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街的小洋楼拆除了

一帆在汕头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 &nbsp; &nbsp; &nbsp;位于一德街4号的小洋楼最近被拆除了。这是刚刚来到新兴街时注意到的。巷口已经被围堵,进不了,从爱华街看去,整座楼房连同隔邻的房子都从上到下被开发商拆得地皮显露,一台挖掘机还没离去,可能正在清除剩余的废土。</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座三层高的小洋楼是上世纪40年代建成的,位于新兴街中段爱华街的后侧,解放后成了房管厝。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姥姥一家从邻近的怀德里搬到这里,不久之后,我们的父亲因为调往广州工作,母亲为了省钱,我们便从爱华街尾脚车铺的楼上搬到这里,与姥姥和舅舅、阿姨们住在一起。</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们所住的这座小洋楼是崎碌一带楼幅最高的,周围大都仅有两层高,站在晒台上,南面的礐石海可见白帆片片,东面可一直望到妈屿口,北面中山公园的大树依稀可见,西面可是将汕头市区一览无遗,近可见博爱路的体育馆,远可见胡文虎大楼等。曾记得,1969年的7.28强台风时,就曾经趴在晒台上看着博爱路体育馆的竹棚顶被狂风掀掉,那些随风飞扬的竹叶,简直就像麻雀群一样飞到了中山公园里。</p><p><br></p><p>&nbsp; &nbsp; &nbsp; 在小洋楼,我们住的三楼是一个大厅两个大房,还有外埕、阳台等,一开始因为舅舅和阿姨都年轻,尚未成家或在外地工作,住房显得比较宽裕,特别是晒台,更是宽阔,正在读书的细舅曾在晒台上种菜,养小球藻,我们也曾在晒台上养鸡养兔养狗,上世纪60年代学校没上课时,父亲怕我出去惹事生非,还搭了个大木棚让我养鸽子,最多养了十几只,都是汕头的老派鸽,其中曾有几羽放飞广州归来,一羽放飞江西的寻邬归来。</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随着时间的推移,舅舅们接二连三成了家,使我们居住的地方越来越狭窄,两个大房隔成了三间,大厅里隔了一间,外埕又隔了一间,姥姥自己还没房子住,只得住在大厅的酸枝眠床上。数一数,总共有大舅、二舅、三舅、我们还有细姨5家人达二三十人之多,父亲于是在阳台上搭建了一排房子,缓解了拥挤之忧。连同二楼和底层的,这座小洋楼住了12户人家超半百人口,与当年的话剧“七十二家房客”相差无几。</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这座小洋楼的人家都纷纷分到了新厝,先后搬迁出去。自此之后,这座小洋楼便开始冷落并逐渐衰落了。及后,我们每逢来到新兴街时,总会探入小巷道观看一下当年搭建在阳台上的小房子,可是,由于小洋楼大门紧闭,始终未能进去过。在这个小房子中,我与老伴曾经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蜜月,儿子也是在里头出世的。如今见到生活了30来年的老房子拆除了,心里真的有一股难以诉说的滋味。</p> <p>这是两年前拍摄的照片。</p> <p>当年我们就是在晒台上自己动手搭建的这间房子里度过蜜月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