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简称“镐”,古称长安,镐京。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北濒渭河,南依秦岭,八水润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此建都,丰镐都城,秦阿房宫,兵马俑,汉未央宫,长乐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兴庆宫等勾勒出“长安情结”。<div>多次到西安,百看而不厌。</div> 9月19日上午,冒雨参观陕西博物馆。(照片为陕博明信片)<div>陕博前身为1944年建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49年后几经改名,于1955年6月改定为陕西博物馆。1983年筹建新馆,1991年6月20日,新馆开馆。</div> <p>陕博是中国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馆藏文物171.795万件(组),居全国博物馆前列。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p> 青铜器,3900多件。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 造型典型的有先周的凤柱斝、西周的牛尊、汉彩绘雁鱼灯等。器形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西周 日己觥 西汉 雁鱼铜灯 唐代壁画,400多幅。1952年至1989年间,先后从陕西关中25座唐墓里揭取的。墓主都是唐代三品以上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等。 历代陶俑,2000多件。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时期,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艺术形象有文武官员、甲士侍卫、男仆女婢、西域胡人,以及天王、镇墓兽和马、骆驼等动物。 右侧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历代陶瓷,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瓷、唐三彩和宋耀窑青瓷等。 <p>金银玉器,2000多件。西周王制礼器、春秋秦公大墓的金啄木鸟、西汉皇后玉玺、金银竹节铜熏炉,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等,均为举世罕见的精品。</p> 唐 镶金兽首玛瑙杯 唐 鸳鸯瓣纹金碗 历代货币,10000多件。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铢、唐金银币及稀有的古外币。 历代建材,1000多件。从西周秦汉,到唐宋明清,器物有陶制、石刻、金属等。 <p>半坡遗址博物馆,是一座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西安市浐河东岸半坡村。</p> <p>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1957年,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发掘,面积达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围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近万件。</p> 2002--2005年,配合保护大厅的改造工程,又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div>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区。</div> 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锛、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及石制研磨器。 生活用具主要是彩陶,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 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绳纹、线纹,人面、鱼、鹿,植物等,红底黑纹。<div>这只“半坡人面鱼纹盆”是半坡遗址的标志。</div> 一些陶钵的口沿上刻有各种符号。 达二、三十种之多,这可能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9月20日,天气晴好,游西安城墙,碑林,钟楼,鼓楼。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地处西安市中心。 <p>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p> 主城门有四座:长乐门(东)、永宁门(南)、安定门(西)、安远门(北)。民国以后,为了方便百姓出门,先后新辟多座城门,现有18座。 每个城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正楼高22米,长40余米,为歇山顶式,四角翘起,三层重檐,底层有回廊环绕,古香古色,蔚为壮观。 城墙外有护城河,吊桥。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个。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 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外(称“马面”),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共有98座。 现城墙对百姓开放游览,城门楼及敌楼开辟为专题博物馆。 西安城墙上下,成为新人们结婚照的必选地。 从南城墙魁星楼下去,就是碑林博物馆。 <p>西安碑林博物馆,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的汉文化艺术宝库,始建于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原为保存唐开元年间镌刻的《十三经》、《石台孝经》而建,后经历代收集,规模逐渐扩大,清始称“碑林”。几经易名,1992年正式定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p> 该馆是在西安孔庙旧址上扩建而成的,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占地31900平方米,由孔庙、碑林、石刻艺术室、书法陈列室四部分组成。 现入藏石碑近3000方,有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陈列展出1087方碑石。秦汉文人的古朴遗风,魏晋北朝墓志的英华,大唐名家的绝代书法,及宋元名士的潇洒笔墨,尽显其中。 碑亭。 这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里面竖着著名的《石台孝经》,是宣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div>“碑林”二字,为林则徐题写。</div> 《石台孝经》碑,刻于唐天宝四年(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 碑林现存作品,诸体俱全,篆、隶、草、楷、行,精品纷呈。 历代书法大家的真迹,多有收藏。 陈列室外墙上,也有作品展示。 石刻艺术展室前的拴马桩,多姿多彩。 <div>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四骏保存在此。 </div> 石棺椁。 墓碑 <p>景云钟,唐代为景龙观所铸,原名“景龙观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而称今名。铜锡合金铸成,重6吨。</p><p>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周身铸有纹饰,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四角各有4朵祥云。钟正面有骈体铭文292字,为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p><p>国宝级文物,禁止出国展出,称“天下第一名钟”,列为世界名钟。</p><p><br></p> 钟楼,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是中国现有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图中左下角为鼓楼。 最初建在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移至今址。 <p>钟楼建在方形基座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1377平方米。</p> 楼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基座之上为两层楼体,由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和迭起的飞檐组成。 <p>钟楼西北角悬挂的大钟,逢年过节依然会被敲响,祈福平安。这口大钟是唐代“景云钟”的复制品,于1996年仿制,与原钟(作为国宝,现存于碑林博物馆)近似,纹饰、铭文均与原钟相同,音乐嘹亮雄壮,可与原钟媲美。</p> 鼓楼,位于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div>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文武盛地”,北“声闻天下”。</div> <p>鼓楼建在长方形基座上,为梁架式木结构楼阁建筑,上下两层,重檐三层,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尽显雄浑庄严。</p> <p>1996年重制的鼓楼大鼓,高约1.8米,鼓面直径2.83米,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4个铜环。</p> 楼外南北,各有12面鼓,分别代表一年24个节气。 楼内设鼓展,有自古以来各式各样的几十种鼓。 定时还有民族鼓乐表演。 站在鼓楼上,钟楼近在咫尺。 <p>正对鼓楼的北院门,为清代官署府。因陕西巡抚衙门在鼓楼之北,故称北院。</p><p>1990年代,部分回民在此租房经营餐饮,逐渐形成美食一条街。</p> 如今,“回民小吃一条街”已成为西安著名旅游景点。 著名牛羊肉店。 “贾三包子”必吃。 <p>大雁塔音乐喷泉,位于大雁塔北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内有2个百米长的雕塑群,8组大型人物雕塑,400块地景浮雕。</p> <p>据介绍,喷泉水面达2万平方米,其八级迭水池中的八级变频方阵为世界最大。每级水池有7级迭水,与大雁塔7层相印合。</p> 这套喷泉共设计独立水型22种,音乐系统为高保真远射程专业音响,喷泉、声光、水色有机交融。乐曲则是专为喷泉而作。 喷泉最高喷水柱达60米。 音乐喷泉广场,人头攒动。 南城门夜景。 <p>永宁门,即南城门,是西安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建于隋初,是皇城南面三座门中偏东的一座,称“安上门”,唐末建新城时留作南门,明代改名“永宁门”。</p> 为庆国庆,永宁门广场举行灯光秀和表演活动。 南城门的三座城门楼。 “马面”上的敌楼。 9月21日上午,参观小雁塔和西安博物院。 小雁塔,位于唐长安城安仁坊(今西安市南门外)荐福寺内,又称“荐福寺塔”。建于唐景龙年间,与大雁塔同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重要标志。 <p>唐高宗永徽二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为存放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的佛经、佛图,在荐福寺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为区别二塔,慈恩寺塔称为“大雁塔”,荐福寺塔形似雁塔且小,故称“小雁塔”。</p> <p>小雁塔是中国早期方形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作品,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塔形秀丽,是唐代佛教建筑艺术遗产,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汉族文化的标志性建筑。</p> <p>荐福寺古建筑,最初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年),是睿宗李旦为其父唐高宗死后献福而建的佛教寺院,初名为献福寺,后改名荐福寺。是唐代著名的皇家寺院,毁于唐末战乱。</p> <p>现存的荐福寺古建筑群,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殿宇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p> 荐福寺内的古树名木共有十棵,九棵为国槐,一棵楸树,距今800--1300年左右。 <p>金代铁钟,明昌三年(1192年)铸造,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当时悬挂在渭河边的武功崇教寺内,因渭河发水,寺院被毁,沉于河滩。清代康熙年间,发现此钟,移入西安荐福寺小雁塔旁的钟楼内。</p> 每日清晨,寺内定时敲钟,数十里可听到,钟声嘹亮,塔景秀丽,在古城别有一番韵味。“雁塔晨钟”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西安博物院,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在国内博物馆(院)中,独树一帜。 馆藏西安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13万件,有相当一部分出土于周、秦、汉、唐等,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朝代。 展室陈列以“古都西安”为题,分“千年古都”和“帝都万象”两部分。前者,集中反映历代都城规模、格局,以及唐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 后者,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从不同侧面再现帝都生活的万千气象。 西安博物院、小雁塔,应该去看看。<div>兵马俑,大雁塔,华清池,法门寺等,以前去的。故,不在此篇。</div> <p>中午,在一家名为“人民食堂”的饭馆就餐,很有特色。</p><p>下午离开西安,结束本次“甘陕行”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