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遥远的地方(三毛和王洛宾凄美的爱情故事)

一览众山小(涂锺民)

<p>王洛宾 (1913年12月28日—1996年3月14日),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p> <p>三毛 (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曾用名陈懋平,后改名为陈平,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黄桷垭。中国现代作家。</p> <p>荷西驾鹤西去之后,三毛一直心如死水。1990年春的一天,她在《台湾日报》上读到一篇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一位坚强而矍铄的老人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在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他用心底流淌出的歌声抵御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 ——27年的牢狱之灾。</p><p><br></p><p>《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上百首脍炙人口的民歌,都是他在极端的生命状态下挖掘整理创作的,每一首歌都打上了他生命的印迹。他就是西部歌王——王洛宾。三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打动了。仿佛冥冥中一下子悟到了前生。三毛放下报纸,立即收拾行囊,她要去寻找王洛宾。</p><p><br></p><p>历经波折,三毛才在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干休所找到年逾七旬的王洛宾。出现在王洛宾面前的三毛,长发披肩,一身黑红格子毛呢外套,亮晶晶的大眼睛。王洛宾的身上没有任何人生灾难留下的痕迹,他是那么热情仗义、幽默豪爽。王洛宾把三毛介绍给自己新疆的好朋友。并让三毛走马天山,领略大漠南北的异域风情。三毛的心中泛起了阵阵涟漪,这是荷西离开三毛之后,三毛第一次的感情际遇。</p><p><br></p><p>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包含着敬仰,爱慕,同情……三毛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连在了一起,精神息息相通。</p><p><br></p><p>三毛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王洛宾,但她的心却留在了大漠戈壁。身在台湾的三毛时时刻刻惦念着远在天边的王洛宾。那时的电话通讯还没有现在发达,每个月她都给王洛宾写三封信。(如今三毛写给王洛宾的书信都保存在王洛宾最宠爱的小儿子王海成手里)一辈子敏感而多情的王洛宾,自然会感知到三毛的那份炽热的情感。但面对这份情感王洛宾却犹豫了。那一年,三毛47岁,王洛宾77岁,他们之间有30岁的年龄鸿沟。那时候还没有梁锦松和伏明霞的忘年恋,更没有杨振宁的82恋28的以身作则。</p><p><br></p><p>王洛宾写信委婉地回应三毛:“萧伯纳有一柄破旧的阳伞,但早已失去了伞的作用,他出门带着它,只能当做拐杖用”。王洛宾自嘲而诚恳地说:“我就像萧伯纳那柄破旧的阳伞。”王洛宾故意延缓了回信的节奏。但三毛却一往情深,她在信中责怪王洛宾:“你好残忍,让我失去了生活的拐杖。”五个月后,三毛来到北京,为电影《滚滚红尘》的剧本做最后的修改,一忙完编剧的工作。三毛便带着一只沉甸甸的皮箱,盛满她长期居住所需的衣物,飞往乌鲁木齐,随君直到夜郎西。三毛在心中认定,王洛宾那里有她的精神归宿。</p><p><br></p><p>三毛打开自己的皮箱,取出一套十分精美的藏族衣裙。这是她在尼泊尔旅行时特意订做的。三毛知道那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一位俊俏的藏家女孩卓玛,曾经在年轻的王洛宾身上轻轻地打了一鞭。一鞭钟情,创作出世代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今天,三毛穿起藏式衣裙,陪伴年近八旬的王洛宾老人,唤醒那久远的记忆——艺术家的心,永远年轻。</p><p><br></p><p>但接下来的故事,却并不像小说里情节那样“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三毛爱独处,王洛宾爱热闹。三毛喜欢离群索居,王洛宾常常宾客盈门。三毛感情外露敢做敢为,王洛宾的内心却在挣扎和犹豫:他不像杨振宁那么洒脱,随手就接过上帝赏赐的最后的礼物,并甘之如饴。半个月后,三毛拖着她的大皮箱,失落地离开了乌鲁木齐、离开了大陆,离开了王洛宾。三毛在荷西之后的唯一 一次心动,就这样无疾而终。</p><p><br></p><p>三毛离开王洛宾后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5日在台北自缢身亡。噩耗传来,王洛宾极度震惊,他一瓶接一瓶地喝烈度白酒,他希望在酒精中麻醉自己。大悲大痛之中,王洛宾写下了他晚年最后一首情歌:</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寄给死者的恋歌》</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且莫对我责怪</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把遗憾赎回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也去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每当月圆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你永远不再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永远在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等待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等待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越等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心中越爱!</span></p><p><br></p><p>可惜三毛已经永远听不到这歌声了。</p><p><br></p><p><br></p> <p> (李光斗)</p> <p><br></p><p><br></p><p><br></p><p><br></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延伸阅读】</span></p><p><br></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三毛第2次见王洛宾就说“给我买套房”,相处3周被逼走,发誓不来</b></p><p><br></p><p>作为一个时代的女性,三毛的经历和她本身所带有的魅力更多的以文字的形式被世间人所了解并且加以疼爱。三毛的灵魂是孤寂而又独立的。</p><p>她不会因为外界的过分追捧,而丧失自己内心所要追寻的东西,而对于自己所想要的,则是会用尽全部的力气去做。</p><p>无论是对荷西还是对王洛宾,这两个在她生命中扮演着很重要角色的两个男人,三毛都是显得那么果断。对于三毛和荷西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故事,无需多言,然而对于这个在自己生命最终章出现的男人,三毛一样是爱得如此轰烈。</p><p><br></p><p>结缘王洛宾</p><p>谈起王洛宾,三毛曾表示,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在那遥远的地方》或许是这首歌词本身所带来的震撼,那个时候的三毛在心中就已经留下了一份懵懂和憧憬。通过好友对于王洛宾的描写,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三毛投向王洛宾的怀抱。面对这一个用歌声陪伴了自己40多年的陌生人,三毛仿佛已经绝望的心此刻又重新燃起了火苗,似乎在他身上,三毛又重新看到了另一种新生。</p><p>由于受到当时局势的影响,三毛寻找王洛宾的道路也注定不会那么的顺利,而这种坎坷的开始似乎就已经暗示了两人关系注定不会顺风顺水。没有见过面,心中就是有那股渴望,十分想要见到对方,就算是连他的相貌,身高年龄都不知道,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份执着的念头,让三毛敲响了王洛宾的门。</p><p><br></p><p>初见的美好</p><p>当看到面前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的时候,三毛还是没有反应过来,再进行简单几句寒暄之后,两个人才开始逐渐放松。在你一言我一语的简单问答中,两个孤寂的灵魂似乎产生了碰撞。三毛觉得自己的此行是对的,哪怕是对面的人年纪大点又何妨,我们能彼此交谈,而且十分融洽。</p><p>在经过短暂的会面之后,三毛不得已回到了台湾,但是回到家之后的三毛心中王洛宾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三毛知道自己是沦陷了。她不间断的给王洛宾写信,但是面对情谊满满的书信,王洛宾似乎已经预见了两人之间是无法跨越的鸿沟,他在写给三毛的回信中表示:我是一把萧伯纳用过的旧雨伞,只能当作拐杖了。</p><p><br></p><p>是啊,三毛是一个特立独行做起事来不在意外界眼光的人,但是她却忽视了自己所面对的这个人,是不是也有着自己的那份奋不顾身。</p><p>在后期三毛写给自己长长的书信中,王洛宾可能是顾忌颇深并没有给三毛回信。而在一次次写信未果之后,三毛按耐不住自己那份蠢蠢欲动的心,她开始踏上乌鲁木齐之旅,并且已经幻想好和王洛宾以后的二人生活。</p><p><br></p><p>幻想破灭</p><p>一个是著名的作曲家,一个是被万人崇敬的流浪女作家,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经暴露也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都很好奇两个人的关系究竟如何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则是更多的猜测。毫无疑问,这件事经过媒体的大肆报道则给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加入了催化剂。</p><p><br></p><p>三毛不是一个希望活在聚光灯下的人,面对媒体的报道加上每次和王洛宾外出受到的聚光灯都令她十分困扰。而更令三毛感到无法接受的是,对于外界的这种大肆宣扬和媒体采访,王洛宾并没有什么抗拒的意思反而欣然接受。相较比媒体,王洛宾的这种态度或许是让三毛更加无法接受。</p><p>对于这个自己第2次见面就向他开口要一套房的举动,三毛也开始疑惑自己的决定到底是对是错,因为两个人关系的进展,并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让两个人关系真正走到终点的原因,是王洛宾对于三毛的避嫌之举。</p><p>在三毛的幻想中,她是想要和王洛宾两个人独处。而在王洛宾的眼中,自己无法对于三毛做任何越轨之事,尤其是面对外界的闲言碎语,和三毛见面时,王洛宾总要夹杂其他人。</p><p><br></p><p>有次王洛宾去往三毛的宾馆所居地,对于开门而入的王洛宾,三毛眼睛中都透露着喜悦。紧接着她又看到两个女学生一同前来,此时的三毛彻底爆发了,直接对着门口大喊,我只要王老师一个人,丝毫不顾自己往日的形象。</p><p>而面对此情此景,两个女学生也是知趣的离开,留下王洛宾和三毛两个人在宾馆里。他们谈了很久很久,对于所谈的内容我们也无从而知。但是从此之后我们再也没在王洛宾身旁见过三毛的身影。在这短短三周的时间里,三毛的心理路程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或许无法切身体会,但是我们知道在离开王洛宾4个月之后,三毛自缢身亡的消息便传来。</p><p><br></p><p>三毛是一个内心敏感细腻的女人,她的文字无不洋溢着自己内心的才华和多愁善感。对于这样一个花花世界,三毛的性格似乎也促使她走向如此的结局。或许就像三毛写给王洛宾的回信中所说的那样,他的拒绝让三毛去了生活的拐杖。</p><p><br></p><p>走向灭亡</p><p>三毛最终选择以自缢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纵观三毛的一生,她是如此孤傲,纯粹的人。在经历了自己轰轰烈烈的前半生,三毛无疑是悲痛欲绝的,当看到能够和自己发生碰撞的王洛宾之后,三毛以为自己又重新点起了对于生活的那份热爱和期盼。</p><p><br></p><p>但是王洛宾和三毛并没有走到最后,也似乎是一种必然的存在,因为两个人之间的灵魂是那么的相似却又那么的不同。在三毛的热情之下,王洛宾选择了退缩,王洛宾对于三毛绝对是有感情的,但是这份感情并没有那么多炙热和深厚,最起码它无法抵过王洛宾内心的那份对于世俗的偏见。</p><p>在三毛死后,王洛宾并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而这份不相见或许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造成,不过同样也有可能是王洛宾对于这份感情最后的执着。对于一个在自己晚年生活之中出现的,漂亮而又有才气的女人,王洛宾无疑是抱着欣喜的心情。</p><p>但是在这份不被世人所看好的情感面前,他退缩了。我们没办法去评价这份恋情是对是错,只能感谢在生命的尽头,王洛宾出现在了三毛的生命中。</p><p><br></p><p>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听其声,在生命的尽头又见其人,或许在冥冥之中,三毛和王洛宾之间就有着某种情感的联系,随着这种联系的消失,三毛也结束了自己的一生。</p><p>如果说王洛宾能够和三毛出现在同一个年龄段,能够得到媒体外界的祝福那或许是另外一种结果。这段情感如果按照三毛预想的方向发展,或许她也不能够匆匆了结自己的生命。</p><p><b>三毛的一生在很多人眼中是那么的绚丽而又短暂,但是对于三毛本身而言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也许是已经无法在这个世界找到自己精神寄托,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对于三毛可能是种的解脱。而王洛宾,则是三毛漫漫黑夜路途中绽放绚烂的烟花。</b></p> <p><br></p><p>1939年的夏天,草原上风景如画。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青海金银滩草原,拍摄影片《祖国万岁》。当时,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p><p><br></p><p>摄制组在青海湖畔开机。郑君里请当地千户长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王洛宾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p><p><br></p><p>此时,卓玛正是情窦初开的17岁少女。她头发梳成了十多条小辫披在身后,两只大眼睛闪烁着大胆而炽烈的光芒。那时金银滩上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p><p><br></p><p>剧中有一个情节,王洛宾和卓玛同骑一匹马。活泼大胆的卓玛,时而驱马狂奔,时而勒马立起。为了不使自己摔下去,王洛宾只好紧紧抱住卓玛的纤腰……黄昏,“牧羊女”卓玛和“帮工”王洛宾共同赶着羊群回到羊圈,仔细地清点着羊只的数目。夕阳下的卓玛亭亭玉立,晚霞的余辉映照出卓玛的侧影……王洛宾被这一切陶醉了。</p><p><br></p><p>卓玛眼见王洛宾的痴状,娇嗔地举起了手中的牧羊鞭,轻轻地打在了王洛宾的身上,转身跑开了。王洛宾呆立在原地,仔细回味着那一鞭的滋味……</p><p><br></p><p>夜幕降临了,草原上的篝火映红了半个天空。</p><p><br></p><p>故事是美丽而动人的。在卓玛的那一皮鞭之后,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王洛宾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唱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采风结下深情厚谊</span></p><p><br></p><p>第二年4月份,王洛宾又从西宁来到了金银滩草原。这一次他给同曲乎千户带来了石头眼镜、皮袍等礼物。王洛宾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风,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调。</p><p><br></p><p>当时,王洛宾和卓玛天不亮就骑着马出门,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匆匆赶回住所。虽然夜已深了,但王洛宾仍借着昏暗的酥油灯整理搜集来的曲谱。有时候,卓玛还给王洛宾请来草原上的歌手,当面给他演唱各种民间曲调。</p><p><br></p><p>在农历七月下旬,王洛宾还和卓玛赶到青海湖边,观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在这个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们精湛的歌舞,使王洛宾大开眼界,他的艺术层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p><p><br></p><p>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不知道萨耶卓玛是否真是仙女,但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p><p><br></p><p>这次采风历时三个月,王洛宾和卓玛走遍了金银滩草原的每一个角落,结下了深厚友谊。采风结束了,王洛宾返回西宁。何时能再次回到金银滩,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也成为王洛宾深埋在心中的愿望。</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两个有情人历经磨难</span></p><p><br></p><p>世事变幻莫测,回到西宁的王洛宾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艰难。以写爱情歌曲而名扬海内的王洛宾,个人生活并不如意。在西宁,他给青海军阀马步芳写过歌,也坐过马步芳的牢。中共进驻西宁后,他给王震将军的部队写过歌,还和大军一道向新疆进军。此后,王洛宾又被发配到劳改农场劳动改造。1958年,王洛宾的老房东同曲乎千户长也被发配到劳改队改造,1959年在刚察去世。临终前他将王洛宾赠送给他的东西交给了他儿子高贝,嘱咐他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王洛宾的东西保存好。“文革”期间,这些东西被藏在牛粪堆中才得以幸免。</p><p><br></p><p>据说,萨耶卓玛后来嫁给国民党海晏县县长史炳章,并生有一个儿子。据说这次婚姻完全是她自己做主的,也没有举行结婚典礼。1954年,萨耶卓玛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这样离开了人世。</p><p><br></p><p>如今,《在那遥远的地方》已是妇孺皆知。草原上的人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金银滩;在三角城以卓玛为名的女孩特别多,都是因为那首歌的缘故。可惜他们都无法清楚当年的一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