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教育与美好生活》</p><p>一、作者简介</p><p> 伯特兰·罗素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西方思想家之一。他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30岁时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先后在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并到世界各国讲学。罗素曾与数学家怀特海合著《数学原理》一书,试图把整个数学归结为逻辑主义数学体系。在教育上,他著有《教育与美好生活》《教育与社会秩序》。1950年,罗素因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反对核战争,获诺贝尔文学奖。</p><p> 1921年,罗素与朵拉·布莱克结婚,同年儿子出生,1923年女儿出生,罗素对孩子钟爱有加。正是这个原因,他在这个时期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幼儿教育问题特别关注,并从新的角度对教育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他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教育子女的实践经验,对自己早年与教育有关的人生经验的反思,以及对现实中各种教育成败得失的思考加以整理,于1926年出版了《教育与美好生活》一书。</p><p> 《教育与美好生活》共分三编19章。全书从婴儿教育论述到大学教育,第一编“教育与美好生活”,全篇共2章,主要论述了作者对教育理想的观点,包括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教育目的。第二编“品性教育”,全篇共11章,以现代心理学的新发展为依据,集中讨论了6岁之前儿童的品性教育问题。第三编“智力教育”,全篇共6章,主要讨论了6岁以上儿童的知识教育问题。先讨论了智育的目标、课程、智育的各种可能性,又分别论述了“14岁以前的学校课程”“最后学年”“日间学校”“寄宿学校”以及“大学”等方面的内容。</p><p>二、读后感悟</p><p> 罗素在书中讲到了品性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德教育,他在书中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道德教育:第一,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也就是说从婴幼儿出生开始就应该进行良好品性的培养,婴幼儿的教育又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习惯为主。这与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全不同,以往我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教育的事情先放一边。第二,恐惧心理的预防和消除。罗素认为恐惧心理是婴幼儿性格发展当中一切弊病的根源,所以要在早期教育当中防止和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这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第三,要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罗素非常重视儿童在游戏当中出现的“幻想”,从发展儿童本能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该限制儿童的这种“幻想”,应该培养和发掘儿童的这种本能。第四,建设性的培养。罗素认为儿童的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是本能地特性,不论是破坏性的活动还是建设性的活动都能满足儿童权利意志和本能的需要。但是,我们都知道建设性的活动会比破坏性的活动更有挑战性,显得更为困难,所以通常而言建设性的活动能带来更多的满足感。第五,认清利己心和占有欲。罗素认为利己心和占有欲是教育过程当中经常碰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和回避,而应该积极认清楚他们的性质,以不违反儿童的本性的方法来对儿童加以适当的引导。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明白利己心和占有欲是儿童包括成人的自然本性,如果放任利己心和占有欲,它们就会有所膨胀,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到公正,当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学生也就会明白公正的重要性。第六,诚实品性的培养。罗素认为诚实是一种重要的品性,在书中罗素说道:“我所谓的诚实不仅是语言上的,而且是思想上的;老实说,两者之中后者在我看来更为重要。”不诚实的根源主要是在于恐惧心理,因为儿童害怕自己如实说来会遭受惩罚,而说谎可以掩盖真相从而避免惩罚。第七,爱心与同情心的培养。罗素认为爱心和同情心都是儿童的本能,教育要做的事情就是恰当地引导和培养。爱心不会因为强迫而产生,它是来自于人的内心深处的,当家人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孩子才能唤起对别人的爱。</p><p> 罗素对于道德教育的观点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在当下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时代。成绩固然重要,但是道德应该是比治理更重要的。当一个人有很高的智商却道德败坏的话,那确实是很危险。例如一些名校的投毒案,虽然这些学生在学业上很有成就,但是却因一点点小事就起了歹心,这就是品性上有缺陷,这样产生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切实做好德育工作,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阳光的成长。</p><p>三、最后小结</p><p> 教育能够带来美好生活,这两者的关系应该要我们去探寻和发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是应该有明确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带领我们的学生通过教育走向美好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