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柳林篇

贝博纳

<p class="ql-block">  在东征作战中,红军付出最惨重的代价就是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的不幸牺牲。</p><p class="ql-block"> 刘志丹是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人,1903年10月出生。他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被有关专家誉为“共和国没有授衔的十大将帅”之一。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实践中,刘志丹把他的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陕甘红军的灵魂人物。在到处张贴的国民党告示上刘志丹赫然在列:活捉刘志丹赏一万大洋。毛泽东曾对贾拓夫说:古时候陕北出了个李自成,当今又出了个刘志丹,你们陕北果真是出人才的地方啊!</p> <p>⏸柳林县乡道</p> <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是1935年12月30日在陕北横山县石窑沟正式组建的。刚刚平反出狱的刘志丹任军长,宋任穷任政委,唐延杰任参谋长。红二十八军是由陕北的几支红军主力游击队组成的,下辖三个团,活动在绥德、吴堡县一带的游击队改编为第一团;活动在横山、米脂县一带的米西游击师改编为第二团;活动在横山、安定两县的新编红四团改编为第三团。三个团全是陕北子弟兵,共计一千二百余人。</p><p class="ql-block"> 东征战役打响后,根据红军军委总部的安排部署,红二十八军的主要任务是要保证红军两路东征主力部队(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西渡后,在山西作战进退自如。其首要任务是先扫清陕北苏区与神府苏区之间国民党设在黄河沿岸的各个军事据点,打通两块苏区的联络通道,使之连成一片,成为抗日后方基地,并控制黄河西岸以北地区重要渡口,策应和配合红军主力部队东征作战。</p> <p>⏸柳林县三交镇</p> <p class="ql-block">  当时,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与刘志丹、宋任穷率领红二十八军从清涧县出发,进入绥德县,一起指挥击溃国民党驻守义合镇的一个团。战斗结束后,刘志丹护送周恩来从清涧县的马花坪渡口乘船渡过黄河。进入山西境内,周恩来沿黄河东岸北上到达三交镇。一到三交镇,周恩来就听取了有关人员关于开辟新区的工作汇报,亲自指导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政府。周恩来参加完晋西会议后离开山西时,三交镇苏维埃政府将镇上各商号捐赠给红军的数百块银洋交给周恩来来回陕北苏区。</p><p class="ql-block"> 这是周恩来第一次与刘志丹在一起作战,也是与刘志丹最后一次见面,虽相处时间很短,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对人民群众信赖和爱戴的这位陕北革命领袖十分崇敬。1970年,周恩来在接见一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时,还深切地怀念说:“刘志丹像赣东北的方志敏、海陆丰的澎湃、广西的韦拔群一样,是很值得纪念的。”</p> <p>⏸刘志丹将军纪念园</p> <p class="ql-block">  刘志丹是陕北红军和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是陕北群众的精神领袖。我们去年在陕北考察的时候,都能直接感受到老百姓对刘志丹的深厚感情。有个真实故事: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从安塞出发北进到榆林地区途中,老百姓听说“老刘”来了,都要赶来看一看。在路过神木县一个村子时,一位七十多岁双目失明的大娘拄着拐棍也来看刘志丹,乡亲们笑着说,你能看见老刘吗?大娘说,我看不见,还摸不着吗!刘志丹知道后,赶紧走到大娘跟前,拉着大娘的手说,大娘,我就是刘志丹。大娘摸着刘志丹,从头顶摸到脚下,又从脚下摸到头顶,激动地说,你带领红军打敌人,你真是咱陕北老百姓的救命恩人啊!此情此景,使在场的人都感动得留下热泪。</p> <p>⏸重建的关帝庙,当年是刘志丹的指挥部。</p> <p>⏸红二十八军东征路线图</p> <p>⏸关帝庙内墙上壁画</p> <p class="ql-block">  红二十八军在取得神府苏区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1936年3月25日,刘志丹接到军委总部电令,命令红二十八军组成红军第三路东征部队,迅即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接应红军东征主力部队。</p><p class="ql-block"> 3月31日,红二十八军奉命从神木县贺家川渡口渡过黄河。在打败河防守敌抵达山西境内后,转战兴县、方山、离石等县,到达柳林县留誉镇。4月13日,部队刚到留誉镇,刘志丹就接到军委总部下达的消灭驻守三交镇阎锡山晋军,以恢复黄河交通的命令。</p> <p class="ql-block">  三交镇南北两面环山,西面临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原镇子上驻守的晋军一个营被红一军团歼灭后,阎锡山为占据河东这个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渡口,以截断红军退回陕北苏区的后路,派出一个团进行反扑,又夺回镇子的控制权,并加强了镇上的防守工事。</p> <p class="ql-block">  4月14日,红二十八军围攻三交镇的战斗打响了。指挥部设在三交镇南山顶上的关帝庙。晋军占据有利地形,火力很猛,依据山头碉堡顽强抵抗红二十八军的进攻。红军伤亡较大,战斗进行得不顺利。刘志丹得知情况后,不顾个人安危,离开指挥所,直奔前沿阵地。前沿阵地距晋军据守的寨子不到三百米,正当刘志丹举着望远镜观察敌情时,遭到敌人碉堡内机关枪的射击,刘志丹应声倒下,战士们将他抬下山时就停止了呼吸。</p><p class="ql-block"> 刘志丹牺牲了,年仅三十三岁。身边的战友在清点这位西北革命领袖的遗物时,他身上衣服口袋里除有几份党内文件和六支缴获来的香烟外,一无所有。</p> <p class="ql-block">  令人痛心的是,因党中央刚到陕北,虽对西北代表团诬陷刘志丹“右派反革命”的罪名平了反,但至他牺牲时仍戴着“右倾取消主义”、“对反革命自由主义”的帽子。直到1942年党中央召开西北局高干会议,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刘志丹才真正彻底得到平反。</p> <p class="ql-block">  4月20日,刘志丹的遗体运回瓦窑堡。24日,党中央及地方党政军领导机关、红军代表和群众近三千人在瓦窑堡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同年6月,为纪念这位西北红军和西北苏区的主要创建人,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将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p><p class="ql-block"> 1942年在刘志丹牺牲六周年时,毛泽东挥毫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p><p class="ql-block"> 1943年5月,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志丹县为刘志丹举行了隆重的公葬典礼,几乎所有在延安的中央领导同志,都为他题了词。毛泽东再次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朱德题词:“红军模范”;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集中地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敬仰。</p> <p>⏸山下的三交镇</p> <p class="ql-block">  导航显示,石楼县城到柳林县三交镇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省道,可以称作是大路;另一条是有省道、有县道、有乡道,算是小路。地图上看不出来,我们也不了解,便冒然选择了走小路,因为小路近了二十多公里。不料,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烂。最后竟是一段土路。那个下过雨后的土路上的泥巴,被车辆挤压到路中间,形成一条条小沟槽,即使小心翼翼地驾驶,汽车底盘还是不断地与干泥巴亲密接触。好在那段烂路不是太长,在转过一个大弯陡坡后,便看见了三交镇的仿古牌坊。</p> <p>⏸刘志丹将军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  三交镇,过去属于中阳县管辖,今属柳林县。三交镇是一个黄河渡口,自古就是方圆百里的商业文化交流中心。每逢集会,就有陕西、内蒙等地的客商摆渡而来,进行骡马、粮食、红枣、皮毛等交易。古镇繁华胜过县城,明清古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作为古老的秦晋商业重镇,清光绪元年,三交镇的一条商业大街连同店铺被黄河大水一扫而光,三百多亩水地变为河床。大水过后,集市重建逐步移向山腰,形成现有的古店铺。</p><p class="ql-block"> 如今,三交镇被农村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也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枣集散地之一。这里生产的木枣被列为全国八大名枣之一。加工成的滩枣、醉枣、贡枣等二十余种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p> <p>⏸黄河古渡口</p> <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过镇子,沿着黄河边陡峭的山路,到达离镇子五里地的山顶党家寨。党家寨是刘志丹的牺牲地,现建有刘志丹将军纪念园,园内有刘志丹将军殉难处,纪念亭,纪念碑,红军雕塑等。目前,纪念园已成为柳林县环母亲河旅游圈的一个必去景点,每年都有大量游人来此瞻仰。正是:</p><p class="ql-block"> 红军东进民心顺,</p><p class="ql-block"> 三交古镇声名震。</p><p class="ql-block"> 志丹碧血耀千秋,</p><p class="ql-block"> 黄河涛声祭英魂。</p><p class="ql-block"> 厚土情深越古今,</p><p class="ql-block"> 枣业兴盛赋新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