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神奇之国——约旦、以色列

方耀楣

<p> 韩翠珍 方耀楣</p><p> 提起中东地区,众人的第一反应是那里有伊拉克、叙利亚、伊朗、埃及等阿拉伯国家,也有以犹太教为纽带回归的以色列。半个多世纪以来,巴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阿以(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领土犬牙交错,冲突持续不断</p><p> 2014年11-12月,不时听闻中东地区发生战乱、恐怖袭击的信息,我们还是壮胆参加了国旅的《北非、中东文化之旅》首发团,去了摩洛哥、突尼斯、约旦、以色列四国,本美篇是实地行走约旦、以色列的揽圣之旅</p><p> 约旦、以色列名义上是紧挨着的两国,实际上,两国内还交叉渗透有另一个国家——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早在1988年11月就建国,但疆界一直未定,约旦60%是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宣称首都是耶路撒冷</p><p> 为方便大家在短时间内欣赏到更多的古迹遗址,从相互关联的景点获得整体印象,本美篇遂突破种族,宗教和政治的纠葛,将属于巴勒斯坦的古迹和景点一并予以介绍、分享</p> <p>  中东各国分布图</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约旦(Jordan)</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约旦哈希姆王国是中东地区一个神奇国家,面积虽小,自然资源缺乏,但教育和医疗水平居阿拉伯世界之冠,约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风景奇异,有世界新的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城佩特拉,有地球表面最低洼之地——死海,约旦更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发祥和竞相传播的地方,这里有摩西升天的尼泊山、耶稣受洗的约旦河,对伊斯兰教来说,这里还是连接麦家、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的吉祥之地</span></p> <p>  玫瑰古城——佩特拉</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佩特拉的“宝库”——巍峨壮观的卡兹涅宫,是纳巴特王国阿拉塔斯三世国王的陵墓</span></p> <p>  从首都安曼出发,驱车南行260公里,眼前徒然出现一片红褐色的山石。层峦叠嶂,巍峨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玫瑰般的色彩,这就是1995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沙漠古城佩特拉</p><p> 2000多年前,纳巴特人生息并建都于此。他们在徒峭岩壁上,雕凿了数以百计的石窟、宫殿陵墓、神庙剧场和雕像,千姿百态、争奇斗艳</p><p> 进入佩特拉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幽深的峡谷赛格小道,长1.5公里,弯弯曲曲,时宽时窄,最窄处约2米,人称“一线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鬼斧神工“一线天”:赛格小道</span></p> <p>  走出赛格小道,视野豁然开朗,正面是一座巍峨壮观的石雕宫殿——卡兹涅宫,它是纳巴特王国阿拉塔斯三世的陵墓。陵墓高43米,宽30米,整个陵墓完全是从徒峭的山石中开凿而成的,高耸的柱子和美丽的浮雕让人感觉进入了希腊和罗马时代。整个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出现粉色、红色、橘色、深红色,层次分明、形象生动,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更显富丽堂皇,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卡兹涅宫分上下两层,底层有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支撑着前殿,上层有6根半圆形的石柱依山壁凿出,在石柱中间,矗立着圣母、天使和带翅膀的武士雕像,造型奇特,栩栩如生</span></p> <p>  从卡兹涅到市中心叫外赛格,沿峡谷而行的石路两边,有各历史时期王族的宫殿、墓室,以及城墙、教堂、法院、贸易市场,构成了佩特拉叹为观止的石雕群</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载着游客的骆驼穿梭在佩特拉的土石路上,我们在各景点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左图为佩特拉最古老的石凿建筑群,下左图为早期纳巴特人在佩特拉建立的市中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右图为建于公元3世纪、具有拜占庭式建筑风格的女儿宫,下中图为约旦长者在“法院”门口为我们证婚,下右图为团友与阿拉伯游人合影</span></p> <p>  地球肚脐——死海</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拿着书报躺在水面悠闲地阅读,体验被水“托”起永不下沉的感觉,是死海广告的标配</span></p> <p>  死海原来与地中海相连,大约在2500万年前,由于大陆的漂移运动,地壳变迁,断层陷落而与地中海分离,而形成的一个内陆咸水湖。众所周知,世界上最高的地方是珠穆朗玛峰,被 称为“世界屋脊”;最低的地方就是死海,被称为“地球肚脐”</p><p> 死海位于约旦与以色列的内部交界处,是巴勒斯坦人的集聚地。死海有几个世界之最:</p><p> 一、死海水是世界上含量盐最高的水体,是一般海水的4倍多;二、死海水也是矿物质成分最丰富的水,它的医疗保健功效自古以来便为人所知;三、死海的空气是地球上最干燥、最纯净的,氧气浓度也是世界上最高的,比海面上含氧量高10%</p><p> 死海特有的自然景观和泥疗的特殊效果,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有幸到死海畅游一番,虽游技平平,却能悠然自得地躺在水面,仰望蓝天白云,浏览报纸,心旷神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用死海中的黑泥巴涂抹全身,是最风靡的死海泥美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用死海黑泥巴涂抹全身做美容的游人,下图为团友与做美容的游人在一起</span></p> <p>  耶稣洗礼——约旦河</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准备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下左图为约旦河东岸的哈拉尔谷地,下右图为河岸边石墙上写着《圣经》上关于耶稣洗礼的故事</span></p> <p>  如果说金字塔是埃及的代名词,那么约旦河,就是约旦的代名词了。相传这里就是耶稣当年接受洗礼的地方</p><p> 来此朝圣的基督徒熙熙攘攘,场面相当壮观,善男信女个个身着白色长袍,一排排地伫立岸边,跟随着牧师诵念经文,而后将身子整个浸泡在约旦河水里,神情专注、肃穆、虔诚,似乎经过约旦河的洗礼,身心受到了荡涤,脱胎换骨了一般</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基督徒接受洗礼的全过程,信徒们神情虔诚、颂念的经文在周边久久回荡,他们是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专程来接受洗礼的</span></p> <p>  罗马古城——杰拉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罗马广场全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杰拉什古城南大门进入,迎面就见罗马广场,深为此完美的罗马建筑所震撼</span></p> <p>  从安曼市驱车北行48公里,就到达杰拉什古城。古城遗迹大多是公元1-2世纪罗马时期的建筑和公元5-6世纪的拜占庭建筑。它是中东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罗马古城,是继意大利庞贝古城后最大规模罗马帝国的遗迹</p><p> 椭圆形的罗马广场雄伟壮观,围绕广场的是长达1000余米的两排石柱街,石柱用粉红色花岗岩打造,直径1米,高6米,气势恢宏。哈德良凯旋门是为纪念罗马皇帝哈德良巡视杰拉什而建,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成,造型精巧,壮观雄伟</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站在古老的凯旋门畔,仍能感受罗马建筑的精美和辉煌</span></p> <p>  白色之都——安曼</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世界上最大的旗杆——约旦大旗杆,下左图为安曼城区白色房屋层层叠叠,下中图为约旦靓女</span></p> <p>  在约旦白色之都安曼,无论身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一个大旗杆——约旦大旗杆直插云霄,高172米,旗宽30米,长60米,约旦国旗是王朝历史的见证,是光辉历程的象征</p><p> 安曼的城堡山丘,是公元三世纪建成的罗马广场,经历1700年的光阴,至今仍为音乐表演会的场所</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行走城堡山丘,并与景区安保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色列(Israel)</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耶路撒冷,萨赫拉清真寺和哭墙</span></p> <p class="ql-block">  以色列是一个十分独特、神奇的国度,是世界上唯一消亡近两千年又复国的国家,其建国翌日即引发了第一场中东战争,嗣后又爆发多次与阿拉伯国家、巴勒斯坦的战争。以色列实际控制的领土由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1.52万平方公里,扩张到2.5平方公里,人口775万,其中犹太人约占75.3%,阿拉伯人约占20%</p><p class="ql-block">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迁居巴勒斯坦地区,曾建立希伯来王国,后被罗马帝国征服,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1947年联大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4以色列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以色列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的枢纽地带,人类文明的火花迸发出灿烂的光芒,产生了三大宗教、诸多的神奇、瑰丽的艺术。而今,以色列处于世界科技的巅峰,在农业、医疗、电子、化工、航空、能源等领域都取得了国际一流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红海胜地——埃拉特国家公园</span></p> <p>  由约旦的边境阿卡巴进入埃拉特,过以色列海关的经历,是我们到世界各国旅行以来最难忘的</p><p> 曾记得,几次过美国海关的情景,尽管领队早已提交了团队名单,老美时不时还要问“来美国干什么”、“你的身份、为什么这个时候来?”……,加上世界各国入关人员多,一次入关往往花去三、四个小时</p><p> 入关以色列,旅客同样十分拥挤,前面的队伍很长且移动得很慢,打探后悉,以色列海关安检十分严格,明确规定:除常规安检要求外,旅客的每一个旅行箱必须打开细探,是翻箱倒柜地查!我们团30人,那天在海关足足待了2个多小时!有意思的是,也许是最后2位了,我们已做好了开箱的准备,一位以色列姑娘竟挥挥手让我们不开箱过去了,是因我们来自中国、对中国友好的缘故?</p><p> 更不一样的是,对旅客护照的入境盖章以色列海关有两种做法:你如近期可能去伊朗等阿拉伯国家,入境章就不盖在护照上了,而把一张盖过章的入境卡夹在你的护照里;近期不去,就在护照上盖入境章。原来,伊朗等国如果知道你近三年去过以色列,是不会让你入境的</p><p> 以色列海关为旅行者着想的人性化做法是否只针对中国旅客的,导游、领队也难以证实</p><p> 由约旦进入犹太人居住区埃拉特(以色列的南大门),蓝白两色的以色列国旗告诉我们,已进入以色列了,第一次见红海,只觉远处的海岸有点呈淡红色,碧蓝的海水与其它海没什么不同,红海的由来一直是个谜</p> <p>  圣城之城——伯利恒</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伯利恒,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驻地之一,游客进入要出示护照,周围有隔离墙</span></p> <p>  伯利恒,这块小小的土地,分别是大卫王和耶稣的故乡。《旧约圣经》记载,犹太大卫王就出生在伯利恒,《新约圣经》则说,耶稣诞生在该城的一个马厩里。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是耶稣的出生,有人甚至说,这里的宗教神圣性比耶路撒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犹太教的创始者大卫王雕塑及供坛</span></p> <p>  早在主前6000年,先知弥迦曾预言伯利恒必将出一位永恒之君。主前4年,年轻的玛利亚“圣灵感孕”遇上产期,在马槽中生下了耶稣基督。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和沧桑磨难,在耶稣的诞生地修建了圣诞教堂。教堂里最为神圣的“圣诞洞”便是耶稣的诞生处,入洞可以看到一个呈半圆形的大理石低矮壁龛,也称马厩教堂,地面上有一颗闪闪发亮的银星——“伯利恒之星”,银星上镶刻着拉丁文:“在这里圣母玛利亚诞生了耶稣”,教堂内,还有许多金丝镶边的彩画,描绘耶稣诞生的故事</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圣诞教堂——耶稣诞生教堂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圣诞洞•马厩教堂•“伯利恒之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伯利恒圣诞教堂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伯利恒宗教的神圣氛围比耶路撒冷还浓,对此,我们感同身受,然而,进入伯利恒我们明显感觉,教堂周围的建筑和本地路人与以色列管辖区有明显的不同:建筑大多陈旧、低矮,行人(不包括游客)大多衣衫褴褛,不知何故?</p> <p>  三教圣城——耶路撒冷</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橄榄山上拍耶路撒冷圣殿山的标配照片</span></p> <p>  耶路撒冷是世界上美得最深沉、苦得最厚重的城市。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会像耶路撒冷这样被投注了这么多的信仰和激情,这里是三大宗教的圣城:4000年前,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在这里用亲生儿子献祭上帝;3000年前,大卫王将摩西的十诫石碑带到这里供奉;2000年前,耶稣在这里被钉上了十字架;1400年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从这里登九重天,接受上帝教诲</p><p> 所以,这里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共尊的圣城,全世界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把这里当圣地。山上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朝拜者众多,一队接一队,一拨又一拨,远胜赶大集,但中国游客不多,赴以色列旅游或许刚刚开始</p><p> 在地导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橄榄山,环视耶路撒冷,圣城美景尽收眼底,圣殿山“风景这边独好”:两座著名的清真寺巍峨肃穆、金碧辉煌,是耶路撒冷的名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留影于耶路撒冷橄榄山——旅行以色列的名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架势像不像虔诚的伊斯兰信徒</span></p> <p class="ql-block">  耶路撒冷老城内外,有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就是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当局规定,青年男女满18岁,人人都应服兵役,而后再上大学、工作,但以色列的阿拉伯人,是不容许服兵役的</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上图为与城门畔的士兵合影,左下图为在城边小憩的以色列男士兵,右图为巡逻中的以色列女士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上图优雅的以色列女士,是位媒体记者,左下图为等待进城的以色列儿童,右图为耶路撒冷老城最繁华的雅法门</span></p> <p>  圣殿山这个面积仅有0.1平方公里的地方,是天启三教久负盛名的圣地,也是巴以问题的最核心所在</p><p> 当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耶路撒冷后,在圣殿山穆罕默德登霄处盖了两座宏伟的清真寺,一座叫作萨赫拉清真寺(阿拉伯语“萨赫拉”意为岩石),金色大穹下覆盖着穆罕默德踩着登天的那块巨石;另一座叫作阿克萨清真寺(阿拉伯语“阿克萨”意为遥远),因为穆罕默德从遥远的麦加夜行到此登霄,此寺银色圆顶,是伊斯兰三大圣寺之一</p><p> 这个地方过于敏感,连以色列政府都不愿意插手,还是由约旦王室在负责管理,禁止外来人员进入朝拜,且耶路撒冷老城内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特别多</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图为阿克萨清真寺,右图为萨赫拉清真寺</span></p> <p>  橄榄山,曾因遍植橄榄树、有些橄榄树树龄长达千年以上而出名,如今因留下的圣迹俯拾皆是而更著名。耶稣在耶路撒冷讲道被捕处死后,就是在橄榄山升天的</p><p> 为纪念耶稣升天,人们在橄榄山建起来多座升天教堂,有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母亲德洛娃而建的马利亚教堂,有希腊东正教纪念玛利亚建的圣母升天教堂,有俄罗斯的东正教堂</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摩大拉的马利亚教堂,下图为圣母升天教堂</span></p> <p>  橄榄山脚下有一座名叫“客西马尼”的庄园,是耶稣被出卖被捕之处。传说耶稣用完了“最后的晚餐”后,便来到客西马尼园祈祷,犹大带着祭司长等人前来抓捕了耶稣</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客西马尼园正门,门上的马赛克画名为《痛苦中的耶稣》</span></p> <p>  据犹太传说,救世主来临后,埋葬在这里的死者将最先复活,因此,犹太人将橄榄山作为自己百年之后的长眠之地</p><p> 如今,橄榄山上约有7万多座坆茔,以色列前总理梅纳汉•贝京也安葬于此,橄榄山的坆茔几乎一样大小整齐排列着,总理、神父、教主、财主与普通犹太人一个样,墓地都是方方正正的一块</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橄榄山上看到的坆茔群</span></p> <p>  耶路撒冷最著名的恐怕就是哭墙了,历史的战火摧毁了圣诞山下犹太人的圣殿,只留下这一段50多米的西墙,历来,犹太人来西墙祈祷、哭泣,就称西墙为哭墙。哭墙的石缝里,塞着很多纸条。在罗马人统治时期,亡国的犹太人设发买通罗马士兵也要进入西墙,把给上帝的愿望写在纸上,塞进墙缝</p><p> 进到哭墙之下,人们按男女分成两边,在哭墙面前祷告。我们进去时被要求戴上犹太的白色小帽,因为犹太教认为哭墙的上方就是上帝,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不敬的</p><p> 这里很多人穿着犹太传统的服饰,一身黑袍,头戴黑色圆边礼帽,留着胡子,两鬓不剪,编成卷曲的小辫子</p><p> 瞥见一些虔诚的教徒,一边念经,一边激动地摇头,声音念得愈大的,摇头也愈频繁,有人念着念着便念不下去了,哭了出来,然后把额头贴在哭墙上,双手护墙,身体微微颤抖</p><p> 我站在祈祷者中,默默不敢出声,生怕打扰了他们,小心地塞进纸条,心里默念着我的祝愿</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朝拜哭墙后留影</span></p> <p>  来到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教徒,一定会参加一次“走苦路”的仪式。苦路也称为受难之路,耶稣从被带走、背上十字架、处死升天,一共有14站,是基督教徒心中最神圣的仪式</p><p> 那天,我们一到苦路就见有好几拨信徒随着牧师念经前行,就跟着1队边听边走边看。每到一站,牧师就用几种语言念出圣经上的记录,然后所有人齐唱赞歌,再顺着苦路走下去,几乎每一站都有一座小教堂</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图为5站的教堂,右上图、中图、下图为5、6、7(V,VI,VII)站的标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第8站没有教堂,但有一耶稣按过的手印</span></p> <p>  苦路的核心是圣墓堂。基督教里有很多派别,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各种新教等,大家的圣地是一样的,各个教派在圣墓堂里明争暗斗争夺地盘,每年复活节,各教派都要在这里举行祭奠,经常会引起争扎,甚至因基督教圣地的归属问题引起战争</p><p> 圣墓堂里有两个非常华丽的祭坛,据说,耶稣在这里被处死和升天</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圣墓堂,下左图为祭坛一,耶稣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下右图为祭坛二,耶稣在这里升天</span></p> <p>  犹太之城——特拉维夫</p> <p>  特拉维夫位于地中海东岸,是第一座犹太人建立的现代城市,是具有以色列风格、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城市。绝大多数与以色列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将其大使馆设在这里</p><p> 特拉维夫也是以色列的文化、教育、科技、交通、旅游、传媒和时尚中心。它是一个世俗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p> <p>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特拉维夫,上图为Dengoff大街上的科技大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图为拉宾(以色列前总理)广场,左下中图为拉宾雕像,右上图为以色列国徽七柱烛台</span></p> <p>  特拉维夫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城市,与欧美典型的现代化城市相比,其不足也是明显的</p><p> 城市建筑以岩石楼为主,少有教堂那样精雕细琢的楼群,电网线缆还在空中穿梭,更令人不解的是,市内所有道路边没有人行道,两边步行者感觉冷不防会被汽车撞上,这样的隐患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城市建设水平与欧美国家的典型城市乃至我国的中型典型城市的建设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就是真实的特拉维夫</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旅游团队在象征以色列的国徽前留影。七柱烛台来自圣经,烛台两旁的橄榄枝象征和平</span></p> <p>  雅法,是以色列艺术家聚居的古老小城,1950年,特拉维夫将雅法老城兼并,取名“特拉维夫—雅法”,遂成为一座复合之城</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左图为与“拿破仑”(雕像上写的是希伯来语)合影,上右图为与河边画家合影,下左图为艺术小店,下中图为挂在墙上的艺术画,下右图为在艺术喷泉畔</span></p> <p>  凯撒利亚——古迹遗址</p> <p>  这是公元前37-4年在位的希律王的古城和十字军的城堡。这里有古罗马时期的赛马场、大剧院、输水渠和犹太王行宫的遗迹,是古犹太王献给罗马皇帝的礼物,漫步期间,感受地中海畔的文化遗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下中图为高架引水渠道遗迹,下左图为古罗马賽马场遗迹,下右图为古罗马剧场遗迹</span></p> <p>  中东战痕——戈兰高地</p><p> 戈兰高地,曾经的中东战争最炙热的战场,虽然枪炮声、战斗的撕杀声已经远去,但战时以色列军的据点还在,维和部队的士兵还在</p><p> 庞大的掩体、交通壕、炮塔就在眼前,闪亮的子弹壳随地可见,展眼就看得见叙利亚,废军火做的艺术品诉说着战争的沧桑,旅人们在和平宁静的氛围中寻觅、体验着夕日的战争气息</p><p> 导游说,我们是进入戈兰高地的第一批中国旅客,真是荣幸</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站在高地上,背后就是叙利亚</span></p> <p class="ql-block">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刚走进戈兰高地,竟闻到了浓浓的咖啡香味,原来,就在这十分苍凉的昔日战地,铁丝网、岩石块边有一个造型独特的咖啡馆,馆内以色列姑娘喜迎游客,火炉上的咖啡壶在噗噗作响,全屋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醇香</p><p class="ql-block"> 戈兰高地还驻有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维和士兵十分友好,成了和游人合影的模特</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与维和部队士兵合影,下左图为维和部队专用汽车</span></p> <p>  驴行屐迹——与汝分享</p> <p class="ql-block">  一是神奇两国,值得一探。无论如何,约旦、以色列有许多世界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看点:欧、亚、非不同人种相处一隅,不同风格、不同年代的各式建筑,信徒占世界人口过半的三大宗教的诸多遗迹,世界最低洼之地——死海,最能代表民族、宗教历史与沧桑的城市——耶路撒冷等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旅行就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只有在旅行中寻找并感受到了你自信的“神奇”,才能使你切身领会“神奇国家”的意义,这意义确切地说是你赋予的,绝对不会千人一面</p><p class="ql-block"> 二是犹太民族神一样地存在。三四千年前,犹太人还是个小部落,他们遭受各种劫难,被奴役、流浪,历尽风雨而弥强、弥坚,始终坚忍顽强地永葆自己的民族特质,创立一神论,挺过了沧桑岁月,引出了三大天启宗教…… 到了今天,仅占世界人口总数0.18%的犹太人不仅重新复国,还囊括了22%的诺贝尔奖,而当年盛极一时灭掉过犹太国的巴比伦王国,现在成了世界上落后和混乱的国家——伊拉克</p><p class="ql-block"> 犹太人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行业的顶尖大咖: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波尔、弗洛伊德、海涅、洛克菲勒、索罗斯、巴菲特、基辛格……</p><p class="ql-block"> 神奇的蕞尔小国,神奇的犹太民族,以色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与神(天使)角力者”,去了以色列,我信了</p><p class="ql-block"> 三是宗教的力量在哪里。面对约旦河畔虔诚、肃穆地接受洗礼的基督徒,跪在圣诞洞边用舌头亲舔“伯利恒之星”潸然泪下的基督女信徒,护着哭墙摇头哭泣、微微颤抖的犹太教徒,我心中不禁暗暗发问:为什么宗教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周游世界,无数的教堂、修道院、清真寺、圣地圣城,听到的看到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故事,似乎都在诉说同一个主题:宗教信仰、宗教力量</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来耶路撒冷后,人生观从此改变。导游介绍说,耶路撒冷教堂里的僧侣很多都是在西方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白领,来这里旅游,感受到耶稣为人类奉献牺牲的伟大意义,就不想走了。他们认为,这里的物质生活也许不怎么样,但他们的心灵特别充实,每天都感到很幸福</p><p class="ql-block"> 宗教能带来幸福吗?答案或许因人而异。在耶路撒冷、约旦河畔的现实面前,在众多的三教信徒面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相信一点:或许幸福和神明差不多,都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p><p class="ql-block"> 耶路撒冷的意思是“和平之城”,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期盼着,古老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能够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宗教信仰,从战争与和平两律背反的怪圈中走出来,给耶路撒冷和中东带来真正的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