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三位“官二代”,无人可及!

善行者王旭

<h2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2><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早在1958年,毛主席就对“官二代”做了两个预言:第一:一些领导干部子女生活在汉献帝、阿斗那样的环境中养尊处优,相互攀比老爸,这让他担心会不会培养出一批贵族少爷?第二:高级干部的子女管不好,总有一天要犯罪的。</b>那么,毛泽东时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是如何教育“官二代”的?&nbsp;</p><p><img src="https://ss2.meipian.me/grab/user/4204663/a7c20d7566c5b4afc3fa5043f0196c1a"></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01 毛主席:不要把我挂在你们嘴边唬人</b>在毛主席时代,百姓子女与“官二代”没什么差别,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有毛主席的儿子,有将军的后代,在农村劳作的田野里,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也许就有部长干金、省长的儿子,英雄的群体里也不乏领导的孩子。&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毛主席身边的人回忆,在延安时代,毛主席就穿着带补丁的衣裤去做报告,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他担任新中国主席,仍不改朴实之风。随着年龄增长,毛主席身体发胖,许多旧衣服显小不能穿了,他便送给他的儿子毛岸英穿。所以毛岸英身上也总是补丁摞补丁,没有光鲜闪亮的时候。&nbsp;<b>对于父亲的教诲,毛主席长女李敏只一句话概括——“父亲教育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毛主席时代为何没有“官二代”?</b>因为在那个年代,毛主席自己就是共产党人中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当时的<b>领导干部自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b>那时的领导干部两袖清风,心里装着人民大众。&nbsp;<b>毛主席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决不允许他们享受各种特权待遇,所以毛主席的孩子不是“官二代”。</b>在长子毛岸英回国后,毛主席竟然把他送到劳动大学改造,让他拜劳动模范为师,从事艰苦的劳动,从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增加和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1950年,只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儿子,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缨入朝参战。当有人劝毛主席出面阻止时,毛主席的回答却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最后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nbsp;<b>在全国面临大困难时,毛主席不允许女儿李讷搞特殊,让她在学校食堂和其他学生一样吃饭。</b>他的女儿放假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找吃的。而毛主席也只能把自己的一份让给女儿,而他自己却饿着肚子。&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img src="https://ss2.meipian.me/grab/user/4204663/6a0773cb9f05f0fcae3b35b2e2f7b34b"></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毛主席长女李敏,1963年就与丈夫孔令华一起离开高墙大院、离开父亲。从有自己的工作开始,李敏就再也没有从毛主席那里拿到补贴,毛主席的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说到做到。&nbsp;独立生活多年,李敏曾笑言,她很早就成功地把自己平民化了。她会为了“自己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她”而感到欣慰。&nbsp;沉默寡言的李讷更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1976年从江西带着幼子返回北京后,这个家庭长期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许多个冬天,他们和普通市民一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三轮车拉回家。&nbsp;<b>“不要把我挂在你们嘴边唬人”,毛主席的这句话,可以说,他的儿女做到了。</b></p><p><img src="https://ss2.meipian.me/grab/user/4204663/de2fe4b6b5c8aa06682b3adbe876508c"></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02/周秉建:我们那个年代没有“官二代”</b>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年少时常住在中南海西花厅,却很少与伯父见面,极少接到伯父物质馈赠,甚至连一封亲笔信都没有,却被伯父在弥留之际惦念。作为前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最小的侄女,全国政协委员周秉建说:“我不是‘官二代’。”周恩来夫妇没有孩子,把周秉建兄妹当亲生一般教养。“说来现在的人可能觉得不可理解,我们那个年代,社会上真的没有‘官二代’、‘红二代’的说法。”周秉建回忆。&nbsp;上世纪60年代,周秉建就读的北京市第三十三中学有不少高干子弟,大家都是穿粗布,吃食堂,“没有什么不一样”。中南海的西花厅周秉建常去,但她从没见过任何一个国家领导人。有一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与夫人来访,正和伯父聊天的周秉建自觉回避。“其实按常理说,同事带孩子串个门也很正常。但伯父绝对不给我们提供任何有优越感的机会。”周秉建认真地说,“防止特殊化”是伯父经常强调的。<b>03/朱德为儿子定调:不当官,从工人做起朱老总一生有过几次婚姻,但就朱琦这么一个儿子。</b>1916年朱琦降生时,朱德发现他右耳际有一根细细的“拴马柱”,遂为之取名“保柱”。&nbsp;1943年,由于伤病,朱琦从前方回延安,被派往抗大七分校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工作的需要,朱琦被调往石家庄铁路局。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父亲时,朱德对他说:“你一直在部队工作,不懂技术,调到铁路局以后,不能当领导当官搞管理,从工人做起,要从头学起。”朱总司令这么就给他定调了。就这样,朱琦去了石家庄铁路局当工人。&nbsp;</p><p><img src="https://ss2.meipian.me/grab/user/4204663/d1af53636ac56a3e8b4660aa897e1d0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世纪50年代初,中央在北戴河建立避暑区。每逢夏季,中央高层领导人常到那里工作和避暑。在北京与北戴河的往返中,火车常常会在朱琦工作的天津铁路局换车头,而乘车的领导人有时也会在天津下车停留。&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次,朱琦从北戴河开车回到天津,他还未离开机车,就接到通知:“朱琦同志,首长请你立即到车厢里去一趟。”因为乘车首长的身份是保密的,朱琦也不知这位首长是何人,来不及收拾,就匆匆赶到会客室。因为那时开的是蒸汽机车,烧的是煤,朱琦手上、脸上和身上都是黑的,雪白的沙发套都被他坐黑了。这时会客室的门开了,朱德走了进来。朱琦这才知道,他今天拉的首长原来是朱德。朱德看见全身黑乎乎的朱琦,心里也明白了。他说:“呵,没想到,今天坐上你开的车了。”&nbsp;<b>中国常讲:父福荫子孙!中国最应该成为“官二代”的几个人,他们的父辈用生命和汗水换来了新中国的和平稳定,享受“特权”理所应当,但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信仰却让他们一生默默无闻,从不搞特殊。这给今天的我们很多启示,也让我们愈发对先辈的精神致敬!</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