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八佰》绝对是影院复工后的首部国产重磅。上映10天,豆瓣32.3万人给出7.7分,票房突破18亿。一波三折后终于上映,管虎并没有让大多数观众失望,票房成绩当然也没有让管虎失望。</p><p><br></p> <p><br></p><p> 作为一名观众,有点失望。“八百壮士”的事迹,本身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虽然是“国军”,但毛泽东都将八百壮士定性为“民族革命的典型”,号召广为宣传。同时,“四行仓库保卫战”也是一场非常光怪陆离的战斗,一场被当局扔出去当演员以求换取国际社会同情的表演战,一场地狱与天堂仅一河之隔的坚守战,古今战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作为电影题材,绝对的好故事。但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被平庸的叙事不幸击败了。 当然,《八佰》的场面绝对够大,制作也绝对是大手笔,布景、音乐、色彩、战斗场景、拍摄手法等等,都由顶级的技术组打造,作为一部商业爽片来看,还是很震撼的。毕竟那些太过艺术、太过专业的事情,一个小影迷咱也看不懂,咱也没法聊。至于《八佰》备受争议的有关政治的、历史的问题,更是咱也不敢问,也不敢说。 好故事的思想可以多元,但主题总得鲜,《八佰》到底要讲什么?顾名思义,肯定是要谱写八百壮士血战四行仓库、用生命抗击日寇的悲壮挽歌。可是两个多小时看下来,能记住的英勇大概也只有舍身炸钢板、楼顶护旗、冲桥撤离这几个大肆渲染的桥段。谢晋元、朱忠胜、山东兵这几个非常脸谱化的英雄人物,戏份反倒没有羊拐、老铁、端午、老算盘这几个并不光辉的形象多。那么你的主题是人性?是要讲英雄是怎么炼成的?电影用了大量篇幅刻画对岸的观众,从几天之中的前后对比试图反映出民众的觉醒,最后的落幕也定格于民众攥紧的拳头,那么你的主题又是觉醒?观众心中充满了不知所云的压抑感。</p><p><br></p> <p><br></p><p> 所以,讲一个故事,重点核心一定要放在某一个点上。你可以顺带探讨其他问题,但一定要回归这个点。好故事的支线可以复杂,但总得交代清楚吧? 电影采用群像的拍摄手法,没有谁是绝对的主角,导演很想把所有人都面面俱到。但是,贪多必有失,电影有很多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镜头和桥段。比如送电话那段。为什么这个电话如此重要,值得这么多人舍身拼命?仓库里的守军真的需要吗?没有交代。送过去能干什么?没有交代。总之很潦草,哪怕只是让那个招募死士老头说一句“我觉得这个电话很重要”也好啊。比如捐国旗那段。史料上,当年谢晋元在对岸民众询问守军需要什么时确实提过,“要一根旗杆和一面国旗。”可是这段在电影里并没有体现,电影里呈现的镜头是,童子军举着喇叭喊“仓库急需糖、盐、光饼和水,请各位同胞施以援手”,这时,赌场老板刘晓庆默默的拿出了一面国旗……。还有那个方记者。一开始是个给日本人卖情报的汉奸,后来却留在仓库里成了战地记者,成了八佰的一员。这个转变,难道仅仅因为英国人一句“好像这场战争与你没有关系”?对岸民众里从小汽车上众星捧月一般走下来的会长、卢小姐,后来干嘛了?八拐、山东兵、小湖北一行人跟日本人打起来了吗,最后死没死?姜武饰演的老铁最后跑到楼顶干嘛去了,坐到高射机枪后开火了吗……疑问,很多的疑问。就像看到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却长出了几只光秃秃的树枝,是不是很煞风景?当然,电影被剪了13分钟,你可以说因为剪刀的原因。总之,讲一个好故事,支线部分一定要完整。有一个理论叫“契科夫之枪”,意思是,如果你在第一章说墙上挂着一支来福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章,枪必须响;如果枪没有响,那它就不应该挂在那里。语言可以简单,但总得留下点经典吧? 一部电影台词很多,但能够被人传颂的,也只有几句。整部《八佰》下来,能够称为经典的台词,真是少之又少。关老爷讲的是兄弟情义,赵子龙不一样,他护着国呢”是最打动人心的一句台词,可恰恰是这句把我搞得特别懵。当时以为这是历史上已有的评价,可事后多方查找资料也没有找到出处。关羽固然向来被视作“义”的化身,被称作“三国三绝”中的“义绝”,但这个标签不代表关羽的全部,说到护国,关羽比赵云差?镇守荆州6年不算护国?要知道三国时代的荆州和现在的荆州可不是一个概念,三国时荆州很大,包括了今天湖北湖南两省大部分地区还有今河南部分地区,近乎蜀国三分之一。围襄阳、攻樊城、水淹七军,使曹操一度想迁都以避其锋锐不管护国?虽然大意失了荆州,但失败能掩盖其为蜀国独镇一方的功绩?难道只有赵云七进七出救出阿斗才算护国?电影想用赵子龙长坂坡孤军奋战来类比四行孤军的护国坚守,用意当然不错,可是整出这么一句反历史的台词,还特意放到预告片里,是忽悠观众没看过《三国》呢?还有那句遗书里的台词,“诸子长大成人,仍以当军人,为父报仇,为国尽忠为宜,……,让我子孙后代,再不受此耻辱。”嗯,这句不错,没有省略号的话。省略号里的内容是:终有一日,我们的旗帜终将飘扬在富士山头。</p><p><br></p> <p><br></p><p> 所以,讲故事,要努力留下一些经典的台词,或豪情满怀,或幽默风趣,或寓意深刻,或朗朗上口,最起码,不能犯低级错误。情节可以借鉴,但模仿痕迹不能太浓吧?或许是电影看多了吧。再好的电影,每每看到雷同的创作现象,都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电影可以借鉴吗?当然可以。很多大片中都有致敬经典的镜头,如《利刃出鞘》的导演直言不讳致敬阿加莎克里斯蒂,却也只是采用了莎婆的“乡间别墅派”创作风格;《疯狂动物城》大先生的造型向《教父》致敬;《死侍》中更是有很多向大片致敬(或吐槽)的镜头。但这些,都是一闪而过的小细节,对于本片的重头戏,都有自身的独到的创意。《八佰》中最令人动容的大概是2个场面:舍身炸钢板、楼顶护旗。看到舍身炸钢板这段,脑子里第一个跳出了《金陵十三钗》。十三钗开头的战斗场景,就出现了因为缺少打坦克的有效武器,战士们以战友的身体做掩护,使爆破手尽可能靠近敌坦克,而后拉发引爆集束手榴弹。是不是与《八佰》这段很多人绑上了炸药排着队跳下去炸钢板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说这是史实,四行仓库里现在还有陈树生舍身炸钢板的塑像。如果说史实,那也只有陈树生这一个。楼顶护旗这段,战争片里看的实在太多了。问题是,《八佰》里的这个旗,是不是有必要这么护?本身就是为了升旗提升士气、展示决心,旗升起来目的也就达到了。只有420个士兵,护旗重要还是几十个士兵的生命重要?更何况,旗子倒了,阵地就丢了吗?这场仗就输了吗?所以,创新是灵魂,要赋予故事独特的情节,让别人因此记住是这个故事、而不是那个故事!</p><p> 论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