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阳城崦山白龙庙

木子

<p>崦山横跨于阳城县北域,气贯长虹是阳城人民的后台和靠山。秋高气爽风轻云淡老哥们几个阳北爽玩,自驾车来到了崦山风景区白龙庙。一路走来田园谷穗沉甸甸的像似大灰狼尾巴,玉米棒棒耸直望天,圆盘葵花朵朵饱满一派丰收的景像。金黄崦山和苍松翠柏交相辉映。柏树奇崛苍劲,造型各异,各具风采,引人注目:“迎宾礼柏”挺立山头,枝叶舒展,笑容可掬,伸臂迎客;“石缝仙柏”破石而出,钻云而上,亭亭玉立,挺拔秀美;“桃园义柏”主干一分为三,同出一根,风雨不惧,生死与共;“鸳鸯情柏”携手并肩,卿卿我我,恩恩爱爱,共度人生;“赐雨龙柏”扭动身姿,弯曲向上,虬枝飞舞,如龙布雨;“呼风凤柏”枝杈对称,凤头高昂,呼风唤雨,展翅欲飞;“神笔奇柏”树顶圆尖,饱含汁墨,以天为纸,酣畅作文;“官帽神柏”顶端平缓,两侧生翼,风吹翼舞,生动传神;“华盖伞柏”主干立拔,上呈华盖,栖身树下,风雨不惧,千姿百态,造化神奇。驻足观赏,威严而神圣,古朴而壮观,成为崦山一道亮丽的风景。</p> <p>崦山风景区内,以绿树掩映、翠柏环抱的白龙庙最为壮观。群蛇聚集尤为一绝,优美动听的传说更是不胜枚举。白龙庙建于唐武后长寿壬辰年,占地70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为二进院。二门的门楼上有一戏台,是酬神演戏的 场所,正对着大殿。门外有一对石鼓,鼓与鼓架连为一体,鼓架浮雕为绿叶红花,边饰龙纹;鼓顶攀援有几只小石狮,叼首衔尾,相拥嘻戏。进得二从门就是拜厅、 正殿。正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顶琉璃构件做工极其精细,殿正中塑着白龙及其夫人之相,侧为雷公、电母、风婆、云童等,皆各执法器作行云布 雨之状。现存的正殿、拜厅、配殿、钟鼓楼等,均为清代建筑。庙中的清代壁画和碑记等附属之物保存比较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价值。</p> <p>崦山庙的主体建筑白龙显圣王殿,始建于唐武后长寿壬辰(公元692年)年,金泰和壬戌(公元1202年)年进行了第二次修建,此后,在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又进行了四次大规模重建。在正殿不断重建的七百多年间,先后又重修增修了山门、牌楼、戏楼、拜殿、后宫、望雨楼、乐观亭、八卦龙亭、关帝庙、小池等配套建筑,其中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的修缮规模尤为巨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崦山庙因山就势、设计精巧、结构独特、肃穆庄严的建筑风格。</p> <p>门前的石狮、柱础,憨态可掬。守护寺院,笑看春秋,迎纳善男信女。</p> <p>山门两边墙角的守门神,其神头大如斗,腰围五尺,高有丈余面目凶悍。左边门神右胳膊高举,手中握一个人头;右边门神也是右胳膊高举,胳膊上落着一只鹰。这两桩神像是除恶门神“刁虎爷”。</p> <p>硃红色二门11节台阶步步登高,正门上方镶嵌着普济众生的匾额,叠层莲花托节节探出承载着高低两架彩色琉璃瓦屋檐,门两边蹲着一对石狮,从外向内看左雌右雄,起平衡阴阳作用不可倒置,挨看门柱两侧蹲着一对抱石鼓,鼓与鼓架连为一体,鼓架浮雕红花绿叶,边饰龙纹。鼓顶攀坐小石狮,异常精美。大门两侧石雕基座红色影壁正中刻着巨龙图案,彰显白龙庙威武和等级规格。门两侧的鼓原本是将士们打胜仗归来,把木鼓置于门前擂鼓欢庆胜利的标志,慢慢发展成为雕刻石鼓置于门前永久纪念,同时也标志着击鼓升堂问政于民,在封建社会石鼓石狮象征寺庙或供奉者的等级身份地位功名,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p> <p>拜厅</p> <p>正殿</p> <p>正殿塑像</p> <p>西侧配殿</p> <p>东侧配殿、东门和望雨楼</p> <p class="ql-block">白龙庙因年久失修初遇远望给人一种沧桑感,但是当你踏入山门,庙宇左前方的关帝庙,门庭正前方的修德龙池,右前方的八卦神池和望雨楼等附属建筑,依山就势吸人眼球。穿过门庭拾级而上踏入庙宇,拜厅正殿厢房转转观观,六棱石柱承载着庙宇的使命担当,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显示着庙宇的尊严辉煌,栩栩如生的神彩塑像彰显白龙爷的传奇人生,墨色石碑记载着庙宇的悠久历史,两幅板报记载白龙爷成仙、娶妻、安家、讨封、报恩的跌宕起伏故事,门楼的戏台歌颂着庙宇的春秋功德,望雨楼高座东廂期盼风调雨顺,整体建筑形制和协配套意境丰富。进而看看故事听听传说,倾刻沧桑感云消雾散一扫而尽,深深感到白龙庙威严神圣,白龙爷风骨犹存,传递给人们一种满满正能量,特別是当浏览龙抓恶媳的经典传说板报和塑像更是肃然起敬,手持像机咔嚓了又咔嚓,久久凝神关注着塑像的每个细节和神色,细心体会着这座匠心塑像深远而伟大的教育感化意义,因为我们此行正是奔着龙抓恶媳这个神秘传说慕名而来的。</p> <p>山门</p> <p>关帝庙</p> <p>重门入池</p> <p>八卦神池</p> <p>正对白龙庙第一道门的硃红色拱形圈门,门额上镶嵌着水绕山环砖雕横批,门顶彩色琉璃叠脊瓦坡龙头翘首,沉潜式的小院有一口六边形龙头水井,水井上修建有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创建的亭楼,亭的正墙龛里塑有山神像,亭顶檐下雕着龙抓恶媳的塑像,被人们称修德龙池。西北角长看一棵近1400年桧树,高有数丈,树干笔直,粗有丈余,冠如伞盖,葳蕤挺拔,占仙地沾仙气,因桧树显灵能疗伤治疾广为流传,令信众如潮,香火不断,被人们称为祈福树。风水小院,满门传说。</p> <p>龙抓恶媳的传说是崦山白龙庙文化的精髓,尽管篇幅有限还是想简明扼要记载文中分享给美友。相传明天启年间,沁河边一户四代单传的郭姓人家,到郭如实这一代夫妻结婚二十多年后四十来岁喜得贵子,那高兴劲是语言无法表达的,待儿子长大成人到处千挑万拣找对家,张罗着给儿子办了婚事,只待媳贤子孝享天伦之乐,怎料事与愿违,百般调难凶神恶煞的儿媳生生把二老推进了苦不堪言的深渊。老实巴交的儿子整天跟师傅走村串乡张箩缠簸箕,二老忙里忙外如牛负重,儿媳好吃懒做却对二老摔盘子瞪眼不打就骂,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年迈的婆婆端来一盆水,准备给儿媳洗脚,哪知儿媳脚刚刚伸进盆里,嫌水凉竞一脚把婆婆踹倒在地上,并破口大骂起来:“老不死的,这么凉的水能洗脚?你是不是成心把老娘冻死啊!你这个坏良心的老不死”。更可恶的是竞然端起脸盆把水泼到了老人身上,还说:“让你老不死的试试这水凉不凉”。老公公郭如实听到儿媳的骂声,赶来给儿媳赔不是,万万没料到儿媳对老人恶语相对出言不逊,.“老不死的,见你儿子不在想讨便宜是不是?来吧,老娘正嫌一个人闷得慌呢”!老公公郭如实扶起老婆只能转身忙往外跑,浑身湿漉漉的婆婆顾不上换衣服,赶紧又端了一盆温水,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给儿媳洗好脚擦干,然后扶儿媳到床上,帮忙脱下衣服盖好被子服侍着儿媳睡下才轻身轻脚离开。老婆婆因儿媳泼水受凉半夜感冒发烧,老公公一夜没合眼尽心侍候,天蒙蒙亮赶到伙房烧火做饭,哪知儿媳看到做饭的不是婆婆是公公,跑到婆婆窗前骂道:“昨晚风流了一夜累的起不了床了是不?快死的人了也不怕别人笑话,半夜狂荡清早睡,美死你,快起床,我这家里可是养活不起吃闲饭的人”。老俩相互搀扶着来到灶间,跪在地上,虔诚而又无助求老天爷睁眼看看,天下竞然还存在如此不孝的儿媳妇。</p><p>白龙爷对这位忤逆儿媳早有耳闻,原指望她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白事理,进而改变态度孝顺公婆的,哪想到这位恶媳执迷不悟,屡违常伦,根本没有悔改之意,白龙爷生气了。</p><p>腊月二十二小年将至,人们忙碌着备货过年。中午时分,朔风呼啸,天气阴冷阴冷的,恶媳刚提着裤子从茅房出来,突然,被一条白色巨龙抓起一命归天。</p><p>崦山龙抓恶媳的塑像就是根据此传说而来的,不知大家看了后有何感想,老百姓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孝敬公婆,尊重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尊活生生的塑像无声的教育意义深远伟大,人之一生修德行善,白龙庙实为精神文明传统教育基地。</p> <p>有关崦山白龙庙白龙爷的故事传说数不胜数。有白龙成仙,白龙安家,白龙娶妻,白龙讨封,白龙报恩等,文化厚重,蕴含深刻,回味无穷,万古留芳,让我们在下面的板报中去寻找有趣的答案,体会白龙庙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感悟白龙爷的为人处事哲理,领会白龙爷成仙成亲传奇故事,体验白龙爷京城讨封王国光重臣举力引见的乡土情谊,领略白龙爷知恩图报恩泽于民的引水功绩,激发万千感想吧!</p> <p>景在城边不远行,游览古迹阅历史。正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掩映于苍松翠柏中崦山白龙庙历史悠久,建筑物年久自然损毀严重,尽管略显沧桑但同时更具苍劲,它是抗日战争时期阳北县政府所驻地,它既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更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此游此拜给我们上了一节形象生动的思政课,它何只是一座庙宇,更像一所思政学院。我们到此不可单单只观其建筑,应该透过每栋建筑和雕塑蕴含的深奥哲理和深远意义去考究,才不虚之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