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902年,他出生在湘西凤凰,一个穷乡僻壤,恰逢乱世之秋,小学都没读完,便参军进了当地土著部队。</p><p><br></p><p>1922年,为了开拓眼界,拥有更加出彩的人生,他毅然脱下军装,做了个“北漂”。孤身到了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的他,入学考试没能通过,只好在北京大学做个旁听生。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帮自己走出生活的囧境,好出人头地,他就不停地给当时的各位文坛名流写信。</p><p><br></p><p>终于,他的真诚,博得了郁达夫的同情,就把他推荐给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徐志摩,并得到徐的赏识。他的作品,才陆续见诸报刊。</p> <p>此后,老实木讷的他,凭着刻苦,渐渐声誉鹊起。不拘一格的校长胡适,力排非议,聘请他到中国公学去讲课。</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他,就是民国才子中,以一部《边城》,成为我国首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作家——沈从文。</b></p><p>而她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祖上安徽合肥,持有家财万贯,坐拥良田万顷,是典型的大地主家庭。父亲张武龄,觉得久居合肥,自己的子女会受到陈旧积习的影响,染上颓废萎靡的风气,遂举家迁至苏州定居,一举成为苏州城里的名门。膝下四千金,个个天资聪颖,兰心蕙质。</p> <p>叶圣陶曾说过:“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p><p>她,在家排行老三,人长得黑,样子也憨憨的,忠厚怕羞。可淘起来,像个男孩子。在中国公学,她曾夺得女子全能第一名。因为气质和长相俱佳,对她展开追求的人,不在少数。</p><p>她,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曾在《人民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她的名字,叫张兆和。</b></p><p>那一年,他已27岁,早经过了人生的山山海海,尝遍了生活的苦辣酸甜。而她,却才18岁,恰豆蔻之年,风华绝代。才涉世之初,单纯任性,不染纤尘。在吴淞中国公学,他是她的老师,她是他的学生。他们的爱情故事,就从这儿开头。</p> <p>爱情这东西,真是说不明,道不清。有时,天天黏在一起,却孰视无睹;有时,匆匆一眼,便陡生爱怜,心中喜欢。</p><p><br></p><p>尽管这时的爱情,是那么一厢情愿,但它却如一朵倾国倾城的娇艳花朵,热烈而灿烂地,开满了他的整个内心。</p><p><br></p><p>于是,沈从文便不顾一切,加入到追求张兆和的大人马中来,并用他擅长的文学才华,开始对其的心理防线,一波一波,进行狂轰滥炸。</p><p>虽然当时的他,已蜚声文坛,并且他的才气,也得到张兆和的欣赏。</p><p><br></p><p>但被众星捧月般受宠的张兆和,却分寸在握,她没看出这个"乡下人"有什么过人之处,也没对沈从文表现出爱慕之情。</p> <p>为了追求张兆和,沈从文煞费苦心。从第一封情书“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开始,他的情书攻势,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在青山绿水之间,</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想牵着你的手,</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走过这座桥,</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桥上是绿叶红花,</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桥下是流水人家,</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桥的那头是青丝,</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桥的这头是白发。</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i></b></p><p>因张兆和对他并无好感,所以收到这些情书后,她通常都保持沉默,不予理睬,一副冷若冰霜,拒人于之千里外的架势。后来,沈从文的情书越来越频繁,让张兆和不堪其扰。校园内,关于他俩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气急败坏的张兆和,就把他告到校长胡适那儿。</p><p><br></p><p>胡适是个和事佬,一心想撮合才子佳人,劝她说:<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他顽固地爱你!”</span>张兆和不客气地回答说:<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顽固地不爱他!” </span>胡适闻言愕然,只得给沈从文写信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p><p><br></p><p>沈从文这个湘西人,看起来斯文温和,其实骨子里一腔湖南人的热血和蛮劲,认准的事九头牛也追不回。张兆和的拒绝,他不管,胡适的劝解,他也不听,仍然一个劲地用情书轰炸意中人。</p> <p>每每想起张兆和的一颦一笑一蹙眉,他便激情澎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看过许多次数的云,</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喝过许多种类的酒,</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i></b></p><p><br></p><p>再冰冻的河,春天来了,也会开封;再冷漠的心,时间久了,也会捂热。</p><p>1933年9月9日,经过了长达四年的追求历程,沈从文与张兆和,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p> <p>沈从文说:“我准备创作一点纯粹的诗,与生活不相粘附的诗。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东西,家庭生活并不能完全中和它,销蚀它。我需要一点传奇,一种出于不巧的痛苦经验,一分从我‘过去’负责所必然发生的悲剧。</p><p><br></p><p>换言之,即爱情生活并不能调整我的生命,还要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各式各样爱情,写那种和我目前生活完全相反,然而与我过去情感又十分相近的牧歌,方可望使生命得到平衡。” </p><p><br></p><p>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离家十年的沈从文第一次准备回家看看,他怀揣着新婚的甜蜜,想象着母亲见到他的样子。在颠簸的路途中,沈从文看见“路劫至死者数人”,听见了杜鹃悲鸣的哀叫;行至青岛,又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于是开始了《边城》的创作。</p> <p>《边城》成书于1931年(首次出版是1934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p> <p>《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p> 沈从文眼中的湘西世界 <p>故事中描绘的边城小镇是多么的美妙,</p><p><br></p><p>沈从文心目当中的湘西世界是多么的震撼。</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i><u>小溪流下去,绕山且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u></i></b></p><p><br></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i><u>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u></i></b></p> <p>在这样的一个明净的风光当中,自然教化出了非常朴实的人们。比如在这里有非常淳朴的民风。</p> 故事 <p>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p><p><br></p><p>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p><p><br></p><p>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p> <p>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p><p><br></p><p>一天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p> 后记 <p>不呐喊,不哭叫,只忍受,去经历。 不与时代的特征挂钩,而是与人性最本真的审美需求挂钩。既表现恬淡、展现人类最真实的美好,又表达了人类最真实的无奈的作品。这是对人性回归的呼唤,也是对人性审美要求的尊重。 作者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简单干净;人人真诚善良、相互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p><p><br></p><p>作者极力描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描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 当20世纪30年代写实派的乡土作家正针贬时弊,挖掘人性的愚昧以启民众之蒙昧时,沈从文却将人性美人情美作为净化现实社会的精神力量,试图以这种充满活 力的生命形式来给死气沉沉的社会注入鲜活的血液 ,以神性的力量来拯救社会。</p> <p>书中最后一句话是:</p><p><br></p><p><b>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b></p><p><br></p><p>指的谁呢?它除了指代一个人之外,或许在乱世当中很难找寻的真挚的爱。这样的一份纯真也许明天可以回来。</p><p><br></p><p>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就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慈祥的老爷爷,他的每一张照片都带着他非常温馨的笑容,笑容的背后就是他非常恬淡的内心。希望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边城这么一本书,也探寻自己心中的美好,去探寻自己心中的那样的一份爱。</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