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去年就听说了韩冯路——韩家口子至大冯村,正在修建中,好期待啊!在于里工作二十年,出入一条路,走厌倦了都。冬天下大雪不能跑车了,要绕道莒县,厉害吧。</p><p>经多次打听,终于确认可以走了,于是以晚上做好吃的诱惑,迫不及待的上车出发。</p> <p>路上没有车,蓝天、白云、镶了金边的太阳;路面平整、干净,直通远方,令人心情舒畅。</p> <p>路边侧的果园,我觉得应该是陆家庄子村的蓝莓园。</p> <p>仲因村。九0年去仲因初中监考,感觉走了好远的路,可这会儿只走了几分钟。</p> <p>不识路,看指示、慢慢走。在这个“丫”字路口,于里镇与石场乡分道扬镳。嘿嘿,下次走走去石场的路。</p> <p>山村座落在岭前怀,怀抱一汪水,山青水秀,再好不过的风景了,可惜没有标示牌,不知道是哪个村。</p> <p>经过李家沟村。</p> <p>绿树环抱下,屋舍俨然。</p> <p>想来这段路修起来艰难,全是凿的石头,好在现在全是使用大型机械,社会发展了,人力终于比机械值钱了。不是早先村民出福子的年代,九三年修342国道,于里镇各村拖家带口搞会战,就凭几台拖拉机、锹和镐,硬是让雪里崖大沟合拢、道路提前通车。现在想想仍然觉得自豪。</p> <p>远处有一个水库,北岸有一个村庄,仍然不知道是什么村。</p> <p>十字路口,这个我知道,往南到石场乡黄桐村,往北到七宝山。</p> <p>东坡西村。西坡西在哪里?坡西嘛!可是,坡是哪个?</p> <p>路边的地里栽了许多杨树。种地收入与支出不成正比,远不如到厂里务工。农村劳动力奇缺,在村里种地的,基本上都是六十五岁以上的人了,把耕地里栽树也成了理所当然,总比荒芜好。</p> <p>窑峪子村,一路上唯一一个从村中穿过的。走到这里,某人总结出了一个结论:这条路与原先的342国道比,绕路多、路程长,遇村就绕到村外,而342国道讲究取直。</p><p>对啊,形势不一样了。现在提倡“以人为本”,不就是多占用了土地吗?土地是国家的,让农户拆迁?这个年代,都多少钱补偿啊?再说了,全域旅游,慢慢观景呗!</p> <p>庄稼收获了,地里杂草长出来了,放羊的来了。一群一群的,多的十几只,少的五六只。牧羊人或蹲或坐,望天望地,思绪不知飘到了何处;羊们悠闲吃草,自在随意。</p><p>对了,熟羊肉八十块钱一斤,这一只羊怎么也得一千多快钱吧?一群羊?啊,好多钱啊!</p> <p>路两边景色很美,但不知要走多久。还是先走路,等回程再下车仔细看风景吧。</p> <p>这里路两边还得用薄膜护坡,一定是种了草但还没长好。</p> <p>在中至镇落户的招商引资项目,养蛋鸡。鸡的吃食不一般,吃蚂蚱——有一排排蚂蚱棚,吃中草药——丹参、桔梗,等等。出产的药膳鸡蛋很出名。</p> <p>孤独的大风车伴着孤独的高压电塔。</p> <p>满山坡都是桃树。今年桃子价格不高,但愿别伤了桃农的心。</p> <p>哈,终于到了下庄村,我的根据地。</p> <p>经下庄村后、小尧村后、大绿汪村后,继续走、不停车。</p> <p>镇驻地顺庆街。某人一直问“这是哪”“咱家后那条街吧”“不像不像”……还不像,一分钟之后便到了我原先的家屋后,又见到了传说中的“帅发宾馆”。</p> <p>得绕206国道才能继续走。</p> <p>于家官庄村前,好好的路成了村里人家的场,一家家晒的玉米、豆子。</p> <p>南寺村北。夕阳西下,得收回家了。</p> <p>苑家庄北。</p> <p>这小路通往大冯家坡村。</p> <p>路修到这儿。</p> <p>往西望去,路面已平整好。幸亏有一女同志带着孩子走娘家经过这儿,告诉我这是莒县庞庄村地界,这条路穿过庞庄村里,过青峰水库,直达沂水。</p><p>等直达沂水了,我们一定走走,在沂水吃完午饭就回来。</p> <p>花生地。今年雨水大,花生落地里多,全发芽了。地面上落下的正好晒的半干,生吃刚刚好。记的当初下乡到地里找村书记,安排完工作,没吃早饭的我就满地里拾花生填肚子。今天我在这里,依然拾到了两个花生吃了</p> <p>某人在捉蚂蚱呢,可惜,秋虫也没一个,这打美国白蛾效果明显。</p> <p>农人不用督促,耕好地就等秋分后种小麦了。</p> <p>高压线塔一座又一座,凌乱。两县交界的原因吗?</p> <p>泥罐头,学名丹参,正开花的时节。原先还有撸种子的,现在不多见了。</p> <p>从远处望,不知这个突起是什么,于是爬上去瞅瞅,原来是个水囤。某人很疑惑“这不就是个朝天等吗”</p> <p>铁栏杆上爬满了柴扁豆,立了秋,这东西结的可多了,摘了炒虾醤吃,也可以用虾醬腌了裹上面糊用油炸,一等一的美味。用热水焯了秋风晒干,冬天热水泡开加五花肉包大包子……不说了,流口水了。</p> <p>野草里全是爬豆。</p> <p>黄烟地。叶子摘了烘干卖烟叶,收入很高。于里黄烟质量好,那几年还是中华烟烟丝的供应地。</p> <p>这个晒玉米的老汉是苑家庄村老支部书记老苑,我们停车与他说会儿话。他与孙先生二十年没见了,与我也十多年没见了,可我们一开口喊他,隔着老远他就认出我们了,仍然结结巴巴的。</p><p>老苑干支书那会儿,留下了好多故事,那“朝天等”便是他的创造。如今卸任支部书记二十多年了,照顾着半身不遂的老伴儿六年了,操劳着智障的二儿子一家三口,自己冠心症高血压,“全全全是老妈子折折折腾滴”。</p> <p>野鸡冠花,学名“青葙”。是不是很有“古典范儿”?</p> <p>高梁收获后剩下的桔杆。小时候这是盖房子必不可少的原料,现在用水泥预制板,任它在野外摇来摆去。</p> <p>南营村后的芋头。南营村有种菜的传统,加工好的蔬菜出口日本、欧洲,当然,这是以前,宏大公司还没垮的时候。</p> <p>现在,南营村的土地又回到以前,种庄稼了。</p> <p>这里路边上,原先有一家驴肉馆,驴肉汤好哈、卫生奇差。我们都知道进去后啥都别看,坐下就吃,吃完就走。掩耳盗铃是这样吧?</p><p>现在房子还在,招牌没见,或许不干了。</p> <p>在这里的路边上,看到了大绿汪村的村支书领着几个人收拾路边,没停车,时间有点赶。</p> <p>大绿汪水库。我在这里摸过蛤蜊、田螺,跟着孙先生来网过鱼,带着我儿子来学过游泳,因孙先生把儿子送去水里就不管了,儿子在这里哈过水。</p> <p>东面。库容很大,但我不想下去看了,保护水源地,四周都有网子。</p> <p>水尧村黄桃基地,我来看过桃花。</p> <p>小尧村后,从没从这个角度看过小尧村。</p> <p>下庄村,这才是我以前走过的路。</p> <p>新生事物,还没处理好呢。</p> <p>红杆开白花的荞麦。</p> <p>看看这脚印,就知道今年的花生有多难收。</p> <p>夕阳下,一丛芦苇摇曳,仙气飘飘。</p> <p>收完花生的地里,长满了马争菜,嫩嫩的,一片油绿。</p> <p>野草铺天盖地。</p> <p>不敢往里走远,怕有长虫。</p> <p>桃园里也是野草的天下。</p> <p>能没过人,人进去就看不见了。</p> <p>看,和我这么高。</p><p>请忽略那白头发。</p> <p>酸溜溜,学名龙葵。没成熟。</p> <p>继续前行,继续看景。</p> <p>前边,两辆车对头撞上,刚好堵死了路。没办法,调头从东坡西村穿出去奔342国道返回。看来什么事也不能全指望以后,看景也是。</p> <p>经过葛家崖头村,院士的老家。</p> <p>中至镇是省级贫困镇,精准扶贫效果好,路也四通八达了。</p> <p>下次,去走韩冯路东段,一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