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河洛之二——话说节孝牌坊

一石一菩提

<p>话说节孝牌坊</p> <p>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牌坊文化是其一。牌坊,是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p><p> 节孝牌坊是牌坊中的一种,用以旌(jing)表贞妇、烈女,二者是有区别的:贞妇一般指已婚,烈女则为订婚未嫁。河洛大地上,“文革”之前,还存有上千座贞节牌坊,其中洛宁有40多座,偃师、巩县(巩义市)也各有几十座。但到如今,偃师仅余缑氏张氏节孝牌坊、顾县耿现略妻节孝牌坊(未查到)两座,巩义仅余孟氏、康氏、王氏、郑氏、魏氏五座节孝牌坊,洛宁仅剩牌坊残件。</p> <p>康氏节孝牌坊</p> <p>石雕:二十四孝、二龙戏珠、冰清玉洁、八仙图</p> <p>  节孝牌坊一般为四柱三间,横梁上有额匾,中间上部有“圣旨”石刻。以牌坊主人姓氏为名,如“张氏节孝牌坊”、“ 孟氏节孝牌坊”等。立柱上刻有楹联,前有石墩,石墩上有抱鼓石、石兽、人物,保持牌坊的稳定性;横梁上有石刻二龙戏珠、花卉、瑞兽等石刻;背有铭文雕刻主人事迹。</p> <p>孟氏节孝牌坊</p> <p>浮雕和浅雕</p> <p> 节孝牌坊自成一格,集雕刻、匾联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具有瑰丽的艺术魅力、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把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的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体现的淋漓尽致,具有很高的欣赏和借鉴价值。</p> <p>魏氏节孝牌坊</p> <p>圣旨匾额</p> <p>精美石雕</p> <p>  对妇女贞洁的表彰,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p><p> 秦始皇母赵姬和嫪毐[lào ǎi]私通,被始皇幽禁,将嫪毐车裂,其子“扑杀”,就是摔死。由此,可见始皇对不贞深恶痛绝。</p><p> 巴(巴郡,今重庆市和四川省部分区域)寡妇清(名字叫清)丧夫后守节从一而终,专心经营家族企业。秦始皇表彰其守贞之节,封其为贞妇,下令在其葬地筑"女怀清台",以昭天下。女怀清台大致在今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寨。两个事件对比,对始皇帝是个刺激,对国家稳定也不利,所以表彰巴寡妇清来扭转“先秦女子性乱之风”。</p> <p>郑氏节孝牌坊</p> <p>人物石雕</p><p> 唐、宋虽然对女性私生活相对比较宽容,但应该说政府还是提倡女子守贞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端正三观。不管何时何代,政府不会纵容乱性,不但与儒家所讲的“礼”不合,也是不利于统治和稳定的。</p><p> 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从理论上、制度上都竖起来了女子守贞节的道德规范,发展到明、清到了极致,甚至变态。但不得不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在当时都有其历史合理性,对当时的社会起到过积极作用,我们不能简单的抡起批判的大棒。</p> <p>王氏节孝牌坊</p> <p>石雕较为完好</p> <p>  明朝建立之初,北方蒙古人虽然退走但战争没有结束,各地也亟待平定。有战争就会有死亡,有死亡就会有寡妇。战士这边战死,那边女人就改嫁,孩子无人照看流离失所,不利于军心的稳定。洪武元年,朱元璋颁命鼓励妇女守节,并予突出者给予重奖:朝廷对其旌表、立牌坊,这是荣誉上的奖励;发给钱财、免家庭的差役赋税,这是经济上的奖励。别小看这些奖励,对此几乎没有人能够抵御,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至高无上的荣誉,让其本人和家族都与有荣焉,恐怕还有其他表面看不见的好处;对夫家、娘家免差役赋税,给所有人带来的,就是直接能看得见的好处了;对地方官员来说,这实实在在的政绩;对文人墨客来说,增添了无数的吟诗作画的素材,无病呻吟的资本。牺牲她一人,幸福几大家,大家何乐而不为呢?这是利诱!</p> <p>张氏节孝牌坊</p> <p>石雕相当精美</p> <p>  从来,榜样的力量都是无穷的。不可否认,朝廷利用女书,帮女人们把头脑洗的很彻底。当一个社会、一个群体把人人争当先进的想法,贯彻的非常彻底,那么就会形成一种信仰。信仰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这时的生命也不是生命了,只是实现信仰的工具而已。</p><p> 这和传销相似。一群人关在屋子里,天天拿着笔记着、学着,时不时的集体喊着统一的口号。天长日久,脑子里只记得领喊的人告诉他的这件事,只有这件事是对的,再装不下任何其他的事物。这就是洗脑,老祖宗早就发明过了。说到此,你脑子里再补补这样的情景:一群女人聚在一起,天天在学《女训》、《女诫》、《列女传》等等书籍,时时的再来点心得体会,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生发出一大批贞妇、烈女,完全不在意料之外了。</p><p> 贞妇烈女是受害者,也会沦为帮凶。在极端状况下,人性的恶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据传,某男掳走几女到地窖,成为性奴。开始几女并不甘心欲伺机反抗,男一饥饿威胁:不听话的不给饭吃。几天下来,逐渐都饿老实了,争相献媚并且开始明争暗斗。其中一女不服,被揭发并被众女协助某男杀死,埋于地窖中。至此,等级关系确立,竟然相安无事至事发。是不是很相似?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秩序的建立,是非常残忍、血腥的;但一旦建立,是有助于群体稳定的,包括一个国家。</p><p> 我们常说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些规范都是为了建立秩序、便于统治。这些道德规范,在古代让统治者的统治顺利的延续了几千年,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看,是先进的、符合社会主流的。我们仔细分析会发现,三纲强调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服从,丝毫的抗拒都是不被允许的。更别说背叛,那是要受到及其严厉的惩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君臣和夫妻是相同的。</p><p> 臣子入朝为官,相当于嫁给朝廷,一切都是属于朝廷的,决不能背叛,只可以殉节,实质上也是妻妾的身份。然而,历史上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群臣蜂拥迎接闯王,去的时候连朝服都换好了,这是一次改嫁;闯王失败清军入北京,群臣又转而投降清军,这是第二次改嫁。通常都是用圣人的标准去要求别人,用婊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挺着白白的大屁股迎上去,毫无气节可言。</p><p> 女子嫁为人妻,自然一切都是丈夫的,包括身体和灵魂,就是死了也是丈夫家的鬼。身体不允许他人碰,连做鬼都没的选择,是何等的霸道。从这个角度理解,改嫁或者私通,无疑是对丈夫的背叛,而背叛的后果是无比严重的:沉塘、浸猪笼、吊死、毒死、杖毙(就是用木棍活活打死)等等,手段残忍。稍微柔和一点的逐出家门,但这也不一定好过:家族甚至娘家会“共绝之”,家里财产包括嫁妆都会被一扫而空,失去生存的基础,大概率也是无比凄惨的死去。</p><p> 喜欢看《动物世界》,野兽通常比人更单纯一些。一个狮王带着一群母狮除了寻觅食物就是交配。外来的挑衅者,要么打败狮王将其赶走,霸占母狮的交配权;要么被狮王打败甚至杀死,继续支配着整个狮群。不管什么结果,母狮从不参与争斗,新狮王也不会杀死母狮。当然,为了保证血统的纯正,新狮王会杀死母狮的幼狮。</p><p> 人类之所以区别与野兽,是因为有了情感、有了欲望。野兽需要在发情期才能交配,而人类却随时可以。程朱理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特别是女人不能有欲,有欲就是有罪。但这是人的天性,不管是女人还是男人。压制欲望只针对女人,对男人却无比的宽容:可以三妻四妾,可以嫖娼宿妓。如此,类似狮群:母狮如果勾引其他雄狮必会被咬死。</p><p> 女性曾经站在母系社会的顶峰,但自从进入父系社会,地位就每况日下,直至明、清,也许是到达最低点,此时的女人完完全全成为男权社会的附庸品。一个死了男人的女人,不死也和死了差不多,因此,选择自杀殉夫的不再少数。其实,这种行为不难理解,一方面是被洗脑后的信仰狂热,一方面是失去希望后的人,实在是给自己找不出活下去的理由。死了,反而是种解脱。</p><p> 地球上曾经的几大文明,中国是绵延时间最长的,我们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思想,深刻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影响着世界。不能割裂历史,简单粗暴地用现在的眼光和标准去否定历史,某些东西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只是不适合如今的社会发展。历史,有自我纠偏的功能,但有时候会矫枉过正。曾经的贞节观,压榨了女性几百上千年,现如今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滥交就是好的。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还是要给自己留下一份纯真、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