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城金秋之行(一)民俗博物馆-中粮生态园-酒窖

春林

<p>美好的一天,从这里开始……。</p> <p>走起……。</p> <p>愉悦的心情溢于言表……。</p> <p>姊妹们,准备嗨起来吧!</p> <p>欢乐号中巴,满载着寻找快乐的我们,一路奔向第二故乡——诸城……。</p> <p>胶州服务区小憩。</p> <p>总有说不完的话……。</p> <p>到诸城辛兴出口了……。</p> <p>2020年9月16号上午9点半到达第一站,诸城市尚德民俗博物馆。</p> <p>接待我们的袁馆长,今年52岁,正好就是六八年我们下乡那年出生的,他说他听他父亲说,婴儿时知青还抱过他呢。袁馆长很好客,和我们老知青一见如故,在收藏和摄影及农村生活好多地方和我们都有共同的语言。</p> <p>第二排右三白上衣的就是袁馆长。</p><p>袁馆长说,他收集这些老物件已有二十多年了,起初只是感到很多旧物淘汰或渐渐失去了原有功能,任其废弃消失实在可惜,于是就有意识地加以收集保存。2015年,在有关部门人员的启发指导下,利用400多平米的工厂仓库改建成了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让这些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物件,住在时光里,向后人讲述那时的民俗风情、旧时光景,让乡村记忆成为人们所喜爱、欣赏、怀念的生活方式。</p> <p>宽敞的大门口前,摆放着大家熟悉的碾和磨,早些年,这两样东西在农村很普遍,尤其是磨,几乎家家都有,现在虽然也有,但却非常难见到了。磨一般摆放在西屋前的简易棚子里或南屋,而碾通常都是摆放在场边或村头的大树底下,以供大家共同使用。那时的碾旁边大树底下的热闹场景还会历历在目……。</p> <p>碾和磨一样,都是逆时针人力推动使用,也有富裕的生产队用驴拉,以节省人力免去社员的辛苦。</p> <p>我们知青大部分同学都尝过推磨的滋味,那天昏地转的眩晕感觉,真是糟透了,宁肯不吃煎饼也不愿意受那个罪!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发晕的感觉呢……。</p> <p>这位同学坐在这里,不知道是在回忆呢还是在发晕呢?</p> <p>东方红拖拉机,是我们五六十年代建设新农村的一个标志性大型农业机械,公社一级的拖拉机站都很少有。我们村在公社住地当时连一辆小型12马力拖拉机都没有,远途运送庄稼全靠马车和毛驴拉的地排车,而近路就全靠我们男女老少肩挑人抬了。</p> <p>据说,当年建拖拉机厂时有洛阳、西安、哈尔滨、沈阳等多个地方申请,当时的副总理李富春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风趣地说"洛阳的九代皇帝都定居下来了,还会有别的拖拉机厂吗?"。</p> <p>1958年7月20日,第一辆大型履带式农用拖拉机在洛阳拖拉机厂诞生,命名为"东方红"牌。</p> <p>当日,工人们把毛主席的头像挂在第一辆拖拉机的前面,把拖拉机打扮的像新娘,戴着大红花,披着彩色丝绸,敲锣打鼓,舞动旗帜,欢快的跟着拖拉机"隆隆长鸣……",驶出了工厂的大门……。</p> <p>新中国的建设人才从四面八方聚集在洛阳,在当时艰苦的施工环境和生活条件下,他(她)们以一百倍的努力和一千倍的勇气,提前一年生产出了新中国的第一辆拖拉机,创造了农业机械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1962年,东方红拖拉机上了第三套人民币,发展到现在为止,东方红拖拉机仍然可以被视为中国制造的代表标志。</p> <p>各种各样的五六十年代的农机具,摆放在这个大棚里面,看着这些我们都曾经使用过的熟悉的老物件,再看看如今现代化的发展,在感慨自己变老的同时更多想的是要好好的享受现在的生活!</p> <p>给当年咱的铁姑娘和铁牛好好合个影!</p> <p>再现当年在生产队战天斗地的场景……。</p> <p>一个壮劳力,三个"识字班"。</p> <p>东拍西照,生怕漏掉每一个难忘的瞬间……。</p> <p>这里所有的陈列展品,都可以亲密触摸、体验。每看一件,都会引起一段久久抹不掉的记忆。</p> <p>橱柜里摆放着的一本"屎尿日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其实那就是当年队里保管员的一本收肥的账本,它可以重量来记工分。我们都知道当时农村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得罪了队长没法活,得罪了会计用笔戳,得罪了保管抹秤砣,得罪了收大粪的三勺当两勺"。</p> <p>袁馆长收藏的老式放影机,还能正常使用,他现场示范并教给我们放映了七十年代的一部老新闻记录片。看老贾这架势,还真像那么回事。</p> <p>看,这几个观众看的是多么地认真、投入,仿佛时光倒流,尽管是黑白片,映像无法与今天的高清TV相比,但是,它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却是无比亲切又温馨的。</p> <p>袁馆长最了不起的地方不仅仅是收藏,他还能无师自通,将这些锈迹斑斑、黯然失色的老旧放映机、照像机、电唱机等起死回生,经过拆解重组,回复原有基本功能。在博物馆里,听着手摇唱机和磁带录音机里的老歌,怀旧心情油然而生。</p> <p>曾经在照相馆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记忆的老式照像机拍照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p> <p>朋友,你还记得你们家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是什么样子的吗?你还记得你在院子里竖杆子或在房顶烟囱上捣鼓土制接收天线时的样子吗……?</p> <p>我和毛主席像章的故事——记得那是1966年10月底时候的事了。我和同学在去南京串联的火车上认识了几位首都北京的红卫兵,到浦口的时候就无话不谈了。那个时候毛主席像章还很珍贵,不是每个人都能戴着的,我戴着的那个像章还是我最好的一个同学8月18号在北京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时发的,后来他送给了我,样子就是这张照片上最小的那种还要小点,是铝制的,但非常精致。北京的同学看上了,好话说尽非要用他的军帽和我交换不可,我不同意,他没办法又说等串联去北京让我去找他再换回来,并留下了他的地址,我拗不过他只好同意了。结果在南京下火车的时候人山人海的,也不知是挤掉了还是让人给摘掉了,反正一摸——没了……。我到现在还记得他住在北京西城区,当然,我也就没办法再去找他换回来了……。</p> <p>火柴枪,小时候都玩过,原理很简单,用自行车废链条做成枪筒,依靠橡皮筋弹力,顶撞火柴头。用粗铁丝弯成枪柄用电线或细铁丝缠绕,一把火柴枪就完成了。</p> <p>火王、火糜子、火筒、打火石和火镰。火王是一根剥了皮一头燃烧中憋灭了的老高粱莛杆炭头,用于初次点燃。火糜子是用毛头纸卷成,里面包着松木锯末等易燃材料,用于暗火变明火。火筒则用来盛装火王和火糜子用的。我经常和生产队的老队长一起出工,所以有时也拿着试过几次,这可是个技术活,角度、力度、距离都得掌握恰到好处,偶尔也能成功一次。那时只是觉得好玩,过后也就不再好奇了。</p> <p>红宝书是我们当年劳动、生活最紧密的"伴侣"。</p> <p>当年我们都是毛主席的红卫兵,这些红色记忆永远抹不掉了……。</p> <p>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在这里遇到了,也是一段巧佳话了……。</p> <p>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出门走亲戚常用的箢子,那个年代盛的都是点心或油条和大饽饽,贵重一点的就是几刀肉或鸡鸭鱼之类的东西了。不知这二位大妹子到谁家去又是准备的什么礼物呢?……</p> <p>石门她刘大姐簸谷子还真带样,只是不知道把谷子都簸到哪个地方去了……。</p> <p>这里唤起的回忆,盛不下,簸不完……。</p> <p>那时农村家里婴儿、幼童用的家什,现在根本见不到了。</p> <p>两个"小货郎"。</p> <p>赶集去……。</p> <p>大低胡、京胡、二胡、快板和锣鼓等,是那时的主要娱乐"装备"。</p> <p>生产队里晚上开大会用的汽灯和家用小油灯,那些年在村里晚上都是这样度过的……。</p> <p>秋天,地瓜切地瓜干用的工具,左边的是手摇的,右边是手攃的。手摇的容易切碎,但较安全;手攃的整庄,但易攃伤手掌,家境好的戴皮手套,一般的就用线手套再在手掌处补上一块胶皮就算对付了。不管哪种,辛苦劳累都是免不了的了。地里,男女老少黑蓝一片,地瓜切片红白一片,好一派秋收景象。</p> <p>上午十一点第二站——中粮绿馨生态园。绿馨生态园位于诸城市凤凰路2900号,由诸城市中粮宾馆投资建设,占地198亩,计划总投资1.1亿元。</p> <p>园区立足打造乡村记忆、花灯花卉展览、动物园、马场等多元化游览、旅游中心,集成建设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石磨面粉生产、生态餐饮、婚纱摄影、养老服务、竹海、拓展中心、乡村记忆等为一体的田园式综合体。下步计划投资9800万元建设康乐园养老服务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床位380张。</p> <p>认真听时总讲解……。</p> <p>讲到精彩处,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p> <p>十女抱团照大堂,</p><p>光彩迷人明晃晃。</p><p>心里愉悦精神爽,</p><p>一脸超然富贵相。</p> <p>只见女儿不见婿,</p><p>哪里快乐哪里去。</p><p>巾帼敢争须眉先,</p><p>花红全因叶子绿。</p> <p>开门见喜</p> <p>回眸一笑</p> <p>淑女</p> <p>暖娘</p> <p>腾飞</p> <p>牵手</p> <p>侧目</p> <p>炫富……</p> <p>晒美</p> <p>此公竟敢在彭团面前耍大刀!</p> <p>山多路就漫,</p><p>柳明花就暗。</p><p>发少头就亮,</p><p>眼杂心就乱。</p> <p>算盘是计算数字之用,也对我们生活有很大的启示——顺利时,道路平坦你大步迈进,珠在加;逆境时,沼泽泥潭你举步维艰,你不得不减。加加减减构成了你悲喜共存的生活……。珠算看似容易算好难,生活看似容易过好亦难,珠算若错可清盘,生活若失足又将如何呢?</p><p>……过好当今,好好享受快乐吧!</p> <p>欢迎大家光临——韩(寒)舍!</p> <p>这是我家厨房……,</p> <p>这是我家用过的老风箱……,</p> <p>这是客厅兼卧室……,</p> <p>这是展厅。</p> <p>收获的喜悦,挂在墙上,也挂在脸上。</p> <p>收</p> <p>放</p> <p>自如</p> <p>车行</p> <p>学织布</p> <p>瓜——脸?</p> <p>老屋,老人,老物件。</p> <p>横竖一个样啦……。</p> <p>干杯吧,朋友!</p> <p>下午三点,第三站——酒窖。密州酒业藏酒山洞"超然洞"在奶儿山腹地,是传说中的女寿仙麻姑贮藏酒的天然山洞。山洞口的左上方山石上苏轼题写"问天"两个大字,遒劲有力,体现了宋代密州太守、大学士苏轼的豪迈、体恤民情的情怀。</p> <p>右上方,清朝翰墨宰相刘墉题写的"东坡酒韵,密州贤风",表示了对前辈的尊崇。洞口虽狭小,但是里面却别有洞天。</p> <p>超然洞内,分为上下两层,陶坛整齐排放,直通洞底。下层齐整排列着三排储酒坛,每坛一吨,用红绸布覆盖包裹了缸口,都是3年以上的洞藏原酒。上层有大小不等的定制酒坛,有200斤、100斤、50斤等。天然洞藏属于稀缺资源,也是高品质酒储藏的有力保障。</p> <p>摆放整齐的缸盖,也成了酒窖旁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重点在这里?</p> <p>远望近看都很美!</p> <p>人缘,酒缘。</p> <p>酒和舞的静美……。</p> <p>空有喝酒志,夫人站身旁。</p><p>无奈想离开,坛内阵阵香。</p><p><br></p> <p>三缸不过岗……。</p> <p>高,实在是高!</p> <p>"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p> <p>两人碰杯一人观,</p><p>崔哥熏到直瞪眼,</p><p>孙姐呛的直咳嗽,</p><p>只见酒盅不见脸。</p> <p>客串"品酒师"。</p> <p>听说有人一顿能喝二斤半,岗哥不愿意了,哼……!</p> <p>是吗?真惊了!</p> <p>接待室里听讲解……。</p> <p>酒窖十里香,</p><p>一步一文章,</p><p>飘飘四散去,</p><p>引来千古唱。</p> <p>当年知青来洞前,</p><p>苏轼刘墉过云烟。</p><p>问天不如问自己,</p><p>古稀之年仍超然。</p> <p>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