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扬州古城老街旧巷(117)南讲经墩,北讲经墩,河边巷

闲庭信步(郑启伟)

<p><b>南讲经墩</b></p><p> 位于古城西北区域,南北向叉形巷道。南至务本桥,与柳巷河边相接;北至彩衣街西端,与北讲经墩和河边巷相对。巷道河边直道(务本桥至三叉口)长约150米,宽约2米,石板块路面;东侧支巷为直道,北巷口有两侧带坡的条石台阶21级,至三叉口长约43米,宽约1.3米,仿面包砖路面;西侧河边支巷为弯道,北巷口有两侧带坡的条石台阶20级,至三叉口长约53米,宽约1.5米,石板块路面。巷道中段东侧大院设有“广陵古琴学会”、“广陵绿杨诗社”,西侧有一处休闲凉晒小广场,近交叉口处有古井一口,交叉口为26号民宅。北段直巷东侧有新装饰的23号民居,具有开门见山之特色。其对面西侧有一条短巷与河边支巷相连,24号是“一间”刺青工作室。河边支巷东侧有一家专磨剪刀铺。前几年,彩衣街社区根据周边居民反映,打算将南讲经墩东侧支巷北巷口的条石台阶改造成有利车辆和轮椅出行的坡道。公示期间,家住彩衣街的李先生觉得如让条石台阶消失,将影响这段古街巷的风味,希望保留古街古巷的原貌,并将已见向上反映,最终被采纳。现巷口条石台阶得以保留,并用条石将两侧原有坡道的宽度增加到35厘米,既留住了巷道原有古韵,又方便了百姓出行,避免了北讲经墩南巷口改造的缺陷。融历史沧桑于古街古巷之中,浑然一体,韵味无穷。</p><p> 巷名由来:讲经墩旧有姜家墩,天心墩,译经台之称,今为讲经墩。《广陵区志》云:“南、北讲经墩,巷名,位于小秦淮河北段东岸,以大东门桥为界,分南、北讲经墩。据《江都县志》载,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来扬在此讲华严经,因此得名。”此巷位于大东门桥南面,故名南讲经墩。李斗《扬州画舫录》中介绍:“……(姜家墩)西接城河东岸,东接天宁门街之磨房巷。”《甘泉县续志》云:“大东门外江(姜)家墩,古称天心墩”。南巷口标牌中记载:《高僧传》 “元嘉十八年(441),临川王刘义庆为南兖州刺史,好佛法,闻天竺高僧迦达多在建康(今南京)宏法,因礼请其来广陵传授佛法”,旧有译经台。民间还有一种说法,是讹称使然。巷本名姜家墩。由于从前小巷两旁有许多寺庙,僧侣们喃喃的诵经声不绝,于是以讹错讹称其为“讲经墩”。</p><p>&nbsp;&nbsp;&nbsp;</p> <p><b> 南讲经墩古井:</b>位于南讲经墩22—2号门口西侧。此井原井栏为鼓形,青石质,上有动物、如意、祥云等图案。井栏外径62厘米,内径38厘米,高40厘米。井栏上有几道井绳痕,皆较浅。井深5米,内壁为青砖堆砌。水泥井台2.5米见方。周围50多户居民使用此井,据称以前叫戴家水井。原井栏被盗,现井栏是后加的。</p><p>&nbsp;&nbsp;&nbsp;</p> <p><b> “桃李春风”民居:</b>位于南讲经墩26号,处于巷道分叉口。是一幢大门朝南的二层楼庭院,门楣上书有“桃李春风”四个大字,门前一对石鼓,院主人是王荫嘉与巫融一对年逾花甲的退休教师。他们曾经生活在大东门两侧,一直向往着诗情画意的小秦淮河边生活。他们的女儿女婿前几年花了200多万元购买了此处二层楼老宅,花了100多万元进行改建装饰,打造成一座自住民宅兼容民宿客栈。</p> <p><b>北讲经墩</b></p><p> 位于古城西北区域盐阜西路南侧,南北向折巷。南至彩衣街,北至盐阜西路。巷道南端东折17级台阶至东端2号,南折经18级台阶至彩衣街,西折经4级台阶与河边巷南端台阶相接;北端至盐阜西路为上坡道。巷道南北长约230米,南段宽约1.5米,仿面包砖路面;北段宽约3米,沥青路面。巷道在北讲经墩住宅小区第1幢住宅楼前东折向北。巷道东侧中段有一处垃圾房,一条20级台阶的天宁门街通道,一家新装饰民宅;西侧有数条短巷与河边巷相接,北段为北讲经墩住宅小区,计有10幢住宅楼,45号北边有一座公共厕所。从讲经墩曾走出一位全国著名针灸专家周临深。其1935年生于南京,1956年进入成都中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友谊医院,跟随国家级针灸专家、中央卫生部保健医生杨济生从事医务工作11年之久,亲自参与治愈不少疑难杂症,其中有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前国家代主席董必武,前副总理姚依林,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疾病。1978年,他与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等单位合作进行“天麻与密环菌的研究“,荣获国家一级科研成果。其还作为医学交流使者在美国工作一段时间,为宏扬中医针灸医疗技术作出了积极贡献。</p><p> 巷名由来:讲经墩旧有姜家墩,天心墩,译经台之称,今为讲经墩。《广陵区志》云:“南、北讲经墩,巷名,位于小秦淮河北段东岸,以大东门桥为界,分南、北讲经墩。据《江都县志》载,东晋义熙十四年(418)尼泊尔高僧佛驮跋陀罗来扬在此讲华严经,因此得名。”此巷位于大东门桥北面,故名北讲经墩。</p> <p><b>河边巷</b></p><p> 位于古城东北区域盐阜西路南侧,小秦淮河北段东岸南北向巷道。南至彩衣街,北至盐阜西路。巷道南端为28级石板台阶,南北长约225米,宽约1.5米,石板块路面。北端为盐阜西路坡道,临河有一座廊房曲桥,与河对面亭桥相连。小秦淮河通过北水关桥与护城河相通。</p><p> 巷名由来:因势而名,巷处小秦淮河北段东岸边,故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