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这回去最美乡村婺源,首先没有到那些有名的景点,下了高铁,上了县道,直奔甲路,这里有油纸伞,有从景德镇来的郑云云老师,有山荆的谷语客栈,我一头扎进了千年甲路村。</p><p class="ql-block"> 甲路村坐落于东距婺源县城40公里、西距景德镇市58公里处的六山南麓,这里群峰环抱,清流映带,幽谷相接,古道连天。唐广明元年(880年),歙县篁墩张彻于此地建村,至今1140年,村中有古驿道,旧时是上通徽州下通饶州的必经之地,“甲路”也因此而得名。今天的甲路,风光优美,人居和谐,经济发展,纸伞工艺等古老文化是甲路村的一大特色。 </p> <p class="ql-block"> 甲路纸伞源于宋代,成淳五年(公园1269年),南宋承相马延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且做出名气,成了江南传统名牌产品,早在康熙年间,甲路纸伞已列《婺源县志》。独特的交通使这项工艺得到极大发展,五里长街前店后坊,婉转相连蔚为壮观。传说,康熙年间,徽戏盛行,有一年,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正赶上露天戏台看戏,不巧天下起雨,前排人撑伞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性急的顽童就用石子击打,石子是击中了雨伞,却反弹出来,打破了旁边的一把雨伞。康熙觉得奇怪,即刻叫人打听,得知完好无损的伞是甲路产的,而被打破的是它地产的。从此,“甲路伞,甲天下”便传开了。一时间也随着徽商的足迹遍及长江流域,漂洋过海,成了名伞,更有民谣唱道:“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可见当年之盛。1936年在国际产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抗日战争时期产量最大,甲路一条制伞店铺多达36家,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产伞25.2万多把,畅销长江流域、全国各地及海外,其中外销达17.6万余把。1936年在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展出,同年被选入国际产品博览会,并获得金奖。婺源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戴根盛总经理介绍:2012年甲路纸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销量达60万把之多。2015年,甲路油纸伞代表中国元素参加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如今的婺源县甲路工艺伞有限公司,规模、工艺都不在其它伞厂后,在现有的老厂前、青山绿水间,一栋颇具规模的甲路伞艺园正在整修扩建中,即使庚子疫情年,伞厂的艺人们也没有停工,不断制作油纸伞及面向市场衍生的绸布伞,还研制开发了伞面加纱油纸伞,改变了过去油纸伞容易凿破的难题。</p> <p> 一把小小的甲路伞古朴、轻巧,看似简单,但要制作一把上好的甲路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要选好材料:竹子、皮纸、桐油…….关键是竹子,伞的骨架是用竹子削成的,竹子质地坚硬极富有弹性,不易折断;直接来源于大自然,淡雅环保,这正是甲路伞所采用竹制伞架的特色优点,缺点是易遭虫蛀、霉变,所以,手工削好的伞架必须进行严格的高温蒸煮、太阳暴晒及烘烤。接下来是锯槽、钻孔、锯串葫芦、装柄、装键、裱皮纸、糊伞边、绘伞花、修卷上油、穿花线、结顶等“七十二道半工序,搬进搬出不肖算。” 纸伞工艺繁复,十分讲究,一把油纸伞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完成,艺人们在伞面上还要精心创作书画。如今,纸伞是生活用品,更是工艺美术品,畅销九州,靓丽世界。在振兴乡村的春天里,甲路油纸伞正焕发无穷魅力。</p> <p> 伞的发明是在中国在春秋时期,与鲁班有关系,无论是其妻子心疼丈夫还是其妹妹同哥哥比赛发明了伞,“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为棍,张开如盖。”是有伞最初之时的样子。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出现了在纸上刷桐油用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抒情怀。唐朝造纸业发达,下雨天人人举油纸伞的情景随处可见,也是这一时期,油纸伞传播至日本、韩国、台湾、南洋等地。宋代广泛使用“绿油纸伞”。油纸伞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雨伞,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直到现在我们所用的雨伞也是由油纸伞得到灵感发展而来的。</p><p> 提到油纸伞,很多人会想到苏杭,好像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传统日用雨具,是一项传统、普遍的手工业。从前的油纸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现代工艺的冲击,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传统工艺的油纸伞,工艺讲究、繁杂,年轻人不愿从业,使得曾经风靡一世的油纸伞,到了消失的边沿。中国现有婺源甲路、安徽泾县、浙江杭州、四川泸州、湖南长沙、福建等地,还有日本美浓手工制作油纸伞。</p> <p> 古典纸伞以纸为载体一直传播着中国传统书画文化,可谓中国古典文化符号。同时,具有吉祥、圆满、浪漫、怀旧、辟邪等传统文化内涵。“伞下乾坤一片天,撑起人间无限情”,伞总是在雨中或烈日下呵护着我们,因此,送别人一把伞,表示愿意为对方遮风避雨,搭建一个温暖的港湾,与对方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伞面圆如月盘,寓意美满、团圆;伞骨为竹,竹报平安、节节高升。“纵使千根骨,终归一点心”,古代亲友之间以油纸伞相赠,表达同心同德、平安圆满。伞顶呈葫芦型,葫芦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吉祥物,“葫芦”谐音“护禄”、“福禄”,意喻祈求幸福。“油纸”与“有子”谐音,在我国很多地区习俗中,订婚时男子要送女子一把伞,结婚时新娘新郎要同撑一把伞,取吉祥之意。“油纸”又与“游子”谐音,古代油纸伞也称作“包袱伞”,意思是出门人的包袱中都有伞,寓意“保福伞”。当年毛主席去安源时,身无长物,随身只带了一把油纸伞。油纸伞挂在家中可镇宅驱邪,带在身边可保路途平安,桐油为驱邪之物,早期客家汉人常会在墙角和房梁悬挂油纸伞以驱邪镇宅。</p> <p class="ql-block">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戴望舒的《雨巷》诗描绘抒写了“古镇+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浪漫的景象,丁香一样的姑娘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向着撑着油纸伞的你走来,我们想象着这样一幅画面,江南水乡,撑着油纸伞的一双人在雨巷相遇,他们有一样的油纸伞,有一样的彷徨。至此,油纸伞、丁香、雨巷便成了烟雨江南的特定符号。《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红伞为媒,同伞共风雨,结下千古奇话。自古油纸伞下演绎了不少经典爱情故事。“一路徘徊,一路辗转,先过柳堤桥,后到衣锦房;一路桃花一路开,满是南国烟雨情,无情烟柳有情雨,油纸伞上绘江山。”苏忆安笔下,撑着油纸伞的南方姑娘,仿若那水墨画中淡然悠远的山中仙子。油纸伞也被赋予了复古、怀旧又神秘的特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p> <p> 油纸伞的寓意非常丰富,而且油纸伞越做越精美,也越来越受到东方女子的喜爱,近年兴起的旗袍秀,油纸伞是不可缺席的搭档配饰,有了油纸伞,雅致天成,风情万种,撑着油纸伞的,不一定是如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而是散发着书香的女人,从容典雅,超凡脱俗,凝聚了我国东方古典美。如今,油纸伞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愿这唯美又浪漫的伞,在中国的烟雨情愫中继续徜徉,继续诉说千年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注:一部分图片自拍和甲路伞艺园戴总提供,一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