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南山吴氏宗祠,今天农历八月初七举行祭祖

浙吴会秘书处

<p>祭祖现场视频</p> <p>南山镇地处福建省中部偏北,是南平市延平区的辖区,东临洋后镇,南与赤门乡接壤,西依夏道镇,北与大横镇、建瓯市毗邻,管辖26个行政村和54个自然村,人口2.72万。据延陵南山吴氏大宗谱记载,南山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积淀深厚,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明清古街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其中有许多与吴氏家族有关的文物,如银青光禄大夫吴卓公墓、吴氏宗祠延陵堂、吴辅创建的云雁庵读书处,吴仪、吴熙创办的东山书院、两吴书院、宋代绍兴二年进士,建州浦城知丞吴洤公墓志铭、明代延平人首次入翰林院吴珙的墓志铭以及清代延平学府奖给当地第一名秀才吴元随的“片云生半壁、一榻坐千峰”的牌联,以上这些有形直观的文物史迹无不昭示着吴氏家族曾有的辉煌。</p><p><br></p><p>延陵南山吴氏始祖吴卓是唐咸通元年进士,银青光禄大夫,任汀州县令时,为官清廉、莅政有声。唐亡,后梁朱温皇帝封王审知为闽王,吴卓一家“一将军、一大王、四大夫、五进士”不做乱朝之官,率子侄家兵一千余人,从福州北上隐居延平橘溪(今南山镇),开山造屋,创办崇寿寺书院,传经立学,子孙五代不仕。吴卓一身正气、世守忠良的风骨在吴氏宗祠的楹联“世为唐大夫岂能朝亡损节操,义不事朱梁宁愿举家隐橘溪”中得以充分体现。吴卓教育家族子孙一耕一读,淡泊名利,移孝作忠,积德行善,时称“隐德世家”、“耕读世家”。吴卓至德文化是中华勾吴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发扬泰伯三以天下让遗风的一支典范,其意义深远,并传衍六世孙宋代吴辅、七世孙吴仪和吴熙的延平藏春峡吴氏隐士文化。自吴辅始,吴氏瓜瓞绵绵,贤良蝉联,形成显宦家族,共有26名举进士,占南剑州进士总数的12%,还有10余名封赠、荫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天圣到 政和短短的90年里,吴氏子孙四代登科,有“二双 璧”(北宋的吴仪、吴熙)、“三先生”(北宋吴辅、吴仪、 吴熙)、“四循良”(北宋吴方庆、吴武陵、吴一鸣、吴应酉)之誉,出现了叔侄同科、公孙同第、七哲同堂、四代显宦的鼎盛局面。吴氏宗祠有楹联赞曰:“三先生名节自励博学多通,四循良为官清廉莅政有声”。可见,吴氏家族在当时备极尊荣,成为最显贵兴盛的家族之一。</p><p><br></p><p>当时与吴氏家族齐名的还有三大家族,分别是以状元黄裳为首的黄氏家族,以进士廖亚为首的廖氏家族,以范迪简进士为首的范氏家族。这些家族为了“光世弟,振家声”都创建了各自的家族文化。为何其他的家族文化,尤其是陈了斋赞誉的“公家丹桂六枝芳,冷笑燕山窦侍郎”的范氏家族文化风光几代,渐渐销声匿迹,而只有吴氏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子孙后代人才辈出,数百年而不坠。显然,这与吴氏家族先辈重视教育、乐于办学、创建家族书院有着密切关系。 吴氏家族先辈重视家学家风的传承,明白“有书不读子孙愚”、“黄金满赢,不如一经”的道理,始终把读书放在首位。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吴氏始祖吴卓极其重视教育,舍田建立崇寿寺供家族子孙读书之用,教育家族子孙一耕一读,不为名利,发扬泰伯至德文化的精神。至今存于吴氏祠堂中的闽通文丙申年(公元936年)千年崇寿寺碑《吴公创寺舍田之记》铭文曰:“于皇我祖,世家唐臣,义不帝梁,有田一成,有经一笥,经传之家,田施之寺,惟子实贤,忠孝一门,轻财重义,继志述事,文献犹存,毋坠厥绪。”这是其重视教育的有力佐证。其次,吴辅,时称怡轩先生,传承着吴氏家族先辈重视家学家风的做法,在南山建云雁庵读书处,在此传经立学,大衍书香,常以道德教化为己任,与人落落不苟合。其旧名为雁庵云际寺,取“雁塔云梯”之意,其中云梯寓“登高望远”之意,寄予了吴辅对家族子孙人才辈出,连绵科甲的希冀。</p><p><br></p><p>据《南平县志・人物传》载,由于吴辅治家严谨、教子义方,以忠孝称,其子孙均有名望,出现“四代六进士(吴辅,天圣八年进士。从子吴熙和四子吴君称,熙宁三年进士。孙子吴擢,政和二年进士。孙子吴播和曾孙吴溥,政和五年进士)”的鼎盛局面。 朝廷念吴辅教子有方,特加封其为“中散大夫”。① 吴氏家族先辈重视教育,从时称“二双璧”的吴仪、吴熙创建家族书院———藏春峡书院得以充分体现。据《南平县志・山川志》载:“藏春峡,剑溪之东,宋吴仪读书处,两山环峙,繁花杂卉生其间,四时皆和。旁侧有咏归台、老圃亭、暗香亭、虚心亭、容照 岩,废址犹存。”①吴仪、吴熙深受吴氏家族隐德文化传统的影响,遁世隐居、不乐仕宦,在玉屏山麓创立名声卓著的藏春峡书院,在此实践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养高恬退、读书治学的理想,开拓了藏春峡文化,成为延平理学先驱。吴仪,号藏春 先生,南山延陵吴卓第七世孙,是宋天圣八年进士吴辅的次子。在吴氏谱牒行传中记载:“吴仪,字国华,自号审律,其父辅学问渊博,模范端严,本州人士,尝以经明行修举。性不乐仕宦,卜居于城东之藏春峡, 备亭馆诸胜,以山水自娱,偕从弟熙啸傲其中。”② 这里的从弟指的是吴熙,字季明,号东山先生,偕从兄隐居不仕,励志力学,至今仍然存有许多高度赞誉吴仪的诗句,如赞誉吴仪的,有“短楼矮阁小亭台,中有高人避世埃”、“先生名利如尘灰,绿竹青松手自栽”、“隐德家声累世闻,考般 木幽涧作闲人(南剑州守王汝舟)”、“藏春先生厌山水,闹市丛里开书楼……先生隐心不隐迹,洒落不类常人俦(名儒陈畦)”、“生意峡中藏得否,自家收拾满腔春(延平四贤之一,理学宗师李侗)”等等。延平四贤之首杨时赞誉吴熙资秉纯 粹、清高绝俗,终日静默寡言,与之谈道论文则滔滔不倦。延平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礼部尚书黄裳在《隐鳞阁》赞誉吴熙隐居求志不求名,隐居待时非待人……龙潜所以为跃用,蠖屈所以为伸用。南剑州守王潮器重其为人,首荐于朝,辞不应召,而是著书授学,培育家族后起之秀,并著有《三传通解》、《礼记讲义》、《孝经》、《藏春语录》等。因吴仪和吴熙清修力学、博学隐操,不求名利高尚的情操誉称“双璧”,后俱祀贤。</p><p><br></p><p>史书上兄弟齐名称“双璧”的为数不多,足见兄弟俩在历史上有较高的威望。吴氏家族重视教育的家传对当地的文教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与藏春峡书院是分不开的。藏春峡书院最初为宋吴仪读书处,逐渐成为延平文人经常汇集优游论学、吟诗唱和的活动胜境。延平状元黄裳、太学博士陈、闽学奠基人杨时、罗从彦、李侗、南剑州守王潮、王汝舟经常在此谈道、论学,从地方文献史料中留下大量的诗文、奏疏均是有力的佐证。如陈在《藏春峡》诗中写到:“‘花落花开蝶自忙,琴间书礼日偏长。我来不为看桃李,只爱幽兰静更香。’陈用幽兰的芬芳喻两人之间志趣相投,情意至深。藏春峡之峡,访咏归之堂,如东山、舞雩之未远也……”① 在此把藏春峡与圣哲的活动相提并论,足见藏春峡在当地历史上不凡的地位。藏春峡书院是北宋南剑州文化发祥地,不仅对南剑州文风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延平四贤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藏春峡书院的发达与理学的产生有着密切关系。</p><p><br></p><p>吴氏家族两代人与杨时交游甚笃。杨时不仅为吴辅的《怡轩诗文集》一书撰序,而且有赠与吴熙、吴仪的有关藏春峡诗文遗篇,其曾在《偶咏讽东山不起》诗中“幽人长往不知还,将谓云心遇石根。见说东风桃李好,也随蝴蝶过花园”规劝吴仪、吴熙离隐出仕,奉命赴召,然而他俩淡泊明志,不赴授官,依然隐居。藏春峡书院培育延平无数有才之士,罗从彦就是其中一个。与杨时、黄裳交游甚密,罗从彦一度在其门下求学。据吴氏谱牒传记记载:“一时名儒,如龟山(杨时)、了斋(陈了斋)皆有吟咏,先生以学教授,从游者数千人,而豫章仲素(罗从彦)在焉。”③ 罗从彦幼年时就在藏春峡接受吴仪的教育,认为读书要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象意之表,这与吴仪所倡导的避世隐居,静以成学有着直接的师承渊源关系。罗从彦后经吴仪推荐从学于杨时。两者的师生关系正如胡纶《藏春峡》诗云:“龟山励志雪深尺,南归不倦持正宗。雅与兄弟有夙好……豫章渊源因自有,又臻杨程雨化功。”后李侗又成为罗从彦的学生,其不仅是吴仪的再传弟子,而且是吴仪侄儿吴觏的女婿,与吴仪有姻亲关系。吴觏之子吴方庆与其妹夫李侗以及沙县鸿胪寺主簿邓肃经常在一起吟咏啸歌,而且杨时、罗从彦、李侗以及地方名人逸士都尊称吴辅、吴仪、吴熙为三先生。 纵观历史发展脉络不难看出藏春峡书院,对理学名邦延平四贤的熏陶和影响之深远,同时对延平的“荐绅扃户简出,淡素不改生平”好民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65岁的吴辅候上屯田员外郎卸甲归田,在橘溪钓台旁营治醉吟轩咏诗论学之场所。吴辅时常召集乡里名流学士在此讲经论道,这对当地良好文风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吴氏家族重视教育对子孙后代也产生了深远影响。</p><p><br></p><p>杨时在《吴辅诗文集序》中高度赞誉吴辅有高人逸士之风,其流风余韵,足以遗其子孙,化其乡人。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修身齐家为准则的封建社会里,读书是博取功名,出人头地的主要途径。其子吴仪、吴熙出身于重视名节,敦行古礼的家族,得益于家族的教化,笃志博学,皆以名节自励。虽然不乐于仕宦,终身不仕,遵守着先贤垂训“学习须以变化气质为先”,懂得“明经方教子,得第已荣家”,故以学起家,严于教子,将希望寄托于子孙后 代,为此,还在吉昌堂上创办的东山书院、两吴书院,给家族子弟提供较好的读书条件,以求能“擢昕廷之弟,扬仕路之风”。对吴氏人才的培养,家族文化发 展和家风传承是不可低估的。④ 吴氏家族重视教育,从择婿的条件可见一斑。据谱牒传记载:“吴觏有一女,城有富家多求纳璧,公尝阅之无可意者,得延平先生(李侗)以为婿,李为一代名儒。”可见吴氏家族择婿也有严谨的家规,择婿必取道学之正统。吴觏之子吴方庆,字少琳,宣和三年何焕榜登科,吴方庆深受家族隐士文化的影响,笃行好学,博设经传,尤邃于诗书。先后多次受任福州司户等职,以父丧守制为由辞不赴命。后在郡县州司和族人敦促下方任松溪县令一职,以礼化民、修崇学校。从政期间廉洁守法、政绩卓越,荣获循良享誉。“迨少琳公登显科,仕籍著于当时,剑人盖以公之教诲为可传也。”可见在其漫长的读书、论学和仕途生涯与其父吴觏的教诲密不可分。</p><p><br></p><p>诚如吴一鸣所言:“幼从父兄,佩服三先生之训,每念先生清名大节,嘉言善行,教育至深。”吴氏家族子孙正是沿袭三先生“修之身,刑之家,施于有政”、“好学有守,介而能通”之祖训遗风,尤其在藏春峡文化熏陶下成长,家族得以兴盛,涌现一批批读书入仕的文人学者、高官显宦,吴氏家族至德、隐士文化不仅对子孙后代,对当地文教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吴氏家族的社会威望和地位,并使家族文化得以代代承传。</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