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字:图片:陈淑玲</b></p> <p><b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的爱深沉,不在言多而在内质里。其实,我知道,即便是他不说,心里却依然会一直牵挂着我这个离家很远的孩子。记得每次要离开父母家,母亲对我的叮嘱总是多多,而父亲,他只会默默地站立在家门口院子的围栏前向我挥挥手说:“一路上要注意安全!”而当我走出二三十米远,当我回头,却依然会看见他在那目送着我,我知道,他会看着我的背影远去,直到看不到我了才会进屋。那一刻,我的鼻子会发酸,眼泪,会不由自主的流下。那一刻的情景,足以让我刻骨铭心,足以让我感受到父爱如水深,父爱如山高。</b></p><p><b style="font-size: 20px;"> ——题记</b></p> <p><br></p><p>我的老父亲出生于1937年9月18日,他是一名60年代初期毕业的大学生。父亲的老家在广东潮州的农村乡下,1962年父亲读完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湖南的铁路部门从事房屋建筑工作。</p><p><br></p><p>曾经听奶奶告诉我说:当年,父亲考上大学的时候,父亲是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个时候,父亲是奶奶的骄傲。因为,爷爷在父亲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是年轻守寡的奶奶独自一个人非常艰苦地将父亲抚养长大。</p><p><br></p><p>而父亲,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求学,四年里,即使寒暑假,也从来没有回过家乡,因为家境太贫寒了。没有回家的路费,四年的分别,他和奶奶天各一方,彼此只能在心里相互思念……那时,每每听到奶奶说起她和父亲的艰苦往事,奶奶都会眼眶红红,很是难过。</p><p><br></p><p>父亲说:那个时候,毕业分配到单位,虽然是大学生,却也是从单位的基层做起,在工作上,一步一个脚印,泥工、瓦工,这些建筑行业里最基本的工种,他都有做过一段不短的时间。</p><p><br></p><p>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各项工作的出色完成,父亲工作角色也从最初的泥工转变成为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其间,父亲在湖南长沙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奶奶一直在农村老家务农。直至1979年,父亲在湖南岳阳正式安居后才把奶奶从广东老家接到一起。印象特别深刻的记得,当我们和奶奶一起,一家老少围坐一桌吃饭时,父亲望着我们,开心地说:这才是一家人真正的在一起!</p> <p>在我的眼里,父亲是一个工作特别认真仔细的人。参加工作几十年里,工作就是与房屋建筑打交道,且经常出差。很多次,既便是父亲休息在家里,他还经常地绘制工程图纸。经他施工管理的建筑工程可以说有上百座,其中,以民用建筑为多,也有学校和医院的工程项目。对于工程质量上的要求和工程的验收工作,父亲在单位都是以严谨出名。</p><p><br></p><p>父亲,他也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记得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父亲在年近50岁的年纪还去报考监理工程师,听妈妈说,父亲除了白天要工作,很多个夜晚里,父亲都还在灯下专心致致的看着专业书。后来,父亲参加了监理工程师专业考试,各项成绩考试合格的拿到了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想说:父亲真的不容易!他真是一个让我为之敬佩的人!</p><p><br></p><p>在湖南工作多年以后,父亲后来做为技术型干部人才,从湖南调到了当时正在搞筹建的广东三茂铁路股份有限公司的房地产公司工作。在1997年60岁的年纪,父亲正式从单位退休。不过,退休后的父亲并没有闲着,他接受一家单位的聘用邀请,继续从事着房屋建筑工程的工作,主要工作是工程监理,而这一干就是十年。</p> <p>父亲在我眼里的形象是:既是孝子,又是慈父,还是一个合格的丈夫。他对奶奶说话轻言细语,照顾周到,他常常对我们说奶奶为他付出了太多,让我们也要对奶奶好,多照顾奶奶。而对于我们子女的教育也是严宽有度,在日常里,他绝对是一个好父亲。记得在我童年的时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亲利用很多次出差的机会,他都会给我们姐妹买上一些当地的特产小吃带回家给我们,比如上海城隍庙的五香豆,湖北监利的麻糖等等……</p><p><br></p><p>在感情上,父亲对于妈妈也很是关心爱护与体贴,记得83年父亲去深圳出差回家的时候,父亲还给妈妈买了几件款式新颖的衣服,其中有件格子风衣妈妈穿着很是好看。(我看着也很是喜欢,后来我长大些了,妈妈就把她的这件衣服给我穿了)</p><p><br></p><p>记得妈妈说过:父亲更是一位顾家的好男人!那时,父亲每月45元的工资,奶奶还没有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除了给广东老家的奶奶寄去一部分,自己留下要出差的小部分生活费外,大多就交给妈妈维持家用了。</p><p><br></p><p>在我青春的年纪,我能够看到,也能够深受影响和感受到一个家庭的温馨,最主要是来源于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和睦相处。夫妻之间少有争吵,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男主外,女主内,那么,这样的一个家庭就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庭,也是幸福的家庭。而我眼里的爸妈,他们,一直就是这样的。</p> <p>古语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曾想到,一直身体健康的父亲,在2008年在他71岁的年纪,在夏天的一个傍晚时分,他在家里休息时,人莫名的不舒服,后经送医院门诊,医生进行检查后判定是脑中风,需立即住院。</p><p><br></p><p>中风后的父亲,身体状况前后判若两人,从之前的健康状态突然之间变得整个人四肢无力,说话也是口齿不清,走路双腿无力,需人扶持,吃饭时拿筷子的手也在不断地颤抖,自己根本无法把饭菜夹到嘴里,还需要人拿勺子喂饭。从此,曾经健朗的父亲,生活基本上不能治理了,需人陪伴照顾左右。</p><p><br></p><p>遭遇如此突然变故,一向坚强的父亲极度痛苦,听照顾他的姐姐电话里说,父亲有时候会痛哭流涕,会含糊不清的自言自语……是啊,可以想象的得到,一向身体健康的父亲,那双曾经可以拿笔绘制房屋结构图的双手,那个在70岁的年纪,还可以踩着单车四处跑的父亲,而如今,却是吐词不清,手脚不听使唤,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了,想想,这该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p> <p>父亲从医院出院后,康复训练的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容易的,好在亲情的力量给予了父亲无限的动力,特别是在医院工作的姐姐在陪护方面更是悉心照顾,令人赞叹!很多次父亲就是在家人的搀扶之下,一次又一次地,步履蹒跚地练习着走路,刻苦的坚持着锻炼身体。</p><p><br></p><p>记得姐姐告诉我说,家门口那条不到50米的小路,每天的早晨或是黄昏,都会有母亲陪伴父亲锻炼的身影。我可以想象到,父亲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却又是那么的坚定执着。</p><p><br></p><p>少年夫妻老来伴。陪伴,就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这句话用在母亲和姐姐身上最是恰当不过!很多个日日夜夜,都是母亲在事无巨细的贴身照料着行动不便的父亲,而姐姐,在工作之余更是不辞劳苦,陪伴父亲做康复训练,帮助父亲拿药,陪伴散步……</p><p><br></p><p>天道酬勤,所有的付出,终将得到一定的回报!父亲在经过长达大半年的康复锻炼后,身体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生活不能够自理,到基本能够自理,到可以借助拐杖独自缓慢行走。虽然,从走路和吃饭上依旧可以看出中风的后遗症,但是,对于家人来说,能够这样步履蹒跚的走路,能够自己拿着饭勺吃饭,能够从不能自理,做到基本可以自理,这样的一种结果,对于父亲和我们一家人来说,已是莫大的慰藉!</p> <p><b style="font-size: 20px;">后记: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写成文。今天,是父亲83岁的生日,我和同事调休,从湖南回到了肇庆父母的家。家人团聚一起,共同举杯庆祝我亲爱的老父亲生日快乐!</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家人相聚,欢坐一桌,父母尚还安好,姐妹情谊深深,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拍摄下这些难忘的画面,让美好的时光定格在图片里,也写一段心情的文字,留存在我所喜欢的美篇里——记录生活,分享感动!</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b><b> 2020.9.18日写于肇庆 </b></p><p><b> 修改于 2020.9.20 夜</b></p> <p>作者:陈淑玲,笔名:舒宁。</p><p>广州局集团公司湖南铁路部门工作。作品多篇见于报刊杂志和多家微信公众号平台。一个喜欢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女人,一直相信生活不仅是柴米油盐,生活亦需要有诗和远方。现任《文艺作家》公众平台主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