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隋朝是继秦朝之后第二个统一中国的朝代,而且和秦朝一样虽然历史及其短暂(秦21年,隋39年),却为下一个朝代的辉煌创造了丰足的条件。隋朝的建立终结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国家分裂、战乱局面,经济恢复,社会发展,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便捷了南北文化、商品、手工艺技术的广泛交流,各行各业出现了勃勃生机。制瓷业方面也不例外,虽然在陶瓷史上很少提及,且篇幅极短,但隋朝瓷器的辉煌业绩不容小视,总结起来大概如下。</p><p>隋以前的窑厂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北方窑厂极为稀少。隋朝建立后,北方烧瓷业开始了飞跃性的发展,窑厂明显增多,改变了隋之前我国窑厂的分布格局。瓷器生产第一次出现了南北交融的崭新局面,南方瓷器的生产吸收了北方青瓷的风格,北方窑厂借鉴了南方瓷器的特色。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为后来的唐、宋窑厂南北遍地开花、名窑迭出的繁荣景象铺垫了良好基础。</p><p>隋代瓷器的胎和釉在各地窑口之间虽有差异,但质量大大提高。胎体厚重而坚密,所施的石灰釉透明度好,釉面呈色较过去稳定,釉色发青或青中泛黄。烧制方法开始使用支具托垫,因而底足不见以往大面积的火石红垫烧痕。碗、盘等器皿采用叠烧方式,产量大幅度提高。装饰手法多样,有印花、刻花、贴花、堆塑等,其中印花、贴花使用得最为广泛。</p><p>隋代创造了装烧瓷器的匣缽,这是窑具方面的一项重大革新,推进了我国制瓷业朝精美化方面发展。在匣缽发明之前,所烧瓷器的坯件在炉内直接受到烟灰和窑顶落砂等侵害,因而烧成器物的釉面上通常会粘附一些砂粒、烟灰或釉色不纯等现象。匣缽的使用避免了上述弊病发生,为以后烧制精细瓷器创造了条件。</p><p>白釉瓷的成功烧制也出现在隋朝,为唐朝“南青北白”的瓷器烧制格局开了先河。尽管隋代白釉瓷的烧造需借助于化妆土,但这种工艺促使化妆土得以普及。烧瓷质量从此大幅提高,因为化妆土的使用不但可以弥补胎体表面粗糙之弊,同时也能增加坯胎的白度,从而使烧制后的成品更加莹润美观。</p><p>总之,隋代的制瓷工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空前绝后的。</p> <p>隋代青釉贴花尊为隋代瓷器的典型器,该器型与汉代的青铜壶相似,应该是从汉代青铜壶的造型演变而来(见下图A)。这件隋代青瓷贴花尊高32厘米,口沿直径17厘米,底足直径13.5厘米,侈口,长颈,扁圆形腹,高足外撇,通体施数道旋纹,腹部贴施一周兽面衔环铺首。1959年河南安阳发掘了隋开皇15年(公元595年)张盛墓,墓中出土的白釉贴花兽首衔环带盖尊(见下图B)与此尊造型基本一致。白釉尊为北方窑厂烧造,青釉尊产自南方窑厂,器型却如此一致,充分说明隋统一天下后南北瓷厂交融的状况。</p><p>从釉色上看,此青釉贴花尊出自南方的越窑,釉面翠绿浓郁,极富江南“千峰翠色”之韵。由于越窑烧制瓷器的历史较为悠久,器物的胎质比北方器物的胎较为坚致,工艺也更讲究。这件贴花尊各部位比例协调,左右对称,造型饱满、规整,大气磅礴,线条流畅、挺拔,富有弹性。颈部的三条旋纹与肩部、足部的两条旋纹互为呼应,增加了器物的灵动性。在颈与肩的结合处,有一条凹槽环绕,在底足外撇处环绕着一深,一浅两条凹槽。这种装饰明显受到战汉时期青铜镜纹饰的影响(见下图C),透发出一种高贵之气。腹部等距离贴施了8个兽首衔环铺首,纹饰清晰,凹凸分明。兽首怒目圆睁,须发倒立,口衔绞丝圆环,口吐齿状长舌,威武可怖,阳刚之气十足。</p><p>可以看出,此尊融注了南北窑厂的工艺之长,既体现了南方的清秀气息,也不乏北方的粗犷风格。</p> <p>图A</p><p><br></p><p>汉代青铜壶(高36厘米)</p><p>隋代青瓷贴花尊的造型与汉代青铜壶的造型有明显的传承关系。</p> <p>图B</p><p><br></p><p>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釉贴花带盖尊(图片来自网络)</p> <p>图C </p><p><br></p><p>战国晚期或西汉早期龙凤纹青铜镜(直径20厘米)</p><p>本图显示了青瓷贴花尊的底足纹饰与此镜纹饰之间的关联。</p> <p>下图中所示的铺首纹表明了隋代贴花工艺的成熟和精湛,铺首与器身融为一体,无丝毫拼接痕迹。所使用的模具是头版模具,绝不是复制过的二版,因为它的纹理清晰,该深的地方深邃自然,没有含混不清之处。现代仿品采用注浆法,先用真品翻出模子,然后再注浆成型,经过两次翻模,纹饰必然模糊不清。</p> <p>下图的局部画面显示隋代时期的越窑施釉不够均匀,釉面较薄,隐约见胎,积釉处釉色青翠,其余釉色青中泛黄。釉面布满细小冰裂纹,微微上翘。高倍放大镜下的釉面开片纹立体感明显,大多数气泡已经破裂或干瘪,土沁深入到开片纹内和破裂气泡的孔内。这种老化程度无千年以上的岁月是达不到的。</p> <p>隋代的瓷器一般施釉不及底,尊这类器型如贴花尊、莲花尊等除外。这是因为当时的拉坯技术所限,高底足须单独拉坯成型,然后拼接到器身上。甚至到了明清时期的高足碗、高足杯等高足器皿的高足也都是与器身拼接而成的。下图中底足的内部图像显示出高底足与器身的拼接痕迹,外面的拼接痕则被突起的两条旋纹所隐蔽。施上釉后,拼接痕基本无影无踪,足见当时窑工设计之巧妙。</p> <p>底足与器身的拼接痕在器身内亦清晰可见(见下图箭头所指处)。</p> <p>隋代虽然历史很短,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是隋代的瓷器生产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起到了“为他人做嫁妆”的作用。隋代瓷器的时代特征十分明显,创造性地把南北瓷器的风格融为一体,特别是白瓷的成功烧制,具有划时代重要意义。窑具的创新,化妆土的使用把我国瓷器烧制水平推向了更高阶段,为以后精细瓷器的出现、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p><p>隋代瓷器为我国瓷器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不能因为它的历史短暂而被忽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