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8讲作业展示(学习曾子的心得)

仉振清

<p>尊敬的各位老师好!《论语》第二十八讲解读已经结束,感谢大家认真复习,深入理解,完成作业,知行合一,用圣贤智慧指导自己的人生。</p><p>本次作业辅导员由河北廊坊师范学院王治军副教授点评。</p><p>王教授博学多才、谦虚谨慎、爱心满满、点评精准、扩宽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智慧。</p> <p>张靖《论语》28讲—作业:</p><p>谈谈你对于本次讲座中关于曾子几章的学习心得。</p><p>“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章:</p><p>首先体现曾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道”修养功夫。其次还反映出曾子一生没有大的过失,没有违法犯罪(当时有种刑法—刖刑,就是砍掉犯人的脚或者脚趾。),没有因与他人打架斗殴而造成身体的损伤。此章体现曾子对父母的孝心和对个人生命严谨负责的态度。要做到爱护身体还要在行为上没有偏差,需要一生“战战兢兢”认真修德,且面对德行有亏或者犯罪行为“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才能达成。</p><p>“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章:</p><p>此章反应曾子继承孔门教育中的机会教育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即使生病,也不放弃教育的时机:禽兽具有在将死的时候只顾自己哀叫的特点,可人在此时往往会交代一些事情,并且都具有人生哲理,都是善意的,不会叫人去做恶,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真正的教育家往往善于抓住教育时机。</p><p>与孟敬子的谈话,没有高深的道德理论,所言“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谈的偏重外在的训练,是技巧,属于“术”的层面,孔门注重因材施教,“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说的太高深,对方不能理解和实施的话,也是无用之功。</p><p>接着曾子又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则在提醒对方作为执政大夫,应该考虑的加强德行的修养,以体现庄重威严的形象,而不是总在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耗费精力。这属于传“道”的层面,是一个人的根本休养所在,还需对方能够领悟并付诸实施才行。</p><p>从以上两章可以看出,说话和反应鲁钝的曾子,往往把精力放在个人的修养和学问的践行上面,我们常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每日用于华丽的词藻,空长浮华之气以后,则很难再扎扎实实的做道德学问的修养和研究。这也是当下的我们需要时刻不断提醒自己的警言格句。</p><p>山东潍坊 张靖</p><p>2020.09.15</p><p>张靖老师您好:</p><p>您对曾子的孝道和曾子的修养功夫做了详细的阐述,非常中肯到位。曾子比较质朴醇厚,鲁钝,不善言辞伎巧,但是他注重反省自己,吾日三省吾身。并且能把这种反省自身和慎独的功夫终生秉持,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有启予足启予手的记载,有曾子易箦的美谈。曾子参与编纂论语大学,著孝经。开启思孟学派,在儒家思想的传承上,地位影响确实非常大。无论是在修身克己上,还是在弘扬圣学的使命感上,曾子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值得我们师法和借鉴。</p><p>王治军敬上</p><p>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p> <p>阳谷一李文英 赵博士主讲《论语》第二十八讲“泰伯"1_9章作业:</p><p>【作业题目】谈谈你对于本次讲座中关于曾子几章的学习心得。</p><p>【答题】</p><p>【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nbsp;</p><p>【译文】 曾子病重,把弟子们召集到身边,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才知道父母赐给我的身体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p><p>【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p><p>【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注意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注意正色,这样就接近于诚信;说话时注意言辞声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p><p>【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p><p>【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广博却虚怀若谷;被人侵犯并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的。”</p><p>【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p><p>【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大关节而毫不动摇。这样的人可以算是君子吧?可以算是是君子啊!”</p><p>【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p>【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任重而道远。担负起仁者的责任,不重吗?终身奋斗,死而后已,不远吗?”</p><p>【心得体会】曾子:孔子思想的忠实继承者</p><p>在《论语•学而》有:“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可见曾子每日从三方面反省自己:忠、信、习,与孔子的“学而时习“是相承的。</p><p>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大戴礼记》中乐正子春引曾子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p><p>从曾子临终前对自己手和足的放置都“战战兢兢”如临深履薄,可见他対自己身体发肤的爱护,这个细节中透出了曾子的孝之至,他要“全而归之”父母。</p><p>对孟敬子所言,强调的是君子之可贵之处是诚、敬、信。</p><p>赞赏朋友“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其实也是他对自己的一种表白,因为只有同频才能共振。</p><p>曾子认为,可以托孤寄命的人,非大忠至忠不可也。也只有至忠之人才能做“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这才是君子,这就是君子。曾子把诚敬忠信看做君子人格的重中之重。</p><p>曾子认为君子的任重道远的不是名闻利养,而是“仁以为己任”,为肩负“仁”的责任,“士不可以不弘毅”。</p><p>就是曾经被孔子认为“鲁"的曾参,</p><p>他对老师的教导,是全盘接受,严格遵守,他对孔子的信也达到了极致。孔子说“述而不作,信不好古",从曾子临终前的所言所行,我们不难看出,曾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也是“信而好”。也正是有曾子的忠实继承,才有了后代的“思孟学派”,才使孔子思想学说得以传承。</p><p>对照曾子,反观自己真是不孝。身是父母赐予,不爱自己,就是不孝敬父母。曾因为不懂得爱惜自己,生过几次大病,让父母为我担惊受怕。最忘不掉的一次,是在我上大二那个初冬,有天早上,父亲突然来校,见面没说几句话,就要回家。后来得知父亲做了个梦,以为不吉,于是5点出发,骑车百里,赶在8点上课前到了学校,见我欢喜平安才放心了。</p><p>母亲也一样的,哪天做个梦,感觉不吉,就得跑到我家来看看,打电话都不放心,“儿行千里母担忧”。</p><p>从此刻起,学会好好爱自身,让母亲省心,让天堂的父亲放心!</p><p>从此刻开始,依圣贤教导,学会好好做人,但愿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活成让父母喜悦的样子。</p><p>答题完毕!恭请王老师指正!谢谢老师!</p><p>让我们的心性伴随着学习一起成长。</p><p>李文英老师您好!</p><p>详细阅读了您的作业。您结合赵老师的讲解,把每一章都做了细致的整理和解读,认识和理解非常到位,也非常深刻。尤其钦佩赞赏您把自己的亲身体会分享给大家。只有真正的孝顺儿女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的无私的爱,才能体会到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含义。只有养育了自己的儿女,才知道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这就是儒家所说的体证、证悟或亲证。读圣贤书,作一个好人,从做一个孝子女开始。为您点赞!</p><p>关于曾子对孝道的论述和阐扬,有时间您可以看看孟子里面关于曾子不食羊枣的片段(孟子尽心下篇),看看曾子关于养口体养心志的相关论述(孟子离娄上篇)。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曾子对于孟子孝道观念的影响。</p><p>王治军敬上</p><p>2020年9月18日星期五</p> <p>刘鑫群学习《论语》第28讲作业</p><p>作业:谈谈你对于本次讲座中关于曾子几章的学习心得。</p><p>答:【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3)夫,小子!” 【译文】 曾子病重,把弟子们召集到身边,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才知道父母赐给我的身体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p><p>【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4)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7)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译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注意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注意正色,这样就接近于诚信;说话时注意言辞声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p><p>【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1)——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译文】 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广博却虚怀若谷;被人侵犯并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的。”</p><p>【原文】8·6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译文】 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政权委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大关节而毫不动摇。这样的人可以算是君子吧?可以算是是君子啊!”</p><p>【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任重而道远。担负起仁者的责任,不重吗?终身奋斗,死而后已,不远吗?”</p><p>心得:《论语》“泰伯”篇开篇有五章讲曾子。第8.3章中我们看出,曾子把中华民族的孝道做到了极致,《孝经》曾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大戴礼记》中乐正子春引曾子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中国人的孝道不是一般的伦理,除了友爱兄弟,孝敬父母,还有终极关怀和宗教的意义。第8.4章中,曾子回答孟敬子之问,讲到容貌和辞气,人的修养应该从最细处着手,通过这种细微的培养,才能养成至大至刚的君子人格,这实际上是讲了修身之要。第8.5章,曾子特别赞赏了他的好同学颜渊那种精神境界,谦虚好学的品质,表达的是曾子的惜圣惜贤之意。第8.5章用一个特殊的历史境遇,老皇帝即将去世,太子还小,怎样托六尺之孤?怎样寄百里之命?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之下,通过人性的冲突来展现了君子人格的高贵和可贵。第8.9章讲到君子的意志和品格,君子的意志品格有两个字叫做:弘毅。君子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骨,“士”是真正的君子,有责任有担当,这一章把君子的卓越的品格和意志展露无疑,揭示了君子人格至大至刚,如同天地一般的这种精神境界和力量。从这五章中一方面我们可以体会到曾子本身的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还有就是曾子对于士大夫人格的精神有着清醒的、准确的总结和把握,这种士大夫精神,就是: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任重而道远;再就是曾子本人有着那种信徒般的虔诚、坚定与厚重,虽然他反应慢一点儿,迟钝一点,但是他的精神和学问境界,通过这五章来看,确实是达到了一个非常高深的境界,曾子实践的最彻底,基础最牢固,执行最坚定以及少有的稳重,所以,他成了孔子精神的最重要的传人,最终能够光大师门,光耀千古!</p><p>体会:对于现在农村文化沙漠化,作为儒学义工的我们要走的路也是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对于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断层好几代人的历史背景之下,重新拾起“师道”,恢复古代教育成德为本,“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及继续恢复“弘毅”这种人格显得尤为重要。</p><p>今天的教师,仅仅是一种负责传授知识的职业化的工作,与古时的“师”有所区别。按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说法,中国古学是一种通人通儒之学。他还说,心弥小而德弥恢,行弥谨而守弥固。金岳霖先生也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他的学问就是他的传记。梁漱溟先生亦因终生笃守其信念而行,而被称作“最后的儒家”。故古来言师道,为人与为学是一体的。我觉得,现代学校教师虽然已成职业,但儒家有关师“道”的教训,君子人格的魅力,士的责任与担当,仍然有效,它的精神和力量还应该继承与发杨。职业虽然分途,但在老师身上,做个好人与好的专家、学者应该是一体的。</p><p>在我们现在所处身的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人要想守住本分,合乎自身意愿,很不容易。为官、经商,为工、为民、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老师分享最近媒体披露,湖北京山县的乡村老人自杀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史无前例,骇人听闻;今年上海一摸考试之后,就有六十多个孩子跳楼;疫情在家网上学习期间,深圳就有五十多个孩子自杀。得到消息感到倍感悲哀和凄凉,他们的父母家人怎么活下去?五千年的礼乐文明不见了踪迹,中华孝道丢失了,教育又病了,甚至可以说病入膏肓。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中又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我认为我们儒学义工紧读圣贤书,率先做到知行合一,以圣贤为榜样,不辞辛苦,继续接力,振衰起弊,挽回世道人心,点亮心灯,不辜负圣人之期许,方为中华儿女。</p><p>刘鑫群2020.9.13日</p><p>作业已完成,恭请王教授批阅和指导学习,您辛苦了,十分感谢!</p><p>刘鑫群老师您好:</p><p>您的作业拜读。非常认可您的观点。您对各章文义的理解非常到位。又能结合着当今传统文化断代,信仰缺少造成的文化荒漠来谈君子的草率和教师的职责,做到学以致用,落实到肩负起弘扬传统的使命上,真正体现了圣贤所要求的知行合一。</p><p>诚如您所言,曾参虽然鲁钝,但是其质朴醇厚。注重知行合一严以律己,有三省吾身的克己功夫。后世公认曾子对儒家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孟子》当中有曾子不食羊枣的记载和“养口体,养心志”的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p><p>从儒家的道统上说,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被誉为宗圣。可见他对于后世的影响之大。无论是他的孝道观、修养观还是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在当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弘扬继承。</p><p>不妥之处,请您指正。</p><p>王治军敬上</p><p>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p> <p>青州—王丽红</p><p>论语28讲作业(8—1—9)</p><p>作业:谈谈你对于本次讲座中关于曾子几章的学习心得。</p><p>8.3曾子有疾召门人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p><p>曾子作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教导真诚地接受,并在生活中一丝不苟的践行。孔子跟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曾子临终前,让他的门人弟子见证自己的手足都是完好的。并且引用《诗经》中“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也就是说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想着让自己的身体发肤,不能受到损伤。时刻小心谨慎。对父母最大的孝就是爱护我们的身体,我这一生做到了。“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从今天以后我就不用害怕自己的身体受到损伤了。“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自己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做。在别人看来他好像不会变通,觉着他有点儿笨拙。人拙到了极致就变成了一种巧,“诚则明义”。这样的人会有大智慧。曾子就是用自己的“诚”,用自己的“拙”开创了儒家思孟学派。曾子之学,以诚笃为本,力行为用,终身不怠,故能广大师学。</p><p>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p><p>“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曾子是想让他的学生孟敬子,把他后面说的这三句话听到心里去,告诉他,我在临死前跟你说的话,一定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最善的。对你是最有益处的。表达了老师对学生最无私最殷切的希望。看出老师的良苦用心。</p><p>曾子临终前对孟敬子善意的嘱托:“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人的修身就是从自身的最细微处做起,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做好了,就会大幅度提高你的内在品德。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形式,这样是无益的。</p><p>8.6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君子喻于义,在大名大利面前,能够坚持原则不动摇,守住自己的底线,经受住人性的巨大考验,这就是君子。</p><p>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p><p>朱注: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p><p>学国学之人要以天下为己任,担负起仁者的责任,就要有广大的胸怀。还要有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永远都不停止,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感觉自己真的有了一份责任,虽然自己的心量还不够大,胸怀还不够宽。遇到困难也时时会退缩。但我也相信自己会向着“士”的精神慢慢靠近。</p><p>作业完毕,恭请老师批阅!</p><p>青州—王丽红20200917</p><p>王丽红老师您好:</p><p>结合着赵法生老师的讲解,您对各种文义的理解非常准确,结合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很到位。曾子对孝道的强调,对于修身克己的重视,对于君子的操守和士之弘毅品格的论述,上承孔子,下启子思和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继承发展厥功至伟。需要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深入挖掘这些宝贵思想,正己化人,经世致用。</p><p>王治军敬上</p> <p>王明升 巜论语》 第二十八讲 赵博士主讲&nbsp;</p><p>作业:谈谈你对于本次讲座中关于曾子几章的学习心得。</p><p>曾子 :本名 曾参 ,字子舆,春秋鲁国南武城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是思孟学说的开创者,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曾子之学,以诚笃为本,力行为用,终身不怠,故光大道统!</p><p>8.3 守身之孝 始终不息</p><p>儒家孝道具有宗教情怀,不把自个看作是私产,来自父母,属于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血统,所以心生敬畏之情!</p><p>本章是曾子遗训,我们从两个角度解读。第一,做人应全身而没,完成大孝。第二,终生进德修身不容易,做人要时刻保持着敬畏之心。曾子讲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全身而没方为孝,说来容易,一生一世保全身体很难。曾子临终告诫弟子,守身之孝须是念念存心: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体可谓孝矣!</p><p>8.4 修身之要 为政之本</p><p>曾子学问笃实诚敬,本章所言: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皆为日常修养之功夫,这是君子提升内在修养的要务,可谓儒门道德修养之基,入德之门。本章是曾子与孟敬子谆谆而告:执政者当务须提高修养,容貌严肃,受人尊敬;脸色端庄,被人信任;言辞和顺,人人服从。当政者依三者而行,身心言语皆合乎礼,立见其效。曾子虽临终而言,然对孟敬子应机设教,有中而发乎其外,拳拳师心跃然纸上!</p><p>8.5颜子德行 无我之心</p><p>曾子对颜子描述很有道家风骨。"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是纯天然儒门功夫,"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却近道家境界。真正儒家(孔子颜子 曾子)都具有超越精神。颜子是自发的天然境界,曾子是自觉的道德境界,是千锤百炼成钢。此章应是曾子展示颜子谦逊之德,虚怀若谷之气象!</p><p>8.6君子人格 全始全终</p><p>朱子言: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矣!曾子推崇社会责任与正义,倡导德才兼备之士,全始全终不其志,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德!人非圣贤,功名利禄,皇权国命诱惑何其大?综观历史,唯周公、诸葛孔明等极少数人经受住考验,成为光照华夏千秋的人格典范!</p><p>今天的人们,只要守住责任,持心正义而不随波逐流也可谓君子矣!</p><p>8.7曾子气象 至大至刚</p><p>朱子言: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弘法地而毅象天,直是天地气象;仁以为己任与死而后已,则是士人的献身精神。此精神气象,在历代士大夫身上均有体现,他们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脊梁!</p><p>这是中国从古至今对知识分子自身责任和价值的最高体现,孔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使"士"成为社会价值的承载者,人类道义的弘发者。</p><p>本章曾子所言,是我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名言。后世无数的仁人君子,无不以此言激励自己,投身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追求中。曾子之精神:士当以天下为己任,面对国家之安危,社会之兴衰,务期拥有坚定的信心和绝决的勇气,才能兴我中华,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p><p>作业完毕。 恭请老师指导</p><p>王明升老师您好:</p><p>拜读您的作业,如饮浓茶醇酒,回味久久。您结合上述几章经文,对于曾子的个人品格学问修养和其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做出了高度概括和总结。言简而意赅。</p><p>诚如您所言,曾子病重易箦启手启足等记载,表明了曾子守礼至终点,保持君子人格到生命最后一刻。可谓死而后已。《大学》集中体现了曾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而《孝经》则将孝道提升到了先王治国之至德要道的高度,融个体修身和家国治理于一体。曾子上承孔子道统,下启思孟学派,一代宗圣,厥功至伟。在《孟子》当中关于修身、孝道与君子担当等方面,可以看到诸多曾子的影响。</p><p>一点体会与您交流,不妥之处,请您指正。</p><p>王治军敬上</p><p>2020年9月16日星期三</p> <p>仉振清 巜论语》 第二十八讲 赵博士主讲&nbsp;</p><p>作业:谈谈你对于本次讲座中关于曾子几章的学习心得。</p><p>曾子 :本名 曾参 ,字子舆,春秋鲁国南武城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子思师从曾子,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他是思孟学说的开创者,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p><p>8.3孝乃曾学之本</p><p>讲曾子向弟子传达遗言遗训。他总结的人生经验,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p><p>中国古人重视孝道,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到死的时候,保持身体的完整,才算是尽孝。这一点,说起来不是难事,但是仔细想来绝非易事。人的一生多灾多难,即便是谨慎做事,也难免磕磕绊绊,一不小心就会伤及身体。这是第一难。其次,人生在世,严重依赖物质财富,为了维持生命,很有可能与人发生利益争夺。一旦与人争斗,身体受到伤害在所难免。第三,行为不慎则会触犯刑法,而古代刑罚肉刑很多,受刑就会毁伤身体。</p><p>曾子临终之时,对自己能尽孝而终颇为宽慰,有如释重负之意。</p><p>作为孔门高徒,曾子致力追求仁道,渴望成为君子乃至圣人。</p><p>“小人而无忌惮也”。唯有追求仁道、珍惜自己人格的人,才会千方百计地严格约束自己,怕自己生出坏念头,做出有损人格的坏事。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p><p>8.4修身之要</p><p>曾子对孟敬子讲执政要修身的道理。曾子用鸟将死而鸣哀来比喻人将死而言善的道理,表明了自己的衷肠。他一方面表示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氏,作为君子应当重视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动容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般都是先见容貌,其次观颜色,再用言语交谈,故礼义之始就在于正容止。从仪容举止,推及一切事,都要有秩序,这样就能远离他人的怠慢不敬。其二,正颜色,对人的态度要庄重,这就能令人以信实相待。其三,出辞气,谈吐言辞要适当而且清楚,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告诉我们人的修养应从小处着手,从细微处培养。</p><p>8.5虚怀若谷</p><p>“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表明了谦逊的学习态度。能够“问于不能”“问于寡”是明智的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也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学习态度,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好学、虚怀若谷的态度。</p><p>“犯而不校”,表现出忍让的精神和宽阔的胸怀</p><p>真正的君子是讲道德、有节操、有才能的人,他能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大政。即便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关节时,他们也不会为了一己之私利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始终都坚守着自己的责任。</p><p>本章中,其核心内容是个人修身的问题。要做君子,而且还要做真君子。如何做才能成为真正的社稷之臣呢?对此,曾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p><p>8.6君子人格内涵</p><p>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可谓君子矣!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政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绝不动摇,绝不屈服。</p><p>曾子推崇社会责任与正义,倡导德才兼备之士,养浩然之气,行君子之德!人非圣贤,功名利禄,皇权国命诱惑甚大。综观历史,唯周公、诸葛孔明等极少数人经受住考验,成为光照华夏千秋的人格典范。</p><p>8.7曾子论士</p><p>“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p><p>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p><p>作业完毕 恭请老师批阅</p><p>仉老师您好!拜读您的作业,受益良多。</p><p>您结合经典文本和历史背景,乃至联系曾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影响来谈体会,确实对曾子的孝道、修身、君子人格、士的弘毅品格等方面做出了全面而精准的阐释。您对8.3孝乃曾学之本的解读更是非常有见地。爱惜和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是孝道第一重要的重要内容,这个解读非常有新意,在当今非常具有时代意义。还有,8.4您总结为修身之要。修身确实是应该从小处着眼和入手。言谈举止语默动静,越是细微之处,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曾子的这些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格修养和道德养成,尤其具有针对性和矫正时弊的意义。</p><p>一点体会,与您交流。不妥之处,请指正。</p><p>王治军敬上</p><p>2020年9月17日星期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