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沟纪叙

木子丰

<p class="ql-block">秦岭南麓的柞水,山岭逶迤,群峰争雄,沟谷异象。金井河流域太白丘下的瓦房口甘沟,与柞水其它几处叫甘沟的地方比,别有一番故事。</p> <p class="ql-block">图为甘沟沟口,沟里的灵醒人早早地抢占先机,搬到沟口建起了楼房。</p> <p>甘沟过去是瓦房口公社的一个大队。1977年我在瓦房口公社工作的时候,下乡去过一次。时隔43年再去,目睹甘沟的变化,不禁使人感慨万千。想当年,从沟心是无法进沟的。要进沟,必须从陡峭的大岩上贴身攀行,十分艰险,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那个年代,甘沟人出行最愁的就是走大岩,特别是背负货物通过大岩时必须小步翼翼,一不小心,就会坠落殒命。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家派购生猪任务,农村人都是用木棍、葛藤绑成担架,将猪脚绑住后再绑到担架上抬送到公社交售。甘沟的鲁兴瑞、张兴宁在抬送生猪过大岩时,一不小心,猪和担架滚下山崖,幸好人没掉落。</p> <p>那时的甘沟大队有4个小队,400余人。由于条件艰苦经济贫穷,沟里的姑娘多数外嫁,村外的姑娘很少有人愿意到这沟里结亲,当时成年男子就有50多人没有媳妇。</p> <p>上世纪九十年代,扶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三通”问题。看到周边的通村路陆陆续续都修好了,甘沟人只能望岩兴叹。进入二十一世纪,在支部书记柯亨武的带领下,村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p><p>柯亨武,1960年出生,1976年我在瓦房口中学教书时,是他的班主任。他中等身材,浓眉炯目,黑红脸,常年修板寸头,通山口音不曾变频。他23岁时开始当甘沟村支书,2002年甘沟村并入金岭村,他成了金岭村支书。2014年,马家台乡和瓦房口乡合并,组建瓦房口镇,金岭村又并入金星村,他就成了村主任。长期的农村基层工作和朴实无华、踏实干事的作风,使他养成了话虽不多,但言必行,行必果,说话做事都带着一股横劲的处事风格。</p> <p>在柯支书的带领下,甘沟人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先把沟里工程难度小的地段修出来,沟口的悬崖峭壁,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县上找这个,求那个,最后从交通、扶贫部门共争取到25万元的材料费,村民们硬是用八磅锤、钢钎子打眼放炮,从宽不足一丈的沟心斩山劈脚,炸开了一条通村路。甘沟的通村公路从2001年冬动工,到2004春完成,村民们四季不歇,投工2万多个,修通长达4.8公里的土石路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下,2016年,甘沟的土石路被硬化成4米宽的水泥路。</p> <p>由于沟道狭窄落差大,又没有可供迂回转弯减缓公路坡比的地方,致使进沟的公路非常陡,最陡的坡度超过30度,缓坡坡度也在15度左右。好不容易有一处转弯的地方,转弯角度太小,转弯时还得打倒车。谁要开车进沟,排量小的爬不上去,手艺差的拐不过去。</p> <p>为了修公路,还得改水路。在狭窄的山涧,炸掉呲牙咧嘴的拦路岩石,让水路变直,腾出地方修公路。</p> <p>修通了公路,村民们不再攀岩走峭,但公路旁一方巨石上人工凿成的步阶清晰可见,它是镶嵌在沟边向人们诉说甘沟贫穷落后交通史的物证。</p> <p>1994年,瓦房口接通了网电。1996年,甘沟各户捐献木杆,给沟里接入10千伏高压电,安上了变压器,村民们用上了电,粮食加工再也不用推石磨和柴油机带磨面机了。2012年,农网改造,将木杆换成了水泥杆,大大提高了供电质量,保证了用电安全。</p> <p>虽然经济落后,但甘沟的生态环境优美。蓝天白云下峰峦嵯峨,竹茂林密,鸟鸣蝶舞;树荫下的溪流涓涓,深潭碧清,跌瀑逐浪。</p> <p>进沟不远,街垣金岭联村供水水厂就建在公路旁,水源保护地的警示牌非常醒目。</p> <p>甘沟的岩石多为页岩,从修路炸开的断面看,面积硕大且表面光滑平整,如果能作为特殊建材来开发,肯定是有市场需求的。</p> <p>村民的房屋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打土墙,用椽木檩料盖石板房。甘沟村人口最多时有67户415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多数人已经搬离,现在沟里只有31户人家,这其中有15户在街垣、金星的移民点建有楼房,实际上只有16户常住,基本上都是留守老人妇女在家,住的房屋依然保持着旧貌。</p> <p>已经搬离的人家,多数人在城镇谋生陪读,回甘沟也就是收获板栗核桃等特产,再就是亲戚有事回去帮忙。有的搬离后再也不想回去了,房屋无人居缮,垮塌颓废是必然的。</p> <p>甘沟的土地资源有限,坡地退耕还林后,可以耕种的沟台地只有54亩。农业学大寨时修的坡式梯田,有的地块宽度还不及石坎的高度,留守的老汉仍然舍不得丢弃,足见他们对当年劳动成果的珍惜。</p> <p>留守在甘沟的村民,家里最不能少的电器便是电视、电饭锅、电冰箱,和外界联系用手机,买进卖出再也不用肩扛背驮,生活方式在渐变中日趋文明。但他们仍然从事着传统的农耕生产,离不开烟熏火燎的土房老屋,他们为自已种的粮食蔬果、养的猪鸡牛羊而四季操劳,自得其乐。</p> <p>搬到沟口建房的一些农户,沟里的房子腾退房基已经夷为平地种上了庄稼,他们尽管在沟外盖起了楼房,但楼道院内堆满了柴禾,仍然烧柴做饭取暖,仍然支起打糍粑的石桌,仍然回沟里务田收获,仍然上山采摘松果山珍。这既是对田园生活的坚守,也是增加收入维持生活的必需。</p> <p>穷则思变。移民搬迁是一种改变,外出务工经商又是一种改变,甘沟人在外从事建筑的年轻人就有十几人。而令甘沟人崇尚的,就是通过上学改变命运,脱贫致富。别看小小的甘沟,改革开放以后,考上大学、统招统分中专的就有十多人,他们有的在党政事业单位工作,其中不乏担任领导职务者;有的则自主创业,颇有成就。从甘沟走出去的张灵,西北大学毕业,才30岁出头,就成为西安白马金服创业投资公司、陕西白马实业控股公司、陕西振邦经济规划研究院、陕西商英实业控股公司4家公司的总经理,他还是西安商洛商会副会长、西安商洛新生代企业家联合会会长。真是深山出鹰鹞,后生可畏!这些在外工作、创业的甘沟人,如今时不时地开车回到沟里,或探亲访友,或祭拜祖灵,或帮忙促合红白喜事,或采摘收获。在他们心里,甘沟是根和魂,期望故乡与时俱进,在人烟渐稀、生态日盛的趋势中,成为离村不离土乡亲们的种养基地,成为在外游子怀旧溯源、休闲避暑的不二去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