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神农架

宜昌石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笔者曾经两进神农架,一次是盛夏,领略了招待所不挂蚊帐的稀奇和夏日里一早一晚凉爽的舒适感;一次是入冬,不想遇到了大雪封山,公路交通中断,被困在松柏,在那座石头的小城呆了四天,最后还是有人指点,步行到阳日镇才辗转回家。这一次的神农架之行不能说成重逢或回归,因为是醉美大九湖,也因为是第一次,所以只能是邂逅。 那是一辆成色很新的宇通39座“湖北旅游”,司机年轻,导游年轻,可是姓张的导游不喜欢大家喊他“张导”,更不喜欢叫他“张郎”音似“蟑螂”,说是欢迎大家叫他“张总”,所以在这篇游记里,张总就是张导。从开发区、均瑶广场、夷陵饭店、游客中心,旅游车一路前行一路接人,直到出了宜昌东站停车场才算是正式开始了为期三天的醉美大九湖的旅途。 我原来以为要从环城公路上宜巴高速,可是没想到旅游车却插到正在翻修的发展大道上,再转到小溪塔的夷兴大道上,走的是63路公交线路,在黄花才上了G42高速,这条路的大名是沪(上海)蓉(成都)高速,小名是宜(昌)巴(东)高速。一路除了很多的高架桥就是长长短短数量很多的隧道:过了晏家河一号大桥就是猴子窝隧道,有樊家河、七里峡、界岭、三道瓮子、燕子、鲍家岭、卧佛山、峡口隧道,有邓家坪、皂角树、羊河、高岚河大桥,没有停宜昌北服务区,却停的是兴山服务区。司机加油,全车26个乘客放水。 旅游车在香溪河边下了高速,沿着香溪河,也沿着原来的保(康)兴(山)公路前行,除了多了些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房子,除了香溪河的水因为大坝的水倒灌而提高水位,那条弯弯曲曲的道路除了铺了柏油,似乎一切照旧。过了昭君村,海拔就在步步向上。耳膜都能感受到压力。保兴公路变成了神(农架)宜(昌)公路,道路还是沿着小溪向前,过了南阳镇,旅游车停在还在兴山的地盘、距离神农架地界仅一步之遥的一家单独的农家饭店吃饭,每人每顿收费40元,互不相识同车共行的大家十人一桌围坐,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的很快就吃完了饭。 还是沿着G209神宜公路前行,只是海拔在一点点太高,那种S字形的转弯越来越多,伴随而行的那条河虽然时不时的会出现在道路右侧,可是地图上的名称却老是在变,从香溪河变成了落步河、潮水河,龙门河,当阳河(总的名称是湘坪河),道路名称也从神宜线变成了G209呼(和浩特)北(海)线,还穿了猴子包隧道,然后就是神农架除了松柏之外最大的木鱼镇了。 这里和几十年前的情况天翻地覆了,到处楼宇林立、熙熙攘攘,到处店铺鳞次栉比,灯红酒绿,唯一没变的就是那穿镇而过的公路和我印象中的几乎一模一样,还是呈S字形的穿过镇子,然后再用无数个S字形转弯,旅游车轰鸣着从山脚一直爬到山顶,转个U字形的急转弯,又开始新一轮的盘旋而上。坐在车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变冷了,车窗玻璃上有了薄薄的雾气,有人晕车了。 那个给人印象深刻的青天垉还是那么高耸入云,道路还是那么漫长,每一个转弯还是那么类似于“原地漂移”,惊险又刺激,甚至连坡度似乎都没有降低一些。就是每一个急转弯处都安装了一个大大的圆形反光镜,司机很容易发现对面来车,但不少的司机还是习惯于在转弯前短暂鸣笛。原来的砂石路已改成柏油路,记得原来司机解释过,砂石路更有助于轮胎的抓力,当然几十年过去,无论是轮胎和道路,都有了质的改变,老黄历也得适应新时代的。 过了团包,再过了房界垭,就是鸭子口,道路一分为二:原来的神宜公路朝北而去,过红坪画廊、燕子垭,转弯去松柏镇,而呼北线G347应为上海到青海,向南到换乘中心的这一段似乎有些南辕北辙,百度地图甚至没有添加,只有高德和腾讯才有。神农架将众多景区打包成5A景区,不过名符其实的只有神农顶、大九湖和官门山,这是2008年4A冲5A报道中提到过的。而在2008年,湖北的5A仅仅只有黄鹤楼和三峡大坝。 鸭子口南行不久,车停神农架地质公园(俗称神农顶)换乘中心,在这里需要换乘景区内的交通车。乍一下车除了感觉空气清新,就感到寒气逼人,仅穿着单衣单裤凉鞋的自己就有了些哆嗦,有如盛夏季节进入冰库,舒适感不到一分钟就冷得要命。这里的海拔已是千米以上,气温也随着海拔的提高而步步降低。资料上说,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米,山峰多在1500米以上,最高峰神农顶海拔3105.4米,成为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因此有“华中屋脊”之称,而西南部的石柱河海拔仅398米,为境内最低点,相对高差达2708.2米。 在换乘中心没待多久,换了一台旅游车继续爬山。景区内的道路明显比普通公路窄一些,坡度也大一些,那种“之”字形、S字形、U字形的弯道也相应多一些,那种提示的反光镜和防撞墙比比皆是,颠簸也大了许多。地图上G347沿着关门河形影不离,可一路上旅游车不是在盘山公路上转悠就是在加大油门冲坡,根本没见过小河的影子,直到本次旅游的第一站小龙潭,这里的海拔2120米。 据介绍,小龙潭是展示神农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进行环境意识和生态旅游知识的科普教育与研究基地。可是张总倒是说得很直率:“可以观水和看见金丝猴。”其实没什么看头,一条满是碎石的小溪水流潺潺,水声哗哗,有人失足跌入水中,万幸不深,就是众目睽睽之下有些尴尬。那个金丝猴驯养基地就是把几只金丝猴关在笼子里供人照相,而那几栋小木亭组成的小龙潭茶社早已关门大吉。 倒是横跨小溪上的那座仿古水泥桥张总没介绍,其他的导游也直接省略,倒是“亨利桥”的介绍使得我似曾相识。介绍题板上写着:“奥古斯丁·亨利,英国植物学家,1888年作为第一个海外植物学家进入神农架考察,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植物标本。”我就想起了那位宜昌海关的医官,那个中文名叫“韩尔礼”的英国人对1888年4月到10月的行程进行回顾时透露:“我和20个植物采集人乘坐的是一条小船,随船还有10多箱珍贵的植物标本。”环视四周,真不敢相信一百四十多年前他们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不可置疑的是,那就是被亨利派驻到巴东的滿阳前期勘察的结果(有关奥古斯丁·亨利,中文名叫“韩尔礼”的英国人和他最得力的植物采集人滿阳的故事,详见拙作《去者有影的宜昌小哥》)。 车行不久就是声称有1200多只金丝猴、海拔在3019米的金猴岭,可是不对外开放,只开放金猴溪那条线路。我们是从上到下进行游览的,金猴岭最大的看点是瀑布和原始森林,不过在森林覆盖面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神农架到处林木茂密,而这一带可以看到参天的古木、闻到清新的空气,还可以在满目青山,溪水欢跃中,时不时地出现一组小瀑布。因为高山阻挡、树冠巨大,除了气温很低就是到处潮湿,路面湿漉漉的,水中大大小小的石头布满青苔,空气中充满了负氧离子的味道,精致秀美的山水令人难以忘怀,不过最精华的仍是瀑布。 海拔2100米左右的金猴溪从上到下一路人在画中,衣染绿意,一路上泉水叮咚,负离子爆表。虽说有两千米的下坡和台阶,可步步是景,花草点缀,加上山林寂静,流水淙淙,飞瀑倒挂,坡度也平缓,就被说成是“不到金猴溪,枉到神农架”。有人用天生桥那数不尽的台阶,以及45°之上的神农顶青云梯那样严峻考验人的体力的路线相比,这里的原始森林、古藤、青苔、阶梯和飞瀑可以老少皆宜。 金猴溪景点不大,就是从上走下去,可以一路看遍森林、瀑布、溪流。人行其中,流水淙淙,绿茵遮天,空气清新。已经是初秋了,没听到鸟鸣虫语,却能听见风与绿叶,山泉与岩石的呢喃。置身其间,需要把心放空片刻,静静的去听、去看、去感受。所有的游客手里不是单反就是手机,到处比划着,那些山谷溪流,景色美得不要不要的。走了约二十分钟,偶一抬头,一条瀑布飞悬,激流直泻而下,又一曲三折,汇入下面的水潭,那条银链就那么原始状态的从高空飞洒而下,激起水花无数,就使得更显山林幽静秀美。这就是“金猴飞瀑”。 乘车继续前行,到底是本地司机,对路线和道路状况十分熟悉,在那么狭窄的路上依然操纵自如,就是如果碰到对面来的是一辆同样的旅游车,就得不停踩刹车,或者索性停下,等到两车头错过,车身对齐才又重新上路。外地司机很不习惯这样的连续急转弯,还有危险度极高的“倒拐弯”,就可以看见一辆小车撞在山崖上动弹不得,所以,像神农架这样的特殊路段,还是本地特色为好。 从神农源到长岩屋这一段几乎全是急转弯,好不容易有了一段沿着山间直行的机会,可经过了那个传说是神农氏当年尝百草为民采药扎营体息的地方的神农营,就是那风景无限、也叫人谈虎色变的三千步阶梯登顶的青云梯。乘车的好处是,可以让机械动能代替有限的人力,从而实现资源优势最大化,而弊端则是走马观花,会错过很多难得的风景。其实也没什么值得遗憾的,人家孟郊不也是高中之后才会感觉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感吗? 旅游车还在山中转悠的时候,除了车窗上的雾气越来越浓密,说明内外的温度差越来越大,还有就是有些小雨点也在车窗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不大,但有些密集。因为一直行驶在向上蜿蜒的山路,山路绕青山盘旋,车速不快,就可以从朦胧的车窗看树木后移,望白云变幻,不急不缓。就是在海拔2800米的神农谷下车的时候,头上有冷冷小雨,身上衣裳单薄,还有些类似于雪风拂过,就有了些寒意。 虽然来之前就做过攻略,车上张总也做过介绍,知道神农谷是神农架核心景区之一,尤其是雨后云海翻腾,更为壮观多姿。然而今日一直阴云密布,而且还有下雨,自想应该没有什么惊喜之处了吧。而且下车以后,到处都是薄雾弥漫,远处山顶看得见云遮雾罩,也是很美的。一些游客一边抱怨快冻僵了,一边拿着手机拼命地按动快门。 看着那块“不到神农谷,枉到神农架”的宣传牌微微一笑,迈步又爬上台阶几十,见一巨石上书“神农谷”三字。放眼望去,薄雾之外,远山巍峨,山岚起伏,有些白色的云彩或是雾气在山间停留,完全就是一幅惊艳的风景画。然而,待到自己沿着台阶奔到神农谷前的栏杆边往下一看,只见山谷内崇山相连,沟沟壑壑,山势险峻,地貌奇特,深不可测,秘不可探,一下子惊呆了,不由得发出惊叹之声。 神农谷原名“风景垭”(因风景奇美而得名),又名“巴东垭”(因可远望巴东而得名),继续向西,便到了神农谷。1970年神农架林区建制前,这里是巴东县与房县的界垭,故又名“巴东垭”。1981年地名普查时,发现与小神农架的巴东垭子重名,取其有“神农第一景”美誉之义,更名为“风景垭”。还有一种说法是,当年王光美来神农架,说过“这里的风景这么美,为什么不叫风景垭呢?”后便更名为“风景垭”。当然后一种说法不可信。 神农谷也是神农架林区成立前,巴东与房县的分界之处,在神农架主峰西侧,海拔2820米,是远古时期的地质运动在大神农架脊岭上造成的一个豁口。峡谷里的岩石经过千年来的风化溶蚀,雕塑出今天石林丛生,如柱似笋的景观,从上方俯瞰,有点像小型的张家界;而由万千箭竹组成的高山草甸、那些如柱似笋的石头组成的石林被掩饰在变幻莫测的云雾之中,就形成了“石林云雨”景观,被誉为“神农第一景”。 就风光景色而论,神农谷当为神农架第一。站在这神农谷的悬崖之上,无论从那个角度看去,都有可以打动人心之处。远有叠障层峦,近有怪石嶙峋,高有峰入云宵,低有山花摇曳,云彩朵朵,薄雾缈缈。远近高低,各有其美,神农谷号称集高山箭竹林、杜鹃树、狭谷、奇石、原始森林、飞瀑、浮云、栈道于一体,集合了神农架所有的精华,所以无与伦比! 说是神农“谷”,其实指的是谷底的那块盆地,而神农谷的独特之处是站在高处向下俯视,那么大一片石林,如剑,如柱,如指,如掌,更有如朝圣者,错落有致地排列在那里,让每一个来观赏的游人,都会感觉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大自然的馈赠之美。无论是那岩石间高耸的冷杉,还是大片的箭竹林;无论是那匍匐在地上的野草小花,还有那些或直或曲的树木,都使得这一片山峰多了些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就知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要有气吞山河的气概,还要有峰奇谷秀的风景点缀。 站在垭口极目四眺,只见山峦起伏,怪石嶙峋,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丽;谷底的草甸、箭竹林,直到峰顶的小草、冷杉,层次分明。尤其是小雨时断时续,近处云烟翻滚,波澜壮阔,远处蓝天白云,风景如画。尤其是站在栏杆边照相的时候,能感觉到巨大的风流从谷底涌出,翻腾而上,那气浪不仅能充满所有的衣服,抚慰到肌肤,那种不可言状只可意会的雾气就使人置身到一种飘然欲仙的世外境界。 神农顶距离神农谷不远,那是一座类似于金字塔形的山峰,海拔3106.2米。相传神农氏曾曾在这里搭木为城,故又得名“木城”;又因为这里绿草如茵、冷杉林立、杜鹃摇红、箭竹滴翠,又被民间称为“四季山”。可是1956年对神农架第一次进行地图测绘时,由于神农顶四周杳无人烟,无法核查山名,地理位置就称其为“无名峰”或“神农架主峰”,直到1982年,神农架林区报经湖北省政府同意,才将其主峰命名为“神农顶”。 在远古时期,位于华中腹地的神农架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将其抬升为多级陆地,成为大巴山山脉东延的余脉,也成为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由6座3000米以上的山峰和130余座20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其主峰神农顶海拔3106.2米,超出武当山1494.2米、峨眉山7.2米、黄山1162.2米、华山1028.2米,自然就配得上“华中屋脊”这一美誉。 神农架的名字来自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人类还处于饮毛茹血的远古时代,瘟疫流行,为了让天下百姓摆脱灾难的纠缠,炎帝神农氏来到这一片的高山密林之中,遍尝百草,选种播田,采药治病。在需要攀登悬崖峭壁时,搭起三十六架天梯,从此,这个地方就被叫做神农架。直到1942年,当年的房县县长贾文治率考察队登至神龙架主峰神农顶时,口占七绝一首:“苦竹成林杉蔽空,龙盘虎踞势豪雄。登临方知群山小,此是华中第一峰。”才有了对这座山峰的认识。 据说当地人称:“山上山下,一年四季。”形容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的变化,相应环境的花草树木都会发生变化。我们到达神农顶的时候,正是雨大风骤之时,加上风很大,一阵阵的呼呼刮过,雨点都变成小雪籽,叫人喘不过气来。 其实游客所到的神农顶只是个观景平台,看过了神农谷那奇幻般的美景,这里的“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没那么强烈。更多的游客都蜂拥在那块刻着"神农顶,海拔3106.2米"的石碑处照像留念,不远处还有一块“华中第一哨”的石碑。更高的地方才是主峰峰顶,还有那个建于1985年、塔高40米、位于2997.9米的瞭望塔。当然不是武警的,而是属于防林护火、检测森林病虫害的配套设施。因为时间关系,也因为不能适应这种冰冷的气候,同车人几乎都是匆匆浏览一番,再拍几张能够证明自己到此一游的照片就很快又回到更显得温暖的车上了。 离开神农顶,一路有好多小景点,如浮翠台、灵岩台、迷人淌、观象台。车行5公里就是久负盛名的板壁岩,也是每一个旅行团必到之地。入口的那块巨石名曰“飞来石”,但不同于杭州灵隐寺的那块石头,看起来其实更像一匹蹲着的骆驼。雨越下越大,风在骆驼那里形成风口,就有些疯狂的连呼吸都感觉困难,雨借风势,斜着迎面袭来,虽然穿着雨衣,可很快就湿了鞋袜和半截裤管。下车同游者寥寥无几,倒是张总提醒我们,前面石林不错,就不得不硬着头皮顶着风雨继续沿着平坦的石板路前行。 板壁岩的特色就是,在海拔2590米的高处竟有一大片空旷之地,各种奇特的巨石林立,更有漫山遍野的箭竹,丛丛簇簇密不通风,箭竹林间,怪石嶙峋,姿态迥异。板壁岩拥有雄奇的石林景观,怪石嶙峋姿态万千,有的单独生长,有的成片成林,横看侧看形象都会有所不同,不过最惟妙惟肖的,还是照片上的“雏凤待哺”,只见一只小鸟张开小嘴,等待着妈妈的喂食。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从嗷嗷待哺开始的,成长的过程也就是生命的意义。 那里可以看到大片的箭竹,而在道路两侧,一簇簇的石块散布在葱翠的竹林间,一阵轻雾飘来,那些石头就在雾中若隐若现。站在“灵龟戏雾”前,绞尽脑汁也感觉不像;而很有名气的石柱“生命之根”也不知藏在哪里。不过看见一处两山对峙,中间一门洞开,可以望见远处的青山和彤云,也是不虚此行的。 据说板壁岩是发现野人很多次的地方,除了毛发,还有最大的一堆达1.6公斤的野人粪便,长24.5厘米,步履2.68米的脚印和用20多根箭竹扭成,人躺其上,视野开阔,舒服如靠椅,经多方面验证此绝非猎人所为的野人窝,就成了神农架野人传说成立的“印证地”。只是笔者不太相信的。 离开了神农顶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旅行车沿着G347继续前行,还是在山间转来转去,不过感觉上是慢慢下坡。这边的道路一样很险峻,无论是相思岭还是太子垭都有很多急转弯,尤其是在上了三省台,穿过万山朝,大界岭的连续急转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高高的山顶一路向下,转来转去都快不耐烦的时候,大九湖镇就到了。 大九湖镇又称坪阡古镇,其实没有一点远古的痕迹,俨然就是一座恬静秀美的现代崭新小镇,像一块硕大的玉石静静地存在于群山的怀抱中。坪阡其实只是大九湖镇的一个村,历史上名不见经传,2013年,湖北省和林区党委为了更好地保护大九湖原始风貌,决定花三年时间对大九湖实施湿地生态移民搬迁。457户1800多名土生土长在大九湖的民众,离别故土,整体搬迁到山下20公里外的坪阡村一组,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全新的旅游小镇,也就是现在的坪阡“古镇”。 这种为了景区而迁徙保护是极为正确的,给每户农民重建一栋四层小楼也是很慷慨的。失去了田地的农民可以用下面两层开饭店和各种店铺,楼上两层可以开民宿。我们旅游团所住的古湖路116号那一家古道边精品民宿只有四层楼就有电梯,每一间都有卫生间、电热水器、电视空调和电话,设备很不错的。但把坪圲说成“古镇”也太牵强了吧,明明是迁徙保护而新建的镇,怎么就成了“古镇”呢? 据说,坪阡盐道古镇按“川陕驿站、盐道水街”定位,以“盐道”“兵戎”和“水街”历史文化为重要建设元素,民居融合了川、陕、鄂、渝、湘等民居特色,在海拔1590米的群山之中建造了一座建筑物有些怪异、还没有任何个性的新城。据史料记载,神农架古盐道主要通道有两条,其中的一条从保康的马桥沿南河水路而上,进入神农架的阳日镇,再从山路经松柏、宋洛、徐家庄、黑水河、板仓,穿过大九湖到四川巫溪的大宁盐厂,不知是官盐还是私盐,可以肯定的是这条盐道始于明末,兴于清朝,淡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以,古道边的定位才是准确的。 不知是不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也不知是不是由于国际贸易受阻,实体经济受损严重,内循环制约了旅游消费的支出,反正我所见到的坪圲到了晚上很冷清,从成排的建筑物亮灯的情况看,入住率也很不理想,甚至有统计说不到三分之一。有评论说,除了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大环境,神农架的自身环境也制约了旅游升温。更要命的是,经过今年下半年的全省A级景点的取消门票,明年恢复收费以后会不会出现门可罗雀的现象,也是不得不要认真考虑的。 据张总介绍,大九湖最美的时刻有二:一为清晨的雾,一为傍晚的夕阳。因为行程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只好两者必居其一,选择早起去看大九湖的晨雾。因此他所列出的时间表为:6点起床,6点20楼下餐厅早点,6点40出发。虽然是同一个旅行团,可因为是散团,游客来自各地,类型也有所不同,所以比我们早起者有之,我们都快吃完早点才姗姗来迟者有之,还有晕车者索性放弃大九湖,躺在民宿里休息。 坪圲的清晨空气清新,空气质量真好,就算是有雾,也很少有霾的成分,深深地吸上一口,冷冷的、纯净的、没有污染也没有其他怪味的。虽然出发的时间很早,但旅游车缓缓驶离这座因为建筑千人一面而使得极具仿古特色变得滑稽的小镇的时候,已经前有“引导车”,后有“支援车”了。从坪圲到20公里外的大九湖又是一个逐步向上的过程,就会有薄雾笼罩着的盘山公路,就会有危险性很大的急转弯。出镇走不多远就可见左侧的那条小河,转过几个弯,小河就变成湖泊,而且越变越大,直到过了一些建筑群和水坝,才意识到可能是水库。大九湖的晨雾似乎是静态的,虽然有风有雨,却好像是被凝固了一样,薄雾就在山间停驻,就在车前车后环绕,静静的凭人远眺。 大九湖的出现极富戏剧性,先是旅游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钻过一段灯光温暖的不长隧道,大九湖就这么猝不及防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帘之中。薄雾环绕下的连绵山峰不大,但有着水墨画的底蕴,正沐浴在丝丝小雨中的湖水也显得非常的平静,这一刻让人能感觉到时间是停滞的,一切如同美轮美奂的仙境。尤其是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拥挤,这里的空旷和宁静很值得慢慢品味! 神农顶是5A极的国家地质公园,而大九湖则是5A极的国家湿地公园。这里位于神农架大九湖西南边陲,汉江流域的堵河上游,西南与巫山县、巫溪县接壤,东南是通向神农溪、大三峡的要冲,北与竹山、房县毗邻,素有“一脚踏三省六县”之说。总面积9320公顷,平均海拔1730米,属典型的亚高山沼泽型湿地气候。这里的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睡菜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茅沼泽以及河塘水渠等湿地类型,在中国湿地中被评为第一。 史料记载,远古时期,大九湖(又称九湖坪)曾是汪洋大海,因燕山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抬升隆起,在大九湖东南面形成了整齐对称的的九道山梁、九道溪、九块平地、九个湖。这里四周高山环绕,中央为冰川谷地,形成平坦的湖状盆地。由于整个盆地地势低洼,没有外流河溪,排水不良,大部分地表有季节性滞水。1987年开挖渠道后,排水情况大为改变,致使沼泽面积逐渐缩小。 这块盆地底部海拔1770-1800米,四周被2200-2600米的群山环绕。岩溶、冰川和流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华中地区乃至全球同纬度地区(北纬31°)唯一的亚热带亚高山泥炭藓湿地。在“抬头见高山,地无三尺平”的神农架群山之中,深藏着这样的一片高原平地极为少见,故被称为湖北的“呼伦贝尔”、“神农江南”。因为地处偏僻,藏在深山无人知,直到2000年前后才成为旅游景区,2006年才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都知道大九湖看晨雾最佳天气是雨后天晴,可我们从坪阡古镇出发的时候就是小雨滴哒,从那个快要干枯的消失的三号湖开始沿栈道前行的时候小雨就变得时断时续,到了四号湖登上观景台就慢慢增大,走过摇钱树,沿着很大弧形的栈道继续向五号湖前行的时候就变成倾盆大雨,虽然穿着雨衣或撑着伞,雨点仍像箭一般随着风势迎面袭来,眼镜都开始滴水,那样的经历实在难忘。好在为时不长,就又慢慢进入下一个循环。 大九湖的美是一种沉静的美,远在天边蔓延的群山,湿地里的茅草和灌木丛,架在沼泽之上的步道,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放眼望去是一种干净清冷的感觉。这种云遮雾罩的朦胧,晕染了水和田野,是一种混合的暧昧,有一种迷人的魔力。大九湖的春天迟到五月,也就使得九月的大九湖水依然花开似锦,水草肥美,偶尔能遇上的参天大树要么因为秋天叶子都掉光了,只能看到一些孤枝,要么依然枝叶茂盛、华盖笼罩,生气勃勃。水里有鸭子(没看见天鹅),湖心有渔船(装饰),几艘大船的白帆将凝固的湖光山色变得灵动,好多游客在这样的景色里流连,都不想走了。 虽然不是天晴,看不见升腾而起的云雾,但雨中那云雾仿佛有生命一般,有着如此神奇的力量,变幻莫测,朦朦胧胧,给这片巨大的原野和周边的群山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光是想着人与云雾共处这一方天地之间,就是怎样一幅震撼人心的美景!晨雾宛如一个雅致的少女,婷婷玉立,就那么把大九湖装点的如同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风吹云动山不动,人在其中仿若成了它的一部分,一朵花,一片草,一座山、一湖水,自然一新。 在这里,可以飘然世外、淡泊宁静;可以藏身雾中,看湖水清澈;也可以感受花儿正开、草木丛生,生机盎然。可以极目远眺,近处奇山兀立,苍翠峭拔,若隐若现的云雾与群山连亘交相辉映,美不胜收;近处的湖水在雨点的敲击下有了生机,加上薄雾在湖面上流动,像画家泼墨,这里就变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这里是高山盆地,天然草场,又是九湖串溪,公园湿地,到处草绿花鲜,湖水相映,群山回环,游人如织;加上水草漾波,乌篷船行,渔网橹影,山云湖雾,朦胧幻影。虽说渔船是不能坐的,可放在这样翡翠般的湖水里,却是十分和谐的应景;再加上山的坚毅、树的繁芜、水的清澈、船的杨帆,一切都恰到好处的融汇成一幅云水图。 大九湖景区内包含有九个湿地湖泊(因为跟团走,一二号湖被直接忽视,三号湖消失不见,六号湖到九号湖太远,也被省略)、湿地馆(不知道在哪里),梅花鹿苑(孩子们的天地,因为可以通过喂食与鹿亲密接触)、步行栈道(有些曲径通幽的感觉)、观景台(树丛中架起的供拍照用的高台)。还有唐朝古墓、枯木逢春、美人海棠、落水孔等景点只闻其名不见其面。 所谓的湿地即为沼泽,在雨中看了一块介绍牌,称湖底的堆积物—泥炭深达3米5,而通过泥炭的C14年龄测定表明,大九湖湿地的沼泽早在距今约一万五千到两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末期就已经形成并完整保存至今。只是到了实地看过之后,知道这里没有活水注入,全凭望天收雨水,才有些担心这样的湿地沼泽迟早有一天和三号湖一样默默地消失。好在现代人都知道享受当下,根本经不起太长的等待。 大九湖最有名的传说有二,一是周边的九道山梁酷似九条牛,故当地民谣说:“四川过来九条牛,走到九湖未回头,何时识得其中味,不出天子出诸侯”。于是就有了第二个传说。说的是“薛刚反唐”的故事,唐中宗李显被母后武则天贬为房州(房县)卢陵王,特命薛刚为帅,在大九湖屯兵、练兵,一举推翻武周王朝,恢复了唐号。大九湖因自承袭下来1-9个字号及帅字号(亦称“挂字号”)、卸甲套、马鞍山、黑水河、九灯河、碉堡坪等十几个村落,以及娘娘坟、点将台、小营盘、擂鼓台、鸾英寨、八王寨、古盐道等历史遗迹。 不过民国时期的房县县长贾文治在《神农架考察记》中这样记载:“大九湖为川鄂相交之高原盆地,东西狭而南北广,纵横五十余华里,约计面积37500余市亩。乃巫、房、巴、竹行旅之孔道,为川鄂商业交通之要卫,地形超越,山水环抱,有控制川巴之优势。土地平旷,流水不通,浸酿成湖,不利农作……”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学大寨的鼓动下,为将这片湖泊湿地改造成万亩良田,当地出动数千人开挖了盆地的落水孔,将湖水引入地下暗河溶洞。虽然湖水没有了,但“良田”不长庄稼。因为是冰川遗址,湖底全是石头漂砾,沼泥虽然深厚,在劳动力奇缺的情况下,荒草比庄稼长得更快,也是一种失败的尝试。 就叫人想起那座千人一面的坪阡古镇,想起那被迫背井理想的大九湖原住民,想起如今大九湖几乎看不见民房村落,看不见过去那袅袅炊烟、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憩的农耕文化,曾经的大九湖“风吹草地见牛羊”那诗一样的意境和鸡鸣狗跳、老人悠闲自在,孩子们到处嬉戏的场景却因为原住民的迁徒而悄然离我们远去。这会不会也是一次失败的尝试?站在五号湖边,不知不觉自己却有了一丝无可名状的遗憾和失落。 据词典解释:山区公路是指位于山岭地区、路线迂回曲折、纵坡度较大、特殊构筑物较多的公路。按路线所行经的地带可分为沿河(溪)线公路、山腰线公路、山脊线公路和越岭线公路。其路基多髙填、深挖,特殊困难地点以隧道或高架桥穿越。易发生滑坡、坍方等,修建费和养护费较高。而横贯神农架林区的G347国道无疑就是山区公路的典型代表。 有人调侃说,G347国道的优点是:神农架境内走国道不收高速费,沿途风景美,串联起神农架几大景点:大九湖、神农顶、官门山等。缺点是:很多路段请提前准备晕车药。山路迂回曲折,手机自带的指南针都快蒙圈了。尤其是从大九湖到鸭子口这一段,山高坡陡,弯道超多、风景最美,山路漫漫无尽处,青山绿水看不完,有些非常惊险的弯道,连续的发卡弯从山脚一直盘到山顶,坐在车上往下望,层层盘旋的公路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都说不走回头路,可是在神农架旅游就不得不走回头路,因为景区内就只有仅有的G347国道可以供旅游车通行。所以,离开大九湖,回到坪阡古镇,载上晕车的那个同行,旅游车就开始顺着昨天的来路原路返回,还是爬上大界岭,又过板壁岩、红岩子、巨锯岩,擦过神农谷,经过长岩屋,回到神农顶换乘中心。 我们从宜昌而来的那辆车就在那里等着我们。于是又是一连串的盘山公路,不同的是来时是一个劲的上坡,去时变成了一连串的下坡。过了青天垉,车停下来,导游张总解释说:连续下坡要加刹车水。结果下车一看,除了因为厕所小不得不排队,就是有一小店免费供应防治高血压的绞股蓝茶水,顺便兜售自家产的无污染的神农架云雾茶。这样的方式比强行参观和兜售好多了,所以还是有人会慷慨解囊的。 旅游车又一次穿过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的木鱼镇,在一家酒楼里吃了午餐,后来才感觉到那是我们出门以来最好的一顿,有“跑跑猪”肉,有腊蹄子火锅、炸小冷鱼、有扣肉,还有大盘大盘的新鲜蔬菜,虽然早就饥肠辘辘,而且都是狼吞虎咽,可还是没能把桌上的饭菜消灭干净,才感觉原本有些小贵的每位40元有些物超所值。 官门山景区位于木鱼镇不远的关门山,原名就是关门山林场,后来大树砍光了,资源枯竭了,就变成了科考基地,再变成了一连串的博物馆。至于为什么改为“官门”,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景区内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山峰和神农架特色的山体特色地质剖面,郁郁葱葱的北亚热带典型的常绿阔叶林和哗哗流淌的水流和暗河,以及古叠层石、美丽的龙头寨,就被评为神农架最早的三个4A景区(神农顶、大九湖)之一。 官门山景区大门造型独特,那是高高的岩石上一对野人母子相拥亲吻为主题的巨大雕塑组成的拱门,除了表现大爱无疆,体现人与野人的和谐共处,整个主题雕塑与背后幽深的山谷融为一体。该景观的亮点是小野人基座底部为仿石结构,具备售票处功能;同时移动门栅栏由六个小野人携手排成一线构成,整个景观通灵空透,极具视觉冲击力。如此有创意的人性化设计,充分体现了官门山景区的人文概念,又诠释动物界和人类的相辅相存的关系,很值得点赞。 不过实话实说,官门山虽然是神农架的重要景点之一,但游览性和可玩性都不太高。里面主要是林区的文化馆+地质馆+动物馆+植物馆+民俗馆+商业设施,也就是介绍神农架的野人文化,陈列动植物标本,和一些活体动物展览。那里有大鲵,没见过那么多的娃娃鱼,据说,娃娃鱼到寻偶时就会有叫声,那叫声听起来很瘆人,就像娃娃的哭声,不过养在池子里的大鲵是不叫的。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一对从成都运来的大熊猫。张总说,熊猫是独居动物,如果不在发情期,两只熊猫放在一起会打架的,所以就只能轮流出来见客。还说成都的大熊猫是黑白两色,神农架的多了一种灰色,因为太懒而导致。那只很大很肥的大熊猫就懒懒的趴在熊猫馆的一棵仿生的大树上,一动也不动,无论是行走的游客还是地上的一堆箭竹都无法引起它的注意。 自然馆和动物馆就是路过,民俗馆懒得进去,有一个野人馆专门介绍很多年来很多探险家和有志之人寻找神农架“野人”的经过,那也是一种执着。不过那个人造景观“野人洞”还是要走一遭的。洞里很黑,虽然有微弱的灯光,还不得不打开手机的照明看路。因为通道的设计,还有音响的渲染,就有了些恐怖感。同行者都是鱼贯而入,一个跟一个,走到一开阔处,看到迎面也来了许多游人,于是胆子大了起来,有人问了一句:“野人在哪里?”竟有人答道:“在这里。”把一些女人吓得发出尖叫。 张总告诉我们,也是有景区工作人员穿着毛茸茸的“野人服”,头上还戴了个“野人”的面具,也是有人问出同一个问题,也是回答了一句“在这里”,却没想到碰见一个不信邪的人,反身就是一记耳光,把那个工作人员给打昏过去了,所以说“人吓人,吓死人”,还有一句“强中自有强中手”,谁也不要轻视对方。 看了一个景区介绍,官门山这里除了进门处的那个“母爱”野人雕塑母爱,除了那些博物馆,还有生物多样性实林验室、古清生茶园、国际友谊园、中国交通林、中国自然保护区联盟林、名人名树区,还有很里面的兰花园、腊梅园、杜鹃园、神农药园、蔷薇园、樟树园、沧桑园、红枫园、百果园等珍稀植物保护园,不过在神农架所有景点中,官门山被评为性价比最低的,去过的人都知道。 天生桥景区位于神农架南部的彩旗村,紧邻G347(或是G209)国道,是2003年才正式对外开放的新型生态旅游区。这个海拔1200m的景区以奇洞、奇桥、奇瀑、奇潭为特色,休闲、探险、揽胜为主题而著称,很快就被评为神农架所有景点中最值得一游、最美最好玩、性价比最高的排行榜前列。 天生桥景区位于老君山北麓,发源于老君山的黄岩河流经此地,经过亿万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流动与溶蚀,形成一高约18米、呈葫芦状的岩溶性天生穿洞,河水穿洞下泻,使黄岩河两岸一桥横贯东西,呈现出天然石桥飞渡,故名“天生桥”。这个景区飞瀑风情万种、天然石桥鬼斧神工、兰花山香飘万里、石壁栈道险峻奇特,加上那精心设计的水寨、独具匠心的水车作坊,共同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天生桥实际上就是一个天然的两面都有出口的洞穴,下面有溪水流过。这个景区之所以别具一格,除了集中天然的奇形怪状的洞穴、千姿百态的瀑布、形形色色的石壁和大大小小的潭水,还集中在长达2.5公里的蜿蜒人造栈道、形态各异的山间小屋、无处不在的石制或木制的小桥,还有掩饰在林荫之中的售货店铺,悠悠转动的风车和等候游人歇脚的木凳……体现了一种原始、朴素的民风与极具匠心的制作工艺,给所有的游客带来心旷神怡的独特享受。 步入天生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水桥”。《易经》里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代表的是中国古代人们一种朴素的地理观。现代科学已证实,水乃万物之根源,一切生命源于水,所以,“天一生水”应该还代表了古人对生物起源的理解。一水桥即取义于“天一生水”,也契合《庄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命起源观,寓意生命旺盛、绵绵不息。 沿着青石板小道走到低处,抬头向右看,可以看见磅礴壮观的天生桥。一水天上来,激荡起回声。尤其是在夏季多雨的季节,飞瀑急奔而下,翻腾而下,如银花四溅,似玉珠泻地,从上游借着坡度冲过来,在岩石上喷薄而出,水流化成万千水珠急奔而下,如花飞溅,水流跌落在光滑的岩石上,再次激起阵阵水花,升起蒙蒙白雾,置身前下,遇上有风,就会有无数水分子随风飘来,那就更是美不胜收。 走在鬼斧神工的天生桥正下方那条险峻扼要的石壁栈道上,探身下望,可以看见一个水潭。由于长期受到水流的冲击,深度有28米,而其他地方潭水较浅,清澈见底,波光闪闪。据说有鱼儿随流而下,跌落潭面,被摔得晕头转向,以前天空中恰恰常有老鹰盘旋,见到机会就会雷霆猛击,俯冲下来摄取美食,故此地被称之为“鹰潭”。想起了毛润之先生的《沁园春·长沙》,词中也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之说。 走到天生桥下方,可看见并行的苔蔓溪里绿茵茵的,那种水生藻类植物在水中颜色翠绿,细如丝,软绵绵,就和民间谚语说的一样:“三月青苔露绿头,四月青苔绿满江。”天生桥下溪流里的青苔,都附生在水底的石块或溪边的岩石上,绿幽幽的很好看,传说太上老君就曾在此采摘青苔做过药引。只是千万别当真,传说就是神话。 走过退思桥,回望天生桥,取名人希望游客们会想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感慨。而抬头就是兰花山,因遍生兰草,幽香四溢而得名。兰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由于神农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兰草多以蕙兰、春兰居多,花色淡雅,清香扑鼻,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看着兰花山,闻着幽幽兰草香,不知会不会有人想起“空谷生幽兰”的寓意?而孔夫子推崇的“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儒家文化高风亮节的代表花朵,却不能唤醒那些背叛最快、丝毫没有宁折不弯气质的文人墨客。 那里山崖下有一座不大的售货亭,两个红衣红裙的“幺妹”一人手里一个手机,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那个远山人家的提示牌前站立了一下。在《左转·昭公四年》中隐士称为山人墨客,隐居之地称为山中,隐士自称山谷臣或山人,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自称山囚,隐士的便帽称为山巾,隐士之妻称为山妻。而远山人家相传曾在唐代有一杨远山的退隐山野,在此居住过,不知是真是假。 天知道天下有多少口天泉,即便是水质较好,可直接饮用,水流量又很大,可是在这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还不是便宜了那些野生动物。于是就有了成群结队的野山羊到这里喝水的“羊潭”,老虎过来喝水觅食的“虎潭”,走过观音桥不远处就是天生桥的第五座桥——牵山桥。意为通过此桥让河两岸的大山紧紧牵连在一起。其实,每一个景点都是天然的,可是用正确和内涵的题名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比如一个浅浅的水潭被命名为明月潭,景区的第六座桥被命名为清风桥,再加上背后的老君山,就组成了“清风明月伴老君”的传说,也就使得原本很普通的自然景观和人造建筑变得灵动起来,也就是天生桥景区被人点赞之处。 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都被砍光了,所以就把现在封山后的树林称之为原始次生林。那是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枝叶四季常绿,浓荫茂密,置身其间,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宁静悠远。没听到悦耳的鸟声,但一路看到不少树上放着的给鸟喂食的小竹筒,就想起了张总介绍过的神农架的啄木鸟。那种号称“森林医生”的益鸟一只每天即可啄食害虫百余只,保护森林面积达30多亩。据介绍,神农架多年没发生过森林病虫害,啄木鸟是功不可没的,这也有林区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才行。 从明月潭走过清风桥就正好将整个行程走过一半,到达溪流的对岸就是回程了。如果说前半程是自然风光为主,后半程就是人造景观和购物店相辅相存了。比如那个“巴人部落”就明显是牵强附会。因为查了一下资料,得知神农架共有12个民族,汉族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总人口的95%,而占总人口4.5%的土家族则主要分布在松柏镇和下谷乡,与木鱼镇没一点关系。但巴人文化很吃香,神农架野人更是世界瞩目,谁都知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妙处。 天生桥的购物店与众不同,以景区的山水美景、舒适气候、良好空气为背景,建一些各式各样有特色的民居,用“曲径通幽处”的小径将游客或引入店中或擦肩而过,就比那种购物一条街不知高明多少倍。更重要的是,一路走来,步步向下,除了能看见那些购物店,还有石屋、土墙、茅顶,土菜、土戏,还有随风摇曳的翠竹、千姿百态的腊梅、栽种的中药材,就营造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氛围。 曲径幽幽,转个弯,下个坡,那里用石壁木架构建出一个规模不大的酒坊,走进去就能闻到熟悉的、很多年都没有闻到过的酒糟味,蒸锅里热气腾腾,就是不知道酿酒的工艺,不敢乱说。倒是知道“杜康造酒醉刘伶”似乎不成立,因为史书记载,会酿酒的杜康是夏朝人,而刘伶是东晋人,他们这个卖酒买酒的故事,就像相声关公战秦琼一样,风马牛不相及。 在神农架都说最早的酒是神农氏酿造的。传说来自随州的炎帝神农除了尝百草,还会植五谷,是中华农业始祖,就有了粮食;不管是不是刀耕火种,起码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原始部落采集的野果和种植的粮食在产生富裕之后,为酿酒提供了最基础的原料。于是就有了酒的创造,加上神农的另一发明“五弦琴”,就构成了后来令人如痴如醉的美妙享受组合——美酒和音乐,当然,王公贵族后来又有了伴着音乐起舞、为饮酒助兴的美女。 土菜馆里有大碗茶可供品尝,据说还可以欣赏到神农架堂戏。堂戏其实是巴东沿渡河一带的地方戏种,不过随着下谷土家族乡(大九湖),被划入神农架而变成了这里的地方戏种,因在老百姓居住的堂屋里表演,由于空间狭小,仅能碎步而踩,亦称之为“踩堂戏”。堂戏的目的是取乐,丑角是主角,没看到唱本,据说其对白通俗,表演滑稽,令人捧腹。又说为了剧情的需要,为了迎合观众的胃口,戏子和观众也要相互开玩笑,说荤段子,因而在信息极度闭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的偏僻乡村,这种戏剧却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和东北二人转一样,存在就是硬道理。 那个咿呀呀转动的大水车旁是一个豆腐作坊。号称原料来自神农架这个没有污染的环境,并采用中国传统的原始动力系统——水车磨浆,用柴火灶煮浆,用石膏点浆,并且不揭豆腐皮、豆油筋,味道天然纯正,故命名为天生豆腐。国人对吃的很重视,岁月荏苒,不知湮灭了多少能工巧匠的创造,可这种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豆腐之法却能完整地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就是最好的见证。 站在天生桥2.5公里小径上最后一座小桥上,才发现这里是两水和一之处,才明白把这座桥命名为“七夕桥”的妙处。设计之人就是借此之意祝愿各位游客有情人终成眷属,祝大家心想事成、幸福美满、一生平安。就是李贺的那种“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意境,就是天生桥能使绝大多数游客回味留恋之处。 木魚镇是神农架的南大门,东临水,西靠山,海拔1200米,可以说是这里的旅游中心镇。小镇被重重山峦包围,抬头便可望见云雾环绕的青山;还有一条木鱼河从镇边划过,因为坡度的缘故,水流很急,冲击水中的石头激起朵朵浪花,发出哗哗水声,站在颤悠悠的铁索桥上,有种幸福满满的感觉。 民间传说兴山有一大员外的小姐天生丽质,婚姻之事却只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想在请来小木匠为其准备嫁妆时,却和小木匠你来我往,渐生爱意,并私定终身。明知员外不会同意,小木匠与小姐便想到私奔。心灵手巧的小木匠用木头雕刻了一条鲤鱼。八月十五明月之夜俩人乘上木鱼出逃,溯江而上,一直到了这里,但见水碧山青,花香扑鼻,就定居下来,繁衍后代,这就是木鱼镇的来历。 神农架的第二夜是在木鱼镇度过的。这里是进入神农架的必经之路,四十多年前来到这里的时候虽然还没有旅游,也没有天然无污染的概念,也已经很发达了,而到了现在则成了山中小城。到处高楼林立、店铺一眼望不到边,更有无数的游客在街面上逛来逛去,到了夜晚,灯红酒绿,歌声飞扬,红男绿女在这里可以得到放纵的机会,可住进楚林路28号的乐途酒店才发现,这里六楼没有电梯,而且客房设施也明显不如昨天在坪圲的那间精品民宿周全。 神农架之旅的最后一站是很多差评的神农坛,就在木鱼镇不远的公路边,就是祭奠炎帝的祭坛,一个牛首、闭着眼睛的神农巨大头像在高高的天坛上,从下面能容纳上千人同时祭拜的祭坛到高高的天坛,有243步台阶,分数是5。从下到上,第一步是九步,叫做“明九”。其他四个级别依次是72级、63级、54级和45级,都是9的倍数,被称为“黑暗九级”。“九五”的设计意味着神农的最高地位。不过也就是噱头而已。介绍说,神农塑像高大雄伟,庄严肃穆,双目微闭,似乎在洞察世间万物。它以大地为身躯,头像高21米,象征中华民族在21世纪蒸蒸日上,宽35米,与它的高加起来共56米,象征着56个民族的大团结。祭坛外围的五色石代表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内方外圆,即有天圆地方之意,就更看得出来是刻意而为了。 还是那棵“千年杉王鉄坚衫”更值得一提的。据说栽于唐朝初年,据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树高48米,胸径2.45米,树冠覆盖面积达450多平方米,6人方可合抱。由于杉树巨大魁伟,旧有奇闻趣录,说古人为求福免灾,曾在其基部雷伤处修凿树庙,塑炎帝神像供奉,后此树年复一年增粗,竟把塑像也包进树身里。当然不能当真的。 不过有资料表明,千年杉王不仅是许愿树,还是一棵神树。很多年前,鉄坚衫曾经遭受过一次雷击,把树干劈开一道很大的裂口。当地无知的乡民很是惊恐,以为自己冒犯了神明,便将一尊金身泥塑神像供奉在伤口之处,流言传开,一时间,每日祭拜的人络绎不绝,祈福免灾,香火鼎盛。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树干上的裂缝慢慢愈合,就把祖先供奉的那尊塑像给包裹进去了。 于是,在鉄坚衫的下方有一个凸出的大包,还有一个凹槽,甚至还有烧香的痕迹。1996年开始修建神农坛的时候,在用设备对鉄坚衫测量树龄时,意外地发现那尊塑像还完好无损的被包裹在树干中央,这也是一个奇迹。也许就和那个雕塑过随州炎帝像的雕塑家钱绍武先生勒石赞辞中说的一样:“万木凋落,惟尔独盛,岿然屹立,郁郁菁菁,千年风雪,与尔无侵,乡民膜拜,相应若神,今我来拜,如见亲朋……立此一石,祝尔长青,雷电勿施,天下太平。”就文学修饰而论,钱大师的赞辞很一般,而书法也不怎么样,但却也表达了对古树伟岸风姿的礼敬。 位于小当阳的这棵千年铁坚杉,是神农架茫茫林海中无数朝代砍伐之后留下的唯一幸存者,也是最为苍劲挺拔的千年杉树。这株铁坚杉,巍峨挺拔,昂首云天,枝繁叶茂,葱茏劲秀。说是主干坚似青铜,叩之铮铮有声,树身苔痕斑驳,凝聚着岁月的风霜。古杉如擎天一柱,展目逶迤群峰,俯瞰幽谷山涧。2012年曾经花费20万元,架设16层楼高的脚手架,10个工人忙碌了好多天,才成功清除了上千公斤在树上广泛寄生的桑寄生科槲寄生属灌木,也是功德无量。 因为是原路返回,所以一路无话,唯一的变化就是旅游车在兴山上了G42高速,却在雾渡河就下了高速,回到了S312省道上来了。这就是原来的宜(昌)兴(山)线,和几十年前没什么变化,路面仍然不宽,路上依然车水马龙,只记得当年多是“地爬爬”(拖拉机),现在变成了运矿的重卡,三五成群,超车困难。有几个路段损坏严重,单边放行。而岔路口变得一点也认不出来了。有趣的是,原来的黄花场改成黄花,因为沾上半路夭折的川汉铁路,又被称为张家口,也是左右为难了。 本次旅游的最后一个景区是位于夷陵区黄花的三峡大瀑布,号称是展示震旦纪、奥陶纪、寒武纪等多个地质年代的天然地质博物馆,以山清水秀、洞奇瀑美著称。为了招揽眼球,特将原来的“白果树瀑布”改成现在的名字,还声称这里是中国第四大瀑布。被宜昌国贸集团收编以后,跻身5A行列,加强了景区建设和宣传力度,就使得这里旅游车爆棚,游客如潮。 <div> 也许是很多年前曾经来过,也许是看过神农架之后对这里的风景没有了多少兴趣,就仅仅只是沿着游客步道从入口处隔着一条连发生山洪后变得凌乱的河道慢慢走到换乘车的出点,刚好走完那条长达2000米的青石板步道。有趣的是这条被称为荆楚方言步道上镶嵌了很多武汉、荆门、荆州以及宜昌四座城市诙谐、俏皮、质朴的地方方言,可以使得游客在行走中妙趣横生,有些意思。</div><div> 邂逅神农架,不虚此行(20200916)</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