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

蔡远祹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 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赣南采茶戏,江西省赣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b></p><p class="ql-block"><b> 赣南采茶戏是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lV一65。</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采茶戏发源地:江西安远九龙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赣南采茶戏,从孕育到形成,大致经历了采茶歌——茶篮灯——采茶戏三个阶段,但三个阶段又是紧相贴合,彼此重叠的。</b></p><p class="ql-block"><b> 中原客家人自明朝时期南迁至赣南起,在人口增加,经济活跃的情况下,江南的茶叶生产逐渐繁荣,一个与之相应的“茶文化”热,也在民众中出现,并且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积极响应,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诗中就出现了“僻坞春风唱采茶”的句子,在他的不朽之作《牡丹亭》里写到南安太守杜宝来到城郊“劝农”时,出现了两个妇人持茶叶筐边歌边上场,歌中唱:“乘谷雨,采新茶,一旗半枪金缕芽……”。</b></p><p class="ql-block"><b> 明万历年间,重修石城县岩岭熊氏宗谱中的《熊休甫先生传》也有“每日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的记载,说明那时的赣南采茶歌己经相当流行。</b></p><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年间,陈文瑞的(南安竹枝词)确切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淫哇小唱数营前,妆点风流美少女,长日演来三脚戏,采茶歌到试茶天。”诗中的营前位于上犹县西部,是客家移民建立起来的一个繁荣小镇。</b></p><p class="ql-block"><b> 清同治(崇义县志)的风俗篇也载:“近复有少年弟子,结束登场,妖娆便环,手戏目挑,口唱淫词,谓之采茶,亦谓闹花鼓”,采茶戏对社会之影响至深,此处可见一斑。</b></p><p class="ql-block"><b> 由于在采茶戏里难免夹带了一些低级粗俗的内容,一度遭到地方绅士的强烈反对,采茶戏被诬告“淫戏”,而屡遭官府禁演,后来,赣南采茶戏分路流传到闽西,粤北,赣中,桂东及台湾等地。</b></p><p class="ql-block"><b>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采茶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鼎盛时期,赣南各县市陆续办起了专业采茶剧团,数百名艺人得到了妥善安置,人民政府还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有专长的青年演员,配备了专职编导人员和乐手,有了专项资金,剧场和排练场地,采茶戏从此走上城市化,正轨化,专业化的道路。演员素质,演出水平大大提高。赣南采茶戏秉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传承,经加工改编的《补皮鞋》,《睄妹子》,《老少配》陆续进京演出,得到了首都文艺界的称赞。</b></p><p class="ql-block"><b> 赣南采茶戏,俗称“茶灯戏”,“灯子戏”,有“客家艺术一枝花”的美誉。发源于江西安远县九龙山一带,迄今己有几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以九龙茶灯为基础,吸收赣南其民间艺术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赣南,粤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赣南采茶戏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剧情风趣多彩,以灯腔,茶腔,路腔,杂调为“三腔一调”,其曲调优美动听,语言诙谐幽默,多为丑角,旦角对唱双舞,而又以矮子步,扇子花,甩袖子十分热烈生动,成为了客家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采茶戏发展地:江西赣县王母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王母渡是客家人聚居之地,距赣州府(古称虔州)约八十华里的路程,乡土文化浓厚,广为盛行。采茶戏《九龙山摘茶》又名《大摘茶》,是一出比较完整的大戏,它是在原来由两旦一丑来演的《九龙山摘茶》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茶女,一个茶娘,并加入了梳妆,挑帘,拨灯,出门,上山,摘茶,摆“天下太平”等复杂情节。先期唱的还是灯子曲牌,用吹打乐伴奏,至清朝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经赣县王母渡副榜举人李汤凭加工改编,增加了茶商朝奉前往九龙山收购茶叶,途中落店,闹五更,上山看茶,尝茶议价,送茶下山,搭船回程,接风圆等情节。剧中人物由原来的六人(四个茶女,一个茶童,一个茶娘),增添了朝奉夫妻,丫环,店嫂,艄婆,仙女等角色,音乐也改为以高腔,西皮,二凡,梆子腔为主。全剧共十三场,四十多折,不言而喻,改编者完全是仿照当时的“正戏”的套路,试图使当时己盛行的采茶戏也往板腔型的正戏方向发展。可惜仅此一戏,再无来者。根据李汤凭改编后的(清•嘉庆版《九龙茶灯》)脚本,一九六二年被改编成大型采茶戏《茶童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赣南采茶戏遵循“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原则,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传统的采茶戏《茶童哥》,有着地方民俗风情,增加了观赏性和艺术效果改编而成的戏曲艺术片《茶童戏主》,(周云飞,黄玉英主演)搬上银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采茶戏在赣南各地的流行》</b></p><p class="ql-block"><b> 清朝以及民国时期,秋冬农闲季节,采茶戏班几乎每年这个时候都会在一个地方连续上演数天,戏班的剧目大都是男欢女爱之情节故事,如传统采茶节目《钓拐》(注:钓蛙,俗称钓田鸡,客家话叫“钓拐”。),《四姐反情》等,在封建社会时期,当地的官府,乡绅族老认为,采茶戏内容低俗,有伤风败俗之嫌,不能登大雅之堂,所以,官府不允许戏班进入县城的正规剧场,只能在乡村空地搭戏台演出,再垫上红台布来表演,但是在文艺生活稀罕缺乏的乡村,并不影响观众的踊跃。</b></p><p class="ql-block"><b> 采茶戏语言诙谐幽默,唱腔圆润优美,非常适合客家人的口味,所以,戏到情浓处,经常博得观众欢呼雀跃,喝彩之声不绝于耳,台下一帮青年壮汉纷纷用铜钱(有钱人家子弟也会用银元)投掷台上演员,这就是当地俗话说的“打采茶”,演员手舞扇花灵活自如左推右挡,铜钱纷纷落地,就是沾不了身,随着剧情的起伏,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b></p><p class="ql-block"><b> 演出结束散戏后,人们还沉醉在剧情之中,由于采茶戏的(牡丹调)和(斑鸠调)曲调活泼诙谐,琅琅上口,据说,有的年轻人上山砍柴,妇娘子打猪草,劳动疲惫之时:都会哼上几句采茶调来解乏。</b></p><p class="ql-block"><b> 过去传说打采茶特别邪门,搭台演出过后,这地方三年不长草,这也可能当年采茶戏班不得入城的原因之一。按照现实科学上来分析解释,应该是当时观者众多,人员拥挤,连续数天反复践踏的结果,才合乎道理,但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采茶戏在当时的盛况空前。</b></p><p class="ql-block"><b>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正逢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恢复了可以唱采茶戏,民间采茶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沙地圩镇就有张佐祥的师兄弟蔡传珮,衷土生等人员组成的两个采茶戏班,五云圩镇的钟鼎亁,华典伍民间采茶艺人组成的采茶戏班。演出的节目,大部分经过改编的传统戏,如《睄妹子》,《老少配》,《上广东》,《卖杂货》,《大劝夫》等观众喜闻乐见的。秋收冬种之后的农闲时间在周边村庄巡回演出,沙地圩镇的采茶戏班会去吉安地区万安县的弹前,柏岩,沙坪,棉津,长桥等乡镇演出,深受当地老俵的欢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赣南采茶戏音乐特点:</b></p><p class="ql-block"><b> 音乐以客家民歌为主体,山歌,小调是采茶戏音乐的核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赣南采茶戏道具特点:</b></p><p class="ql-block"><b> 道具精简,有吹拉弹奏的“八音班”外,上台表演的一般只有男女生角,旦角,丑角(其主要按剧情而定),男丑角身穿短式古装服饰,女旦角衣裳与当时的服饰相差无几,一条漂亮的围裙点缀了整个身段之美。持折扇手舞足蹈,丑角的矮子步,甩袖子(单水袖);生角,旦角的扇子花是采茶戏表演动作的精髓。</b></p><p class="ql-block"><b> 单水袖也是赣南采茶戏丑行表演的主要表演技巧,它不同于其他剧种常见的水袖,而是左衣袖加长,用以耍甩挥舞,与右手耍扇配合身段表演。单水袖有挑,挥,抓,掳,转,摔,抛等数十种。</b></p><p class="ql-block"><b> 单水袖与另外一只手的扇子花相对称,一手甩袖,一手舞扇,踏着特有的矮子步,显得异常独特而有情趣。如动作“蜻蜓点水”,“龙头凤尾”,“黄狗摆尾”,“狮子滚球”,“水蛇穿草”等,“摆动像狗尾,站似吊马尾,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这句流行于当地的顺口溜将赣南采茶舞蹈单袖筒的表演特征和艺术个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动作要领是“胸前绞袖身后甩,动作连贯手臂带,前高后低力平衡,快慢随着节奏来”。以甩为主,艺诀曰:“袖花动作在于甩,甩中变化不离矮,甩中突出柔,柔中不失甩,甩得越潇洒,动作越显帅”。</b></p><p class="ql-block"><b> 主要乐器是锣,鼓,勾筒,偶用唢呐。勾筒是一种竹制的二胡,琴杆较二胡短,琴筒较大,琴弦较粗,发音粗犷,宏亮,浑厚而略带沙音,穿透力强。勾筒逐渐被二胡替代,虽其音色,音域更纯更宽,但其客家乡土气息大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赣南采茶戏语言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语言是客家语言,地方方言,演员的台词说唱与观众相通,没有文化的人都能听懂,诙谐幽默,唱腔优美和曲调符合客家人的听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赣南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客家先民落户当地后以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又成为凝聚客家民心,团结客家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客家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赣南采茶戏大小剧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传统剧目代表性的有:</b></p><p class="ql-block"><b>一,采茶戏《睄妹子》剧情为正月十五闹元宵,看花灯。</b></p><p class="ql-block"><b>二,采茶戏《茶童哥》剧情为采摘谷雨茶叶的时候,茶女与茶童的爱慕之情。</b></p><p class="ql-block"><b>三,采茶戏《大劝夫》剧情为老婆劝丈夫不要染上嫖赌恶习,嫖赌会导致家庭不和睦。</b></p><p class="ql-block"><b>四,采茶戏《卖杂货》剧情为挑货郎担走村串户做小生意,挣钱养家糊口。</b></p><p class="ql-block"><b>五,采茶戏《上广东》剧情为上广东做生意,叮嘱老婆在家守规矩,孝敬父母,教育好子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现代剧目代表性的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一,采茶戏《山歌情》剧情为一个发生在赣南中央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爱情故事,建国六十周年晋京节目,获得了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二,采茶戏《围屋女人》剧情为反映赣南中央苏区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三,采茶歌舞戏《八子参军》剧情为讲述了战火的无情,也歌颂了老区人民的坚韧———杨大妈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七个阵亡,为了给杨家留下一系血脉,部队首长命令老八满崽回家侍奉老母,而杨大妈一番疼惜后,决然地再度送满崽出征。中共中央宣传部主办的“为祖国放歌”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颁奖晚会中荣获“五个一工程”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赣南采茶戏当家花旦~徐荣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徐荣秀,江西信丰人,出生于1930年,六岁学徒,后台打锣,九岁正式登台,十二岁挑起戏班子大梁,十八岁赣南采茶戏院台柱子。师傅是“合兴堂”采茶戏班班主李九姣,也是她的养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上世纪五十年代,徐荣秀是赣南采茶剧团的当家花旦,也是舞台辉煌鼎盛时期,1952年全国第一次文艺汇演,赣南采茶戏《补皮鞋》在武汉片区演出一炮而红,徐荣秀和丁少年荣获表演优秀奖(当时属于最高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徐荣秀参加了中央文化部主办的首届全国戏曲演员讲习班学习,主讲人:梅兰芳,程砚秋等大师。1958年江西省创办文艺学校,领导点名要徐荣秀到艺校当老师,她告别了舞台,走向了讲台,属于创业教师,她创编的采茶戏《打鞋底》,至今用于赣南采茶戏女戏教学中,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事业留下了最宝贵的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赣南采茶戏著名演员~张佐祥》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张佐祥(1931~1986),江西省赣县沙地圩镇埠背张屋人,他早年拜陈老甲师傅学艺,1950年进城后,在赣南采茶剧团又受到谢德胜,林圣浩等老艺人熏陶,博采众长,与当时的几位著名演员合作演出了许多传统戏与现代戏,其中与刘日凤配戏演出传统戏《四姐反情》,《卖杂货》等,与徐荣秀合作演出的《志愿军的未婚妻》,后又与李宝春合演《睄妺子》,轰动一时,1953年代表江西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人民日报)予以报道并刊登剧照,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接见和称赞。为采茶戏在全国产生影响做出了贡献,1962年,首演《茶童哥》茶童一角,在省会南昌造成轰动效应,再次显露了他的表演才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他嗓音条件好,唱腔清亮高亢,韵味甚浓,既有谢德胜,邝功海艺人之长,又有自己的特色,表演上做工细腻,动作干净利索,人物刻化逼真,中国唱片公司灌制的《九龙茶灯》和《睄妹子》唱片,为采茶戏唱腔留下了极其可贵的艺术遗产,是赣南采茶戏著名演员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赣南采茶戏主要演员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李宝春,女,1938年出生,江西赣州人,赣南采茶歌舞剧团退休演员,扮相端庄,俏丽,演妹子之类的角色活泼可爱,嗓音甜美,明亮,且润唱细腻,茶味纯浓,咬字清晰,表演真实,动作优美,“扇子花”和“手巾花”等己用的技巧娴熟,台步既扎实,又飘逸,轻盈。曾被观众誉为赣南采茶戏的“甜妹子”“茶兜子”和著名旦角演员,代表作有:赣南采茶戏《睄妹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黄玉英,女,1955年出生,江西于都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音协常务理事,江西省声乐学会副会长,赣南文艺学校校长。她表演风格规范大方,含蓄深沉,基本功扎实,人物性格鲜明,尤以唱功见长,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被誉为“红土地上的黄莺”,代表作有:赣南采茶戏《茶童戏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龙红,女,江西永新人,1966年出生于宁都县梅江镇,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国家一级演员,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副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赣州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主演过赣南采茶戏《山歌情》,《围屋女人》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曾庆池,男,1953年出生于江西南康县,197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赣南文工团,任舞蹈演员,虚心好学,勤学苦练,成为剧团的台柱子,代表作有:赣南采茶戏《试妻》,曾经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等栏目表演介绍赣南采茶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华飞,男,1949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市,国家二级演员,1964年从事艺术工作,1986年主演赣南采茶戏《钓拐》,《补皮鞋》等,赴北京中南海演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张宇俊,男,1947年出生于江西广昌县,江西省赣州地区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研究会会员,中国演出家协会会员。1964~1965年随江西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团赴华东(上海)和北京汇报演出,在赣南采茶戏《怎么谈不拢》剧中饰男角新有,曾进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李先念,罗瑞卿等领导接见。1979年随江西赣南采茶剧团《茶童戏主》剧组赴上海电影制片厂参加影片拍摄,担任剧组的组织管理工作。</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陈宾茂,男,1946年出生,江西赣州市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采茶戏(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导演,1962年进入赣南采茶剧团任演员,导演,1977年调任江西文艺学校赣南分校任教,从事培养采茶戏接班人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赣南采茶歌舞的发展是历代艺人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一个剧种,能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是这个剧种成熟的标志,赣南采茶艺人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林圣浩的花招奇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谢德胜的棱角分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邝功海的刚柔相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九姣的夸张诙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刘日凤的流畅细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徐荣秀的文静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丁少年的幽默滑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张佐祥的套路众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袁大济的刚健稳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宝春的协调柔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袁善全的善抓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许为雄的正丑动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李读珍的彩旦身段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他(她)们的艺术表演上都为我们鉴赏赣南采茶戏里的表演艺术,保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民间舞蹈财富。赣南采茶舞蹈动作,是经过历代艺人的加工,提练,特别是千百次夸张和即兴表演,产生了大量丰富多彩,趣味性强,土色土香土味,动感很强的舞蹈动作,至今,仍然具有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零一九年三月,赣南采茶戏声腔培训班开班仪式。展望未来,赣南采茶戏薪火相传,走向辉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