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鄙到文明,这是对邯郸这个城市的评价改观

阳光灿烂

<p>  从粗鄙到文明,这是我对邯郸——这个城市的评价改观。说起来,话长了。</p><p> 邯郸,自己出门在外时,自报家门时不得不说的一个名字。可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乡音俚语熟悉,可是我偏偏一直对它没什么好感。</p><p> 与这个城市的相识,犹如初识一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很难更改,我知道,我是怕了是厌了,是一种敬而远之的隔膜。这种不良印象,缘于1993年和1994年的那两个夏天。</p><p> 1993年中考结束,我和父亲在姨父陪同下到市某机构交纳学费,在市汽车站附近遭遇几个地痞堵截。姨父的三叔当时在中柳倒卖自行车,闻讯赶来,护陪完成学费交纳,有惊无险任务完成。但从此让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对邯郸这个城市,产生了畏惧。</p><p> 1994年放暑假,我先到在峰峰工作的大伯家小住了几日,然后和堂弟一块乘5路公交在邯换乘汽车回家。两人共提一包走在大街上,遇到一散发传单的,堂弟顺手接住了。然后才走出不到十步,有三个身高体胖的人追围了过来,说海报不是免费的,要掏五十元。我知道遭遇了敲诈,乖乖的掏空了腰包。多亏另外衣兜了里有十元,够买回家的车票。虽然破财消灾的道理能够聊以自慰,但在我二十多年所走过所接触到的城市里,按安全感亲切度排名,邯郸只能位列最末。</p><p> 爱不起来,恨又不得。毕竟走出邯郸时,自已身上贴着是邯郸人的标签。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雨,熬到了大叔的年龄。修炼成的处世哲学便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关已的,好像都是些利益与交换。但最近一件事,让我冷漠己久的心,如沐春风,起了涟漪。</p><p> 年前腊月二十四,儿子从南京乘火车回,凌晨到邯住到了星城国际亲戚家。上午十时我驱车去接,把车停到了新修的便道车位上。但一小时后,装好行李倒车时,前轮却陷入雪融后的软泥里,前进后退均移车不出。我和儿子双手泥巴,无计可施,一愁莫展。这时在旁边的两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前一后走了过来,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人驾驶,三人在车后使劲推,努力了几个回合,竟然冲出了泥沼。我双手抱拳感谢,也未来得及回报两位一根香烟。坐在车上,我只能非常感动地对儿子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呀!</p><p> 有时,我喜欢把一些做人处世的文章转发给儿子,但儿子经常不屑一顾,并谓之为毒鸡汤。这两个比儿子略长一些的年轻人,让我看到了下一代身上那种单纯那种善良。在闲暇之余,我便时常反刍回味。我知道,这些萍水相逢便能施以援手的年轻人,是社会的希望,是邯郸的希望,也是我们中国的希望。</p><p> 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去年开展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让恶之花即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年初的举国抗疫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之人之事迹,更是让我常常感动甚至热泪盈眶。这些新生力量们带来的这些社会的变化与进步,渐渐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滞后与差距,也悄悄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诸多成见。</p><p> 二十多年时光荏苒,改变了很多人,改变了很多事。邯郸,也褪去了粗鄙的铠甲,荡涤了附着在这个历史古城身上的很多污浊,变成了一个文明发展之城。</p><p> 从想说爱您不是容易的事,到现在不由自主的亲近,我知道我被这个生机盎然的世界改变了。还好,我没有落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