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石碑凹村</p><p> 石碑凹村位于洛阳市常袋镇,村名显然是和某石碑相关,读音应为“wa同洼”,印象中洛阳市人都这么读。曾经把“贾平凹wa”读成“贾平ao”惹来老刘的嗤笑。</p><p> 自古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洛阳邙山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被视为风水宝地,历代名人、大官贵人葬于此的数不胜数。石碑凹村就是因为石守信家族葬于此而得名。</p><p> 石守信(928—984),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初期重要将领,开国功臣。</p><p>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后周大将,于陈桥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建立宋朝。石守信也是后周大将,给赵匡胤当副手,兵变之时在朝内(大梁,开封)做内应,打开城门放赵匡胤进城,居功至伟。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石守信交了兵权转而大肆敛财,后世记载对此有记载:“凡十七年不徙,专事聚敛,积财巨万”、 在西京(洛阳)建造崇德寺,招募民夫运输建筑材料,“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说的话好像不怎么好。</p><p> 不过想想也合理:宋太祖赵匡胤告诉他们:"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长远产业;同时多买些歌姬,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这算是奉旨敛财了,敛财敛的越疯狂赵匡胤越放心,各得所需。</p><p> 石守信公元977年充任西京留守,举家来到洛阳。公元984年石守信死,终年57岁,被安葬于“河南洛阳县平乐乡宣武村”。 也就是今天的孟津县常袋乡石碑凹村,北宋朝廷追封其为威武郡王,谥武烈。“宣武”就是北魏世宗宣武帝,其陵墓“景陵”就是洛阳古墓博物馆,距今天的石碑凹村不远。</p><p> 石守信的儿子石保兴、石保吉也是北宋大将,屡立战功。二人死后也埋在石碑凹村附近的家族墓里,家族墓久而久之“墓碑林立”,遂改名为“石碑凹村”。</p><p> 千年的历史,已成云烟,逐渐模糊在长河中,就连那坚硬的石碑也抵挡不住风雨的侵蚀,剥落的难以辨识。不管是曾经的权势滔天,还是富可敌国,都已经成为黄土下的一抔土,我辈更是一过客而已。</p> <p> 田地之中,政府建起房子将二碑遮挡,避免风吹日晒。东、西各一,除碑身两侧浮雕尚且清晰可辨外,碑身字迹已无法看清,加之距离太近,穷尽眼力也只有放弃。</p><p> 查资料得知:</p><p> 洛阳晚报(2011年6月24日星期五):石保兴墓神道碑碑文为行楷,碑首两侧刻两条盘龙,碑身两侧浮雕蔓草纹,底座置于八角形大石座上,引颈卷爪,腿部刻鱼鳞纹,尾部下垂,尾尖上勾。石保吉墓神道碑,碑首两侧也镌刻有两条盘龙,顶部正中刻一坐佛,佛像有背光,碑身两侧面浮雕蔓草纹,底座深埋地下,碑文为行书。</p> <p> 石保兴碑文(摘录):“公諱□□,字□□,其先□□□周之胄,盛于淇衛之邦,《春秋》所記,官族甚盛。孝謹之譽,既符于西京;偉麗之姿,實顯于晉室。積累深遠,蕃衍扶疎,今為大梁人也。惟烈考諱守信,……歷位守中書令、追冊為尚書令、衛王,累封秦王。而曾王父諱銳,累贈太保,兼侍中。曾祖妣王氏,追封趙國太夫人。王父□,累贈太師,兼中書令。祖妣王氏,追封魏國太夫人。皆由□□之貴□□□王之□□。母曰秦國太夫人魏氏,蘊積善慶,誕生畯良。……次曰懿孫,……五女……。”(楊億《石保興碑》)</p><p> 石保吉碑文(摘录):“公諱保吉,字祐之。本家於真定,後徙居浚儀,今為大梁人也。大王父諱銳,累贈太子□侍中,積善在躬,韜光□耀,終協其昌,□□□□大(下闕)流光慶鐘貽厥。勗清風以垂燕翼,樹陰德以大門閭。惟烈考鎮安軍節度使、守中書令、贈尚書令、追封秦王諱守信,……公即秦王之第二子,母曰秦國太夫人魏氏。……同氣三人:長曰保興,負雄武之稱,有(下闕)終于棣州防禦使。季曰保從,器宇恢宏,風韻灑落……終于東頭供奉官、閤門祇候。男十人:崇儀副使貽孫,禮賓副使孝孫,并驥騄奇材,珪璋令器。剸犀干鏌,俱瑩神鋒;構廈楩楠,終膺顯□。餘□□□亡。姪二人:崇儀副使慶孫,西頭供奉官(下闕)。女十有二人……。”(李宗諤《石保吉碑》)</p><p> 石家的话题就此打住,能坚持看完已经非常不简单了,我们不是做历史研究的,大致了解即可,碑文基本可以不看,留个资料而已。</p><p> 据石碑凹村人介绍,该村98%的村民都姓张,外姓极少。我们刚一进村,就被旁边的老屋吸引。然而老乡告诉我们,真正的老屋还在下面。</p><p> 沿路而下,第一座老房子映入眼帘,大家难掩兴奋鱼贯而进。院内长满荒草,似有人刚刚将中间地块的清理出通道。前厅已然垮塌。</p> <p> 房梁,有三块木器件有孔,应该是能够方便转动的木轴,猜测是门扇,不知道是否正确?</p> <p> 主梁上有毛笔写的字:于清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十八日上梁 宅主张(苍?)棠 子炎 ()西坤 孙祥顺 匠师()</p><p> 后面的就看不清楚了,光绪二字也是同行的告诉我的。手机拍摄还是不行,拉近的距离和稳定性都比不过单反,看来以后出来不能懒了。</p><p> 院子的最后面,在土墙上挖出三孔窑洞。</p> <p> 右数一、二窑洞,最里面正中也有一门,砖块并未贴紧土,打开灯光上看发现一孔动,不大,人肯定是钻不过去的,判断应该为换气孔。</p><p> 右数三孔大致相同,可换气孔处明显要大,足可以容人进入,判断可能是临时躲避之处,甚至挖成地道通往外界也有可能。当然,只是猜测,不过从寨子里有寨墙等防御措施,以及外套通道来看,当时该寨的人防范的意识极强。</p><p><br></p><p> 出门来右转,有几家老屋铁锁把门,通过门缝往里面看,几乎都是荒草遍地、梁倒墙塌。</p><p> 中部四家相连,外表看样式、规模一致。幸运的是,村里干部陪同政府来丈量老屋,准备修复开发。因此,大门敞开方便我们进去参观。</p><p> 果然,此四座宅子分属弟兄四人,房屋主体、墙体大体保存完好,比之前几家强了太多。不知道为何如此,按道理说同样的地理位置,同样的气候,同样的政治社会环境,老屋的衰破程度应该近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砸烂一切的力量是巨大的,而此四户明显的可以感受到,被波及损坏的程度稍轻。</p><p> 前厅、中厅、厢房、上房都尚存,窗户上的精美木雕件也基本完整,甚至能看到门两边的对联。</p> <p> 大门,门圈上有石雕花纹的装饰。中间似是荷花。老屋中多处有荷花图案,主人似乎是对荷花情有独钟。</p> <p>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p> <p> 从损坏的部分来看,整体应该是使用了榫卯结构,配以图案变化,部件应该是整体雕刻组装。</p> <p>转弯抹角</p> <p> 最左侧雕刻蝙蝠,寓意“福”;中间一鸟形,口衔枝形物;右侧似为松树,寓意“长青吗”?周围祥云围绕。</p> <p> 宅子最后面窑洞上的石匾额,前两字似是被人铲掉,依稀可认出“南极”二字。猜测为“星耀南极”。 “星”应该是老寿星的意思,该屋子又是坐北朝南,屋内大概应该是住了高龄老人了。上部依稀可见民国六年正月建,即1917年元月,距今已有百年了。</p> <p>郝同学、李同学、张同学等很认真的在听村干部讲解老宅子的历史。</p> <p>冀老师在研究古树,旁听村干部讲解。</p> <p> 这次参加活动的基本都在照片里了,左至右为:老臧、风铃、王老师、晴朗的天空、小慧、老郝,岳哥坐旁边石凳休息,老李这会儿不知道跑哪去寻幽探古了,照相的自然是我了。留照以为纪念!</p><p> 中国人很讲究风水,有山有水,聚气不跑风,是为聚财、旺人丁。石碑凹村古寨选的这个位置,从上面看是个谷地,四周黄土环绕,房屋布局如三爪金钩抓紧,聚财。被认为是风水宝地,从外面看,整个村子隐藏起来,不易被发现。</p><p> 战乱年代,人烟稀少,人们迁居一地而为村落,很大的原因大概就是避祸。因此,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生产所需外,防御就成了重中之重了。从外面不被轻易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有防御手段,所不同的就是防御强度的差异。冷兵器时代,这种防御手段还能起到一定作用,热兵器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村民们的防御如同冰雪融化,悄无影踪的消失。</p><p> 目前,石碑凹村正和卫坡村联手,准备打造一体化的旅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