西北角,对学校并不构成大的影响。是不是? </p> <p> 新华路,确切地说应该称弄堂吧,是惠南最后一条老街,也是最有故事的老街。新华路8号潘氏住宅,惠南镇上保留最好也最豪华的大型老宅就是它了。该宅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原有两幢建筑,1980年代南面一幢拆了。解放前这里曾是国民党南汇县党部驻地,解放初期中共南汇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也一度入驻过。原主人非富即贵,但当繁花落尽,这里已是十几户寻常百姓租住的公房。</p> 新华路21号马氏宅,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一正两厢平房,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特色,现由马氏后人居住。马家祖籍南京,在经历了一次重大变故后,马家始迁祖携妻带儿逃亡海隅一角的上海浦东惠南,并用随身细软买下了该宅,在此繁衍生息,据此算来已有170年以上。惠南镇上的明清古建筑已经凤毛麟角,这是难得的一处。 新华路25号苕溪别墅,别称“逸庐”,由陆氏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解放后先后做过县委办公室、北门居委会办公室等。据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为日军慰安所。<br> 人民东路3328号的老式小楼,曾经住着一位少年,他的名字叫王椿煊,王椿煊后来改名为张大鹏,所以这里是张大鹏宅(下照1、2)。1937年抗战爆发,年仅15岁的他加入了抗日组织,由此走上革命道路,曾任浙东新四军海防大队长,解放后担任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副部长等职,文革期间蒙冤受审达10年之久,1994年病故。<br> 人民东路3218号夏履之宅(下照3),建于民国十至十九年(1921-1930)间。原有3幢房,现存2幢。解放后该处宅由南汇驻军使用,后归原南汇区人民武装部所有。目前空关着,我是从门缝中拍的照片。<br> <p> 走到沿河径北路,也就是来到了东城河。在一座很有特点的佚名桥旁高楼之下,见着了沿河径北路16号张兰生宅(民国)。</p> <h1> <b>42.大团镇</b></h1> <p> 原南汇地区的四大镇,曾有“金大团、银新场、铜周浦、铁惠南”的说法。大团镇排第一,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清雍正四年(1726)南汇建县时,大团地区为江苏省松江府南汇县长人乡下沙盐场一场一团,即下沙盐场九个团中的头团,也就是老大,所以叫大团。清宣统三年(1911)建大团乡,后改称南汇县第一区大团乡公所。民国十八年(1929)置大团镇,为南汇县第八区公所所在地。清末民初,大团集镇已成为南汇县东南地区水陆交通的枢纽,农、牧、渔、副、手工业品的集散地。</p> 这大团镇的主要街道,现由永春南路、永春中路、永春北路、永春西一路、永春西二路、永春东路以及永定南路、永定北路、永宁东路、永宁西路等组成。公共交通主干道是南芦公路,与永春南路相交。所以,我从永春南路进镇,首遇一座人民港桥,过桥后又转入永春南路的支路和永定南路,一直走到永宁东路。一路可见,当年的金大团可不是穷乡僻壤,毕竟“家底”殷实,如今面貌一新。 <p> 那么老街在哪里呢?我终于在永宁东路永春中路口发现了“秘密”。原来大团镇东南的老街往往有一条新街作为“陪衬”,它与老街平行且相距很近,而路名却一模一样。新街如同老街的“影子”,“抛头露面”的总是它。我突然觉得,这不失为一种保护古镇老街的办法。因为时代的步伐无法阻挡,与其一幢幢古宅逐渐被新楼分隔包围,孤零零地显得不伦不类,倒不如让整条老街像弄堂一样隐藏在现代化街道的背后,依然保持完整和原汁原味。永宁东路18号的吴仲超故居(清),就位于永宁东路新街北侧窄窄的老街上。吴仲超(1902-1984),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党委第一书记。</p> 过永春东路汽车洋桥,一座1956年重建的3孔木桥, 1980年翻建成3孔水泥梁板桥,是上世纪90年代前车辆进入镇区的唯一桥梁。 <br> 永春东路59号王家花园,为实业家王艮仲早年住宅的后花园,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解放后,王艮仲先生把该园无偿捐赠给了人民政府,自1954年1月起正名为上海总工会所属的“大团工人俱乐部” ,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作为大团镇广大职工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花园围绕一个园心湖,一座人工假山由挖湖的泥土堆积而成。园内古建筑不存,但名木古树颇多,尤其是三棵高大挺拔的大樟树浓荫茂密,历经百年风霜依然枝繁叶茂。王老捐赠花园,甚至连父母的墓地也贡献了出来,石碑文“王立如先生邵氏夫人之墓”由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1879-1964)题写。站在王艮仲留下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丢得掉”语录牌前,由衷感慨这位浦东名人的高风亮节而肃然起敬。王艮仲(1903-2013),知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民主建国会深受尊敬和爱戴的老人,原国务院参事,长期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好人有好报,王老寿长110岁。<br> <p> 然后我沿着下照1河边一路往北。走到车站桥,看了桥旁牌子方知这是后市河。而这个地方位于车站村,已经偏离镇区热闹地段了。但车站村曾是大团镇政府所在地,因设有公共汽车站而得名。接着我要去的是永春北路542号耶稣堂,由大团仓基耶稣堂和大团福音堂两所教堂变迁而来:仓基堂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原址在永春北路,属使徒信心会(由苏州总堂管辖);福音堂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原址在永春东路,属中华基督教会。两所教堂均在20世纪70年代被拆除了,1988年落实宗教政策而合并重建,1995、1998年又两次扩建。</p> 眼前一条浦东运河,此处看似桥梁不少,然而河道纵横交错,走岔一条路,可能要兜一大圈子。看情形这里曾是旧水站所在地,所以桥的名称都与此有关:旧水闸桥、水站桥、翻水站桥。据深入了解,这里确是一个翻水站,就是将塘西的淡水翻过塘东,灌溉种植的粮棉。我还看到了“石皮泐港”字样,这“泐”字比较生僻,拼音[lè],读音同“勒”。《说文》这样解释“泐”:水石之理也。《周礼》的《考工记》说:“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百度的解释好懂些:“泐”是石头被水冲击而成的纹理;石头依其纹理而裂开;石头因风化遇水而形成的裂纹。这石皮泐港在大团镇可能不算主要河流,但在书院镇却被视为“母亲河”。至少在200年前,浦东南汇书院一带还是东海的浅滩,人们为了走滩,便在芦苇秧草丛生的海滩“破泐”,形成一条小沟通向大海。破泐的“破”字不是很好听,也不吉利,便将“破”字一拆为二为“石皮”,石皮泐就这样说开了,石皮泐港之名也沿用至今。 不远处的广福庵,位于二墩园艺村1008号,查大团镇信息可能没有结果,但是《三墩镇志》有记载。广福庵又名集姑庵,民国三十七年(1948)建造。门柱上有“万古是非浑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的对联,煞风景的是对联上被贴了“紧急通知”告示。 回到永春北路,大团镇上一处原汁原味的老街,因此文保点也最多,听说当年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电影(1947)就在这儿取过景。下照2为义济桥,清乾隆戊申(1788)修,清同治丙寅(1866)重修。东堍为永春北路444弄内,西堍是永春北路219号处。我原以为下照3与此桥呈直角的木行桥(永春北路221号处,由原三孔木桥翻建成的三孔水泥梁板桥)或许历史更长,想不到这座用不锈钢管做栏杆的貌不惊人单孔条石平桥才是进入文保名录的古桥。解放前的大团镇区有桥梁25座,到解放后的70-80年代大部分被毁,能保持原样的古桥已经“全军覆灭”,相对来说义济桥是保存最好的一座了。下照5则为金门桥,坐落于永春北路177号处,由原北典当桥翻建而成,始建年代不详。 <p> 永春北路141号宅,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据说是曾经做过盐官的王文官宅。王家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6)起在大团镇上创办作坊,开店经商,逐步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王家曾建有敦厚堂、敦五堂、敦礼堂等深宅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后,敦厚堂、敦礼堂都已无存了,只留下了破败不堪的四合院结构上下二层共30多间屋的敦五堂,经过房管部门的修缮现已焕然一新。</p> 跃飞桥,坐落于永春北路135号处,由原衙门桥翻建而成。<br> 永春北路115号王振升宅(清)和95号奚氏宅(清)。<br> 永春北路傍北大市河,西为单号、东为双号。我现在看完单号的文保建筑,准备从永春北路83号处由原祝航桥翻建而成的展凤桥过河。 <p> 永春北路278号马氏宅(民国),据说当年是马家小姐的“大洋房”。为何称洋房?因为马小姐曾在国外留学,所以建造的楼房具有西洋风格。马家是大团镇上“四大家族”之一,祖籍浙江宁波慈溪,清代迁移至大团,从事米行、典当等行业,曾在大团开办了马德昌米店、恒隆典当(南典当)、会隆典当(北典当),发家致富后在大团又建造了许多房子,如荻训堂、藻海堂、传经堂、敬业堂、晚成堂等等。马荻生(1867-1928),又名马文尧,14岁中秀才,后来他致力于创办新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捐资兴办大团镇第一所新学——公立指南两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独资创办惠东女校,民国二年(1913)再创办南汇县第六高等学堂,同年还创办了明强小学,民国十一年(1922)校舍火灾重建后改名大团小学至今,为大团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马荻生女儿马景新,跟随父亲到日本考察教育,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民国十八年(1929)回到家乡建造了中西合璧的洋房,但是女主人一直居住上海市区,从未回家乡住过这宅。</p> <p> 永春北路268弄18号也是洋房,为马仕云父亲于民国年间建造,解放后充公,出租给居民居住。我看到大门口有“部队新村”牌子,以前居住的或许是驻军部队军官及其家属?</p> 永春北路202号龚家宅,也叫聚星堂,位于展凤桥堍,建于清代,没有进一步信息了。 <p> 永春北路180弄22号潘林祥宅,约有120-130年的历史,斑驳的墙面仿佛是岁月的印痕。</p> 永春北路122号香烛店(清)。 走入永春北路88弄,见9号挂着“顾氏老宅”的牌子,并写明建于1895年,即清光绪二十一年。可这宅子明明是新宅,文保名录上似乎也没见过呀。问了宅主人才明白,牌子是他自己钉上去的。不过这顾氏住在这里,确确实实已经传承五、六代了。而且这88弄,以前应该叫施相公弄。<br> 再往前的25号,两座新楼夹着一间老房,野藤爬满了墙壁和屋顶,早已人去屋空,却反而成了一景。<br> <p> 永春北路88弄28-30号徐志超宅,由清代文人王仲国于清宣统末年(1911)建造,三个石库门共18间房子组成。民国十年(1921),曾先后担任80多家厂的经理、董事长的上海著名工商业家、大团人徐志超出资买下了它。这是一座罕见的中西合璧古建筑,高耸的马头墙、古色古香的瓦当、雕花门窗,石库门门楣上有文王访贤、浪花、祥云等中国传统文化图案,有古罗马树、弧形卷曲花纹等西洋风格,原先被凿掉的“厚德载福”四个大字已修复。为了更清楚地欣赏这座漂亮古宅,特从网上下载了一张航拍照(下照4)。</p> 从永春北路59号处跨过花园洋(漾)桥到永春西二路,永春西二路86号处有一座潜龙桥,由原蟠龙桥易名,故桥面中心刻有蟠龙图案。 永春西二路66号宅,不知是不是文保名录上的邵氏宅(清)呢?一句“永春西二路西首”让我摸不着头脑。 永春西二路98号王氏宅,为王志维先辈于清末建造,解放初部份房屋被大团粮管所征用,一部分仍为王氏后人所有。 永春西二路112号定慧禅院,创建于民国十年(1921),因按当时南汇县最大的比丘尼庵“净心庵”的规格建造,故又名“新庵”。 潜龙桥堍南正对永春西一路46弄,弄内17号为韩氏宅(民国)。但弄内往往多个门牌再共享一个总门,初步判断韩氏宅在下照1的区域,具体哪一间我没有吃准。 永春西一路376号天主堂。在网上一查却都是大团银杏天主堂的信息,位于浦东新区大团镇银杏村,始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奉大圣若瑟为本堂主保,所以也称圣若瑟堂,1956年停止宗教活动,1987年重修,1989年复堂。地图查“大团天主堂”,指向的是永春西一路天主堂,附近也确有“银杏”的地名,但附近的村庄好像只有果园村?不过我对比了自拍照片和网上银杏天主堂照片,相信两者是同一处。 永春中路56号友恭堂,为黄氏宅第,建于清末。现在是大团镇北大居委会。 适庐,马侍云旧居,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位于原中大街下塘。说是曾作为大团联合诊所、大团乡政府办公地,但没有具体门牌号码,我一个两眼一抹黑的外人实在无从找起。 不能不提的还有大团盛氏。先祖盛裕在明成化元年(1465)从江苏洞庭山迁来大团经商创业,且业绩斐然。到了明隆庆年间(1567-1572),下沙盐场将头场的盐监大使署从新场搬至大团下塘北市(今永春北路137号上海施源金属制品公司),一些豪门、富商也接踵而来大兴土木,一时间“上塘下塘,非官家栉比,商贾杂居,市物陈列,求尺寸之地不可得”,加上前街后河的布局“窗外闻橹声,门前连市井”,就此形成了街宽仅两米左右的对面街,俗称“一线天街”,也叫“握手街”。街上商铺林立,市场繁荣,财力雄厚的盛氏家族占有了近一半的店铺和拥有大团地区总耕地面积50%的土地,故有“盛半镇”的民谚。至清代时,已像模像样的盛氏家族,对子孙的名字开始按“国、家、世、昌、宗、祖、贻、茂”八字进行排列。后子孙分立建私家厅堂园宅时,大多按三井或五井(少数为一井)筑堂宅,又有夹弄和后花园的布局。盛氏堂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每所堂宅都有高大的风火墙加以保护,大门一关,外人无法逾越。其堂宅又主要集中分布在上下塘中市段最繁华地段:位于上塘中市的志闲堂(盛氏六房祖宅,今永春中路42弄77、79、81等号),谦吉堂(盛家诠宅,今永宁北路17号内),森桂堂(盛祖达等祖宅,今永宁东路44号内),雅怀堂(盛昌熙祖宅,今永宁东路60号),翼远堂(盛诵先、盛楚兰和堂兄盛福先祖宅,今永宁东路88号内),修耕堂(盛昌明、盛祖政等祖宅,今永定南路245、258号);位于下塘中市的敦叙堂(盛家村老宅,今永春中路95号上海织袜十八厂内),万竹堂(盛国仪宅,今永定南路157号内),友于堂(盛家村新宅,另一说为盛筠筠祖宅,永定南路169号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嘉乐堂(盛幼宣、盛天华叔侄祖宅,今永定南路191弄内,唯一保存风火墙的盛氏堂宅),宝训堂(盛竣伯、盛汉正祖宅,今永定南路199号内);位于上塘平桥南首的耕叙堂(盛立元堂宅)。其中尚存的有:雅怀堂、嘉乐堂、宝训堂、万竹堂(部分)、翼远堂(部分),然而文保名录中似乎已无一处盛氏宅第,这是令人唏嘘的。由于我是在游大团回来后得到的这份关于盛氏详细资料,虽曾走过路过,却毫无感知,故未留下照片,只能在此用文字写出来备案,等有机会再次前往补录。 <h1> <b>43.六灶镇</b></h1> 六灶地区,公元约1140年左右基本形成陆地,公元1172年浦东筑了捍海塘后陆地得到巩固。从元至清一直是南汇县的一个保,民国时为乡,1994年成镇,2011年又撤销镇建制并入川沙新镇,成为六灶社区。六灶名称源于古时“盐灶”,当地排行第六,因而得名“六灶”。以后随海岸线向东延伸,当地原斥卤之区变成可垦之地,故逐渐转向农业发展时期。所以,六灶是明代时形成到清代达到顶峰时期的一个小集镇。 老街名为向学街,东西向约3里。依托六灶港,街沿河一字排开,保持着清末民初时期的风貌。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六灶镇的中心已由南向北向周祝公路北面移动,新老街之间通过中市街(鹿溪路)连接。 鹿溪路中市桥,这里应该是老街的中心位置了。六灶为水乡,桥梁自然少不了,然而1969年拓宽六灶港为南汇县的东西主要航道时,沿河古桥全部拆除,重建成了不同级别、不同造型的水泥桥。 向学街东市。 向学街126-130号钱家厅,为清代早期建筑,原六灶古镇十景之一,目前已经整修一新。 <p> 东市的傅家祠堂(六灶路123弄内),明朝傅友德的后人兴建,具有270年历史,是六灶老街上的一个亮点。但是不好找哇,因为六灶路相当诡秘。地图上,北面一条周祝公路,南面沿六灶港的是向学街,哪来什么六灶路?另外,要去傅家祠堂必须穿过南六公路桥的涵洞继续向东,可是游客通常一见街市开始冷清往往就止步了。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方向和标志,只要沿向学街一直向东,见到下照1水泥桥,再找到带观音兜山墙的老房子就是祠堂了。也许有人会奇怪,我为啥对傅家祠堂如此感兴趣?那自然是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啰。朱元璋一统天下后,害怕那些能征惯战的将军能臣将来不利于朱氏家族的统治,欲将他们一一除掉。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的亲家、颖国公傅友德亦不例外,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他被从山西任上召回,不仅本人“赐死”,还遭到了灭门之祸。但有两个人幸免于难:一个是傅友德的孙子、朱元璋的外孙,由于傅友德的一个儿子娶了朱元璋之女当了驸马爷,公主为傅家生了个小公子,因公主爱子情深,朱元璋爱屋及乌,故网开一面免其一死;另一个是傅友德的大儿子傅荣(雍),他得知父亲被赐死的消息后,领着一家星夜从水路潜逃,但当船过黄浦江时突遇大风,船翻人亡合家葬身鱼腹,唯有傅荣一人靠一块木板躲过一劫。就是这个傅荣,后来颠沛流离来到南汇六灶,当地的陈姓人家看他可怜收留了他,又见他人才、人品好,人又勤快,就招他为婿生下五个儿子,子孙繁衍,现今南汇傅氏之后已达万人之众,当代著名翻译家傅雷(1908-1966)、音乐家傅聪(1934-)父子就是傅氏后人。傅友德一案在其死后120年得以平反昭雪,清雍正十二年(1734)由傅家后人兴建祠堂作为对蒙难先人的纪念,但在清同治二年(1863)却毁于途径南汇的太平军之手,清同治十二年(1873)由傅氏族人重建。解放后,傅家祠堂祭祖活动停止,先后为六灶小学、六灶农业中学校舍及移作他用,如今唯一看点大概只有祠堂天井中的200年芝麻松树了(因不能进入,下照4载自网上)。</p> 六灶港。 向学街西市。 向学街288号关帝庙,清乾隆年间(1736-1795)建造。地方不大,却是当地重要的宗教场所,每逢初一、十五香火鼎盛。 沿向学街西行,见两座高大的新楼间夹着一低矮的老屋,这是在“忆苦思甜”么?<br> 又经过马家桥,若看到下照4的港口,说明已经到达了城隍庙遗址。<br> 城隍庙,清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建造,清道光初年(1821年左右)重修。庙内天井中建戏台一座,称之“照檐台”。虽然地址为六灶路399号,但我通过网友的描述,心里早已有了底:南临六灶港,向学街西市稍,现为五金厂厂房。果然,走着走着一眼望见了似曾相识的老房子(网上看过城隍庙的照片),又听见了金属加工的声响,我判断一定是这儿无疑了。经同意我穿过车间,拍下了以下照片:如今庙屋仅剩两间,戏台没了台,建筑构件铺满一地。 六灶路319弄2号树滋堂,建于清末,原为马氏祠堂。一见地址为六灶路已经头疼,再说树滋堂现为民居,名气远没有傅家祠堂和城隍庙响,即使问人也不一定有答案,我选择放弃了。那么,六灶路到底在哪儿呀?我听当地人说,其实就是周祝公路六灶段。 <h1> <b>44.横沔镇</b></h1> <p> 横沔,在交通以水路为主的年代是川沙、南汇的重要商品集散地,由于原为煎盐处小五灶所在地,地形如盘,因此曾有小五灶、吉氏盘之名。元代时,因该地多水,溪水常满,而改称为沔溪。横沔之名始于明代,据传横沔港形似旗杆,其南端的摇纱港西北走向,至小高峰地与东西向的盐船港交汇,呈三角旗状,小高峰是块氽地,恰似旗珠,俗有歇后语“旗杆跌倒——横沔(眠)”之说,故名。清宣统二年(1910)横沔建乡,设乡政府于该镇,乡名遂定为横沔。改革开放之时,镇西3公里处形成一个新镇,乡政府也迁了过去,客观上较好地保存了横沔古镇面貌,建制上现属康桥镇。2018年,横沔划入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西片区,将在上海迪士尼周边打造一个以东方文化为特色、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江南水乡古镇,明天迪斯尼的后花园。我从未到过横沔,但不陌生,只因曾有一同事是横沔人。这次周游上海古镇,我把横沔列入了计划。不过,非常遗憾去晚了,横沔老街地块已经动迁完毕实施封闭。</p> 我在川周公路(第二精神卫生中心)公交站下的车,打算先去翊园。翊园俗称陈家花园,又称王家花园,建于民国十年(1921)。花园主人是横沔人陈文甫,原在犹太人哈同手下任总帐房,传说还是哈同妻子的干儿子。陈后回家乡仿效哈同花园建了这座横沔花园,故当地人呼为“小哈同花园”。翊园在解放后一度成为横沔的敬老院,现在属于市民政局,全称是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大家懂的,就是上海人嘴里的“神经病医院”,1960年刚改时名叫上海第二精神病疗养院,如今的标准叫法比较婉转了。可想而知,大门是管得非常严的。我见这门是电动的,有可以进出的人或车才开,进出后立即关闭。当然,我只有在门口张望一下的份啰。 <p> 然后我沿川周公路往西,去进入横沔老街的各个路口一探究竟。据去过的网友介绍,横沔的老街主要有庙场街、花园街、中大街、河西街。庙场街没有商市,基本上是居民住宅,由于很多房子出租,所以整体环境不太理想。庙场街通过一座花园桥(翊园桥)连接花园街,花园街比起庙场街要高档,这里以前住有不少大户人家,建有一些一定规模的老宅,比如花园街28号凤家厅,原为明代杭州府通判沈应熙的老宅,后售于凤家。其中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花园路42、44号华氏宅是横沔老街最有特色的建筑,也是整个老镇最高的建筑,中西合璧式的三层楼房,门楣上镂刻“武陵世泽”四字,表明横沔华姓是武陵华氏后裔。翊园的后门就是花园街的尽头,花园街因而得名。花园街通过一座始建于康熙末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和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的宁远桥连接中大街,中大街应该是横沔最主要的贸易街道了,也是清末民初民居最为集中的一条街道,以两层楼老建筑为主。中大街又通过清乾隆六十年(1795)所建的“沔溪第一桥”连接河西街,河西街靠近沔青中心村。结果,经过第一个口子,沔青桥后通花园街的路已设岗(下照1);再到第二个口子河西街,也已设岗(下照2);第三个口子沔溪菜场(块内唯一没封闭的地方),后面有河浜拦住去路,倒是野趣横生(下照3、4)。</p> 进入没戏只好睁大眼睛尽量搜索得仔细一点,离视线最近的老屋我拍了下来(下照1、2)。下照1横沔港远处的是沔溪第一桥吗?<br> 走到沔新路,这是一条通外部的干道,封闭是不可能的,但沿路砌了围墙,只有站在盐船港桥上远眺,能够清楚望见的就是沔青中心村(下照3)。<br> <p> 沔新路过川周公路往北,东林家宅有林石城故居(下照1)。林石城(1922-2005),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同时也是精通琵琶演奏的音乐世家。所以他是沪上名医,对中、西医融会贯通,善治许多疑难杂症,傅雷、刘海粟等社会名流都长年找他看病;他也是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国琵琶浦东派第六代宗师,后应聘担任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是新中国系统总结研究传统琵琶流派体系第一人。</p><p> 川周公路沔新路西北面,围墙内是康桥生态园沔青公园(下照2)。从沔新路的围墙缺口拍照(下照3),只见茂密的植被,没有路,且有河相隔。地方太大了,虽是悠闲野餐的好地方,但游客极少,估计人气要等到横沔老街改造完毕,国际旅游度假区成为热门旅游胜地后。可能只开了1公路外的川周公路2740号一扇门,我还要赶往周浦,考虑到时间就不走过去了。</p> <h1> <b>45.周浦镇</b></h1> 周浦地区,南北朝至唐初自西而东先后成陆,最初隶属于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始隶属于华亭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隶属于上海县,清雍正四年(1726)隶属于南汇县。宋绍兴二年(1132年),周浦即为关隘要地,设置巡检司。周浦因四周河道如网而得名,另名澧溪、杜浦、储里、华谷里、曹家弄、七家村。周浦之名最早见于南宋绍熙四年(1193)成书的《云间志》中,当时为村。明弘治年间(1488-1505)成书的《上海志》县图上标有“周浦镇”。民国元年(1912)至三年(1914)周浦曾设为市,1951年设为县直属周浦镇。周浦素有“浦东十八镇,周浦第一镇”之说。 天公不作美,下午一到周浦就下起了雨,这九月里的小雨也是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大老远第一次跑来,我只能勇往直前,冒雨游周浦了。现在周浦镇最醒目的地标性建筑,无疑是沪南公路旁2009年开业的万达广场(年家浜路518号,下照1)。这是大连万达集团继上海五角场万达广场大获成功之后精心打造的上海第2个万达广场,也是全国第21个万达广场。<br> 在万达广场以北有一个名为康馨苑的住宅小区(沪南公路6932弄,下照2、3),据说其内7-8号楼处是当年永定寺的大殿遗址,后期曾经有人在此搭过一间小房子,引来不少善男信女烧香叩头。永定寺始建于宋淳熙(1174-1189)初,十四年(1187)御赐永定禅院额,明洪武(1368-1398)中改称永定讲寺,“永定晨钟”为清代周浦八景之一。至于永定寺当年有多大?由于该地块变化实在太大,失去了参照物,今天恐怕谁也讲不清了。比如永定寺的放生池具体在什么位置?“生池鳞泳”也为清代周浦八景之一。清代周浦八景中的“罗汉青松”(宋代古松),永定寺亦占一半。而民国周浦十景中,则有“永定新林”、“梵塔寻幽”。由此可见,永定寺在当年周浦古镇中的重要地位。迄今800多年历史的永定寺两次毁于战乱,现已移址重建,后面将会走到,另述。<br> <p> 在康馨苑与万达广场之间,曾有一条东西向的穿镇市河老周浦塘,1970年代初已被填埋。我在南北向的沪南公路上周浦公交车站处看到一块周浦镇和康桥镇的分界牌(下照1),这是否说明老周浦塘的位置就在这呢?再来到沪南公路东面南北向的周康路看一下(下照2),据说关岳路指路牌下的位置为古汇龙桥遗址,而这汇龙桥下就是曾经的老周浦塘。汇龙桥,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的环洞石拱桥,周浦五座环龙桥之一。原汇龙桥南,有清代周浦八景之首“木鱼古塚”,是纪念宋代诗人储泳(约1101-1165)的。</p><p> 原汇龙桥北的西大街(下照3),真不敢相信它就像是一条弄堂,弄口没有竖路牌,上述周康路上的指路牌把它叫做关岳路,而沿街的房屋门牌是西大街(下照4)。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清光绪五年(1879)前已有了这条街道,当时称为西街。因这条街上有座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的城隍庙,又在镇的西面,故镇上人俗称此街为西城隍街。</p> 西大街上保存较完整的是建于民国十九至二十九年间(1930-1940)的优秀历史建筑金陵公所(西大街134号)。原为倪家祠堂,解放后为部队家属院,其他无可奉告了。 <p> 西大街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巷,却拥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明清时期曾有几位知名文人学士在此居住生活和著书立说。其中主要有张文虎(1808-1885)的舒艺室,位于这条街上城隍庙对面的旗杆场(今西大街135号)。张文虎精通天文、数学,对音韵、经学和文史学也颇有研究,清同治十二年(1873)充任曾国藩的幕僚,次年李鸿章聘请他参与管理江南官书局,晚年曾撰修华亭、奉贤县志及光绪《南汇县志》,其著作颇丰,被载入《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有人说如今文人故居荡然无存,城隍庙舍也早被拆除筑起新楼。这城隍庙确实已无踪影,可西大街135号还在呀。我觉得135号的房屋虽然破旧却透露着古味,可能到后面139号参天大树旁,原来都是张文虎故居。</p> <p> 西大街近康沈路口一段,被上南路7992弄泰苑公寓南部阻断而在此转了一个弯(下照2),我估摸这段西大街已经转到老周浦塘故道上来了。我看到此段西大街两边已都是多层住宅,唯在转角口有一处没有保护牌、也没有门牌的破旧老宅保留着,这似乎很奇怪。想到西大街20号曾是于鬯(约1862-1919)故居,我猜想这可能就是于宅残余部分。于鬯[chàng]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松郡岁考榜首,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生,因是独子未能任命官职,后来他毕生致力于教学和经史研究,对四书五经颇有研究,著作丰富。于鬯故居内的绍绎堂、延禄堂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风歌楼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p> 西大街康沈路口西南转角的金源商厦(下照1),也算是周浦有特点的骑楼式建筑,有点金陵东路那样的南粤风格。<br> 路口原有一座跨老周浦塘的司仪桥,又名泰安桥,俗称司前桥,始建于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民国时期建沪南路时拆除石阶改铺木板,1959年改建为混凝土桥,1972年河道填埋而夷为平地,成为宽阔的康沈路一部分。<br> 路东是关岳西路(下照2),这条路就是早年被填埋的老周浦塘。关岳西路26号、中大街134弄立雪苑住宅小区(下照3),名字来自建于1930年代的立雪亭。2000年初开发房地产,竟然把有历史纪念意义且好端端的八角亭拆掉了,更滑稽的是售楼时的巨幅广告上赫然写着“难忘立雪亭,情归立雪苑,梦圆桃花源”。既然人为拆了立雪亭,已表明立雪亭没有价值了,那假惺惺地称“难忘”还有什么意义呢?<br> 立雪苑南为小上海步行街,原名圈门街,其南一片是小上海旅游文化城,21世纪初开发建造的集旅游、休闲、商贸、娱乐、购物为一体并体现古式古香、江南水乡的仿古建筑群,名称是上海市地名办公室命名的。我上班那会儿,因工作关系无数次经过周浦但从未停留过,对这在车上看到的一闪而过的仿上海城隍庙(豫园商城)建筑印象特深。可是今日一走进去,给我的真实印象非常不好,第一感觉就是脏乱差。你看原来一个放生池模样的景观水池,怎么成了地下鞋服卖场的入口通道?再瞧瞧周边的环境简直无语。如此的“小上海”,这样的管理水平,我的第一感觉是在坍上海的台呀! 川周公路4482号浙宁会馆(下照1、2),清末由周浦的浙江宁波籍店主参与兴建,系浙江宁波籍人士在周浦地区的聚会场所,俗称“宁波会馆”,民国十八年(1929)、1957年2次修葺。挂着的牌子显示,现为军队资产。<br> 川周公路4436号张仪章宅(下照3、4),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灰砖清水外墙,有阶梯形的山墙纹路。整幢建筑小而紧凑,细节中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br> <p> 小上海休闲广场北口(下照1中间小上海精品酒店招牌处),这条南北通道是当年的陶家弄(下照2),150米不到的长度连接着两条河:网船浜(北端)和周浦塘(南端)。北有下照1位置的圣堂桥(祖师堂桥),南则有下照3、4位置的瑞安桥(时安桥)与外界接通。陶家弄北的网船浜填埋以后成为军民路,也就是现在的川周公路一部分。陶家弄的历史,可以说比周浦镇记载的历史更悠久。周浦由西向东刚刚成陆时,晋朝大将军袁山松(?-401)与起义军首领孙恩作战兵败而死,被部将李祥埋于周浦,俗称“将军坟”,李祥留下的一个遗迹是衣庄街与小云台街交界处跨周浦塘的李将军桥;而陶家弄是袁山松的一位陶姓部将坟墓所在,另一传说是其陶姓部将居住于此,后来就形成了陶家弄。但这个地名已经消失好久,在它还存在的时候就已并入金龙街,如今金龙街还有一段残存(下照4、5),陶家弄则已成为小上海休闲广场。当年陶家弄北口是清代文人蔡湘(1649-1672)的宅子,宅内梅园红梅似火,这个就是清代周浦八景之一“火烧梅岭”。不过他的梅园成为胜迹是后来的事,与其为诗人的后人蔡钢有关,一群文人墨客相聚诗词唱和,一大景观就这么理所当然形成了。另一周浦八景之一的“罗汉青松”(宋代古松)之一半,亦在陶家弄。</p> <p> 澧溪路即原东大街,澧溪路48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傅雷(1908-1966)的旧居(下照1-3)。这东大街48-60号原为曹家厅,明清建筑风格,相传明代通政史赵文华奉旨来周浦阅兵时曾居住。当时曹家只住东半宅,西半宅长期空闲,因传闻“闹鬼”。傅雷母亲不信邪,带着儿子、账房先生、奶妈母子、老佣人,租住进了曹家的西半宅,因此傅雷在这曹家厅度过了他4-12岁的幼年时代。文革之初,傅雷先生和夫人朱梅馥双双自缢而亡,可悲可叹。现在,傅雷可以说是周浦最重视的历史人物,傅雷旧居也是我在周浦所见的唯一修缮过的历史建筑,没有第二。是因为《傅雷家书》的深远影响力吗?实际上不用找什么澧溪路,关岳西路周市路口(下照4)用全新仿古围墙圈起来的就是,门楼(下照5)就在关岳西路上。为了傅雷旧居,应该是整个曹家厅及周边旧房都未拆(下照6、7)。</p> <p> 关岳路(下照1),当年的一条老街,名字来源于两个庙宇:西边的关帝庙和东边的岳王庙。关岳路原是面南的单面街,面前的河流叫王家浜,已填埋多年。它最初主要是居住功能,后来因为周浦的中小学分别在它的南北(文康路上),所以也成了主要道路。</p><p> 关岳路北文馨园(川周公路4293号,下照2),即周浦中学旧址,前身为创立于民国十二年(1923)的私立南汇县初级中学,民国十六年(1927)被接管成为公立学校后更名南汇县立初级中学,1996年改为周浦高级中学,2000年搬迁到新址,今名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区属重点中学。当时的地址是公园路2号,这公园路就是今天的文康路。公园路是否表示这里曾经有公园?是的,民国时期周浦的公园和戏院都建在这里。而民国周浦十景中的“王祠赏菊”、“琶池钓月”胜迹,应形成在周浦中学、公园建成之前,原王氏宗祠内有菊园,王氏宗祠前有琵琶浜。</p><p> 文馨园旁溢泽华庭一期(关岳路39弄)也是有看点的。原关岳路13弄1号是朱鉴故居“朱家厅”,又名“静观楼”,在关岳路大拆迁时毁了,据说遗址就位于今溢泽华庭内。朱鉴(1663-?),自称寒碧后人,博学能文,清康熙五十年(1711)考中举人,12年后61岁考中进士,被任为宁国府教谕之职。由于传说中的朱家厅百年牡丹名声在外,有多少人关心她的命运,想一睹她的芳容,却始终不得一见。经人网上提示,我从文康路上的溢泽华庭大门(下照3)进去,大约就几十步路的20号楼下见到了被铁栅栏围起来的植物(下照4)。我不精通植物,认不出那是不是牡丹?也不知目前是因非开花期凋谢了还是枯死了(下照5)?总之,看起来情况不妙。</p><p> 关岳路上的老宅好像是一律拆除的,所以已经没有丝毫老街的气息。它换了一种方式活着,就是两边以新建住宅小区为主,因而不但生存着,并且向东延伸着。这条路上还能看看的只剩保护名木了,据说有关岳路111号100年瓜子黄杨和关岳路181弄43号400年银杏(听说要从周东路558号周东二村进入)。我因时间有限,未继续前往。</p> <p> 关岳路南是名副其实的老牌学校周浦小学(下照1),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创立于东八灶朱氏宗祠,初名私立知本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南汇县立第三高等学校,民国十六年(1927)定名为南汇周浦小学。以后又多次更名,2001年随撤县建区更名为南汇区周浦镇小学。1950年迁入现址,所在的太平弄如今已经变成了中大东街(下照2),意思是中大街的东段。现校门开在文康路中大东街口(下照3),但学校官网上的地址依然是太平弄2号。</p> <p> 旧时,周浦塘与咸塘港两条市河的丁字相交处是周浦镇的中心,或者称最早的周浦镇。现在两条市河都已改道,老周浦塘变成了关岳西路和澧溪路,老咸塘港则变成了周市路,交汇处跨周浦塘的李将军桥和跨咸塘港、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周浦五环龙之一的聚龙桥均已消失,但留下了一条小云台街(下照1)。浦东篇(上)新场部分说到的胡簋铭开办的周浦中华火柴厂,就位于这条街上。在周浦的所有老街中,小云台街是最北的一条街,它从李将军桥开始沿咸塘港西岸一路向北,长度超过1公里,所以可称周浦镇上最长的一条街。至今地图上,小云台街仍保留完整。可是到了现场,关岳路周市路口东北方已是工地(下照2),一直到周市路川周公路口为止(下照3),这意味小云台街被切除了一段。而老咸塘港东岸的竹行街(南街上塘)更是彻底消失,与小云台街连接的衣庄街则早就不存,昔日周浦的黄金地段就此划上句号。</p> <p> 本来,从李将军桥西至瑞安桥为北街,再向南为石子街(金龙街);从李将军桥南至大济桥为衣庄街,再向西为大街路。这一圈,总名棋盘街。大街路即中大街,度娘地图上标“康桥中大街”,什么意思?中大街是真正的老街,周浦最繁华的地段,曾经街上的每一家商店,在周浦人眼中都是老字号。我拍了一张中大街23号国营红霞百货商店的照片(下照1),这显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招牌吧?周浦有“先有姚家厅,后有周浦镇”的民谚,我获得的姚家厅地址是中大街北侧28号。如果去掉“北侧”,28号就在23号的对面,不过是崭新的现代建筑(下照2)。是不是这个地方呢?我可从来没见过地址中加入北侧、南侧等字眼的,但现在的中大街28号确实在中大街北侧。</p> 中大街周市路口尚有一片旧宅未拆(下照1、2),这后面是椿樟街(南街下塘),以及南、北油车弄。不过下雨拖慢了我的行程,打乱了我的计划,此时已过下午3点半,我没时间去一一寻找了,只能在此口头一叙。南油车弄41号闾邱氏宅,为闾邱子荣于清光绪九年(1883)建造。该复姓比较稀见,应该也算是周浦镇的名门望族吧。现南油车弄在地图上已搜索不到了,北油车弄则能搜索到一段,所以根据北油车弄(东西向)与南油车弄(南北向)呈丁字形,应该可以大致判断出方位。不知闾邱氏宅是否安在?<br> 我不得不开快车了。周市路年家浜路口(下照3),旧有钥匙桥,即三桥组成一个品字或凹字,古时钥匙头的造型。年家浜路过去是盐铁塘和八灶港,咸塘港与盐铁塘、八灶港在此交汇,当时东西向跨咸塘港有太平桥,南北向跨盐铁塘东口有秀南桥,南北向跨八灶港西口有巽龙桥。三桥均建于清代,其中太平桥、巽龙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秀南桥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均为石板梁桥。<br> 改道的咸塘港上1967年建起一座南八灶铁桥,1981年改建为稍宽的钢虹大桥,1997变为三跨水泥桥,该桥命名为“巽龙桥”(下照1)。若知晓上述历史,肯定难以接受这座“假”巽龙桥。它也不是仿古的巽龙桥,但它确在巽龙庵旁,相距更近。巽龙桥附近就是当年清代周浦八景之一“杨桥海眼”的位置。杨桥指此处巽龙庵前小石桥,其西咸塘港中据传曾有海眼,站于桥上可见海眼冒气泡。<br> 南八灶,沿老咸塘港东岸形成的一条老街,后来演变成一片区域,曾经是繁华的粮棉集散地,巽龙禅院就位于此。巽龙禅院始建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又名巽龙庵,因地处周浦镇东南巽方,故名。原仅有大殿一座,清乾隆五十七年(1752)增建法云堂,清嘉庆五年(1800)又建文昌阁,“文阁听潮”为清代周浦八景中幸存的古迹。听潮,不可能指海潮声,因为清代海岸线已远离周浦镇,那么应该是听听咸塘港流过庵前的潮水声吧。建寺时种植的银杏树5株,一前四后,依然每年硕果累累。这250年的古银杏,可以见证巽龙禅院的历史。站在今巽龙桥上东望,咸塘港北的巽龙禅院一览无遗(下照2)。<br> 周浦到了繁盛时期,有“胡三省的牌子,顾恒泰的银子”之说。这两家可谓周浦首富,他们都在南八灶老街上拥有房产。南八灶153号胡氏宅以及98弄18号顾氏宅和顾家宅弄66、68沈氏宅,估计都在巽龙桥南堍以东的这片区域(下照3)。<br> <p> 东八灶同南八灶一样,也是从一条街发展为泛指一片区域。我走着走着突然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看下照1L的房子,东八灶的名称(东八公寓中区)却是南八灶的门牌(南八灶178号)。有趣不?</p><p> 我现在来到年家浜路咸塘港以东的年家浜路28弄逸亭佳苑大门处,这里也该属于东八灶,只是咸塘港改道后把这里与东八灶隔离了。而逸亭佳苑大门西侧楼下(下照1R),据说就是紫东高桥的准确位置(下照2),民国周浦十景之一“葫芦揽胜”所在地。“葫芦揽胜”指站立紫东高桥上放眼东方,由七灶港和八灶港南北合围的“葫芦”形地带,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如今,田园已被高楼替代,当年的佳境早已无影无踪。紫东高桥原名启秀万年桥,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是一座跨八灶港的单孔环洞石桥,周浦镇五座环龙桥之一,也是长时期内周浦的一处地标。相传古桥北原有小庙梓潼阁,庙边八灶港支流上架了一座名为梓潼阁的小木桥,后被移名至启秀万年桥,并口口相传演变为紫东高桥。今在此东望周东路口,隐约可见即将前往的新永定寺(下照3)。</p> 周东路270弄1号、年家浜路2号异地重建的永定寺,需从年家浜路南周东路上一停车场进去。天王殿、大雄宝殿必定少不了,两侧副殿有药师殿、弥陀殿,后面还有一座藏经楼,特色是大雄宝殿前的三面观音。由于我到达时寺已关门,只能在寺外看看了:天王殿(下照1)和天王殿前的九龙壁(下照2),九龙壁前横跨三座桥的放生池被称之为“生池鳞泳”(原清代周浦八景之一),三座桥则以消失的古桥名分别命名为永定桥、积善桥和积庆桥(下照3);寺右(东侧)恢复的仿八棱古井被命名为“永定甘泉”(下照4),原清代周浦八景之一“罗汉青松”也复种在寺左(西侧)(下照5L)。不过这棵小树要成为让人们能够接受的“古树”,恐怕还需假以时日。至于原清代周浦八景之一“永定晨钟”,在周浦新十景中与巽龙庵共享“古刹钟声”。这次三面观音无缘观瞻,故从网上下载照片一张(下照5R)。 周浦意为“周边都是浦”(下图1),失去了水的“周浦”了无意义。失去水的同时,亦意味大批古桥和古街的荡然无存。周浦的做派与新场完全不同,我从“树立地区商业标杆,重铸‘小上海’辉煌”、“改善我镇人居环境,提升我镇总体城市形象”口号的字里行间读懂了其意思,我理解但不苟同。即使梦想打造一个小上海(下照2),首先应该明白:魔都上海的真实魅力,不仅有世间的繁华,还有独特的历史文化。 <h1> <b>46.川沙镇</b></h1> <p> 川沙古镇,原上海市川沙县治城厢镇。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筑堡城于八团镇地,城内设置守堡千户公署、百户所、军器库、把总司署、抚按行台、演武场、城隍庙、社学、下沙二三场署及南跄、三林两巡检司。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改松江董漕同知为海防清军同知,移驻川沙城。嘉庆十五年(1810年)置川沙抚民厅,另有参将署、守备署、司狱署、二三场署、火药局、军装局以及漕仓等设施。辛亥革命后设置县公署,民国十六年(1927)改为县政府。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因而撤销了川沙县,县城改为新区下属川沙镇,如今的川沙新镇可谓浦东新区第一大镇。一年多前,我曾写过一篇《<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hy4ano"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唯一的四方城池</a>》,详细记录了我的川沙之旅,欲知详情请点该文标题链接。不过,走访了更多的上海古镇让我意识到,“上海唯一的四方城池”可能有误,比如惠南的南汇古城应该也是四方形。</p> <h1> <b>47.高桥镇</b></h1> <p> 高桥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古镇,初名清溪镇,后因黄潼港上建有高大木桥(翁家桥),遂改称高桥镇。不过当地也流传着另两种说法:一说是由于高姓宗族居住在石桥两边,另一说是高桥并不高但会随着船的载货自动升高。自北宋建隆元年(960)起,高桥先后隶昆山县、嘉定县、宝山县、上海特别市。解放后一度设高桥区,1958年改称人民公社,先属浦东县,后归川沙县。1984年恢复乡制,1996年为浦东新区外高桥镇,1998年撤原外高桥镇、高桥镇重组高桥镇,2000年撤原高桥镇、凌桥镇组建新高桥镇。</p> <p> 乘坐轨道交通6号线在外高桥保税区北站下车2 号口出来,沿学前街向西步行约5分钟到义王路左转向南至高桥港(界浜)。经过义王路24-30号金氏老宅(下照1、2),斜对面就是义王路1号也是东街81-93号的沈宅(下照3、4),高桥民宅中唯一入选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我去的当日不开放。这里有一个小常识,凡对市民免费开放的场馆,通常周日、一、四开放的概率很低。我明知不开放还去,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桥管得比较紧,至今这些场馆必须预约,而且得提前三天,所以开放了也进不去哦。该宅为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从正面看是一厅两厢房的中式宅院,而从背面隔河观望则具有西式别墅的风格。沈宅也称仰贤堂(下照3R中拍于2017年),宅主人沈晋福(1886-1933),出身贫寒,14岁出门当学徒,靠妻子做裁缝积累资本,后在南市公义码头开了一家晋泰号五洋店,经营当时被叫作洋货的面粉、煤油、肥皂、火柴、蜡烛开始发家。经商致富后他在老家高桥东街典当桥头购地兴建了这座新宅,可是未等竣工就积劳卧病身亡。抗战时期沈家连遭三劫:先是晋泰号全部资产毁于战火,再是逃难离家期间藏于住宅密室的钱财被盗一空,后是长子和女婿在送货途中遭遇劫匪被害身亡。从此沈家破落,留下孤儿寡母八口艰难度日。解放后大部分房屋转租,沈家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沈氏后裔事业有成,子孙中有教授、研究员级高级科技人才,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旅居海外的。</p> 沈宅旁胜利路桥(下照1),本名三祝桥,意为国泰、民安、丰收;又名典当桥,因桥北原有公泰典当行。这是一座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的石板桥,1976年拆除老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桥并更今名,2002年随高桥港改造工程又一次拓宽改建,所以早已不是本来面貌了。桥南堍东侧有一条王新街(下照2),是由王松云造来租给商人开店的两排店铺形成的街道,故名王新街,现王新街2-40号店铺为文保点,当然店铺都早已成为民居了。王松云自己的住宅在王新街25号,但在王新街上怎么也找不到,原来住宅在街的东面原店铺后面。一个是走界浜路即高桥港南岸边,界浜路19弄12-22号(下照3L)即是,但没见门牌,位于王新街北端以东约30步的地方;另一个是走王新街南端的侧弄(下照3R),那里有仪门(下照4左),并有一条穿堂通界浜路(下照3L上右侧)。王松云住宅亦称树德堂,网上查询“高桥树德堂”,查得一篇文章标题为《高桥镇李氏民宅树德堂》,这显然是把王松云的树德堂与李树山的树德堂搞混了。其所介绍的李树山又名李阿木,《浦东史志》中有记载,李氏树德堂应在洋泾镇南浜东边南洋泾路118号(今洋泾街道泾南路50号)。所以“眼见为实”很重要,习惯于“纸上谈兵”往往会弄出笑话来。李树山(1885-1945)与王松云(1857-1939)虽同住浦东但不同镇,相距约15公里。两人职业也不同,李树山是造船的,而王松云是营造商即造房子的,著名的爱俪园(哈同花园)、外滩汇中饭店(今和平饭店南楼)就是他承建的。洋泾镇树德堂李宅建成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而高桥镇树德堂王宅则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南朱漆大门,门楼上供老爷和神主牌位,西建亭台楼阁、花园水榭,整幢建筑石、木、砖雕刻俱全,是浦东一座典型的清代民居,规模之大堪称高桥之最。时任上海道台的陶镛书赠“树德扬仁”条幅镌刻在王宅正门石条上,“树德堂”之名由此而来。可是,如今的树德堂破败不堪,不知有多少户租住人家杂居着,像上述义王路金宅一样被分割得四分五裂,院内堆满杂物和晾满衣服。这晾满的衣服就像“万国旗”,是今古镇老宅一景,只要天气好出太阳,常会见到这种情形。因此,古宅的保护与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是一对矛盾,不解决好还真叫人于心不忍。 从义王路胜利路桥返回东街,义王路以西东街上有60-72号店铺(下照1、2),56-58号印敬铭宅(下照3),48弄印长林宅和张家花园(下照4)。进入48弄,左侧(西)是8-18双号印宅,右侧(东)是9-13单号张园。此外还有34号陆氏宅(下照5)。 <p> 东街20号江东书院原为清溪茶馆(下照1、2),前身是建于民国初期的私家宅院“蔡家房子”,这里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曾一度为关押革命义士的看守所,解放后的高桥区党政机构亦曾在此办公。</p><p> 东街10-14号裕祺祥(下照3、4),原是专卖珠宝首饰的银楼,位置已处于东街的西端,季景路桥北堍。</p> <p> 季景北路口,是东西街的分界线,一座季景路桥横跨高桥港(下照1)。站在桥上,忽见桥堍南有整修一新的老宅,走过去一看是界浜路89-91号胡氏宅(下照2、3),建于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p><p> 季景路桥堍北,紧邻东街裕祺祥的是2栋有明显民国建筑特征的楼房(下照4),南楼(下照5L)未见挂牌故不清楚原是什么,北楼(下照5R)挂着小浜路21号成人学校中式大院(民国初)的历史建筑铭牌,而门牌地址却是季景北路625号。原来季景路桥往北,原是老北街和小浜,小浜填埋后与小浜西岸、王家街以南段北街合为宽阔的季景北路,现在也算是高桥镇上的南北主干道了。</p> <p> 季景北路714弄11号蔡啸松宅(下照1、2),即庆誉堂。弄口只不过一扇门宽,进入狭窄的弄堂却见到了与众不同的大宅,那马头墙气势不凡,充分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美感,十分引人注目。只是门前开阔空地所晾的衣服俨然成了主角,我想拍一张完整的建筑照片竟无处下手!房屋门窗及廊檐下的木雕图案非常精致,至今完好无损。但从门口的电表数量可知,里面现至少住了20户人家。蔡啸松学生意出身,后来在上海市区开了恒盛、鼎盛米店,在安徽芜湖也开了米行,为逃避贩运粮食途中被官府关卡的勒索盘剥,他高价买官插上幡旗运粮,由此发迹。因为常去安徽,受徽派建筑影响,造房也是请的安徽工匠,足足建了13年之久才落成。1920年仅50岁的他因脑溢血去世,无福享用新房。这种情况看来蛮多的,前述仰贤堂主人沈晋福也是,以前亦听说不少:常年奔波忙碌,等到有钱了,就想盖新房享享福,可能盖房还要亲自操劳,等到成功之时,一口气一松,一命呜呼。这叫劳累过度,教训啊!蔡啸松死后由儿子蔡咏梅继承家业,这创业难守业更难,蔡家渐渐破落,迫于生计只得将米店盘给人家,住宅也都出租,只留下2间房自住。</p><p> 季景北路730-734号陆关生旧居(下照3L),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隔壁就是张家弄,也是季景北路738弄(下照3R),而弄内陆宅后面的7号(下照4、5),门口的历史建筑铭牌上写着5-11号民国中式楼房民居。不过从侧面看,楼上已经搭建得不成体统了,为何铭牌上的“恢复情况”栏却写着“原状”?</p> <p> 张家街习惯称张家弄,弄内老宅不少,比如7号民居对面4号沈氏宅(下照1),也挂着历史建筑铭牌,亦是民国中式楼房民居。再走进去则是14号民宅(下照2),现在是西街居委会,已内外修缮一新。17弄10号黄氏宅(下照3),建于清代中期。</p> 拐弯过后的张家街直通慈善街,弄内老宅还有:36号夏氏宅(下照1), 64-68号、70弄1号丁氏宅(下照2), 74号西华庵(下照3)。西华庵是明末清初的建筑,历史够久的,只是已为民居。 <p> 季景北路772-780号(下照1),应该是黄氏宅。而隔壁的782弄1-5号(下照2、3),门口《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牌子上也写着“季景北路黄氏宅”,《高桥镇历史建筑》铭牌上则写“原北街中药店煎中药工厂”,清代五开五进中式楼房,看来前后是一家。</p><p> 季景北路796号李宅(下照4),亦建于清代。</p> 接着有:季景北路808弄内建于清代约200年前的杨氏宅(下照1、2),季景北路812号孙尔枚旧宅(下照3)。在拍孙宅后,我一眼瞥见隔壁814弄内有老宅,走入后发现是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的恭寿堂(下照4)。因为门前没有挂新门牌,网上所有提到恭寿堂的文章几乎众口一致地称其地址为北街196号,可是若按这个老地址寻址,实际上已经没有参照物了。恭寿堂为什么在这里?知道了恭寿堂是谁的就恍然大悟了。据悉,恭寿堂也是孙尔枚家的住宅。孙尔枚出生于1880年,此时恭寿堂这座老宅子早已存在,所以他只是继承者或购买者。那孙尔枚又是谁呢?前面讲到胜利路桥又名典当桥,因桥北原有公泰典当行,孙尔枚就是当年公泰典当行的经理。孙在民国三年(1914)还独资开办过一家同济和轮船公司,购置了2艘小火轮往返于高桥和上海之间。<br> 来到季景北路859号高桥中学(下照5)前,季景北路到此为止,继续向前是保留的北街,转弯是王家街。高桥中学所在地为原小浜路199号高桥公园旧址,内有明成祖御制宝山碑-永乐御碑、裁革过镇陋规告示碑、高桥乡会试卷资路费碑。可惜进不去,因此看不到。<br> <p> 我选择继续向前走北街(下照1L),这条街仍以旧宅为主。北街257号沈氏民宅(下照1R上),建于清代约120年前;北街264号益氏民宅(下照1R下),建于民国初年;北街291-293号朱氏民宅(下照2L),建于解放前夕;北街286-298双号店铺(下照2R上),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北街295-297号翁氏民宅(下照2R下),建于清代。</p><p> 北街与花木路交界处,据悉应有《移碑记》刻石、《古高桥旧址》石碑和“保安公井”(双井)。可我左顾右盼四处观察,始终没有发现目标。</p><p> 另悉,原北街365号印家花园(淳裕堂)在今海高二村内,于是我便沿花山路向1001弄寻去。进入小区(下照3),在西部果然发现了本弄23号的老宅(下照4L),现为海高新村居委会。花园主人印星台(号渔村,1870-1945),青年时曾当学徒,年长后与人合伙经营米粮行业,曾在董家渡独资开设聚泰、义行等商号。他经营有方生意日益兴隆,成为一位知名企业家,也是高桥著名的儒商,1928-1935年在家乡营造了这座印园,与高桥镇上其他三座园林余园、胡苑、承园并称高桥四园。清浦江(俗称小浜)穿园而过,江东为花园,特色是中西合璧八角形的三层观景台 “近江台”(下照4R),为当时高桥镇上最高建筑。</p> <p> 北街338、340号钟氏宅(下照1L),北街343-347号瞿氏宅(下照1M),北街353号黄氏宅(下照1R),北街357号印氏宅(下照2),北街354-362号孙氏益氏宅(下照3L),北街382-386号黄氏宅(下照3R)。这些老宅大多有改建的痕迹,比如353号黄宅内部正拆光重建,历史建筑铭牌上的营造年代为“清代”,产权归属显示为“私有”,那么自行重建后,仍能保持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风格吗?对此我颇有怀疑。接着,357号印宅内的大树吸引了我的目光,联想到印家花园原为北街365号,我猜此印氏必与印渔村有着某种亲属关系。</p> <p> 以后的北街逐渐西偏,最后与欧高路连通。欧高路上有:89弄32-42号宋氏宅(下照1、2),77号东岳庙(下照3、4),51号朱氏宅(下照5)。东岳庙已沦为厂房,好像高桥镇的寺庙庵堂都没有恢复哦?这方面,跟我走过的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明显的不同点。难道高桥人民不信佛?经查,浦东新区道教学会于2016年在高桥钟家祠堂重建了天后宫,地址是欧高路74号。嗯???请原谅我问号多,因为我所拜访的东岳庙就在欧高路77号,马路对面并没有天后宫,只有漂亮的高桥镇小学,而我所知道的钟家祠堂地址是钟家弄74号,远着呢。</p> <p> 沿着与欧高路对接的大同路往南,我一直走到了与石家街、西街的交汇处,也没有发现大同路409号姜锡年宅。大同路石家街口的383号门牌直接跳到了大同路西街口的447号门牌,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后来我上网查了,都是文字提到却无照片为证,看来找不到的远不止我一个。它也许就在眼前,但不挂牌、无门牌,则谁能知晓呢?从位置上分析,我怀疑下照1的房子处就是。</p><p> 下面走石家街,遇到的第一条横街是树德街,原名树德弄,因谢氏在此建房而得名。高桥著名营造商谢秉衡发迹后,在今树德街19号(下照2)建造了一幢三开间假三层花园别墅,供老母颐养天年。</p><p> 树德街的南端,就是西街著名的万寿桥处。在树德街近西街口处见到一家高桥食品厂(下照3),是与上海淮海中路上同属一家的高桥食品厂么?我就是从小常吃祖父从淮海中路高桥食品厂买来的高桥松饼,高桥镇才深深印刻在我的记忆中。高桥松饼是高桥美食中的四大名点(松饼、小香松糕、定胜糕、薄脆)之一,又名千层饼,以入口酥松而得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镇上赵姓大户之妻为做塌饼高手,后来赵家败落,赵妻为谋生计将自制松饼提篮小卖于茶坊烟铺,被邻里乡亲赞为“松饼”。 </p><p> 石家街69弄4号基督教灵恩堂(下照4),民国二十二年(1933)建造。</p> <p> 石家街遇到的第二条横街是陈家街,原名陈家弄,街首是30-38号的历史建筑民宅(下照1L)和相邻的28弄1号成德堂(下照1R),街尾是陈家街2-10号洽康德米行旧址(下照2)。成德堂主万瑞元靠餐饮业起家,这所道地的石库门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左右,该宅采用店宅分列的布局方式,有别于一般前店后宅式的建筑。洽康德米行这个西街口转角处,早期为恒泰米店,民国三十一年(1942)歇业,次年在这此由洽丰米行、康盛米店、德泰福米店以及沈人豪三方四人联合筹建新的米行,取三店第一字为名,此后洽康德米行就是高桥米业界的顶梁柱,直到1986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才停业。</p><p> 石家街29号的花园住宅(下照3),建于1930年代。宅主钟玉良生于1889年,民国时期长期担任浦东高桥地区区长,1951年因反革命罪伏诛。</p><p> 石家街27弄3号李氏宅(下照4L),宅主李云庆为粮商,住宅建于1930年代。</p><p> 石家街12号至德堂(下照4R),前身为蔡氏的柏树厅,由只身从苏州迁徙高桥的先祖吴允珊向蔡氏连房带地一并买下重新建造的,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家中与旧上海闻人杜月笙渊源颇深。</p> <p> 兜了一圈回到季景北路,然后步入西街(下照1),西街是商业街。</p><p> 西街22-40号原西和泰铺面(下照2),建造于清末;西街42-46号原养和堂药房(下照3),建造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左右;西街56弄1-12号蔡宝源旧宅(下照4),建造于清代。</p> 万寿桥(下照1、2),为明代何震所建,原名何家桥,当地人俗称胡家桥(取其谐音)。2003年因高桥港整治拆除原桥,历史上高桥镇的“双桥步月”胜景也随之不复存在。双桥即胡家桥和典当桥,后因当地老人们的强烈呼吁,有关部门重建了这座二墩三孔石桥,因桥身雕有仙鹤数只,故称万寿仙鹤桥,简称万寿桥。<br> 西街101弄长兴菜馆(下照3、4),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由高桥周家浜人周悦卿创办的百年老字号,菜馆的名字源于一副对联:“长铗归来乎有鲈鱼脍莼羹高歌开盛宴,大江东去也趁尧天舜日把酒话中兴”,首尾两字便是店名了。如今在西街界浜河畔重新选址,建起了仿古的茶楼酒肆,恢复长兴菜馆之店名。<br> 西街接下来有几座清代老宅:108号内朱氏宅(下照1),建造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左右;124弄1号沈氏宅(下照2),建造于清代约160多年前;124弄4-7号张氏住宅(下照3)。但124弄2号敬业堂(下照4)为民国建筑,宅主沈邦荣在民国时期经营高桥镇上首家大饭店聚兴馆,有了积余才陆续建成了这幢具有明清风格的私人住宅,民国九年(1920)动工修建,整体为徽派建筑,算是高桥镇上保持最完整的传统民居之一。 <p> 西街133弄3号黄氏宅,始建于清末民初,完工于民国十年(1921)。该弄直通高桥港,发现在此河边无论观瞻建筑或者浏览河景,都是绝佳处。</p> <p> 西街136弄4-8号孙氏宅(民国)(下照1),西街142弄1号凌氏宅(清)(下照2)。西街139号黄氏宅(润德堂)(下照3-5),现作为高桥绒绣馆(高桥“三刀一针”中的“一针”)免费开放,三进院落尤为醒目的是高墙和漂亮的的观音兜,走进前院可见两个独特的北阳台,仿佛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幽会小阳台,在当地民宅中独树一帜。139号与上述133弄3号应该是同一处,因为宅主都说是黄文钦,他早年在上海苏州河畔乌镇路、溧阳路等处开设数家竹行,因此发家。该宅解放后曾为高桥文化馆和图书馆,听说做过高桥图书馆的黄家祠堂已经被拆除。我见今日大门开着,觉得很奇怪,问了保安才知有领导视察,我赶紧拍了几张近门处的宅内照片,也算是捞得的“外快”吧。</p> <p> 西街160号钟惠山宅(下照1),建于1920年代末,钢筋混凝土四合院。浦东人民的劳动特色是“三刀一针”,主人钟惠山(1867-1932)为高桥海滨村人,出生贫苦农家,是凭一把泥刀起家的代表人物。他从小包工头到在七浦路开设钟惠记营造厂,在上海营造了大批石库门里弄住宅,由此发迹,被称高桥首富。当然,其自家的新宅必特别上心,用料讲究、工艺精致、规模宏伟,既有西方宫廷式的华贵气派,高大、挺拔、权贵;又有东方徽派建筑的传统印记,含蓄、内敛、深邃,堪称高桥之最让人叹为观止。</p><p> 西街167号门牌的凌氏民宅(下照2、3),历史建筑铭牌上写西街161号,我原以为是不同的两处呢。房主凌祥春(1886-1955)贫苦出身,13岁到上海学生意,后自己开义丰皮革店,经艰苦创业终事业有成,民国七年(1918)在此买地造房,房屋整体高大气派,廊檐雕饰精美,取名三德堂。现为高桥人家陈列馆,通过高桥各处的旧时家具和往事组织成一个虚构的民国年代四世同堂故事,其实内部所有陈设布置与原来的凌家并没有什么关系。</p><p> 西街173弄3号临河而建的三进老宅,现为钱慧安纪念馆(下照4、5)。钱慧安(1833-1911),高桥花园浜村人,后迁上海老城厢淘沙场街,私宅毁于1937年“八•一三”战事。他是海派代表性画家之一,国画大师程十发称其为“海派艺术宗师”,并为纪念馆题“海派源流”匾额。现该处也是高桥书画院和浦东中国画画园所在地。</p> <p> 西街217号承园,民国十九年(1930)落成,总体上呈西式建筑、中式花园格局,以园门大道为界,东为洋楼,西是花园。当时高桥拥有深宅大院的多为做粮食、五金、竹木生意的商人,或开设皮革、食品工厂的厂主,或包揽建筑工程的营造商,皆从事实业;而承园的主人程竞民既子承父业做“飞花”生意(回收纺织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飞絮卖给日商),更是交易所炒作美国棉花期货的经纪人,主要从事的是金融。所以,别人建房考虑的是终老和子孙,程的观点是及时行乐,理念完全不同,这大概就是他从事金融博弈懂得取舍而与别人大不同的地方吧。时年33岁的程竞民在此度过了春风得意、悠游自在的七年,后来风云突变,抗战时期日本宪兵占领了承园。当府邸重归程家,想穿了的程竞民连续三年敞开园门任由市民参观游乐,直到1949年被私立四维中学借用,解放后程将承园无偿捐给政府而成为永久性校园。四维中学始创于1947年,创办人为江苏武进人施燮华,原位于镇西浜头。四维之意含“四人维持”办校(指施、黄、刘、陆四人),同时又符合当时蒋介石所倡导的“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一语双关。解放后“四维”之名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校方主动于1952年将校名更改为上海市私立育民中学;1956年学校性质由私立变公立,改名为上海市育民初级中学;后学校经过合并成为完全中学,才改作今名育民中学。</p> 西街尽头是餐饮集中地,也是交通枢纽,一个车站(市七医院)共有15路公交。不管先游西街还是先游北街一带,最后殊途同归,总是在大同路与西街的交叉口处去荷兰风情小镇。荷兰风情小镇即高桥新镇,建筑风格上突出荷兰围合式建筑的灵活多变和船型公寓等具代表性的建筑造型,功能开发上充分利用了港口特色资源增添浓郁的海港风情,从而在整体景观上尽现荷兰港口城镇特色风貌,实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亲切对话,可谓一眼览千古,一步跨中西啊。 <p> 万里长江口,千年高桥镇。高桥这座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镇”的千年古镇,历经沧桑经久不衰,洗尽铅华依然从容,由上海市文旅局推荐为上海“最美街镇”。高桥的挂牌文保点随处可见,有那么一点新场的味道。而且高桥的“泥刀”的确不是“吃素”的,房子确实美轮美奂。但因篇幅有限,大量古建我只能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了。其他还有一些偏离古镇的景点,如:陆家堰杨高北路2856号杜家祠堂,1930年由海上闻人杜月笙建造;外高桥自贸区内高东镇与杜家祠堂相近的沈家弄5号是另一座中西合璧建筑精品吴家祠堂,由出道于钟惠记营造厂精通土木工程的吴家兄弟于1933年建造;近外高桥码头的钟家弄74号外高桥民办中学内钟家祠堂,1930年代由上述钟惠山建造;镇北村北钟家弄78号高桥烈士墓,1954年为纪念1949年解放上海的战役中牺牲在浦东地区的解放军烈士而建;海滨村杨高北一路255号老宝山城遗址,源于明万历四年(1576)、重筑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的军事要塞和屯兵城堡;屯粮巷村草高支路1000号太平天国烈士墓,为纪念在太平天国运动中牺牲的先烈于1945年修建;凌桥镇炮台浜路118号东炮台遗址,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修建的老炮台。等有机会再去咯……</p> <p><b style="font-size: 18px;">【链接】</b></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33mv2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1]:市区篇</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jc5mh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2]:嘉定篇</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vqxg3vh"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3]:青浦篇(上)</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wqighfy"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3]:青浦篇(下)</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e7jhh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4]:松江篇</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1sj25p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5]:金山篇(上)</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2k4c9g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5]:金山篇(下)</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3ar1bu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6]:奉贤篇</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4psr12w"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i> </i>上海的古镇知多少[7]:浦东篇(上)</a></p><p><a href="https://www.meipian.cn/37qno0gs" target="_blank">上海的古镇知多少[8]:宝山、崇明篇</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