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敦煌/魏建军

魏建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又见敦煌魏建军 </b></p><p class="ql-block"> 2020年9月6日,我乘坐的Y667次列车徐徐进入敦煌火车站。然后,从敦煌数字展示中心乘坐景区大巴车抵达莫高窟游览参观。 </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三次进入敦煌莫高窟参观。前两次分别于1991年和1997年,那时车辆可直接到达景区门口,这次则要在15公里以外的游客中心统一乘坐景区大巴车抵达,任何外来车辆都不能直接开往景区门口,这是中国发展旅游事业形成的现象,非敦煌独创。 </p><p class="ql-block"> 敦煌,亦称沙州。两个地名,一个高端大气,彰显敦煌文化的博大;一个很接地气,符合沙漠绿洲的自然环境。自汉武帝时代开拓丝绸之路和设立河西四郡以来,敦煌就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汉宋之际,中原文化、佛教文化、西亚和中亚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使得敦煌成为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文化璨然的一大都会。 </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十六国时期的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敦煌,忽见三危山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大泉河谷的崖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莫高窟经前秦、北魏、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称之为“千佛洞”,远远望去犹如蜂巢,蔚为壮观。莫高窟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735个洞窟中,有壁画和彩塑的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最大洞窟200多平方米,最小洞窟不足1平方米。塑绘的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最高的弥勒佛坐像35.6米,最小的佛像只有10厘米。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内容包括:佛经故事,飞天佛像,山川景物,亭台楼阁,花卉动物,劳动生产等,是中国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可以说莫高窟是佛国世界、艺术殿堂、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然而,由于边关战乱,自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封闭嘉峪关后,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莫高窟逐渐冷落荒废。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平定新疆,屯田并重修沙州城,后改为敦煌县,莫高窟才重又被人注意。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出土了大量文物。不幸的是,这些文物却被西方列强探险家们骗取、劫掠。 </p><p class="ql-block"> 1991年我第一次到敦煌莫高窟,参观了那个曾震惊世界的藏经洞。那个编号第17号的藏经洞窟,建于晚唐。是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藏经洞里共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八百多年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些文书中,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账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文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11世纪初,由于战乱等原因,莫高窟僧人们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逝,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900年5月26日,这一秘室被在此修行的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并打开。但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大肆侵略,英、法、日、俄、美等国探险家纷至沓来,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劫掠大量藏经洞文物和石窟造像、壁画,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莫高窟最具代表性和艺术性的文物分藏于英、法、俄、日、美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中,成为这些国家收藏的珍宝,仅有少部分文物残存在中国,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欲哭无泪。 </p><p class="ql-block">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这段耻辱历史,也必须知道以下几个强盗: </p><p class="ql-block"> 1907年、1914年,英国人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p><p class="ql-block">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p><p class="ql-block">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p><p class="ql-block">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p><p class="ql-block">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p><p class="ql-block"> 如今,敦煌修建了莫高窟藏经洞陈列馆,馆前的石碑上镌刻着陈寅恪先生的一句名话:“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现在还流行着一句话: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或者美其名曰:世界的敦煌。浩劫之后的敦煌,国人只能用此话聊以自慰。 </p><p class="ql-block"> 伤感的话再不说了。在此,以虔诚的心给朋友们分享我曾进过的几个洞窟的美妙,当看过或听过导游讲解之后,真是令人心智大开。 </p><p class="ql-block"> 第96号洞窟叫做“九层楼”,亦称“北大像”,也称“大佛殿”、“千佛洞大雄宝殿”,是所有到莫高窟的游客必进的一个洞窟,我三次到莫高窟都进去观看。“九层楼”位于莫高窟中段,高45米,九层飞檐高耸,与山崖同高,巍峨壮观,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洞窟建于初唐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年),由禅师灵隐、居士阴祖等人建造,最早为2层,经多次修建,至1935年重建改为九层。洞窟内塑造的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坐像,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武则天于公元690年登基称帝后,使用各种方式为她称帝制造舆论,并授意心腹薛怀义、法明等人撰写《大云经疏》,经文里附会武则天是“弥勒下世”。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下令全国各大小州县建立大云寺,塑造和供奉弥勒佛像。敦煌莫高窟九层楼弥勒佛塑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佛像身上土红色的袈裟以及袈裟下部边沿处的清式云龙纹,亦佛亦俗;大佛的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为满足众生所许愿望,右手上扬手心向外,作施无畏印,意为拔除众生痛苦及灾难;两只脚更是显示出唐代女性以胖为美的风格,整个佛像看起来有许多女性的特征,是中国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也是世界上建造在室内的第一大佛像。</p> <p class="ql-block">  第148号洞窟是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主室佛坛上,塑佛涅槃像,长15米,右胁而卧,面型丰满,双眼微闭,左手自然放于左腿上。衣纹柔软,随身体起伏而变化,一副安然入睡之态。涅槃像后塑有佛弟子、天人、各国王子、佛姨母、菩萨等举哀像七十二身。涅槃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窟内佛龛内还塑造“过去佛”和“未来佛”,墙壁上绘莫高窟规模最大的《涅槃经变》及《观无量寿佛经》、《东方药师变》壁画,窟顶为盛唐时所绘千佛,虽经一千二百多年仍色彩鲜艳。洞窟规模宏大,尤其是殿堂、角楼、院落、回廊、水榭等建筑结构复杂,布局严谨,绘制精细,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第138号洞窟是敦煌望族阴氏所造之“阴家窟”。中心佛坛上有晚唐塑坐佛一身,其余的送子娘娘及其眷属、六臂观音,此窟又被俗称为“送子娘娘殿”。洞窟墙壁除佛经变壁画外,还有供养人壁画及题名“女尼安国寺法律智慧性供养”、“河西节度使张公夫人后敕授武威郡君太夫人阴氏一心供养”,绘供养人画像近六十身。这些供养人画像多与真人等高,皆体态丰腴,衣着华丽,重彩浓妆,雍容典雅。且色彩艳丽,画工精美,用笔纯熟,堪称晚唐人物画之精品。 </p><p class="ql-block"> 敦煌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方面的画作。 </p><p class="ql-block"> “飞天”造型是敦煌壁画艺术的代表作。据介绍,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也就是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至元代末期,历经十个朝代千余年。历代飞天壁画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有所不同,从艺术形象上说,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它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头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之一,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反弹琵琶”形象,是敦煌壁画的又一经典之作。第112号洞窟《西方净土变》壁画中的“伎乐图”,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别有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壁画人物造型丰腴饱满,线描写实明快、流畅飞动,一气呵成,天衣飘飓,有“吴带当风”的韵致,体现了唐代佛教绘画民族化的特色。这幅“反弹琵琶”无论是从反映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绘画技法的角度,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是敦煌壁画中的代表杰作,与“飞天”造型一起,成了许多城市的雕塑形象。</p> <p class="ql-block">  在第257号洞窟,我观看着类似连环画的长幅精美壁画,听导游娓娓讲述其中的故事情节——《鹿王本生故事图》,即“九色鹿”的故事:古代有一美丽的九色鹿王(也说是佛的前身)在江边游戏时救起一个将要溺死的人。被救的溺人叩头拜谢,要给鹿王作奴。鹿王拒绝了,告诉他说:“将来有人要捕我时,不要说见到过我”。正好有一国王,他是善良正直的,但他的王后很贪心。王后梦见了鹿王,毛有九色,角胜似犀角。她醒来后就向国王要这个鹿的皮为衣,角作耳环,并说:如果得不到,她就因之而死。于是国王悬赏求鹿。那个被救的溺人,贪图赏金和土地,前去告密。但他忘恩负义的行为立刻得到了报应,身上生癞,口中恶臭。国王带人来捉鹿时,鹿王正在睡觉,为它的好友乌鸦所惊醒。鹿王就在国王前诉说了拯救溺人的经过,深深感动了他。国王放弃了捕捉鹿王的计划,并下令全国,可以允许鹿王任意行走,不得捕捉。王后听说放了鹿王,果然心碎而死。</p> <p class="ql-block">  在第100号洞窟里,我感受到了古代达官富豪供佛的大阵仗场面。该洞窟开凿于五代时期,为河西节度使曹议金的回鹘族夫人“天公主”所建造,因此人们称这个窟为“天公主窟”,属敦煌曹氏家族的家窟。窟内壁画除佛教《报恩经变》、《恶友品》、《孝养品》、《亲近品》、《论议品》、《思益梵天问经变》、《天请问经变》等内容外,还绘画了供养人《曹议金出行图》:分列左右的四对鼓角乘骑为先导,随后是两面大旗及持矟的四对武骑仪仗。紧接着有五对文骑,文骑之间八名军营舞伎分为两列,四人着汉装,戴幞头,四人着吐蕃(藏)装,束双髻。后有十四人组成的乐队,舞伎在笙、箫、笛、筚篥、箜篌、琵琶等的弹奏声中踏着大鼓、细腰鼓、拍板的鼓点节奏,扬袖起舞,徐徐前行。舞伎前有二人骑马持牌横于道,指挥舞乐的行止缓急。主体部分以节度使曹议金为中心,头戴展脚幞头,身着红袍,骑一白马,正欲过桥。前后侍卫护送,旌节引导。桥前方接伎乐之后有六骑持旌分列左右,其后有持牙旗小幡二人。旌节后有三骑和分列于左右的八名持棒步行卫士。曹议金之后,拥簇骑卫多人,其后为帅军大旗及出行将士队伍。紧接着是辎重后勤部队,还画了猎骑驰射黄羊、奔鹿和运送军需的驮队等。整幅画面长13米,人物众多,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这只队伍的严整军仪和威武雄风,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另一幅《曹议金的回鹘夫人出行图》壁画中,一组马上乐师为前导,高头大马,乐师著各色丽服,使出行场面一开始就显得排场隆重。舞乐之后有车三辆,一辆为行李马车,其后二辆为坐车,车后有两乘六角亭式“肩舆”(即轿子)。车前后或有武士护卫,或有婢女多人捧盒持扇,架鹦鹉相随。天公主着回鹘装,骑高头大马,由二马夫牵引,前后又有使女捧物随行。另有一些贵妇人骑马扬鞭指挥车辆行进。最后面是饮食供给队伍,其中也有狩猎场面,黄羊奋蹄奔逃,猎骑疾驰追逐,非常生动。整幅画面充满一种逍遥闲适的出游情趣,也表现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贵族腐朽气氛。《出行图》是表现历史人物功绩和豪门贵族奢华生活的形象画卷。敦煌壁画中的出行图,是由供养人画像演变而来的,大多画在世族的功德窟中,主要是为了宣扬先祖的功德和显示家族的地位。它已经摆脱了佛教教义的束缚,是当时真人真事的具体描绘,因此,它是研究河西历史及军队仪仗极为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莫高窟圣殿,下午游览敦煌的又一名胜鸣沙山和月牙泉。</p> <p class="ql-block">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一个地方的两个自然景观,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泉水、沙漠共存的独特地貌,被称为“天下奇观”。鸣沙山是流沙堆积而成的沙丘,白天沙粒下滑后,夜晚在风的作用下沙粒又被吹上沙丘,恢复原貌,在这个过程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因而得名鸣沙山。此处沙漠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沙丘主峰海拔1715米,汉代称为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之中,犹如巨浪般的沙丘之间有一形似半月状的一泉碧水,称之月牙泉,月牙泉面积13.2亩,平均水深4.2米,古时称沙井,清代正名为月牙泉,有“沙漠第一泉”之称。名为泉,实为沙漠中的一池湖水。其水质甘冽,澄清如镜。夏天下雨泉水不会浑浊,冬季少雨泉水也不干涸。泉里鱼翔浅底,岸边水草丰茂。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泉水从来不被流沙所掩没,这一自然景观,被人们认为是神奇之地,历代人们在泉边修建了很多建筑,有娘娘殿、龙王宫、 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形成古朴典雅、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殿宇中有彩塑百余尊,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夕照”等,书法雅俊,堪称上品。月牙泉林木葱郁,殿宇辉煌,碧水黄沙,色彩斑斓,引得历代文人骚客吟诗咏赋,挥毫拨墨,更加平添了传奇色彩。 </p><p class="ql-block"> 民间还流传着敦煌三件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的说法。铁背鱼就指月牙泉里特有的狗鱼,黑背白腹;七色草是指月牙泉南岸的小花罗布麻,是泉边特有的中草药,每年六七八月小花盛开,犹如夜幕中的点点繁星;五色沙是指鸣沙山,在山顶放眼观望,沙丘会显出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  在鸣沙山月牙泉游玩,就是观看沙漠深处的泉水、树木花草和殿堂建筑,攀登沙山、滑沙、沙漠越野及骑骆驼等,游人们在此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摄像,尽情地放肆,放飞心情,亲近自然。我每次到鸣沙山游玩,都要爬沙山。前两次是在没有助力设施的软沙上爬行,很费力气,这次景区在沙坡上安装了两道软梯,人们可以踩着软梯向上爬行,略省些力气。我艰难地爬上沙丘最高处时,累得筋疲力尽。但站在沙丘顶上观看月牙泉的全貌及周围的一道道沙丘山脊,感到别有韵味。那些沙丘山脊呈“S”型优美的弧线和光影下的画面,显得既苍莽又有辽远。 </p><p class="ql-block"> 一些游客骑着骆驼在景区里行走,长长的驼队在沙漠上慢慢前行,很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古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商队从这漫漫沙漠中经过。</p> <p class="ql-block">  敦煌是一个旅游胜地,除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外,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阳关;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敦煌雅丹地貌以及瓜州榆林窟“万佛洞”景区等,都是很有诗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景点,是我以后西游记的打卡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