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162辑 山西灵石家风家训系列之十——耕读传家的军营坊景家

灵石文史

<p>山西灵石家风家训系列之十——耕读传家的军营坊景家</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茂礼</b></h1> 《姓氏考略》云,景氏为春秋时楚国王族之后,源出五帝之一的颛顼,始祖是楚国的创建者熊绎,熊绎之曾祖父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时封于楚(今湖北秭归)。后楚国王族分为景、屈、昭三姓,楚亡后景姓之人“迁徙无常,几遍天下”。<br><br>  灵石军营坊村景氏,据《景氏族谱》记载,原为本省平阳(今临汾)望族。始祖讳文正,字敦伦,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徙居于灵石军营坊村,“宗支繁衍,渐成望族”,清末跻身邑中“八小家”之一,迄今岁历500余载,世传20余代。<div><br>  军营坊景氏,初以佃耕为生,“延三五世,有游胶庠者,有入成均者”。自第七世进入清朝,当时商业经济发展较快,部分族人冲破“他方多事贾,而灵石惟力农”的传统观念束缚,很多家庭逐步走上业儒、务农、经商的道路,今从族谱所载之寥寥数语中,亦可窥见一斑。清康熙年间,“九世克顺公……服商贾业,货殖屡中,山东开设账局,积有数千金。”“时敏公,承先业,贾山左。”“云章公……贾当商,外事往徂东山、遄征南行执事。”……到乾隆时,经商家庭剧增。“仲龄公,好读,屡试无以伸其志……旅于东鲁执事,能致其身商贾以终……财恒足万,二子俱列成均。”“怀澄公,习诗书,弗应试……贾于山东临清州,丕承先业,总理祥顺号事。”“万林公……旅于京师,始积三千贯。”“士达公,服贾于外,俸金累百者三四十年,积有数千金。”……道光年间,更是耕者渐少,商者日多,有些家庭干脆移居他乡外埠,独以经商为业,居乡者亦把大量土地租给别人耕种,自己经起商来。到清末,几乎是人人会经商,户户有商人,买卖亦越做越大。“兆麟公,少业儒,通大义,功名不遂,乃贸易直省(河北),创办正太煤厂、正太粮行、正太钱庄,生意遍及内蒙、东北,遂以巨富。”“兆昌公,性好读,极聪敏,稍长,随兄直省经商,后自创泰昌号钱庄,积有银元百余万,在京师设汇丰钱庄,在天津设本应源钱庄。”……其时,军营坊景氏“半业农桑,半业商贾,置田者有人,作室者有人”“读书者贵列冠绅,经商者富比陶朱,田连阡陌,农庆京坻”。</div> 军营坊景氏,世以耕读为业,早在明代就有国学生出现,亦有入仕途者。入清后不改初衷,将读书入仕视为重中之重,富裕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学攻书,课子育孙。清顺治十四年(1657),七世景运盛中丁酉科举人,并获朝廷恩典建坊旌表。此后贡生、监生、生员不断出现。乾隆五十年(1785),九世景克顺、十一世景尚祥祖孙二人双双荣幸参加乾隆皇帝在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受到朝廷恩典赏赐。登仕佐郎十三世景怀澄,其妻房孺人因节孝在同治十三年(1874)亦被恩典建坊旌表。有清一代景氏出五至九品官员26人,贡生、监生、生员30余人。景遂良,康熙岁进士;景聚瀛,登仕郎、吏部侯铨巡政厅;景云章,修职佐郎,乡饮介宾;景树誉,修职郎;景郁文,儒学训导;景仰元,即捕巡检;景瑞,登仕郎;景余馨,光绪岁进士;景咸安,奎文阁典籍……民国后,文风日衰,逊色于前,亦有部分佼佼者为本族赢得荣光。景仲春,留学日本,归国后燕京道任职;景兆利,国民政府石家庄市稽查处处长;景録春,国民革命军46师1团副团长;景兆昌,河北固安县商会会长、第四区区长;景福春,四川省米易县委书记、四川省委党校校长;景兆祯,宝鸡市防空办主任;景发明,西宁市物资局党委书记;景启明,重庆市江北区宣传部长;景晓明,重庆市经济电视台台长;景耘,重庆市江北区人社局调配科科长;景艳,重庆市政府办公厅督察室主任……基层领导者、教育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亦与日剧增。景茂银,电子研究所工程师;景春娥,硕士生导师;景建新,大学教授;景丽珍、景丽萍、景艳、景红霞、景海鸿、景海敏,大学研究生……他们不仅为家族争得荣誉,亦为民族做出了贡献。 <br>  军营坊景氏富裕后的第二件事就是置买田土、不惜工本建宅造院。从清康熙、乾隆到咸丰、同治,在本村共建成砖木结构大院数十余幢,占到全村同类档次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偌大堡子均为景氏所建,且有部分院落宏大豪华。还有一部分族人因定居他省外县,亦把大量建筑创修于异地他乡。对于村中公共建筑、公益事业所需资金,景氏也在所不惜。据现存康熙十四年(1675)《景户义举碑记》云,其时景姓“家未至巨富,人未至巨厚,而遽肯分资急公”“捐金集资,以完里中税赋。并设义田、义金,每年取其息为资,使差徭连年俱不告匮”,直至170年后的咸丰、同治时,其银仍旧如故,照例资助差役。其他修桥补路、开渠赈灾、帮贫济困,都有善举可传。为使里人子弟学有所成,仕途腾达,重金修建庙宇用作学校,修建文昌阁、双峰文笔塔以资鼓励。为确保里人安居乐业、人财两旺,建成子孙圣母庙、观音大士庙、牛王马王庙、山神菩萨庙、五道庙等。为补村中风水,以壮观瞻,建成正瓮门楼、斜瓮门楼、碑楼、戏楼等。还置办土地,修建道场,所有这些公共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在邻村之间首屈一指。可惜这些珍贵文物,除圣母庙外今已几乎全部消失,被现代建筑取而代之。从明至清到民国,间隔数年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摆黄河阵,点黄河灯”活动。其间,四乡村社,轮流开戏,连日不断;八方百姓,祈儿求女,络绎不绝。声势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闻名遐迩,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初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br>  军营坊景氏富裕后的第三件事就是弘扬传统文化、壮大家族影响。清道光初年,在外经商的景氏族人共同集资,公举十一世景庆云等旋里召集族人共谋修坟茔、建宗祠、创家谱、绘神轴诸项族中重大事务。道光六年(1826),坟茔肃、宗祠立、家谱成、神轴新,报本追远、继志述事之子孙先务善举玉成。经过重新整葺的祖坟,恶草芟、獾洞填、花草种、树木植、碑石立、亭台建,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组成和谐的乐章。宗祠的建成,使良好的传统观念和道德礼仪在这里得到具体的体现、传播、继承与发展。现在,虽然祖茔已在退坟还田中消亡,宗祠亦不同程度遭到破坏,但从残存的楹联中,亦不难看出家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和家族历史的辉煌,谨摘几副,以供欣赏:<br><br><br><br> 茔墓联<br><br> 唯有四时勤拜扫;愧无五鼎奉明禋。<br><br> 水源木本荫庇远;春露秋霜祀典长。<br><br> 千年拜扫牛眠地;万代烝尝马鬣封。<br><br> 时切春露秋霜念;每怀水源木本心。<br><br> 爵列三鼎光泉壤;盘陈五辛荐馨香。<br><br><br> 宗祠联<br><br> 趋庭闻礼训,想祖孙赴宴父子作宾,岂止文衔武职三五代;学射继书香,观叔侄采芹弟兄纳粟,非徒国监庠生数十人。<br><br> 家知户晓,凡士农工商孝悌忠信修其爵,毋忘祖考之遗训;族乐文多,或耕读仕隐谦谨勤劳尽乃心,用保子孙以守成。<br><br> 孝慈友爱振家声,取法夫上,仅得乎中,并不计功名富贵;礼仪文章传世德,观感于前,警醒于后,曷尝求印绶财官。<br><br>  廊庙挹家展器识;泮宫辟雍有声名。<br>衮补荣身光世德;诗书教子振家声。 <p><br></p><p><br></p><p> 成书于清道光六年(1826)的《景氏族谱》,每套五卷五册,十六开木板印刷格式,对开宣纸手抄本,各种书法字体均由族中子弟缮写。谱中款式取自历代正史及诸世家修谱之体,条例详明,装订工整,书夹精致。景氏合族公轴,十二世传人景长清复制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他打破传统绘制方法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设计独特,规格超常。他把严格的家规族法、宗祠的楹联匾额、朝廷的恩典旌表、有品级的郎官大夫、取得功名的仕途学子等家族情况,分门别类分别绘制在神轴合适的位置,俨然一幅完整的家族历史画卷。他新颖的设计理念、高超的绘画技巧、优美的书法艺术,不仅给家族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也留下一种文化艺术美的享受。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实物至今基本保存完好,从中既可了解到景氏家族的发展演变,也可看出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既能体会到重士轻商、扶农抑商的社会现象,也可看到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轨迹,为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人口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实物资料。公元1998年,笔者遵旧例独资续修《景氏族谱》,从原来的五卷五册增加为十卷十册,仿旧如旧重新绘制合族《神轴》,家族文化得到继续传承、发扬、光大。</p><p><br></p> <p>本期责编:梁志友 张文俊 景丽萍 </p><p> 景永茂 景晶玲 景保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