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张桂梅老师学习——92474部队幼儿园

彩虹糖

<p>简历:</p><p>张桂梅(1957年6月-),满族,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院长,十七大代表。</p><p>她在华坪县民族中学执教二十余载,节衣缩食帮助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学生因贫穷而辍学,患了子宫肌瘤依然坚持工作,创下教学佳绩,曾获得中国十大女杰、全国劳模等荣誉。</p><p>2020年9月4日,被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评为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p> <p>主要成就 :</p><p>全国十大女杰</p><p>全国十佳精神文明人物</p> <p>张桂梅与孩子们❤</p><p>张桂梅,丽江市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兼儿童之家院长,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精神文明人物,全国十大师德标兵,全国十佳知识女性,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七大代表。十一年前,一场家庭变故让张桂梅从大理来到丽江山区;原本只想忘却爱人过世的悲伤,她却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让这位女教师在山区扎下了根。为了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她节衣缩食,每天的生活费不超过3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日积月累,张桂梅先后捐出了40多万元。令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因贫穷而辍学。2006年,云南省政府奖励的30万元,她全部捐献给了一座山区小学用来改建校舍。2001年起,她义务担任丽江华坪县“儿童之家”的院长,成为了54名孤儿的母亲。为了孩子们,她全身心投入教学,将病痛置之度外;她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去医院——医生从她腹腔切出一个超过2公斤的肿瘤。她把生命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除了孩子们,她别无所求——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绿洲。</p> <p>感人事迹——记住穷困</p><p>  1975 年底,张桂梅初中毕业随姐姐从东北 牡丹江来到云南中甸林业局支边。她先后在林场、党校任 团支部书记、政治教员,又到局机关当文书、 团支书、 妇女主任。1983 年调到子弟学校当中学教师后,她就深深地爱上了“释道、解惑”这一神圣的工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自己的学问与当好一名称职教师距离不小。1988 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 丽江教育学院中文系。三年紧张、快乐的学生生活,不仅使她在学识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找到了自己的 如意郎君── 一位英俊的白族小伙子。1990 年,一对恋人在 大理市 喜洲一中喜结良缘,开始了 美满的 婚后生活。</p><p>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幸福属于张桂梅的时间却是那么的短暂!丈夫患上了癌症。她为了给丈夫治病,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能 借钱的地方她都去借了,在这段日子里,张桂梅深深地体会了借钱的艰难、领会了没钱的困难,也尝尽了求医的艰辛!深深懂得了,一个人困难的时候,是多么地需要有人能伸出援助之手!</p><p> 1995 年2月24日,是张桂梅悲痛欲绝的日子──中年丧夫!随后的一年多,她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精神晃忽,几乎崩溃。为了 解脱,她终于做出了离开喜洲的决定。</p><p> 她选择了无亲无故,比喜洲边远偏僻的 华坪,去践行自己的诺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p> <p>行善助学暖人心</p><p> 张桂梅到了华坪县中心中学,就用忘我的工作努力冲淡心中的痛苦。是山区的老乡教育了她,她的行动也感动了乡亲。一次,一位 傈僳族的家长来为孩子交书费。他伸出黑黑的大手,将一大把一元、一毛的钞票放在了张老师面前,满是皱纹的脸不好意思地说:“就这些了啊──有了钱我还会送来!”看着这位兄长一般的男子,再看看他身边背着书包、脸蛋黑黑的小姑娘,清澈的目光中充满着求知的饥渴,张桂梅被深深触动了。她看到群众对教育的期盼,更想到了 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群众的需要就是老师的 光荣使命。报名表上,大多数学生是傈僳族,还有其它的少数民族,都是来自边远的贫困山区,家庭条件很差。</p><p> 来自 永兴乡的一个小姑娘,身上的衣服很少换洗,性格内向,总是呆呆地坐着,经常发出长长的叹息声。在她的身上看不到少女的活泼与欢快,功课一门都 不及格。于是,张老师把她叫到自己的宿舍里,慈母般地和她交谈。终于,她流着眼泪向老师倾诉了压在心底的秘密:“我爸爸也是一名教师,但因病早已去世,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支撑着我们兄弟姐妹的生活,真不知今后怎么办?”张老师鼓励她要勇于战胜困难,表示一定会全力帮助她。张桂梅马上翻箱倒柜给她找了两套衣服,还把丈夫 最后一次给她留下的花衬衣拿出来给小姑娘穿上,并且帮她交了书费。姑娘生病,张桂梅掏钱领她去看病,细心的照顾和关心,使小姑娘激动地喊出了:“张老师,你就是我的妈妈!”慢慢地,这位小姑娘恢复了少女的天真与快乐。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高一级的学校。</p><p> 一天早上,一个傈僳族小男孩迟迟的不起来,用破被子把头蒙上。张桂梅耐心地询问,孩子才掀开了被头,说他 没有钱吃饭了。张桂梅什么也没想,说:“你起来,我去给你拿钱。”回到宿舍,翻开自己的钱包一看,傻眼了:里面只有 二十元钱了!张桂梅没有多想,都拿给了孩子。她对孩子说:“你先用着,我会想办法。”从此,这位小男孩每个星期都得到张桂梅三十元的救助,直到他完成了初中学业。</p> <p>张桂梅的身体状况</p><p>  张桂梅的身体,早就是一部带有重病却日夜不停地在运转的机器。傲笑病魔</p><p>  1997年4月,是个不幸的日子,张老师被查出患有 子宫肌瘤,腹腔迅速膨胀,疼痛难忍。她一面吃止疼药,一面把工作量加到了最大限度。当她知道自己 生命垂危时,面对一纸无情的病检报告(当时医院诊断为癌症),她没让领导、同事、学生知道,而是默默忍受着身体和心灵上 生与死的 煎熬。她已经把医院写有:子宫瘤(肿瘤已经有五个月胎儿那么大)的诊断书悄悄地揣进了怀里。那时,她任四个班的课,还有四个月就要升学考了。在这几个月里,同事们经常看见她在通往教室的路上一步一步往前挪。她给学生加大了复习量,也加大了自己的工作量,她每天早上6点多钟起床,晚上批阅作业试卷到12点。这样,一直坚持到7月份,把学生送进中考考场后,才向领导说明情况,学生们 12年的寒窗苦,不能因为自己住院而受到影响!有一次,张桂梅去上课,上课的铃声还没响,几个学生在踢罐头盒子玩。突然罐头盒子飞来,她无力躲闪,啪的一下,打到她的腿上,当时就被打坐在了地上,爬也爬不起来。学生们吓得赶紧把她扶起来:“老师,对不起!我们把你送回宿舍吧?”她却说:“不用了,把我扶进教室,我们把这节课讲完。”就这样,坚持到7月,把学生送进了考场,张桂梅才住进了医院,在昆明的一家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的子宫和肿瘤重达2公斤多。手术结束后,医生对她的姐姐讲:常人根本无法想像她是怎样熬过疼痛这一关的──要知道,她腹腔的器官已全部移了位,肠子都粘连贴到了腹后壁上!这疼痛是非常剧烈的。等张桂梅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医生嘱咐:“张老师,事业是大家的,生命是自己的,请你今后多保重!”并要求她,最少也要调养半年后才能工作。可是,手术后的24天,她就到了新分设的民族中学,担任1个毕业班的语文、政治教学,还担任班主任、学校妇女主任和文科教研组组长。张桂梅的敬业风范,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学习、成长的光辉榜样和强劲的动力。</p> <p>爱生如子</p><p>  民中的学生基本上来自边远贫困山区,家庭普遍困难。冬天来了,学生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坐在教室里 瑟瑟发抖,张老师为他们捐出了自己的衣服、鞋子、被子、毛毯,还用自己不高的工资为贫困学生购置避寒衣物。9 7年12月的一天 深夜,一个男生突发高烧,张老师得知后,立即赶到宿舍。当她看到这位学生寒冬腊月还盖着薄薄的 毡子时,心情十分沉重,她当即含着热泪把丈夫逝时留下的唯一的纪念物——毛呢大衣,送给了这位学生,并且连夜把学生送到医院,替学生付了580元的住院费。第二天,当学生家长闻讯赶到医院时,张老师还守候在病床前。这时她脸色 苍白,神情憔悴——她守候学生己整整10个小时,这位傈僳族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还有一个男生,常为没有生活费而发愁,学习下降很快,成了班上的倒数几名,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几次提出退学的要求。可只有两个月就毕业了,看着这些缺少文化的贫困山区的孩子中途辍学,怎不叫人痛心?于是,张老师从自己的工资里每星期拿出30元钱给这位学生,帮助他完成初中学业,学生很感动,成绩也有了明显好转。</p><p>  为了给长期不能回家的学生改善生活,她就请12名同学上饭馆。 猪蹄汤, 回锅肉,学生吃得好开心,可结帐时,个个傻了眼:“张老师,我们不知物价这么贵。”她却说:“只要你们安心学习,比什么都强。”</p><p>  民中学生大都来自高寒山区,他们远离父母,家庭经济又差, 外面的世界对他们的诱惑可想而知。由于学校围墙残缺,又无校门,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张老师只得全天跟着他们,早晨6点半她起床就敦促学生上早操,然后上自习、上课,每天中午都亲自检查督促学生午休。她用整个身心来呵护他们,爱他们,她既在学习上严格要求他们,又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让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既尝到母亲般的慈爱.也得到老师严格的熏陶,培养学生吃苦、勤奋的精神。同时,也严格要求她自己, 她深知“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凡要求学生做到的,她自己首先做到,用自己的形象来为学生树立榜样。渐渐地,她和学生消除了年龄界限,交上了朋友。学生信任她、喜欢她,把她看成是学习上的好老师和生活中有大姐姐。她调到民中以来一年半的时间,共资助学生2500元。她的学生从未出现过违犯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是全校纪律最好的班级。张老师没有子女,但她这颗拳拳慈母心,又何止让一位学生家长感动呢!</p> <p>成果初现</p><p>  张老师调入华坪任教时,正值华评教育滑坡后开始回升而备受关注之际,全县人民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华坪教育的 出路在哪里?县委书记、县长多次在会议上大声疾呼:“重振华坪教育雄风的时候到了!”现实的严峻,领导的焦虑,群众的呼声,对张老师 触动很大,她决心为华坪教育竭尽全力。她一方面在同事中介绍外地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带头真抓实干,可慰的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她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绩。</p><p>  1997年,中考,她接手仅1年的政治获全县二等奖,其中一个班名列全县第二名;10月,她被学校评为教学质量一等奖:12月,全县初三语文竞赛,她的一名学生获一等奖。</p><p>  1998年,1月,全县统测,她教的语文从接手时的第13名跃入第5名,政治从接手时的第30名跃为第1名;3月,辅导2名学生参加全省初三语文竞赛,分别获一、二等奖,被县妇联授予 巾帼建功标兵;5月,被县教育工会授予师德标兵;中考,所教语文综合成绩全县第4,政治全县第2;9月,教师节,获县教育成果重奖,被地委、行署命名为优秀教师……更可贵的是,张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民中教职工树立了榜样,使民中全体教职工形成了以“敬业为本,奉献为荣”的 职业道德新风尚。人们说,民中是个团结奋进的集体。不错,民中的领导住在学校,以校为家;民中的党员带头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学生,民中的教师抢补课,却从不收取分文报酬。仅97至98学年,全校教师就累计义务补课5000多节。教职工们说:学校的光荣就是我们自己的光荣,我们个人的成绩就是学校的成绩;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舍弃的呢?</p><p>  县委副书记陈裕善说:“只要有了张桂梅教师的精神,华坪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就没有做不好的事……”</p><p>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民中在她分设二年半的时间里,就硕果连枝:</p><p>  1997年秋季学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学生获奖率居全区全县第一。</p><p>  1998年1月,全县29个科次统测,民中有21个科次居全县前5名。中考,在丽江地区 108所中学中,综合成绩名列第6;在全县13所中学中,名列第一。12月,全区 初三英语竞赛。获优胜集体3等奖,有8名学生获奖。在 1999年1月全国举行的“天元杯”化学竞赛中,全县只有两名学生获奖,他们都出自民中。学校虽然围墙残缺,又无校门,可学生却从未出现过打架斗殴,人身伤残,辍学出走等事故。这样的集体,还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呢?</p><p>  1999年2月,华坪县 教育局党委和中共华坪县委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全县教职工和全县人民向她学习,县委还授予她“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秀 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并奖给她1000元。张老师把 1000元奖金当场就捐给了县慈善机构。县委、县妇联和县中医院还专门安排或邀请她去作事迹报告会,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泪湿衣襟。5月又获省 劳模光荣称号。事迹先后在省、地、县报刊多次报道。2000年“三·八”妇女节,在丽江地区四县巡回作事迹报告会,到会者无不为之感动。</p><p>  在 鲜花和荣誉面前,张老师更加感激学校、县委,政府、丽江地委、行署领导对她的关心,给她的高度赞誉。更加坚定不移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她送走15班后,手术未痊愈,又主动接手了起始班级19班,克服了生源素质低等诸多困难,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学生又以新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在 1999年7月全县的期末统测中,所教学科语文、政治名列全县第一。</p>

张桂梅

学生

张老师

全县

华坪县

华坪

自己

民中

教师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