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江南之张麻子沟战役

天地宽。

<p> 三下江南之张麻子沟战役 </p><p>——九台区波泥河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 张书林 </p><p>党员同志们: </p><p> 大家好。本期微党课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我们接着讲“三下江南”战役中发生在九台这片热土上的张麻子沟战役。</p><p> 上回我们讲了“其塔木攻坚战”,实际上“其塔木攻坚战”的目的就是“围点打援”,张麻子沟战役要歼灭的就是九台方向的来援之敌。</p><p> 当时,在1纵3师包围驻其塔木之敌的同时,第1师进至其塔木的西南设伏,歼灭由九台方向来援之敌,地点就选在了张麻子沟。</p><p> 1947年1月6日,在其塔木攻坚战打响后,1师侦察员报告师长梁兴初,监听到其塔木敌军向九台敌军的求援电话,梁兴初亲自监听,其塔木敌营长正向团长哀求:“共军攻得很紧张,今夜明晨援军不到,我们……”敌团长回答说:“你们要坚持守住,已经决定分两路去增援你们,我带领全团还有保安团的2个中队,今天下午5时出发,夜里在芦家屯宿营,明天早上由芦家屯出发,直奔其塔木……” </p><p> 张麻子沟一带地势较低,四周为起伏地带环抱。东面有一座百米多高的双顶山,距离公路只有1华里左右,易于居高临下发挥火力,并易于向敌人发起冲击,是一个非常理想的设伏地。 </p><p> 梁兴初决定设置一个袋形的伏击阵地,歼灭来援之敌。并周密进行了作战部署:1团埋伏在张麻子沟以东,2团埋伏在张麻子沟以北,3团埋伏在张麻子沟以西;师警卫营在公路正面两侧埋伏。另外,命令1团1营进驻战场要隘双顶山设伏,一旦敌人进入“口袋”,师山炮营、双顶山上的机枪和正面的警卫营,以猛烈的火力迎击敌人;双顶山的部队就近发起冲锋,将敌人拦腰斩断并分割开来;1团向西突击,2团正面突击,3团向东突击,切断敌人的后路,然后紧缩包围圈,多路分割和围歼。 </p><p> 夜幕降临,北国的冬天寒冷异常。此时,气温降到零下38度。这种天气对官兵的意志是严峻考验。为了避免敌人发现我军踪迹,师部下令不准点马灯,官兵身披白布,或者将大衣反过来穿上,将白色的里层穿在外面,静静地趴在雪地上等候敌人。战士们跨江急行军出的汗,在棉衣里都结成了冰,从里到外都凉透了,一个个浑身打哆嗦,许多人的腿脚都冻麻了,但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活动。 </p><p> 直到第二天中午,敌先头部队终于出现了。最前面是开路的8辆装甲车,一面轰隆隆地沿着公路开进,一面用机枪向公路两侧扫射。这是敌人的所谓“火力侦察”。双顶山的地势险要,成为敌人火力侦察的重点。但伏击部队早已接到命令,不看到师里发出的攻击信号,任何人绝对不许暴露目标。无论敌人怎样胡乱放枪,我军官兵始终纹丝不动。 </p><p> 紧随8辆装甲车之后,是敌军的1个步兵连,一边走路一边乱放枪。还七嘴八舌地议论:“共产党又不是活神仙,我看他们埋伏不了!”“这冰天雪地的,谁敢在雪窝里趴着?共军敢在这么冷的天埋伏一夜,哼,不用我们打,他们自己就玩完了。” 看到敌人基本进入伏击圈内,梁兴初果断地向参谋长命令:“发信号!”一红一绿两颗信号弹腾空而起。顿时,有如狂风疾雷掠过山野,各种枪炮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敌人的行军队伍顿时大乱,官兵你挤我撞、乱成一团,既无法展开队形,也无法有效反击。 </p><p> 双顶山上的1团1营率先发起冲锋。反穿大衣的我军战士们,如一股汹涌的白色浪潮,从山顶席卷而下直扑公路,将敌军队伍拦腰切成两截,此时,公路上的敌人已乱成一团,只有装甲车自恃坚甲利仍然沿着公路横冲直撞,机枪不停地向外胡乱扫射。1营官兵面对铁甲毫不畏惧,用手榴弹、炸药包发起攻击,连续摧毁了敌5辆装甲车,另外3辆见势不妙,赶紧从车内伸出白旗投降。敌人失去了“铁乌龟”的保护,顿时阵势大乱,官兵谁也顾不上谁,竞相四散夺路奔逃。垫尾的保安中队斗志最弱,见势不妙便拔腿逃窜。 </p><p> 此时,第1师各团全面发起冲击,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云霄。1团部队由东向西攻击,2团部队由北向南攻击,3团直插芦家屯,切断敌军后退之路。 </p><p> 经过1个多小时的激战,号称“王牌”的敌军大部分都被歼灭。敌团长带领大部分残敌,退入张麻子沟村里固守,被第1师1、2团紧紧围住,小部分残敌退入芦家屯,也被第1师3团严密包围,其余残兵四处溃散。 </p><p> 至此,张麻子沟伏击战胜利结束。战后查明,被歼灭的是113团第2、3营,以及山炮、装甲车各1个排,另有九台保安团的2个中队。我军共毙伤敌人240人,敌团长王东蓠被击毙,俘虏敌人868人;缴获山炮2门,迫击炮13门,火箭筒5门,轻、重机枪64挺,高射机枪4挺,长短枪605枝,汽车12辆;击毁装甲车5辆,汽车2辆。 </p><p> 曾几何时,敌113团是何等的狂妄嚣张,自称“天下第1军之铁拳”。但在野外与我军交手,其主力就遭到歼灭的命运。曾在印缅战场所向披靡的113团,在东北民主联军面前却如此弱不禁风,被我军一举全部歼灭。 </p><p> 党员同志们,今天微党课就讲到这里,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