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b> 岁月慢慢走,情谊深深留。</b></p><p><b> 常跟钢琴博士李文艾教授练习小提琴曲,那是十年前的事了。由于多种原因,小提、大提已荒废多年,在李教授的惋惜和劝勉下,笔者终于心血来潮,跃跃欲试。自个练了一周多,看来还没忘光,好像手指也有记忆。</b></p><p><b> 老来寻乐,旧梦重拾。瞧,近日笔者两次走进武夷学院,又同李教授悉心合练起来。</b></p><p><b> 昨天,在省城当官的杨成忠惦念师生旧谊,冒雨赶来拍摄,原汁原味地记录了本人与李教授的练琴实况,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永久纪念。</b></p> <p>▲ 李文艾教授</p> <p>▲棋棋也同往演练吉他</p> <p>▼ 练习《思乡曲》(视频片段)</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i> 长青思乡曲 不朽马思聪</i></b></p><p> 马思聪是笔者极为崇敬的音乐大师。 仰其人品和才华,敬其成就和贡献,缅怀文字油然而生。</p><p> 多年前,在一篇《乡愁》的散文里,笔者这样写道:“每每练习小提琴,就会情不自禁地拉奏起马思聪的《思乡曲》,它已成了本人演练小提琴的必奏曲目。尤其是仰赖武夷学院音乐教授李文艾博士的钢琴伴奏,在他那出神入化的十指轮回而滚落出一颗颗珍珠般的凝重玉音中,小提琴演绎的《思乡曲》就越发幽婉和深沉,仿佛不是在演奏,而是用长弓和琴弦在倾诉,在作一种无尽的回忆和思念…”</p><p> 去年,在《今日头条》里,有人把经典《思乡曲》改编为轻音乐,加进轻佻的音乐元素,刻意打造成一曲靡靡之音,供有闲人茶余的小憩消遣 。这完全是对严肃音乐的无视与亵渎,笔者愤而留言 : “这样改编《思乡曲》,实在不伦不类,有欠公允,大师马思聪在九泉之下也决不会答应。勿忘,此曲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唤醒民众抗日救亡立下了不世之功。”</p><p> 《思乡曲》创作于1937年。当年,日寇的铁蹄蹂躏了满蒙华北大地,东北三省的学生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流亡关内。此前,马思聪曾在绥远采风,从当地民歌中引发灵感,《思乡曲》于是应运而生。同为著名的抗战歌曲,马思聪创作的 《思乡曲》与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并驾齐驱,异曲同工。小提琴《思乡曲》深沉而激越,拨动了多少为抗日救亡而奋战的中华儿女的心弦,并且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爱国炎黄子孙的心灵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不朽经典。</p><p> 曾记否?《思乡曲》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期对台湾和海外侨胞广播的开始曲,人们也许忘却了播音内容,但过来人绝对不会淡忘那首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她不间断地激发爱国台胞和海外侨胞真挚的思乡情怀。</p><p> 曾记否?国民党前主席连战自2005年以来10次返回大陆访问祭祖,央视新闻频道和专题纪录片的背景音乐都是小提琴独奏曲《思乡曲》。当你聆听如泣如诉的幽婉乐章,既而跟进铿锵有力的双音强奏旋律时,如临浪涛拍岸,高潮叠起,人们能不热血沸腾,能不倍加渴望宝岛早日回归祖国的怀抱?这就是经典音乐无与伦比的社会效应与撼人魅力。</p><p> ……</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摘自笔者散文《长青思乡曲 不朽马思聪》</span></p> <p>▼ 练习《新疆之春》(视频)</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小提琴独奏《新疆之春》(封面截图)</span></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i>【编后语】</i></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感谢李教授精心指导!</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感谢杨行长全程拍摄!</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如果有遗憾的话,那就是匆匆的十天练习确实难以弥补长期的搁置停弓。有失必有得,视频直观告诉笔者,双音的嘈杂,虚声的偶现,盖因着弓位置处理欠妥所致;还有音准和运弓的轻重缓急……发现有利克服,勤练方可长进,娴熟才能生巧,诚哉斯言。</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本篇标题“练琴”,意在砥砺和自勉。</b></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谢谢大家浏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