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全国的河南省唐河县马振扶事件回忆?

鑫龍灣💞🐉🍜

<p>如果你不知道马振扶事件,总知道这首打油诗吧:</p><p>我是中国的人,</p><p>何必要学外国文;</p><p>不学ABCDE,</p><p>一样能当好革命接班人;</p><p>接好革命的班,还能打倒帝修反。</p><p>因为这首打油诗,15岁女中学生投湖自杀,江青亲自批示,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谢静宜、北京市市委书记迟群亲赴唐河县调查。校长、班主任被判刑,唐河县200余名党政干部及教师被冤案。</p><p> </p><p>打油诗引发惨案</p><p>1973年,周恩来总理专门签署下发了一个有关加强学校管理、恢复考试制度、整顿教学秩序的文件,旨在整改受“文革”的影响,全国教育系统混乱不堪的局面。</p><p>这一年,张玉勤要初中毕业了,为了拿初中文凭,在休学两个月后,她又回到了唐河县马振扶中学,要求参加中考。</p><p>身为班主任的杨天成同意了她的要求,他印象中这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也不咋用功,但在班里也没闹过事”。杨天成从没想到这个不太起眼的学生,会给自己带来了人生中最大的浩劫。</p><p> 1973年7月10日下午第二节,马振扶公社中学初二( 一) 班英语考试,15岁的女学生张玉勤在英语考试时最后交的考卷。</p><p>那天下午,身为班主任的杨天成正在学校试验田里教学生种植高粱的技巧,班上的英语老师拿着一张考卷气冲冲的跑来找他,说张玉勤不好好考试,还写打油诗;杨天成拿来卷子,却看见几乎空白的英语试卷背面,写着这样一首打油诗:</p><p>“我是中国的人,何必要学外国文;不学ABCDE,一样能当好革命接班人;接好革命的班,还能打倒帝修反。”</p><p>这张卷子,张玉勤得了6分。</p><p>杨天成事后还得知,考完试后,张玉勤就马上找到监考老师,说“老师,我错了”,想要回考卷,但老师没给他。</p><p>身为班主任,杨天成能理解同事、英语老师的愤怒:不学ABC,一样能当接班人,这不就是在否认英语老师的工作吗?</p><p>他默许了英语老师让张玉勤写检查的决定。</p><p>事发当晚,杨天成把事情报到学校。</p><p>7月11曰上午,学校领导让张玉勤在全班做检查。学校领导在班里读了张玉勤写的打油诗,说了不少讽刺挖苦的话“祁仪出了个李季,马振扶出了个张季,你也算个伟大诗人了”(注:李季,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王贵与李香香》,像冯友兰一样,李季也是唐河祁仪人。),并要求全班同学把这几句话背下来,进行批判。</p><p>班会后,杨天成对张玉勤说:“你有两条路,一是在班内做检查,二是在考卷上加上‘伟大诗人张玉勤,马振扶公社付岗人’。</p><p>据当地知情的一位老人讲,当张玉勤因忍受不了挖苦和批评而哭泣,班主任杨老师则不失时机地又加了一句:“看看,她眼里边还会下黄豆嘞!”</p><p>7月11曰中午,一个学生告诉杨天成,张玉勤请假回家了。他隐约意识到事情不对头,赶紧让和张玉勤同庄的同学去她家寻找:张玉勤没回家。与此同时,和张玉勤要好的同学陈书洁告诉杨天成,张玉勤在回校复课前,有过死的念头:张玉勤曾到虎头山水库,想跳水自杀,被放羊老汉救下。</p><p>杨天成意识到事态的严重,马上报告了当时的校长罗长奇。罗长奇马立即动员所有的在校学生,大家在村庄附近展开了寻找。</p><p>搜寻工作做了2天,张玉勤依然下落不明。</p><p>7月13曰中午,在虎山水库发现了张玉勤的尸体。</p><p>唐河县公安局接到报案前来验尸,走访调查,最后作出的结论是自杀。</p><p>公安局的调查民警也对杨天成提出了批评:“以后要注意工作方法,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如果不对张玉勤连续进行批评,可能就不会发生这个悲剧。”</p><p>事发生后,县、公社和学校做了妥善处理。</p><p>懊悔的杨天成先后3次到张玉勤家看望其家人,学校也拿去了100元钱,张玉勤的父母也原谅了他和学校。</p><p>然而,事情并没有画上句点。</p><p>形政治需要树典型</p><p> 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正浓,白卷英雄张铁生、反潮流英雄黄帅正炙手可热,而那些老师们则是臭老九,是红卫兵、红小兵的专政对象。马振扶中学的老师出了这种因英语考试逼死学生的事件,立即成了震惊全国的反面典型。</p><p>1974年1月,江青从一份简报上得知此事后,亲自批示,派清华大学党委书记谢静宜、北京市市委书记迟群,绕开省、地、县3级政府,直接进驻马振扶公社调查此事。</p><p>这一调查不当紧,一个乡间少女之死马上被赋予了鲜明的政治内涵。当时,马振扶中学的校长罗长奇、张玉勤的班主任杨天成被判刑,唐河县200余名党政干部及教师被牵连。通过《人民日报》等各大媒体的反复批判,此事在当时的中国成为轰动一时的重大政治事件。</p><p>1974年1月31日,“中发[1974]5号文件”出笼(简称5号文件),将此事定义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进行复辟”的典型;张玉勤是被“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逼死的”。杨天成和罗长奇被捕判刑入狱2年,罪名是“推行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逼死人命”。</p><p>5号文件下发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开始揭露所谓的修正主义路线“复辟回潮”,一批忠于教育事业的中小学老师被打成“复辟”典型。</p><p>与此同时,张玉勤的死被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河南省委追认张玉勤为“革命小将”、“优秀共青团员”。政府拨专款为张玉勤修了革命烈士墓,墓碑上书“胸怀朝阳战恶浪,敢把青春献给党”。全国各地来瞻仰张玉勤墓的人络绎不绝,上级还拨款给张玉勤家盖了3间瓦房,3间房子里摆满了全国各地赠送的镜框。作为烈士亲属,张玉勤的一个哥哥被推荐上了大学,她老实巴交的父亲做了学校的贫农代表,领工资,这在当时是特殊干部。</p><p> </p><p>马振扶事件对教育界的迫害,随着文革结束,才慢慢出现转机。</p><p>1977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对南阳地委和省教育局重新处理“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的报告作了批示,指出这是一个大冤案,决定撤销对罗天奇、杨天成的刑事处分,恢复他们的职务和原工资待遇。《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报纸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相继报道了这一消息。</p><p>马振扶的村民说,事件平反后,群众们都非常高兴的欢迎杨天成和罗长奇的回归,因为“张玉勤的死,我们都觉得跟学校没太大关系”,“他们都是好老师,这样的老师不好找。”而曾经被“修得很大、用水泥浇灌”的坟,后来被拆掉、搬迁,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坟头,墓碑也被群众砸碎。</p><p> 马振扶事件平反,罗长奇、杨天成恢复了教师职业,受牵连的各色人等都重新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岗位。而张玉勤这位原本平凡的农村少女则由一个造反英雄重新回到了一个死亡事件本身。受此影响,一些新的关于张玉勤死因的说法被提出。有知情人说,张的死亡纯粹是因为她母亲对她过于苛刻,上学不给零钱,不让带足口粮,平常学习成绩也极差,被同学们歧视。在期末考试之前,张已经有两个多月离开了学校。据此,张的自杀,主要的原因是家庭贫困,也有同学之间的歧视。而老师的批评或做检查,只是这诸多诱因导致的最后的暴发。 </p><p>追忆死者心难平</p><p>张玉勤生前居住的村落——唐河县马振扶镇付岗村。</p><p>这个村庄人口不多,处于一个高岗上,风景优美,视野敞亮。</p><p>张玉勤的坟茔芳草青青</p><p>张玉勤的坟墓处于虎山水库的南侧,是一座在任何一个乡村都可以看到的平凡的坟头。据村里一位老人讲,张玉勤原来的坟修的很大,在远处片松树林里。这片林地就是当时为张玉勤的墓葬裁种的。</p><p>1977年以后,当地政府越看这座豪华的坟墓感觉越碍眼,尤其是在现代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下,它显然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正基于此,在当时乡政府的主导下,张玉勤原来的墓被拆掉、搬迁,重新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坟头。在她的旁边,是她父亲的坟墓,规制大体相同。</p><p>一个乡村少女经历了由死亡带来的无以复加的荣庞后,重又回复到了她本该承受的平凡。但是,看着这堆坟茔,又总让人生出无言的悲哀和荒诞之感。显然,当初,所谓的文化革命旗手之所以捧她,并不是因为对一个弱者生命的同情,而只不是借她的死去实现自己的政治阴谋。现在,世易时移,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成了被颠覆的意识形态。这种政治的颠覆也直接导致了张玉勤墓地的二次颠覆。从这种情况可以看出,一个乡野的草民,何曾有过自己生命的尊严!她被推向峰巅或被拖下深渊,都是因为充当了一个政治的符号或即用即弃的棋子。</p><p>张玉勤生前居住的村落、唐河县马振扶镇付岗村</p><p>更为可悲的是,张玉勤从来没有要求人将她的死赋予种种的符号意义,一切的意义都是来自于“别有用心者”的强行赋予。当初,她跳水库自杀,只是试图用死亡来守护她已被剥夺净尽的尊严,但后人围绕着她的尸骨的反复折腾,又如何使这一最朴素的愿望得到满足?</p><p>当地的村民对张玉勤这位永远停留在15岁的同村姑娘也没有任何同情,言谈中甚至时时透出幸灾乐祸的快意。</p><p>据传,张玉勤死后,她的父亲母亲也先后去世,一个哥哥因为她的死被推荐上了大学,后来留在了南阳工作。村里已没有张家的后人,而她在外工作的哥哥也没有生男孩子。用农村的话讲,张家成了绝户头了!为什么张家会绝户?按当地人的看法,是因为张玉勤将张家的血气拔尽了。</p><p>乡村话语对这位姑娘的死进行了颇具神秘色彩的解释,但这种解释却进一步证明,这位姑娘不但被政治抛弃,而且也被她的乡邻抛弃、被她生活过的村庄彻底背叛。她曾经因死亡而获得的风光让乡邻嫉妒,而现在的穷途则让人幸灾乐祸,快意莫名。这种被美丽的田园风光包裹着的人性的残酷,也许只有有过乡居经验的人才能充分体悟。</p><p>死亡,在此变得从没有过的轻。如果当初这位15岁的乡下姑娘预知了她死后发生的这一切,她还会自杀呢?</p><p>曾有人说,唐河县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为国家贡献了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一个是冯友兰,一个是张玉勤。前者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受益者,后者是中国教育制度的受害者。后者为了尊严,选择了死,但她的死却同样被江青利用,从而使死后的命运变得更加荒诞。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唐河留给中国现代历史的无法抹去的记忆。</p><p>呜呼哀哉。愿逝者安息,生者珍惜,悲剧再不发生!</p><p><br></p> <p class="ql-block">新時代!虎山水庫!風力發電!水利樞紐!萬象更新!旅遊景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