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秦腔的王什村

宋轩

<p>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的秦腔很有名,唱了几百年,从明朝唱到了今天。戏本也从古代写到现在,还唱出了两个县长,唱走了一个县令。一位是真当了县长的朱俊章老先生,一位是经常扮唱县令的戏子匠。而那位被唱走的县令,好像是说在明清时期,王什村的秦腔因名望太大被县令召去演出,扮演包公的戏子指着台下的县令,顺口说,“你这县令还不走人,该当何时?”不久,这个县令果然因事罢官,告老还乡了。故事很离奇,但却活生生描述了王什村的前世今生。</p><p><br></p><p>我们寻着王什村的一腔秦音,来到这个古村。</p><p><br></p><p>一位老支书,两个老先生,带着我们,走进了王什村的历史。</p> <p>祁连山下的大都麻河口,古时是一片蛮荒之地,野草丛生,树木茂密,走兽飞禽翔集。这里靠山,有大片大片的野果子,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可供捕猎充饥。更何况大都麻波涛汹涌的河水,足够浇灌这里开垦的庄稼地。于是,从山西洪桐大槐树一路迁徙,王什村的先民看准了这里漫山遍野的野青稞和野果子,便在此安营扎寨。其实来到这里的人不多,只有王姓和世姓两户人家,村名也就以这两家的姓氏而命名为王世村。为防野兽侵袭,王世两家用黄土筑了一座高庄子,在那时叫王世庄。后来世家因故流落无肆,王世庄遂被秀才学士更名为王什庄,语义不详。庄子坍毁后,又更名为村。随后迁来朱姓李姓等人家。</p><p><br></p><p>王什村处地祁连山北麓,海拔很高,是天然的好牧场。来自中原地区的老百姓不惯骑马射箭的游牧生活,他们更善于耕田织布。王什村在大都麻河东岸,为防水患,居地高远。他们的庄稼地也在河道两岸。每年,王什村的百姓望着滚滚河水从大都麻河谷一泻千里,两岸的庄稼地因地势较高而无法浇灌,焦渴难耐。于是先民们把他们朴素的眼光,盯在了龙王身上,想祈求龙王大发慈悲,将肆虐的河水引到王仕村的千里沃野。于是全村百姓开始供奉龙王,敬龙王。他们在村子修了龙王庙,还有三官庙,土地庙,雷音寺,在灌溉土地的每一道水坝处,按海拔高低自上而下,设了头坝庙、二坝庙、三坝庙,每年灌水季节,杀猪宰羊,敬献龙王,并大唱秦腔,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由此也让一个悲催的故事,永远留在了王什人的心里,如同一块巨石,压得他们难以喘息。</p><p><br></p><p>清朝时,王什村乡民开沟挖渠,要将滚滚流淌的大都麻河水截留引导到两岸的庄稼地,但当河水被引导至一沟岔口时,看似很平缓的地方,河水却停滞不前,全部渗漏至地下。于是村民们便给龙王上香磕头、许愿献牛献羊,水依旧不流。看到此景,一个老人随口说,龙王爷难道是要我们献人不成?老人这话刚完,河水突然向前流去,并且越流越大。惊讶之余,村民们却犯难了,已给龙王爷许下献人的诺言,如何兑现?于是大家各自想方设法,寻找祭献人选。看着家家户户俊男靓女,他们实在下不了伤天害人的决心。后有人说,附近新天堡村有一个哑巴男子,自小父母双亡,生活没有着落,活着简直是受罪,死了反而是一种解脱,还能去给龙王爷当个水鬼,享受人间烟火,造福一方百姓。于是大家就叫来这个男子,酒肉款待,灌醉后撂进大堵麻河祭了龙王。从此这个沟口水流畅通无阻,人们都感念这位哑巴,说是龙王专门派他负责这里的河水,因此两岸的庄稼才年年丰收。为了纪念哑巴,村民在分水地方,将哑巴葬于一高台,并用石头堆起一座祭祀的鄂博。哑巴孑然一人,来去毫无牵挂,也没有族人祭拜,村民便将这个地方叫做孤魂鄂博。为感谢哑巴的功德,王什村将这条水沟的一部分河水分给了同样焦渴的新天堡村,从此两村相安无事,安居乐业。故事很凄凉,真假难辨,但却反衬了王什乡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p><p><br></p> <p>午后,我们在朱老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孤魂鄂博的地方。早已修成人工渠的大都麻河浩浩荡荡,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河东岸,一道深沟坎坎坷坷,杂草丛生,就像裂开的伤疤,伸向远方。在一截断崖,一座石头垒起的土墩,如同一个尖锥,高高矗立。朱先生说,这就是孤魂鄂博。我们站立下方静静地仰望。秋日的野草已经枯黄,芨芨草随风瑟瑟,天穹泛白,几只乌鸦盘旋着飞过,如同一个黑色的印章,见证着过往的历史和辛酸。水早已被驯服改道,旁边的大都麻老河床干裂着脱水的骨架,大堆大堆的石头凌乱趴卧。一家养殖场修在河床上,新修的大都麻人工渠自东岸急速流过,比养殖场的房顶高出了一截。但这里的人们早已没有水患的忧虑,日升日落,生火做饭,日子平淡的如同白开水。而河东岸的孤魂鄂博,和那个可怜的哑巴,是否也会欣慰的安眠?</p><p><br></p><p>岁月更迭,王什村人丁兴旺,老庄子越垒越大,成了远近有名的大寨富户。就像狼喜欢肥美的羔羊,鹰垂涎奔跑的野兔,王什村的繁盛,引来了土匪的觊觎。这些游走在祁连山的刀客,骑着青海大草原滋养的汗血宝马,风一样游荡在祁连山下的每一块土地。王什村,自然不得安宁。</p><p><br></p><p>但自从王什村出了一个姓王的道士,这里的乡民挺直了腰杆。王道士,也称王神仙,一个贫穷的农民,却靠一身法术,牢牢护佑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位乡民。</p><p><br></p><p>王道士不知道叫何名字,只知道他姓王,只知道他是民乐县新天镇王什村的人。说起王道士,乡民很尊敬,生怕言语漏嘴,亵渎了神灵。</p><p><br></p><p>王道士生活的年代,在很久很久以前,早得几乎和这个村子同龄。这个村上的人,来自明朝洪武年间的山西大槐树,那么王道士的历史也应该有好几百年了。</p><p><br></p><p>王道士有老婆孩子,种地放牧,是个普通人。因懂得一点阴阳五行的法术,人们就尊其为王道士,王道士也乐得人们叫他这个名字。</p><p><br></p><p>王道士的神奇在于他能驱鬼。这在那个积贫积弱的旧时代,可是个大本事。当时的王什村周边荒无人烟,野草丛生,豺狼遍野。夜晚磷火点点,合着野狼的长嗥,令乡民毛骨悚然,家家锁宅闭门,夜不出户。而王道士敢出门。王道士走哪里,磷火就会让开一条道,仿佛夹队欢迎的两排礼宾。有王道士在,乡民们心底就踏实。据说有次王道士的老婆要推磨,准备了满满的几斗粮食,放在磨房。那时候推磨是个苦差事,是推动一扇石磨和另一扇石磨研磨粮食,然后用箩儿筛出白面。一家几口一季度的口粮,从簸粮食到拌粮食再到磨房,就得一两天时间,推粮食的时间更长。这种活经常由女人做,因为男人还要上地侍弄庄稼、经营牲口、挖煤、打柴。大户人家有牲畜,可以被驱使绕着磨盘磨粮食,而穷人家呢,只能由人推着磨盘磨粮食。王道士家境贫寒,自然没有牲畜,否则他也听不到老婆的唠叨。为了省去老婆的烦恼,王道士嘱托老婆,将粮食码到磨房,自个去睡觉,晚上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要出门观望。夜晚三更,只听磨房内人声鼎沸,磨盘隆隆,转个不停。邻居自道王道士家在推磨,谁也没有在乎。第二日天亮,一切归于平静。王道士老婆到磨房一看,大喜过望,满满几口袋面粉,整整齐齐的码在磨房。原来王道士夜间驱使一群小鬼,一晚上就磨好了一家一季度的口粮。有钱能使鬼推磨,王道士穷人也使鬼推磨,美名不胫而走,声明远扬。</p><p><br></p><p>王道士很穷,逢年过节晚辈要喜糖和压岁钱,他啥也没有。有年,为了讨孩子们欢心,王道士许诺大年初一日给孩子们好吃的。正月初一,附近孩子都跑到王道士家要好吃。只见王道士盘腿而坐,瞑目深思,孩子们怎么吵也吵不醒。不一会儿,王道士仿佛大梦初醒,释然畅怀,徐徐坐起,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袱,里面装着满满的新鲜豌豆角。这还了得,当时可是寒冬腊月,怎么会有新鲜的豌豆角呢?后人推测,王道士是夜晚元神出窍,由小鬼驾车,腾云驾雾,走了一遭南方,隧摘得一些新鲜的豌豆,给了孩子们一个惊喜。</p><p><br></p><p>王道士不仅会点小法术。在王什人眼里,王道士简直就是大英雄、大豪杰。王什村地处祁连山腹地,匪祸乱世,民不聊生。有年,来自青海的土匪从祁连山隘口冲出,一路洗劫,风一样跑到了王什村,将村子团团围住。当时的王什村是一个黄土夯筑的大庄子,村民都居住在庄子里。土匪将庄门围死,眼看就要破庄而入。这时候王道士不慌不忙,从村民家收集四张梨铧,分别悬挂于老庄子东南西北四角,城外瞬间竖起四座大山,横在土匪眼前,云障雾罩,飞沙走石,王什村早已不知所踪。土匪大惊失色,疑为触犯神灵,隧张皇逃走,从此再不敢到王什村造次,此地遂得百年太平。</p><p><br></p><p>几百年了,王道士的神话就演绎在这三个故事中。而王道士帮村民驱鬼去邪、治病救人的事情,已成村民感恩戴德的口头禅,数不胜数。其实这是老百姓在那个生产力低下、交通落后、社会混乱、医疗水平不发达的年代,幻化出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p><p><br></p><p>故事很神奇,也很遥远。但这一切,现在都在王什村的戏文里,代代传唱,寄托着乡民无尽的哀思。</p> <p>王什村完整保留着一院古民居。古民居位于村落中心,虽破败,但却印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民居始建于民国32年,民国35年竣工,历时4年,为当时富户朱希和兴建。据传,房屋建造时,房主为显家世威仪,遍访全县名匠4人,共同设计构图,最后由名匠王天有定图施工,以祁连山优质松木为材,耗费巨资修建而成。&nbsp;</p><p><br></p><p>王什村古民居坐西面东,查证资料说,民居东西长33米,南北宽31米,面积743平方米,砖土木结构。民居由大门、天井、书房、厢房、堂屋组成,是典型的古典式四合院建筑。大门向东,砖木结构,门前有照壁。进门是天井,对门有进深1间面阔4间的厢房,天井西南面辟门。入门即大院,西为堂屋,东为侧屋,南北为厢房,均为进深1间面阔3间,粗壮廊柱排列匀称,雕龙刻凤,匠心独具。堂屋、正房门面为组合式格扇门,菱形花格吊窗,门、斗、牙、板均为木雕,精细华丽。堂屋北侧,有两层砖木结构小楼一座,正房南侧有伙房3间,所有屋顶均铺有青瓦和方砖。&nbsp;</p><p><br></p><p>王什村古民居体现了西北典型的古民居建筑风格。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展现着一种富足、崇文、严谨的家世气度。大户人家的房子,是最能代表一个地方居住风格的。旧社会的农村,大都是土泥巴平房,能住得起木质结构的四合院和阁楼的,寥寥无几。而正是这样一幢奢华的房子,才有幸抵抗地震、人为破坏而留存至今。&nbsp;</p><p><br></p><p>河西走廊的历史和风俗,古民居最能体现。房舍的大小,位置的摆布,屋宇的样式和高低,无不体现一种尊卑礼节和民俗文化。在王什村古民居正房,我仿佛看到大块吃肉的月氏王,看到以头为饮器的单于王。我甚而看到了大隋帝国皇帝朝见27国使臣的威严。而在千百年前的河西,除了帐篷和窑洞,真有这样奢华的豪宅吗?因此我认定,自有住房开始,河西走廊的民居风格大抵如此,只有体量和规制相异,风格几乎未变。这些从帐篷走进阁楼、从草原走到耕地的先民,学着中原的建筑,融汇着河西的风土习俗,形成的这种建筑风格,已让从游牧到农耕定居的历史,成了永恒。</p><p><br></p><p>现在,王什村民居,已成为全县留存不多的古民居。这里彰显着民乐先民的智慧,张扬着王什村民的勤劳和朴实,也默默凭吊着那段如风一样萧瑟久远的历史。</p> <p>每年,王什村除唱秦腔外,还有正月烤火的习俗。正月十五元宵节,王什村民家家户户捐出家里积攒的煤块,集体堆放到村中心的广场,分东南西北四角燃起熊熊大火,三日三夜不灭。王什村烤火的习俗来自宋朝。大奸臣秦桧害死了岳飞,人们痛恨秦桧,所以便燃火焚烧秦桧,后来人们在燃火前扣头放炮烧冥纸,实际是在祭拜岳飞。村民对民族英雄岳飞极其崇敬,元宵夜晚,老人小孩围着火堆,听着大戏,家长里短,谈笑风生。还有人拿来糖果馍馍分给大家,在火堆上炖一壶清茶,敬献给老人饮用。据说,正月十五烤火后,可以帮助人们消灾避难,使老人身体健康长寿。民风很淳朴,寄托着王什村民家国一体的传统儒家思想,难能可贵。</p><p><br></p><p>李老书记说,王什村的戏台塌了,又进行了重建;朱老先生说,王什村演艺协会收取注册费,差点解散。但他们的新戏台终于修好了,演艺协会还在运行。他们的秦腔还在唱,协会的小乐队也在伴奏,多半都是老人在侍弄。他们忧郁的目光含满泪水,这是他们对王什村血脉渊源和未来前景的担忧。多么厚重的情感啊,多么沧桑的历史,就像王什村的秦腔,一腔热血,万般悲戚,千重无奈,如潮涌浪卷,淹没了整个大都麻河口。</p><p><br></p><p>看来,王什村真的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