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偏关县人大工作期间 文学道路上的进步

郝建华

<p> 作者:王公平</p> <p>我在县人大工作期间</p><p> 文学道路上的进步</p><p> 1988年春至1991年秋,那是我工作期间仅有的三年从政经历。那时我在偏关县人大工作,初任办公室副主任,后任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乍听起来在人大常委会工作,又还有头衔,肯定待遇不错。其实不然,这三年当中我充其量是个大干亊。人大十三、四个工作人员,专职主任有三个,(另,关宗法任兼职主任,)专门委员会主任有四、五个,干亊有五、六个,所以事实上除主任副主任外其他人都是干事,只不过有大、小之分。大干事写文件、开会,小干事只有跑腿、服务的差役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一:原县人大主任 王利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一:原县人大副主任 郝满林</p> <p>  那届的人大常委会是个秀才班子,主任王利国,副主任郝满林、杨育林,连同办公室主任秦秀林都是县委办秘书出身,舞文弄墨个个身手不凡。由于班子组成的特殊,我在人大三年工作中虽未学到从政的真谛,却实实在在文学道路上进了一大步,开始钻研写作,并初始入门。</p><p> 不知什么原因,人大期间主任还是器重我的,我可以经常随主任们下乡调查,既赚补助(每日五角),又有了接触社会丰富知识的机会。下乡归来后,主任们常要求写调查报告。</p><p> 由于再没有其它事可做,我开始练习写会议纪要、写文件、写调查报告。刚开始很不胜任,一个文件,交上去,打回来,反复几次才能过关。那时我觉得领导们有点吹毛求疵,如今返回头看是我有幸得遇髙人指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人大副主任郝满林曾经的任秘书时的老照片</p> <p>  &nbsp; 指导我最多的是郝满林副主任。他五台人,身姿瘦弱,走路步子又慢又静,老是像思考什么问题。他确是位满腹经纶的“老秀才。”一九四七年就在西柏坡中央团校读书,读书期间受过时任毛主席秘书的于光远、田家英,毛主席的翻译师哲,以及蒋南翔、荣髙棠等领导的教诲。参加工作后,一九五五年由团省委调任偏关。历任偏关县委书记都看重他的才学,在县委办专工文秘。文革后才一步步升迁,至偏关县人大副主任。</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郝主任是写材料的髙手,但对我们这些年轻写手从不鄙视,初稿交上去后他总是细心审阅勾划,并给你提出修改意见,几次三番,一直到他满意为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主任不仅在具体文稿上指导,而且要求我们写作应抓的核心是摆明观点。“文章中你的观点必须是可立、可用、可信。立就是观点能站住脚,也就是你的观点要政策允许群众拥护。用即观点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信是观点能说明白,让人看清楚。”他批评我们写文章华而不实,只在华丽词语上用功夫,而不在中心上下功夫。</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在小学练习写作时老师就要求写文章不能走“题,”然而写一輩子做到不走“题”也很难。主任对“题”的论解虽未使我豁然开朗,却也使我终生受益。毕竟文章写出来主要是务实,而不是图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三年中,我为人大写过十数篇《会议纪要》,写过一个偏关县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文件《动员社会力量搞好九年义务教育》,还写过十多篇调查报告,其中《杨家岭村委如何重视教育》和《贾家埝村种草养羊收益快》在《忻州报》上发表过,那也是我平生仅有的大报发表作品的机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感谢人大的领导们,感谢同志们,使我在偏关人大期间文学道路上得到了进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 <p><br></p><p><b>图片提供:郝建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