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逛北京 : 司马台长城

马德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北京120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司马台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曾评价“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处风景之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十三年前的2007年05月06日,和老朋友宋先生驱车来到司马台长城,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概爬长城,当了一回“好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雄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北京120公里,属燕山山脉,司马台长城依险峻山势而筑,并以险、密、齐、巧、全五大特点著称于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而司马台长城又堪称中国长城之最”。——罗哲文(1924~2012,曾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论名气,八达岭长城作为接待外宾的首要选择似乎被更多人熟知,论风景,居庸关长城位列“燕京八景”之一,司马台长城凭什么被称为“中国长城之最”呢?随着攀登司马台长城,答案逐步揭晓……</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3年),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属明代“九镇”中蓟镇古北路所辖。明万历年间,又经蓟镇总兵戚继光和总督谭纶率兵进行了重点整修,极大地完善了防御体系。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易守难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以鸳鸯湖水库为界,以东的部分长城为东段长城,以西的部分为西段长城,徒步登上司马台长城东段第一个敌楼东一楼,在山下望司马台长城,只见它背倚蓝天,横亘东西,野云悠悠,极高极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区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120公里,全长5.4公里,敌楼35座,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其山势犹如人的手指并拢,呈双向阶梯状。若从西面登上长城,侧向看去,唯有一峰在上,仿佛只要奋力爬上,便可居高临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旦登上第一个峰顶的敌楼,转身东望,却又有一峰逼面。当登上第二个山头的敌楼,仰头东望,还有更高一峰在上;而低头下望,只见第一个山头上的敌楼全被掩住,真个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上第四个敌楼,眼下开阔起来,远处的村庄冒着温馨的炊烟,显得恬静、悠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大,虎踞龙盘,气势非凡。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形态各异。城墙和敌楼建筑式样繁多,保存比较完好,真实的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具有很高的军事、建筑、艺术等多方面的科考价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雨雪洗礼,至今仍然较好的保存着明长城原貌,大量的文字砖群,技艺精湛的浮雕,完美的建筑工艺和长城磅礴飞舞的身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之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奇是指司马台长城山势险陡,四周风景一经结合,无不展现雄奇壮丽。长城脚下有鸳鸯湖,湖的西侧,有一眼温泉,严冬季节泉水周围也长满青草,犹如春天。泉水温度常年在37℃,只见热气腾腾,群鱼漫游。湖的东侧,山泉却冰凉彻骨。因湖水由冷泉与温泉交汇而成,所以当地人称此湖为鸳鸯湖,湖水碧波荡漾,云蒸雾泽,构成湖光山色的奇丽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之险</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险是指司马台长城墙体沿着刀削斧劈般窄峭的山脊之上修建而成,横亘东西,5.4公里之内,密布35座敌楼,座座刹那矗立,势不可当,雄健无比。特别是在陡立的长城东段第十四座敌楼(猫眼楼)和第十五座敌楼(仙女楼)之间,此间耸起一架“天梯”,天梯为单面墙体、坡陡、墙窄,呈直梯状沿山脊跃升,倾斜度为85度,俯首下望,令人目眩。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第十五敌楼(仙女楼)和第十六敌楼(望京楼)之间的“天桥”更是险中套险,长100米,宽约3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绝壁,1985年,此景观被命名为“万里长城绝险处”。听闻此景,令人胆寒,险峻之处,不言而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之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全是指司马台长城上的建筑结构在万里长城中独特全面,敌楼有单眼楼、双眼楼、三眼楼、四眼楼和五眼楼;有单层楼、上下相通的双层楼和三层楼。它们均为空心敌楼,大小不一,形态组合各异,是按照驻军的官衔等级、驻防人数以及地势险要程度分别来制造的。从内部结构来看,有砖结构、砖木结构、砖石结构,有单室、双室、多室之分;房间布局有“四”字形、“日”字形、“井”字形、“川”字形,楼顶变化多端,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复斗顶;门窗也新颖别致,有边门和中间门、有砖券和石券,在西段长城第十四座敌楼(麒麟楼)上还有麒麟壁,可谓是独特全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之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密是指敌楼和敌楼之间的距离非常紧密。从外观上来看,司马台长城的敌楼与敌楼之间相距最近是几十米,最远不过300米,平均间距仅140米,若按当年明代修筑长城的规定,每500米修一座城楼的话,可见此长城是一处例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之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巧主要体现为进可攻、退可守、步步为营的障墙。而司马台长城“天梯”上的障墙可谓登峰造极,在近90度的垂直落差内,从最顶上的障墙箭孔射箭,一直能穿过所有障墙的箭孔,到达最下面的障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万里长城,距今已有2000年历史,曾经历过百万雄兵,也曾经历过风吹日晒,如今已有许多并不完整,1933年,司马台长城也遭到过炮火轰击。长城的修缮一直是大众所争议的焦点,不注意维护原址原貌、没有保护艺术环境等都是在之前修缮长城时出现的问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7年5月1日,司马台长城修缮工程开工,以采用适用技术手段为主排除长城现存隐患,必要时对残余部分进行加构,所有补砌都被严格限制在小范围之内,确保对司马台长城进行“最小干预”。1988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司马台长城修缮现场进行考察,书面报告中留下“重建似乎得到限制,结果看来相当满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代习惯把长城称为边墙,或是塞垣,相应把修筑长城的工程称之为修边。相较于其他段长城,司马台段长城以险、密、奇、巧、全五大特色著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整段长城,完美和谐,气势磅礴,处处显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伟和壮丽。再看看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奔涌而起,叠起无数的奇幻;看着辽阔的华北平原无边无际,一直铺向目不所及的天边,在这博大奇异的景色中,令人不由浮想联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有敌楼35座。整段长城的构思精巧、设计奇特、构思新颖、形态各异,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了一段“奇妙的长城”。这里长城的墙体,既有人所常见的“城墙类型”,也有适应悬崖峭壁的山势而建的“单边墙类型”;既有随缓坡而舒展的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阶梯叠进的“天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明朝弘治年间在北部边境沿长城防线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史称“九边重镇”是明朝同蒙古残余势力防御作战的重要战线。密云属蓟镇辖区,该区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灰岭口,全长1200多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蓟镇长城段当时受着游牧民族的严重威胁,鞑靼、瓦剌、女真等游牧民族时常入关,向北京城外侵袭,甚至常常直入昌平、通县等地抢夺财物,骚扰百姓,直逼北京城,所以蓟镇长城具有至关重要的防御作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密云段长城全长425里,明蓟镇建立了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路和以石匣为中心的四个军营及重要关口,每路分负长城若干段的关隘和敌楼。平时练兵,战时打仗,形成系统的战备防御工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蓟镇是明朝名将刘应节、谭纶及抗倭名将总兵戚继光等指挥设计和修建的。这段长城具有墙高、墙宽厚的特点,并且在重要地段上敌楼,烽火台密集,多种形状,多种用途,集全国长城之特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居庸关八达岭长城的旅游开展得早,这里就成了观看蓟镇长城的著名的景点。此后,为了缓解八达岭人满之患,又有慕田峪、金山岭长城被开壁观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属于“以古北口为中心”的明朝蓟镇长城,专为守卫古北口而建。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由卧虎山长城、蟠龙山长城、金山岭长城和司马台长城组成的古北口长城进行守卫,也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分东西两线伸展蔓延,东线长城建在刀削斧劈似的山脊上,仅在2.7公里间,从海拔295米骤然升至986米,长城犹如一条巨龙从湖水中腾空飞起,直指云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一些古文物遗址的修复,曾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批评,认为没有注意维护遗址的原状,也不够注意环境的艺术风貌。司马台长城因开发得较晚,吸取了教训,故从一开始便有“修旧如旧”之说。必不可少的维护加固工作,全以保留残损颓旧的外貌为原则,切忌新鲜完整。整体环境也十分注重,举目四望,没有新建的楼堂馆所。只见群山苍莽壮阔,长城拖着那残迹斑斑的躯体,仿佛就这样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能给人以真切的历史感。它的修复工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该长城西接金山岭长城,因此不少远足者喜爱同游两座长城。司马台长城闻名的原因除了险要之外,还有整修后依然能较好的保留古迹原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为一身。就拿城墙来说,此段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敌楼的样式来说,有两层、三层、扁形、圆形、拐角形、两眼、三眼、四眼、六眼、二十四眼;而顶部样式,许多是司马台长城独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爬上司马台长城敌楼,景色果然更加壮美秀丽,俯首看脚下的悬崖,刀削斧劈一般,几缕雾岚挂在绝壁处,更显得陡峭惊险。西北边金山岭长城与司马台长城浑然一体,活象一条即将腾飞的苍龙。长城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整段长城,完美和谐,气势磅礴,处处显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伟和壮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背倚蓝天,横亘东西,野云悠悠,极高极险。其山势犹如人的手指并拢,呈双向阶梯状。若从西面登上长城,侧向看去,唯有一峰在上。但一旦登上第一个峰顶的敌楼,转身东望,却又有一峰逼面。当登上第二个山头的敌楼,仰头东望,还有更高一峰在上;而低头下望,只见第一个山头上的敌楼全被掩住,真个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登上第四个敌楼,眼下开阔起来。</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敌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形制相仿又各具特色,其中有巡逻放哨用的墙台,也有上、下两层的敌台,上层周围设垛口和射洞,下层为士兵住宿和存放物资的房舍。台堡的距离根据山势和地形而设。全部为砖石结构,第一层和第二层顶部做成许多拱券,有梯道上下。两层均有射击口、瞭望口和吐水嘴,楼上有垛口,台突出墙外,收墙于台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登上第六个敌楼,楼分上下两层,为空心敌台,是戚继光将军的一项发明。空心敌台坚固、实用,骑墙而建,敌台中室四壁开设箭窗,用于阻击敌人,同时中室还可遮风挡雨,储存粮食及休息的功能,上层望亭周围构筑垛口、瞭望孔和射洞,居高临下,以便作战。不仅可以节省兵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整段长城,完美和谐,气势磅礴,处处显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伟和壮丽。再看看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奔涌而起,叠起无数的奇幻;看看辽阔的华北平原无边无际,一直铺向目不所及的天边,在这博大奇异的景色中,令人不由浮想联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造就出这一雄秀奇特无比的长城景观,应归功于这里特殊的燕山地形、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戚继光等古代将士们的智慧创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脚下是蜿蜒在起伏而险峻的山峰间,巍峨而峻峭,站在山脚下抬首眺望,敬仰之心油然而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有两个最有特色的敌楼。一个是“仙女楼”,传说是由一个羚羊变成的,因莲花仙女居这而得名,它形体修长、长年在白云中若隐若现,恰似不愿出门的少女,汉白玉石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为万里长城上所仅有。第二个楼叫“望京楼”,海拔986米,是北京文物最高点,站在此楼手可接天,远山近水,尽收眼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位于密云区古北口镇东部,据传此地最早称“死马台”,因地势险峻,其台高坡陡,曾有人骑马路过时,不幸落下台去,故称此名。后来人们觉得名晦气而不雅,便谐音为“司马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公里,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公里。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司马台长城脚下,修建一座司马台水库,水库面积2.3公顷,库容57.2万立方。库水就是由温泉与冷泉汇集而成,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鸳鸯湖”。湖水波光粼粼,清澈见底,山峦、树木、长城一一倒映在水中,勾绘出另一番诗情画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由于鸳鸯湖水库湖水冷热参半,致使每至严冬,湖内依然碧波荡漾,雾气升腾,天越冷,雾气越大。此时来看长城,吞云吐雾,又是一番奇妙景象。</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修复长城过程中,又清出一批出土文物:有当年守城将士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其中有铁炮、石炮、铁镞铁铳、手雷、三眼铳。铁弹丸、火药勺等,还有守城战士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有锄头、铁铲、菜刀、铁灯碗等等,以上这些文物很珍贵,它为研究明代长城及明代历史提供了价值很高的实物资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之称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长城最通用的称谓。《史记·楚世家》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仙女楼是敌楼中建造的最美的一座,掩映在老虎山腰的树丛中,下部条石合缝,上部磨砖达顶。内部用青砖砌成两道大拱、三条甬道、十个券门。顶部正中心砌成蜘蛛网状的八角藻顶,四边砌四个砖柱,游人在里面轻轻放歌便能发出悦耳的回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不仅有奇丽的风光,亦是一座文化遗产的宝库。今年来,在这段长城上发现了许多长城文物,其中:有石刻“题名碑”,碑上记载着当年修建长城时的情况以及与建城有关的官员的名字,同时这里还发现几处城墙和敌楼上有带戳印文字的砖,上面刻的都是参加修建长城的军队名称和年代,如“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 ”、“万历五年宁夏营造”等等。长城砖上带有戳印文字,在其它长城上也是及为少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从山脚下爬上山脊体会到登高望远的大气磅礴之后,长城提供了一条沿着山脊镶嵌着的平坦修葺的路,蜿蜒起伏间始终觉得自己在巅峰,却又可以向着更高的巅峰稳步行进,壮丽河山始终尽收眼底,回望让一切山势陡峭显得不在话下、淡然蜿蜒在山脊轮廓线上的长城,的确别有一番惊叹,不知该惊叹自然的壮丽,还是该惊叹祖先的伟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则是这份遗产中的一颗明珠,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段长城,并满足广大中外游客更好地领略长城的风采,司马台长城景区一手抓文物保护工作,一手抓旅游开发建设,使司马台长城这一世界文化瑰宝无愧于时代。</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同行的宋先生,是我在兰州相识相知多年的老朋友,北京航校1968年毕业后分配到兰州万里机电厂,后调到河北保定华北铝加工厂,退休后定居北京。为人敦厚善良,纯朴好客。为了这次司马台之行,天不亮就启程驱车前往,到景点时还不到七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距古北口不远。长城自古北口而来,山势尚属平缓,到司马台,山势陡然险峻,到了司马台隘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山势使然,修筑者不能不匠心独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到司马台,既勿为小贩们的包围而操心,也无须为闪避行人而劳神。马路上、宇墙旁,人迹罕见,君可如闲庭信步,细细体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悲凉,慨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发已先斑”的沧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游人至今寥寥。原因是,司马台地处密云东北角与河北省的交界处,距市中心120公里,从北京出发,到司马台所需的路程,比到八达岭稍远了一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为空心三眼楼,二层砖石结构。这里视野开阔,隐约可见京城轮廓,古称“望京楼”。望京楼东,东观“雾灵积雪”、“蟠龙卧虎”,北看“燕山叠翠”,南瞧“水库明珠”,壮丽关山尽收眼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东段最奇妙的还在于“险”,长城似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横亘东西,千米之内,密布14座敌楼。特别是在陡立的山峰一侧,耸起一架天梯,天梯倾斜度为85度,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此处只能四肢爬行而过,令人胆寒!</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因开发得较晚,从一开始便有“整旧如旧,整残如残”之说。必不可少的维护加固工作,全以保留残损颓旧的外貌为原则,切忌新鲜完整。整体环境也十分注重,举目四望,没有新建的楼堂馆所。只见群山苍莽壮阔,长城拖着那残迹斑斑的躯体,仿佛就这样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能给人以真切的历史感。它的修复工作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空心敌台形势多样,同样令建筑史家叹为观止。仅敌台上的望亭,就有一间房、三间房、三间房加前后廊,三间房加周围廊等几种,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重檐悬山式多种。在很短的距离里,城墙和敌楼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其山势陡峭,地势险峻,工程浩繁,单说楼顶,就有平顶、穹窿顶八角藻井顶等6种,墙体也有单边墙、双边墙垛口障碍墙等7种。城墙有单面墙、双面墙、梯形石墙;敌楼的样式有两层、三层、扁形、圆形、拐角形、两眼、三眼、四眼、六眼、二十四眼;而顶部样式,许多是司马台长城独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望京楼,为司马台长城东线第16座敌楼,海拔986米。它耸立在老虎山顶峰,是司马台和古北口一线长城的最高点,素有北京市文物制高点之称。站在楼上依稀可见北京城的轮廓,夜晚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故此得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登望京楼绝非易事。一位体验者曾做诗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天梯高耸入云端,天桥悬挂云海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亭亭玉立仙女楼,登临望京难上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望京楼”,是司马台和古北口一线长城的最高点。远望,它就像一把锥子,直插蓝天。爬上望京楼,景色果然更加壮美秀丽,俯首看脚下的悬崖,刀削斧劈一般,几缕雾岚挂在绝壁处,更显得陡峭惊险。西北边金山岭长城与司马台长城浑然一体,活像一条即将腾飞的苍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到了司马台长城顶部,景色特别壮观,真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体验到了祖国大好河山的壮观美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的长城景点有八达岭长城、居庸关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金山岭长城等,我们选择了离市中心最远、游客最少、景色最为奇特的司马台长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长城众多,但应首推司马台,因为它的险峻,原始和人少。相比八达岭,慕田峪,居庸关,这里距离北京市区最远,游人也最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檀州故郡,倚燕山而壮美;司马古台,矗国魂而威风。长城之最,华夏之骄;云水漫溯,飞龙欲腾。二郎担山,神话随风溢彩;继光御寇,英名传世留芳。和风畅舞,旭日徐升;山盈紫气,城幻龙形。游人赞而风醉,雅士来而诗成。</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十三年前的我,年届花甲,老伴儿小我三岁。爬长城,对我俩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第一次”。虽然年已花甲,没想到我们却能一鼓作气地爬到了顶峰,实实在在地当了一回“好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弹指一挥间,转眼十三年过去了。要是到了现在,无论如何也爬不动了,心生感慨 : “岁月不饶人,鬓影星星知否,知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千米山峰之巅密布15座敌楼。“将军楼”匠心独运;“仙女楼”建筑精美。仙女楼,是司马台长城东线的第15座敌楼,汉白玉拱门上刻有并蒂莲花浮雕。它高耸挺立、宛若仙女玉立在群山之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原始长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是唯一一段保留明长城原貌的古长城。由于其特殊的地形条件和修筑者们的智慧创造,长城随着刀锋般的山脊奔驰,时宽时窄,时起时落,城台、敌楼、障墙在很短的一段距离内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整个万里长城之中极为罕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如今,司马台长城已发展建设成为服务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旅游秩序优良的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区两级“文明景区”,荣获过“北京旅游世界之最”、“北京市优秀景区”、“京郊十佳好去处”等荣誉称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对游客开放后,先后建立了索道、索桥、游船、登城快车、滑索等游乐游览设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游览结束,我们乘坐空中索道缆车下山,非常快捷。步行上,缆车下,不走回头路,挺有成就感,而且上山相对也比下山容易多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位置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司马台长城位于北京市东北部的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紧邻古北水镇,距离市中心120公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