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接受“不必治疗函告”

言和意顺

<p class="ql-block">癌症,一个尚未被攻克的医学难题。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似乎还有进一步蔓延增加的趋势。近日从央视的新闻联播中得知,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1929万例,我国新发癌症457万例,每分钟有8人被确诊为癌症患者。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字。面对那些个痛苦欲绝的患者、疲惫不堪的家庭,任谁都会“谈癌色变”!</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周围,有不少因早期发现而得以治愈的癌症患者,他们当然是幸运的。但就多数人而言,患上癌症就等于宣判了“死刑”。</p><p class="ql-block">我的二妹曾患有卵巢囊肿,因耽搁了早期治疗,发生了恶性病变,那时她刚过50岁。病情确诊后,我们把她从海岛转至大连,在市级大医院里,配合医生做了挽救她生命的各种努力,先后两次大手术,中间还有长达半年之久的化疗,但最终还是没能把她从死神的手中争夺过来。而且,药物的副作用已经把她折磨得不成样子。二妹当时的家境十分困难,用家里那点微薄积蓄支付数额相当的医疗费用,实属“杯水车薪”。无奈,我们姊妹几个包括其他的亲属,还要倾力相助。</p> <p class="ql-block">“哥,我不想再遭罪了,也不想再花冤枉钱了,还是让我早点走吧。”每当听到二妹的这句话,心里的滋味儿真是揪心般难受。我只好鼓励她:“再坚持一下,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可奇迹真的发生了吗?没有!针对她的一切治疗措施均是无效的,我们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了。</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还算高寿,享年85岁,但也是癌症终结了生命。他患的是胃癌,发现时就已是晚期,而且胃里的恶性肿瘤已经长满,且已扩散到了肝部,手术毫无意义了,只能保守治疗。父亲病症的一个表现是胃内不间断出血,在大量使用消炎药、营养药、止痛药的同时,还要为其输血,而且是输了出,出了再输,先后输了近4000毫升,等于是一次大换血。</p><p class="ql-block">我的朋友、同事,还有好心的医护人员,一开始就劝我理性对待父亲的医疗问题。“我们知道你很孝顺,可是以你父亲的年龄与病情,多活一天就等于多受一天的罪,还是早点让他解脱吧。”这是大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我深知大家的好意,当然也懂得此话的道理,但要我放弃对父亲的治疗,直接回家等死,却是万万不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其实何止是我,那些“宁可治死,不能等死”、“生命不息,化疗不止”的观点,反映了多数中国人对待绝症患者的基本态度。</p><p class="ql-block">而在其它一些国家,情况或许就不大一样了。近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在英国,病人在医院被检查出患有不治之症时,医生会主动开出“不必治疗”的告知函,希望患者直接回家,在家里平静地等待死神的将临,而不是设法尽最大努力去救治。接到这个函告后,90%以上的绝症患者及其家人会平静地接受,他们不会要求医生帮着继续治疗,更不会因此闹事,状告医生失职和没有职业道德。</p><p class="ql-block">面对诸如癌症晚期、恶性肿瘤等疾病的不幸降临,医患双方都能相当理智,这在英国医院里是常有的事。有这样两个实例:</p> <p class="ql-block">一例是一名叫乔纳森的患者,当他被检查出肺癌已到晚期时,由4名医生组成的医疗组开了一个会诊会,之后便叫来乔纳森的家人,一番短暂的沟通后,医院开出了一张“不必治疗”告知函,让乔纳森第二天便回家。理由这是一个不治之症,即便留在医院治疗,也不可能有意外的转机。</p><p class="ql-block">乔纳森的家人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然后又把实情告诉了乔纳森本人,他们觉得不应该对乔纳森有所隐瞒。事实上,医院和医生也从没想过要对绝症患者隐瞒病情,因为医院各病区的墙上,常常能见到一张张绿色的纸条,上面写着患者的姓名和编号,盖着一个“不必治疗”印章,只要患者识字,一看就能知晓。</p> <p class="ql-block">几个月后,乔纳森在家里平静地离去。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还特意来到医院道谢,感谢医生将实情相告,让他们得以和父亲一起度过最后的美好时光,及时尽了最后一份孝心。</p><p class="ql-block">另一例,是医院里的一位主治医生——奥苏文医学博士。他被检查出患有胰腺癌,但幸运的是还有10%的治愈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奥苏文坚决不愿意为这个10%去做化疗。他的理由是,化疗的过程非常痛苦,而且对其它器官损伤也非常大,会将一个好端端的人最后弄得骨瘦如柴。奥苏文不愿意让家人看到自己面目全非的样子。他说,就让他完好如初地离开吧,给家人一个永恒、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最终,奥苏文说服了家人,平静地回到故乡。他要用最后一点时间,完成之前一直想完成却没有完成的事情——在后院里亲自种些自己喜欢吃的蔬菜和瓜果,与孙子们好好相处些日子,去墓地跟逝去多年的父母说说话。此外,他还逐个拜访老朋友,和他们一一道别,感谢他们曾经给与自己的帮助和鼓励。</p> <p class="ql-block">待到做完了这一切事情后,奥苏文坦然待在家里,不久便安详地离开了人世。走的时候,他如同睡着了一般,根本看不出是一位癌症患者。他实现了生前的愿望,没有遗憾,很有尊严地离开了。他的家人也为此感到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类似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是不惜钱财设法挽救绝症患者,让他们尽可能多活些时日,还是直接让他们回家等死?若直接回家等死,子女这样做是不是孝顺?这些问题在英国人那里很少讨论,他们更愿意给绝症患者一份人情味十足的“临终关怀”。</p><p class="ql-block">话又说回到我们这里。一个人得了绝症,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一定要给出一个是与非的准确说法的,先不管有没有救活的可能性。多少人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受制于所谓的道德和良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直至“人财两空”。即便如此,也无怨无悔,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对得住死去的人了。我们的“临终关怀”,有时并不体现在情感慰藉,而是在“尽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导致了理性的欠缺,以至于不惜钱财对患者“过度治疗”、“过度抢救”。</p> <p class="ql-block">有的临终病人本人都不愿做最后的抢救,但他的家人在医生的“怂恿”下,硬是把他塞进了ICU的一堆机器中,浑身插满了管子,眼巴巴地隔着玻璃流眼泪。可以想象,一个行将走到生命尽头的病人,却享受不到与亲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这有多么的残忍!</p><p class="ql-block">著名作家史铁生生前说过:“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在现实生活中,死却“被”超出了自然规律,无论多么高龄的死亡,都是“因病抢救无效”。这绝不仅仅是一句讣闻中的套话,而是一种社会意识,再也没有“寿终正寝“一说了。</p><p class="ql-block">我知道,由于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因为对生死亲情的不同理解,我们还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搞出一个“不必治疗告知函”。可退一步说,即便有的医疗单位“敢为天下先”,搞出了这个告知函,会有人接受它吗?</p><p class="ql-block">看来,如何让绝症患者有尊严地离去,的确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p> <p class="ql-block"><b>(图片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