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阳河畔黔东门户一一镇远古镇

红霞满天

<p class="ql-block">镇远古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名镇,是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名城,位于舞阳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两城池皆为明代所建,现尚存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镇交通方便区位优越,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镇远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近2300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nbsp;2020年1月7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码头、古城垣等160余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镇的沧桑。</p> <p>镇远自古为由湘楚人夜郎舍舟登陆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以及安南、缅甸、暹罗、印度等国礼物献赠和信使往还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有“南方丝绸之路”要津之美称。&nbsp;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p> <p>镇远,是一座“以军兴商”的城市,是一座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镇远自古以来就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屯兵2.8万人,有四宫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长城和众多的关、屯、堡等历史的鉴证;镇远,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缅甸、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历史上的“八大会馆”、“十二戏楼”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p> <p>镇远,一座散发着宽容、自在、和谐的古城,走在镇远的青石板路上,你会恍若隔世,以为自己穿越时间隧道,来到了2000多年前的江南水乡…</p> <p>祝圣桥原名“舞溪桥”,俗称“老大桥”。舞溪桥是为了祝贺康熙六十大寿而改名为祝圣桥的。该桥西连府城,东接中河山北段中元洞,为一座横跨舞阳河水的大型石桥。石桥由大方青石筑砌,全长135米,宽8.1米,高14米,共有7个孔。</p> <p>祝圣桥是古镇的地标,由于曾是湘黔联通的主要通道,自古既有“湘黔咽喉”之称。祝圣桥两边的桥头都在高山之下,犹如一桥连接两山,颇为壮观,大桥南侧就是镇远古镇。</p> <p>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镇远知府汪炳敖在桥东起的第三和第四孔之间桥面上,建成三层穿斗式、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青筒瓦顶“魁星阁”一栋,并题写楹联三幅。其底层向东面,楣额为“河山柱石”,两边楹联为:“扫尽舞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它说明镇远是西南要道,古时缅甸和云南方向的朝贡物品都要经过这个桥走水路才能入中原。</p> <p>七孔半圆桥墩在碧绿平静的舞阳河水的倒映下宛然形成了一个个自然圆,我们不能不赞叹这天塑人造的完美结合,更让人想去寻觅古城的悠久厚重的历史。</p> <p>祝圣桥的后面就是石屏山,位于镇远县舞阳镇舞阳河东侧,属祁连山系,重岩叠障,雄伟险峻。东西绵延2.2公里,主峰海拔668.1米,与舞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nbsp;石屏山面城一面的北山,象一个大屏风,竖立在山中。石崖绝壁高千仞,得名“端直苍阔如屏风”。石屏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远的城北屏障。</p> <p>青龙洞,位于中和山下,舞阳河畔。巨岩和洞穴融为一体。道,儒,佛三教各设庙宇,用其地势,穿插其中。它既有中原建筑风格又结合苗侗吊脚干栏式的特色,以致被称为“南方悬空寺”“贵州古建筑博物馆”。</p> <p>青龙洞建于明代中叶,至今己500年的历史,几度毁于兵火,几度修复,于今成为占地二万多平方米,由有龙洞,紫禅书院,中禅院&nbsp;,万寿官,祝圣桥和香炉岩六部份三十六座单体建筑组成的宗教文化旅游名胜区和建筑博览区。</p> <p>在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的青龙洞古建筑群,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海市蜃楼般重重叠叠、错落有致。穿梭在古建筑群中,近观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廊圩径,青瓦红墙,雕梁画栋,别具韵味,真可谓步移景换。</p> <p>仙源天宫即万寿宫(即江西会馆)是青龙洞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建筑在濒临舞阳河东侧长45米的石基坎上。大门为塔式楼牌,上有石刻和瓷片镶嵌的门额三幅,石刻楹联一副,青龙洞全景砖雕两幅。由山门枋、戏楼、厢楼、杨泗殿(供祀杨泗将军)、客堂、许真君殿与文公祠等单体组成。北连中元洞,南通青龙洞,上居紫阳洞,是一组从北往南延伸的高风火墙四合院。</p> <p>青龙洞古建筑群&nbsp;结构巧妙,山体内有很多洞窟,洞洞相连,洞内供有佛像、道教天君等像,建筑以石阶互相连通,又呈各派教会之特色,和谐相处,又各不相干。登楼阁可观舞阳河全景,小船悠悠,犹为美丽。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p> <p>坐在酒店的观景阳台上舞阳河两岸风光尽收眼底,,这里群山耸翠,诸水流青,古老而美丽的舞阳河旋绕在府卫两城中间静静的流淌,两座大石拱桥犹如两条纽带横架河上。</p> <p>镇远古城的布局很有意思:舞阳河呈S形扭动,在古城划出一条完美的太极弧线,城里的街道两边的建筑物,一边是临河,一边为靠山。靠山这边的街面后头就是错综复杂的巷道。这些巷道就沿着山势而建,逐层递进,富有韵律,如同一排钢琴琴键</p> <p>镇远有“六牌十巷”的说法。现在古城中还保留着8条古巷道: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口巷、米码头巷等。</p> <p>巷子都建在临河的石屏山上,随山势蜿蜒起伏,层层而上。走进巷中,视线被弯道阻隔,既看不见巷头,也看不到巷尾,忽上忽下。只有离开闹市,走进这些狭长幽深的巷子,才叫做进入到古镇的腹心。</p> <p>从保存最好的是四方井巷进入。四方井巷成于明代,因巷中有方形古井而取起名。四方井是《镇远府志》记载的城内五大著名泉井之一。</p> <p>四方井是镇远五大著名泉井之一。从明代至今,井水都未断绝。当地民谣曰:“四方井,井四方,四方井上看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万岁爷,爷万岁,万岁爷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个民谣也是一副极工整的对联。</p> <p>有名的“四方井”,始建于明代。泉丰时则井满外溢。井口镶砌着长条青石,井壁和井底也镶砌大块青石,井底大小和井口一样,也是正方形。井后,有一石穴,泉水从石穴汩汩流出,注入井中。石穴上方,有砖砌小庙。</p> <p>有关四方井还有个传说:古时候,这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每天走出胡同到河边挑水,一个小伙子看到了,就常常帮她挑回家。后来两人终成眷属,姑娘建议在胡同里修一个水井,可以方便所有的人。井口修成方形意寓:男人要方方正正,女人要温柔如水。</p> <p>镇远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风貌,又有山地建筑的布局,这种江南与山的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名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其中“歪门邪道”是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p> <p>“歪门邪道”是&nbsp;镇远的民居建筑中独具特色之处。凡开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门绝不会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地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斜地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老住户们说这“歪”与“斜”是遵从风水先生的说法:“以南为尊”是一种富贵之相,又能“财不露白”。</p> <p>巷道顺山势而上,狭长而幽静。巷道路面石板铺就,台阶一层一层。巷子两边多是明清时代遗留的老房子。有的是青砖瓦房,有的是木制结构,斑驳的墙壁,就像老者脸上的皱纹,极具沧桑感。一些房子、阁楼实在太陈旧了,支起了水泥柱子来延缓使用寿命。亲近这些老房子,就仿佛在听老人们讲故事。</p> <p>这个四合院曾经一度叫“两湖小学”,原是两湖会馆的子弟读书的地方。它最初是清朝光绪年间一品大员谭均培的旧居,后又被卖给了当时来&nbsp;镇远&nbsp;经商的&nbsp;湖南&nbsp;、&nbsp;湖北&nbsp;商人,于是便成了两湖会馆。谭家曾一门三进士,两湖会馆的商人想借谭家文采之风,于是将此地作为自己子女的私塾所用。因此,两湖会馆原又叫两湖小学。</p> <p>踏进两湖会馆朱红色的院门,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脚就踏进了深重的岁月中。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门窗飞檐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出条石栋梁挥洒自如的豪放。</p> <p>袁家豆腐”是一家百年老字号。袁家人从清末就以做豆腐为业,真正是专注好豆腐一百年。现任豆腐坊掌门袁老板更是将祖传技艺保留并创新,形成独有的袁家豆腐风味。</p> <p>镇远革命史馆所在地曾是罗炳辉将军长征过镇远时的住所,也是中共镇远地下党支部的成立点。该馆于2015年创办,占地面积近500平方米,由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冯骥才和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和同志题字。</p> <p>威震四海的镇远镖局并不是传说,而是个真实的传奇。</p> <p>傅氏民宅&nbsp;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年间,傅氏先辈早年由江西来到镇远,靠在码头挑担搬运起家,继而开办堆栈,发达后建此宅院。</p> <p>傅家大院全城唯一,自家祖辈建房后,世代相传至今未经翻修,保持完好的古院落,内存名城镇宅瑰宝。傅家大院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江西商人傅氏家族宅院,现已传到第九代,整座院落依山而建造,坐北朝南,大门故意开在东南角,风水大师推出“乾坤卦”的方向即为大门朝向,加上院内各显尊卑身价的两条走道,形成镇远典型的“歪门斜道”建筑。前院有转阁复廊,二层可登高望远,后院“井外景”美妙绝伦,院内建筑精美华丽,门窗、家具透雕细腻,圆润浑厚,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观赏价值,是研究镇远传统文化和民居的活教材。</p> <p>傅家有一根祖传的扁担,两头尖尖的样式,据说可作防身之用。两百多年前,傅家的祖先就是拿着这根扁担沿着舞阳河从江西一路走到镇远,在码头上做了一名‘挑码头’的苦力。</p> <p>当年在镇远城内靠挑担起家的商人很多,傅家先祖就是其中之一。有了积蓄后,这根扁担变成了货郎肩膀上七八只货担的工具,挑着镇远的土产去湖南贩卖,再挑上湖南的土特产来镇远出售。来来回回后又做起了桐油生意,捞到了第一桶金,从一个小商小贩逐渐变成了富甲一方的巨商。</p> <p>傅家老爷并没有忘记这根起家的扁担,将扁担供奉到神龛前,他并没有像其他江西商人那样,发家后修族谱、修宗祠,而是供奉着一根扁担,并将扁担的来历祖祖辈辈相传,为的就是不让子孙后世忘记创业之艰难,从而更好地守护家业,世世代代安享富贵。</p> <p>这是一张名贵的金丝楠木床,雕刻精美,据有很高的欣赏性和收藏性。</p> <p>天黑舞阳河两岸霓虹灯亮起,镇远开始展现她迷人的一面。</p> <p>古镇的夜色美丽如画,远山之上,灯光闪烁,如同天上的星星。行走在镇远妖娆的夜色里,沐浴在清凉的空气中,体验“东方威尼斯”的魅力。</p> <p>观赏小城美丽夜景,领略千年古镇的非凡魅力,到处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灯光倒映在舞阳河中,犹如梦幻般绚烂,让人目眩神迷。</p> <p>古镇华灯绽放,万家灯火,点缀着古镇的夜空:观赏小城美丽夜景,领略千年古镇的非凡魅力。</p> <p>看着河对岸的远景,&nbsp;那些翘翼飞檐的楼宇好似悬在河中的彩虹,那贴着悬崖而建的青龙洞山上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在夜晚的灯光下不断变幻着色彩,白色、红色、绿色、蓝色的屋宇在山上层层递进,古桥的桥洞和玲珑的宝塔将色彩丰富到极致。</p> <p>一艘一艘满载游客的船只在河中间来回行驶,给原本就美丽迷人的舞阳河更增加了一份灵动,看两岸繁灯满华,河上游船往来,镇远之美莫过于此。</p> <p>岸上的建筑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灯光倒映在舞阳河中,犹如梦幻般绚烂,五光十色,流光溢彩。</p> <p>观看那五彩缤纷的古镇,夜晚的舞阳河静静的流淌,银色的月光使舞阳河更加婀娜多姿,在这光与影的夜晚并不喧闹的镇远可以让人慢慢享受慢时光,镇远古镇展现了与西江千户苗寨不一样的风情,多彩贵州令人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