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上的愚谷邨是个“村”,村里有家“无由茶”

繆新亚

<p>漫步愚园路活动的最后一站,是开在愚谷邨79号底楼花园的“无由茶”工作室。说真的,走进愚谷邨,重重疑团始终在脑际萦绕:愚园路是怎么来的?愚谷邨为什么叫愚谷邨?为什么卖茶的工作室开在弄堂深处?“无由”又是什么意思——有太多的疑团需要解开!</p> 愚园路是条吊诡而奇葩的马路 <p>102年的愚园路,是条吊诡的马路:有人说,它是“租界”和“市场”的“私生子”:</p><p>租界好色,“出轨”(越界筑路),相中了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在上海的许多地方,租界以水电、排水系统、公共交通等物质利益相诱,博得‘’市场‘的芳心,于是就有了一场虽轰轰烈烈却没有名分的越界筑路——“婚外之情”。</p><p>1912年,租界又一次“出轨”,“怀”上了愚园路,首先填平静安寺外的“田鸡浜”,修筑马路,并不断向西延伸,经过6年“怀胎”,于1918年全长2775米的愚园路呱呱坠地。</p> 愚谷邨曾是个文化的“村” <p>愚谷邨当是愚园路上很有文化的一条弄堂,</p><p>它的弄名也起得很有文化:“愚谷”二字分别在“大智若愚”和“虚怀若谷”二个成语中各取一字,前者出自:宋·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后者出自《老子》。</p><p>强调的是“大智”者,必“愚”;虚怀者,定旷;“若愚”和“若谷”,都是韬光养晦之术,都是做人的大境界。</p><p>“愚”字又与愚园路的路名契合,“谷”字蕴含“幽谷”之韵。与“邨”字暗合,即城市嚣噪中的幽谷和乡村。真是巧妙至极!</p><p>“邨”字即“村”字,是“村”的异体字,后常特指城市社区(弄堂),&nbsp;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农村的“村”字,上海滩上有愚谷邨、陕南村之类。</p><p>“村”即村庄,大都多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居住地形的用语,“邨”也是村庄的意思,愚谷邨可以说是一个文化村气息很浓的村庄。</p><p>愚谷邨,曾是沪上文人聚居的文化村(弄堂):这里住过著名丹青大师应野平,这里留下了军旅女作家茹志鹃一家名人的传奇故事(丈夫王啸平、女儿王安忆);这里住过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沙莉和凌之浩夫妇、奚美娟,不写著名口琴演奏家王庆隆等文艺界名人,这里还记录了歌影两栖明星周璇和丈夫“桃花太子”严华新婚燕尔在愚谷邨的甜蜜与幸福;这里曾有早期影星黎明晖和足球名宿陆钟恩的爱巢;这里还有旅美闻名画家徐纯中的旧居……</p> “无由茶”取名的原由 <p>当小伙伴们踏进“无由茶”工作室时,只见客堂中央一张硕大的实木茶桌旁团团围着一圈人:一茶,一座,一人,一杯,他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茶客,个个都是不请自来的“村里人”——“村”里住着的创业者,工作室主人姜清华告诉我们:这是常态。</p><p>姜清华——一个漂亮文静的山东姑娘,话语间洇染着灵慧和知性,一问果然是毕业于东华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老公同样毕业于985名校——天津大学计算机专业。2007年到上海,2人都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照理,在上海完全可以成为一名高级白领,上着朝九晚五的班,拿着稳定的足够养活自己的薪水,而且他们在上海已经有房有车,完全可以鲜亮风光地生活,也许姜清华天生就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三年前,不羁的灵魂的灵魂让她辞掉了工作,开出了一家茶工作室,当有人问及辞职搞个体,风险那么大,跨界又那么大,为什么!她只回答了4个字——没有理由,所以工作室的名字就取名为“无由茶”!</p> “无由”并非无理由 <p>“无由”有2个意思,一是没有理由,二是没有门径和办法。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无由”竟然是个“热词”,古人作文写诗遣词造句经常用到它,带“无由”的诗词自古及今竟然多达400多首之多!起先是百思不得其解,但仔细想想,也就通了:“无由”除了“没有理由”之外,还隐含不合情理的意思;“没有门径和办法”还隐含无可奈何的意思。</p><p>生活中,许多事情因为有太多的理由,一言难尽,不如不说,就用“无由”二字而一词蔽之;</p><p>选择,有时也许就是不合情理的无奈之选。</p> “无由”和“茶”天生有缘 <p>姜清华逃离职场,开出“无由茶”工作室,她让“无由”和“茶”扯上了关系,但姜清华绝不是第一人,把“无由”和“茶搭上关系,唐代的白居易可算首创者,他有“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的诗句传世,对后世影响也最大,所以,白居易说的是喝茶品茶;姜清华做的是在做茶、卖茶、传播茶文化。</p><p>和自己的另一半走到一起,似乎与“无由”和“茶”有关系的。大学毕业后,两人不约而同选择了上海,两人竟然同时应聘一家公司,也都被录用了,很快走到了一起,一问,彼此竟然是山东老乡!结婚后彼此发现,2人虽然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喝茶,但对茶都情有独钟。许多巧合,个中原因,还是2个字“无由”!</p> 武夷山她与茶的美丽邂逅 <p>姜清华被公司派驻福建,这里的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习俗,在这里姜清华的同事喝茶,领导喝茶,合作伙伴也喝茶;摆宴席喝茶,谈业务喝茶;早晨起来喝茶,晚上睡前还喝茶;简直就是到了无茶不欢的地步,对茶的依恋几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姜清华与茶邂逅,遇见了美好,慢慢地她也爱上了喝茶,她爱上了武夷山岩茶,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茶,无岩不茶”。她尤爱岩茶中的2款精品“肉桂”和“水仙”,慢慢地她品出了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感觉。</p><p>她从一般地喝茶,到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从不觉茶味,到深谙茶韵,最后变成资深茶客,她要感谢武夷山,每每面对气雾袅袅,醇香阵阵,看着杯里茶色慢慢洇染开来,合而为一,一缕清香飘逸,携着一份淡泊和宁静,让人心静神清,撇去张扬的浮躁,心境慢慢复归宁静,喝着喝着,姜清华喝出了感觉,悟出了道道,她感觉每次在茶香氤氲的水雾里,她感觉一切都慢了起来,于是她有了顿悟:让脚步慢下来是一种智慧,让时间慢下来是一种境界,让生活慢下来是一种强大,让岁月慢下来是一种超然,几年福建工作的经历,到底让姜清华熏染成初入“茶界”的茶客了。</p> 合缘姐姐成了她的“茶闺蜜” <p>在武夷山姜清华不但爱上了喝茶,还遇到了一位合缘的姐姐,比她大了几岁,但对她人生的走向的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位姐姐是位土生土长的资深茶人,和老公、父亲、公公一起拥有自己的一片茶园,开着一家以茶会友的会所。</p><p>和姐姐的相识、相交、相知大约经历了2年的时间。起先姜清华是以姐姐朋友的朋友和客户的身份去姐姐会所喝茶的。</p><p>喝着大姐泡的岩茶,听姐姐说茶论道。去得多了,彼此慢慢地都发现自己与对方很投缘,最后,很成了朋友、闺蜜。</p><p>姜清华觉得姐姐是一位受茶环境濡染,新时代洗礼的现代茶人,在姐姐身上,她看到了传统匠人精神和现代的创新意识。姐姐朴实而精致的生活态度影响着姜清华,吸引着姜清华。</p><p>反过来,长期生活在武夷山的姐姐,也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了解城市知识青年的生活,姜清华成了姐姐最好求教对象。不同的经历,相近的性情,各有所需的话题,不久两人以茶作为媒,成为了无话不说“茶闺蜜”。对清华而言,在姐姐的茶园里,姜清华觉得自己已经蜕变为一个真真正正的茶客。</p><p>每每在姐姐的茶园里喝茶,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岩骨花香充盈整个口腔,流入心田,沁入骨血,微醺半醉的感觉中,她懂得了茶的真味,找到了茶的源头,悟出了茶的真谛,并相信:茶能调适心情,品茶会改变生活。</p> “品茶会改变生活”是魔咒 <p>这个魔咒,果然在姜清华身上灵验了:在姐姐的茶园里,喝着茶,听着姐姐说茶,姜清华真的开始了她的人生思考。</p><p>也许,职场也有“七年之痒”:当业绩、晋升、提薪成为追求的唯一目标时,让你退化成一只“打工狗”,卑微和猥琐接踵而来;当通晓人情、通达权变成为金句训条时,职场天天上演“宫斗剧”让你身心俱疲;当枯燥、无聊、压抑缠身之时,交换“八卦”就成为寻找刺激和新鲜的调味品。</p><p>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清华感觉累了、烦了、腻了,她感觉自己像是被抽掉了灵魂,躯壳般地活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喜欢的,说的话,不是自己想说的。表面光鲜的工作,只是忙活、干活——打工而已,它毕竟和你的性情爱好并不“连筋带肉”,这样的生活状况不是她所要的。</p><p>那时,他们已经成家但两个人都在为工作忙碌,一周见不了几次面,经常出差,忙的时候甚至连一周一见都不能保证,更遑论在一起喝茶聊天了。他们都有升职的机会,但可以预想,一旦升职,他们会更忙,于是他们双双不知不觉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p><p>这种苦闷,犹如郁可唯一曲《无由、无由》中的唱词:“是冷雨归来好个秋……无由,无由</p><p>忆起赋风流, 一曲长相守到最后 到最后,没了以后”。郁可唯演绎的是四角情缘的无奈与哀愁,而他们在歌词中读到了自己职场的苦闷和迷惘。</p><p>也许苦恼是自我觉察的良机,在姐姐的茶园里,在听着姐姐的说茶论道之后,在姐姐匠人的执着和商人的精明中,姜清华想到了改弦易辙,改变人生,换一种活法,在光鲜和快乐之间,在稳定和拼搏之间,她选择了快乐和拼搏,于是,她想到了跳出职场,改变生活,这个“改变”都是“茶”惹的祸!</p><p>从这个意义上说,武夷山是她跳出职场的“开蒙”之地,合缘姐姐是她蜕变为“茶人”的领路人(姜清华只承认自己是“准茶人”)。</p> 选择往往痛苦而无由 <p>选择,就是面对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取舍,总是让人左右两难,甚至感到痛苦。姜清华决定辞职做茶,小夫妻俩整整酝酿了一年多:是彻底辞职,还是兼职半辞;取名选址、经营模式、未来规划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需要作出决断。</p><p>几经考量,反反复复。姜清华决定完全辞职,不留后路;决定采取工作室经营模式,工作室成本低,轻巧灵活,还有艺术文化好创意气息,正好符合姜清华有生活情趣、感情细腻、追求精致的性格。</p><p>好在“工作室”的选址并不需要沿街店面,起先就设在他们租借屋里,在安顺路上,虽然有2间房,虽然有一间布置成客厅兼书房,朋友来了,也可以喝茶聊天,但姜清华不满意,在这里毕竟还只是家的感觉,作为工作室就不合适了,工作室应该是一个向特定人群开放的私密空间,兼有公共和私密的双重属性。</p><p>于是,姜清华开始走街选址,她划定三条路:安福路、新华路和愚园路。一圈走下来,新华路首先“派司”,原因是过于落寞,没有烟火气;接着安福路也给“枪毙”了,理由是过于时尚新潮,最后工作室落定具有86年历史的愚谷邨79号。</p><p>把工作室开在愚谷邨,姜清华自有自己的理由:愚谷邨是愚园路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的弄堂之一,弄堂南北贯通,一头在南京西路,一头在愚园路,进出方便(疫情期间,南京路弄口暂时封闭),比邻静安寺,交通便利,闹中取静。</p><p>姜清华的选择和决定真是“无由的”:有点不合情理,有点无奈。是冥冥之中的必然,还是阴差阳错的巧合?谁也说不清楚,包括姜清华本人。</p> 如今愚谷邨是创业者聚居的村庄 <p>让姜清华最称心的是,整条弄堂沿主弄鱼骨状排列。坐北朝南,建筑平面为长方形,房屋整整齐齐,宛如北方的村落,组团大,棋盘形,也是这般方方正正,愚谷邨虽然容膝于上海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姜清华眼里,它就是个村子,在村里闻得见烟火气,感觉得到北方村子里街坊邻居的热和劲。</p><p>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和上海的许多老弄堂一样:愚谷邨里的许多老住户都搬走了,文化人也另觅高枝,租户换了一茬又一茬,虽然租户的主体大都仍然还是上海“土著”。但居民成分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这里住进了不少在上海打拼的创业者,原先文化人是弄堂主角的愚谷邨,创业者成了主流。他们不少人是在附近商圈打拼的年轻白领和其它创业者。文化人悄悄地置换成了创业者,他们还在弄堂深处零星地开出了许多小店:诸如书店、茶店、花店、美发店、缝纫店、蔬菜店……</p> 佛说,所有相遇,都是缘分 <p>这句话,姜清华信,她感谢自己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她觉得,人生像是一场随意的旅行,事先不知何时出发,也不知落脚何处。到后来会发现:每一刻时光都值得纪念,每一分幸福都没有遗憾。</p><p>首先,她要感谢的是她的老公,2人不约而同漂泊到同一个陌生的城市,从陌路人成为婚姻的“合伙人”,这是命运的安排,事先谁也想不到。2人共同度过了在异乡最幸福也最孤独时光。姜清华作出“无由”选择时,老公没有异议,全力支持。一天睡前,他轻轻地在她耳边说:放手做,慢慢来,大不了我做“三养”丈夫(养妻、养家、养店)。刚才还在被窝里一阵鼻酸眼湿的清华,忽而破涕而笑,而且笑得一颤一颤的。</p><p>如今,姜清华不急不躁,她本来就没有想过,靠一个小小的工作室去发财,更没想过一夜暴富,工作室运营模式靠的就是自己的茶品质、人的信用,依托朋友、人脉、圈子来拓展生意的,生意生意是要靠时间慢慢地“生”出来的。目前的姜清华是老板又是业务员,同时又兼任茶艺师,她深谙“人是跟茶走”的道理,只要茶好,不怕没人要,不怕没生意。</p><p>姜清华其次要感谢的是那位姐姐,在姐姐身上,她看到既有传统匠人初心,又有现代商人经营理念新一代茶人到形象,可以说她是在大姐的茶园里,受大姐“一杯好茶,是天时地利人和成出风流”的理念的点拨,而萌发独立创业念头的,她决心做一名好茶的“守艺人”和传播者。每年她都会去武夷山,参与到茶叶生产的“采、炒、&nbsp;焙、制”等茶叶生产的全过程。</p><p>姜清华还要感谢愚谷邨里弄堂深处开店的新朋友们,也许“×香不怕巷子深”是一种慢销售的模式,它不急于求成,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经营形式,这种经营模式的关键在于一个“香”字,一个“香”字包含2层意思:产品(服务)的质量和人的信誉,这种销售模式要求经营着心静神清,只有撇去张扬和浮躁,馥郁的“香味”才会慢慢飘洒传播,生意才会越来越好。因此姜清华经常和村里的“街坊邻居”搞一些联合行动,诸如经验分享、联谊活动、组合礼品策划等。</p><p>对姜清华而言,她觉得自己所有的相遇,都像是久别重逢;每一次邂逅,都是如约而至的聚会。她感谢每一个她所遇到的人!</p> 箴言在愚谷邨继续 <p>姜清华的茶架上放着一个镶在镜框里的条幅,上面有“一期一会”四个字。这是日本茶道里经常出现的一句箴言。</p><p>其中“一期”是一生的意思,“一会”是相会的意思,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完全相同的相会,再次相会,时、地、人、器、景乃至心境都不是原先的那般了。话语有点悲凉寂寥,但仔细想想就是这样。</p><p>上海这个海纳百川的魔都,从来就是创业者、闯荡人、冒险家的乐园。</p><p>愚谷邨曾住过许多成功的创业者,今天又有许多创业者聚居在此,所不同的的是,当年的创业者是成功以后,再搬进愚谷邨的,而现在的创业者是在愚谷邨里起步的!是不是有点“一期一会”的味道?</p><p>用姜清华的话讲:“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上”。</p><p>我相信,站在成功创业者“肩上”的新一代创业者也会有一个光明而不一般的前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