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周日在家无聊,恰逢老公单位也休息,便决定和同事风娥夫妻自驾前往新安县游玩,我们早上七点多从县城出发,先去了千唐志斋和张钫故居,然后去了汉代藏兵洞,最后去了汉函谷关。下午五点多安全返回县城,回想一天的所见所闻,感触颇深,动手制作美篇以作纪念。</p> <p>一、观古人书,明处世理。</p><p> 新安县千唐志斋博物馆是在《千唐志斋》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已故国民党起义将领张钫先生所营造园林“蛰庐”的一部分,是我国现存墓志铭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晋、魏以来历代墓志铭石刻1400余件而闻名。今日细读博物馆内的墓志铭感悟颇深。现选部分石刻图添文以供品赏。</p> <p> 此石刻是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为公”,彰显了孙先生一心为民的伟大志向。</p> <p> 此为千唐志斋的西园,圆门两侧楹联:</p><p>横批:西园</p><p>上联:侧身天地更怀古</p><p>下联:独立苍茫自吟诗</p> <p> 此为张钫先生书房,取名“听香读书之室”。此书房是千唐志斋最早的建筑,书房两侧墙壁各有石刻:“谁非过客”“花是主人”,人生哲理深含其中。细想人活一世长寿者多则百余年,在历史长河中岂非弹指一挥间?故世人皆匆匆过客,满园的花草才是这院落真正的主人,只有它们能见证历史的兴衰。</p> <p> 此为千唐志斋创始人张钫之父张子温的墓志铭,因由国学大师章太炎撰文,书法家于佑任丹书,金石家吴昌硕篆刻,故有近代“三绝”之称。</p> <p> 此碑上书为:“宁与凤凰比翼,不随鸡鹜(zhi)争鸣。”这与人们常说的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迥然不同,可能表现了古人远大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此图是郑板桥的“风”“雨”“阴”“晴”竹,分别画出了竹子在雨天,刮风天,阴天,晴天的不同风姿。刮风天竹子的叶子随风摆动;下雨天竹子的叶子耷拉着;阴天竹子无精打采;晴天竹子生机勃勃。联想到郑板桥的竹诗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西南北风。这首诗表面是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但隐寓了郑公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为利益而活着的大有人在,能像郑公如此能有几人?</p> <p> 此处为“听香雅舍”,本是景区卖笔墨纸砚之地 。墙壁上的对联寓意深刻:“松柏有本性”“ 园林无俗情”。爱好习书之人原本非俗人。</p> <p> 曾游洛阳明堂观武则天造字,今游新安千唐志斋,方知武皇造字颇多,明堂所展造字多来自千唐志斋。游览中拍此图片以记造字的原由。“山水”叠放“土”之上为之“地”,“日月”并列放“空”字上为之“照”(古时日为阳,月为阴,男阳女阴,武则天权高无畏,要与丈夫共同执政,故造此字,意寓日月同辉),“八方”二字被放在大“口”中为之“国”(四面八方),形容地域之大。“忠”字上面画一横说的是要忠于一人(国君),此字为之“臣”。观字形,思字意,叹武女之才也。</p> <p class="ql-block"> 手工室内 一游客学做碑刻拓片,一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备受关注,主题为“难得糊涂”四字,细看发现石刻下方有一段小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箸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细思人生在世多数时候还真是要懂得“难得糊涂”方能快乐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千唐志斋游览完毕,我们一行在大门口拍照留影</p> <p>二、探张钫故居,知先生人生。</p><p> 参观了千唐志斋,我们来到附近的张钫故居 ,人称“蛰庐” 。在张钫故居我们有幸参观了张老先生的住所,了解其生平事迹,知其志向远大,现略述先生事迹以启迪自己人生。张钫,字伯英,号友石老人。清末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早年曾参加同盟会,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新军起义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张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三十年代历任国民党革命军二十路军总指挥,河南省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设厅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曾对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工作。解放后曾任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6年病逝于北京,葬于八宝山,后魂归故里新安。纵观先生一生,在国难当头之日总能挺身而出,以民族大业为己任,后见民族工业发展有困,随投资家乡民族工业,兴办铁门煤矿等,又投资兴办村级小学中学,为家乡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张钫故居我们还看到张先生和故友孙中山、康有为等交往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知先生一生广结益友,共同致力民族大业,这启迪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结交朋友,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也提醒我们结交朋友时要注意慎重选择,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故居内我们看到张钫先生塑像,旁配“谁非过客”“花是主人”。在故居后院我们看到一个规模不大的石窟,虽然是从外地迁来,但也像模像样。故居后院另有防空洞,与其他地方互通,应该是遇敌来犯时可用,如今应该可做避暑之地。</p><p> 观“蛰庐”,更识张钫君,伯英乃后人榜样也。</p> <p>此图为张钫故居大门</p> <p>故居张钫先生塑像</p> <p>张先生办公室及有关资料</p> <p>张钫故居后院西沃石窟</p> <p>认真研读西沃石窟</p> <p>三、汉藏兵洞探险。</p><p> 看过张钫故居,我们驱车来到新安县土古洞村探秘汉代藏兵洞。藏兵洞类似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中的地道,洞洞相连,因地道低矮,高个子通过需低头,里面灯光昏暗,阴森森的,隐约可见洞内有汉代士兵塑像,也有刀、枪、矛、戟、狼牙棒等汉代兵器,我们还看到汉代将领在商讨军中大事的场景,在士兵洞和将军洞我们看到灯火阑珊,马厩里战马隐约可见,由于洞内昏暗,我们一行几个人一路上始终感到很紧张,走出藏兵洞时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想到战争年代人们为活命不得不东躲西藏,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和平时光,坚决抵制国际反华势力。作为教师我们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爱国无小事,育人需从点滴做起。</p> <p>藏兵洞购票处</p> <p>藏兵洞入口</p> <p>藏兵洞内游玩忙</p> <p>藏兵洞外练兵场</p> <p>穿越归来喜洋洋</p> <p>藏兵洞出口</p> <p>四、漫步汉函谷关,细觅历史遗迹。</p><p> 参观完汉代藏兵洞,我们来到汉函谷关。可能由于疫情尤在,游人不太多。我们买票后顺利进入景区。虽然当时正值中午,但天不算太热,我们一行便漫不经心的浏览起函谷关周围的风景,共同探秘古人足迹。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险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故称函谷关。历史上的函谷关有三处:秦函谷关、汉函谷关和魏函谷关,新安县函谷关是汉代函谷关遗址,又叫汉函谷关。新安县函谷关遗址位于洛阳新安县东关村,汉函谷关遗址西有楼山,东有八徒山,南有青龙山,北有凤凰山,四山环抱;更有涧河、皂涧河之水,绕其奔流,经关南两水交流。此关是西汉楼船将军经汉武帝批准将河南灵宝的秦函谷关东移至他的家乡新安县。</p><p> 汉函谷关是东汉王朝设在长安、洛阳之间的著名要塞,东汉定都洛阳后又作为以洛阳为起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第一要塞。汉函谷关由关城和长墙组成,是一条贯穿南北的防线,控制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三条路径,进而控制两汉王朝核心地带洛阳盆地和关中平原之间的联系,是维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安定、繁荣的纽带和桥梁。此处当年关楼高耸,如今关楼年久失修,现看到的关楼有两层楼高,下层是砖石构建的敌台 ,拱券型门洞,上层为“十”字形二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敌楼。敌楼底层砖券结构,四门洞开,正顶十字交缝,每室各镶嵌“无字碑”两块,地面铺灰陶方砖。门洞两侧均有石刻对联。东侧楹联是:“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侧楹联是:“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上联是:“汉函谷关”四字。是晚清学着康有为所题。两侧鸡鸣、望气二台相对而立,鸡鸣台来自鸡鸣狗盗的典故,位于关楼东北角,望气台出自尹喜望气的典故,位于关楼的东南角。关楼东面有杨怀将军塑像,也有丝绸之路上观内外交易的场景塑像,人物、马、骆驼栩栩如生,足以见证此地当年是繁华之地。可时光飞逝,辉煌已成往昔,昔日的关楼雄风已去,但如今函谷关关南仍水流不止,关北铁路上火车隆隆而过,所以当今的函谷关仍不失为当今要塞。</p><p> </p><p> </p> <p>走过竹林小道,渐进函谷关。</p> <p>此图展示当年函谷关贸易的繁荣景象,骆驼、马匹,人物,栩栩如生,一展当年胜况。</p> <p>此图是汉代楼船杨怀将军塑像 ,当年是他受命把灵宝函谷关移至今新安县境内。</p> <p> 汉函谷关远眺,绿草做碧毯,黄土铺通途。</p> <p>关楼高耸,飞禽展翅,火车鸣笛,绿水青山环绕,游人畅游,乐在其中。</p> <p>介绍函谷关关长尹喜和老子的故事,紫气东来的典故就源于此。</p> <p> “鸡鸣狗盗”的典故(学习历史的我思考后发现这里有知识性错误:个人认为这个牌子应该放在函谷关的西边,原因是当时孟尝君从秦为了逃进关内,在关楼外学的鸡叫,让守关将士误认为天要亮了,当守关将士闻鸡鸣打开关门,孟尝君便顺利进入关内。据历史记载秦在函谷关的西侧,故鸡鸣狗盗的标志牌应该在关西侧。)</p> <p>走近函谷关</p> <p>关楼简介</p> <p>门楼西侧楹联:横批:“汉函谷关”(康有为题)上联:胜迹漫 询周柱史 下联:“雄关重赌汉楼船”</p> <p>拾阶上关楼,</p> <p class="ql-block"> 游函谷关有感</p><p class="ql-block">放眼函谷关,芳草碧连天。</p><p class="ql-block">山水依旧在,繁华却成烟。</p><p class="ql-block">历史兴与衰,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崇山变通途,高速连豫陕。</p><p class="ql-block">国强民游闲 ,莺歌燕舞天。</p><p class="ql-block">(深夜看在函谷关关楼顶拍的照片偶感,赋诗一首)</p> <p>新安函谷关简介</p> <p>函谷关东侧楹联:</p><p>横批:函谷关</p><p>上联:“功始将梁今附骥”</p><p>下联:“我为尹喜谁骑牛”</p><p><br></p> <p class="ql-block"> 周末小游,旅时虽短,但感悟多多。人生乐趣就在旅途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