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就这么上😇

春华秋实

<p>  👄淅川一小今秋开学来,扎实有效地推动升级版“导学互动”的课改实验,以此为抓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努力实践未来人才培养的远大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让我们走进课改前沿的领头兵——六年级级段负责人张柯校长的示范课巜狼牙山五壮士》,认真地看,学,思,记,用,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省时高效。</p> 学生为主体 <p>  👄课堂教学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过去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悟,理解知识,自始至终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去。</p><p>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主动的发现者,探索者。张老师提前一个晚上把“自学导读单”发给学生作为家庭作业带回家中,依据“预习六字诀”:查,划,写,记,练,思,让学生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想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学生在多读、美读、深读、精读的反复朗读中,一步步解决导读问题,一次次留下读书印记,把基础知识夯实砸实。如,生字的音形义掌握,形近字、多音字的辨析,词语的积累理解,好句、重点句的发现标记,课文内容的概括,文章脉络的划分,都在文中固定的位置,用不同的笔色,不同的符号一一批注。于是,在题目上下,在自然段开头,在字里行间,在生字表中,在课后题内,处处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收获,有了学生生成的疑惑。虽然孩子们的课本成了一个个大花脸,但是花的充实,花的美观,花的可爱,花的珍贵!</p> <p>  👄学生是个性化发展的主体,是有能动性,创造性,独特性的。第一课时初始,各小组在学科组长的分工组织下,对“自学导读单”的内容一一进行交流探究,6一7分钟后各小组进行班级明展:🖕 展写生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指导书,切中要害、引起警觉,多音字辨析,重锤敲响。词语的理解,方法灵活,形式多样。🗣 展读感动的句段,声情并茂,有时饱含深情,有时慷慨激昂,有时咬牙切齿,有时悲怆雄壮。✍ 展画课文思维导图,有的画出人物关系: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两个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有的画出一座高山的简笔画,点明战士们行进的地理位置:山脚→山腰→棋盘陀→山顶→跳崖。有的画出阶梯形状,呈现出故事的情节:发生一一接受任务、掩护转移,发展一一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引上绝路、斩钉截铁;高潮一一顶峰歼敌、射击举砸;结局一一英勇跳崖、气壮山河。👏 展讲条清缕晰,头头是道。👍 展评有理有据,有礼有节。</p><p> 学生之所以成了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创造者,都因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其充分的动口,动眼,动脑,动手,完完全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的状态。</p> <p>  👄学生是主体化的客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训练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和过程。同样的问题,由老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绝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效果更好。所以在第二课时,张老师重点解决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后,共性的疑惑:为什么课题不命名为狼牙山五战士?五勇士?而是“五壮士”呢?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壮士”?作者如何来表现他们的“壮士"之举?课堂上大家探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p> <p class="ql-block">  👄学生是由教育走向自我教育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展示汇报,同学评议补充,又在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下,品析词句,指导朗读。从学生个性化的理解感悟中,从他们朗读的声音、表情、动作里,足以表明他们把心融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和文中的主人公情感产生共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同编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所以学生先由老师慢慢引导,进而发自内心地去崇敬英雄,热爱人民,热爱国家。这一点从课末大家由衷对五壮士的内心表白中,能真实感受到:“幸福是烈士留给我们的遗产,让后人享受,是烈士们的意愿。壮哉,祖国!壮哉,烈士!五壮士,你们是我心中那座熠熠生辉的丰碑!”</p> 教师为主导 <p>  🙋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老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张老师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p><p> 🌟一是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如第一课时的“导读单”,第二课时的“导学提纲”就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方向和目标。</p> <p>⭐️二是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张老师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p><p> 👉抓典型,重训练,让学生涵咏文本。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法,需要日积月累。张老师执教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语言文字训练比较扎实。如:引导学生划出五壮士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并在最令自己感动的句子旁边写感受;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典型句段深入研读,感悟到英雄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深受感染,涵咏文本。再如,课文描写五壮士痛击敌人时,设计了形式不同的教学细节:首先引导讨论,什么叫“抡”?谁能做出“抡”的动作?一个“抡”字,抡出了什么?还如,把“砸"换成“扔、丢、抛、摔”等字,可以吗?接着说说五壮士为什么那么痛恨敌人?再引导朗读句子。这样层次清楚的引领,使学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到壮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懂得了战士们气壮山河的英雄壮举思想根源之所在;又如,深入理解“屹立、眺望、望望”等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班长说的话语等,这样教师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p><p> 👉抓体验,重情境,让学生静心体会。张老师采用创设情境,补充背景资料等多种形式,努力使孩子们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用心去读,动情而读,产生情感的共鸣。但学生们都生活在舒适的幸福环境中,脑海里很难与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联系起来,很难体会到五壮士与日本鬼子展开激烈战斗的场面,更难体会到当时我们中国人民为什么如此的憎恨日本帝国主义者。张老师在教学完第五部分时,适时让学生观看插图上“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这时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理解也深刻了,纷纷踊跃地谈了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再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了五壮士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p><p> 👉抓朗读,重迁移,让学生有感而发。《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中,感人至深、精彩凝练的语句比比皆是,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文章的结尾,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后,英勇跳崖一部分。这部分课文,既写出了五壮士对祖国和亲人的留恋,也写出了他们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的自豪,同时更写出了他们面对强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对这段课文,张老师通过范读,动作演示,激发学生对无壮士无限崇敬之情,创设了浓厚的阅读氛围,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英雄跳崖时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设计了多次引读,使全课教学进入高潮:①眺望着自己的亲人和战友,满腔深情地读。②看着还在向上爬的敌人,满腔仇恨地读。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战士,他们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无比自豪地读。引读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走进英雄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感受到五壮士在生死诀别之时内心的情感,拓宽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宽度,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也增强了爱国热情。</p> <p>  🌟三是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讲解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洁、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例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向我们展现了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场面。张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对本段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结:作者既到了“面"一一人物群体(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的打了下去),也写到了“点”一一每一位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全面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情景,刻画出战斗的激烈场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我们在写作时也应学会运用。如大家熟悉的活动:拔河比赛、运动会、班级团队组建风采展示,再如今天的课堂上各小组同学的不同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描写场面时,一般既要写到整个群体,还要写到具体的个体,也就是既要抓住“面",也要抓住“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细致地分析整个场面,让读者感受到现场或当时的气氛。再如学习第四自然段一一战士们在班长的指挥下用石头猛砸敌人。张老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人物的动作,往往反映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着人物的形象。这段话透过“抢”“夺"“举”“砸"这几个动词,我们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班长的英勇与顽强。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要学会抓住描写动作的词来感受人物的形象,这样能够快速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再如张老师在反复引读最后一部分课文后,让学生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义:“这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体现了什么精神品质?学生联系上文,很容易知道“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联系查阅的资料,收集的图片,观看的影像,明白了“这声音充分体现了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恨与爱是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之源。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点明了文章的中心。</p><p>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抓住了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本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由读到写,有感而发,可谓是水到渠成!</p> 切磋琢磨共成长 <p>  🌞阳光总在风雨后,没有谁会随随便便成功。张柯校长的成长进步,除了她个人的积极进取和不懈努力外,得益于六年级语文学科组每位同伴每周一下午定时定点定内容的研课磨课,更得益于李江海校长的支持鼓励,还得益于主抓业务的胡聚梅校长的倾心栽培,更得益于县一小语文团队的人多智广。在课后全体语文教师的听评课中,我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想与大家一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p> <p>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们六年级语文组不可能人人都按张柯校长的教学设计来上公开课,是否可另辟教学蹊径,抓住“壮”字教学全文?抓住课题的切入点,扣住“壮”字进行设问“课文中哪些方面最充分地表现了壮士的‘壮’呢”?再引导学生理解“壮士”的壮志(接受任务)——壮行(诱敌上山)——壮举(英勇跳崖)——壮语(高呼口号)——壮气(视死如归)。这样,紧扣课眼,线索清晰,学生也能体会到五壮士“壮”的精神。从而让英雄活起来,让英雄有形、有情,让学生牢记英雄形象,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永垂不朽的丰碑。</p> <p>  😀处理好教和学的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首先做到尊重学生:教师要放下“师”架子,视已为普通一员置身于“主体”之中。教师还要具有科学的态度,从实际出发,按着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照顾好后进生,课堂不要有“被遗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学中要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讲教师听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三向结构。再次做到环境宽松:教师在课堂上要交换角色,使学生产生平和心理,从而形成一个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最佳氛围。</p> <p>  😄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p>

学生

五壮士

教师

教学

张老师

课文

学习

语文

引导

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