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347]——宕气回肠的一方世外净土

杨永发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当卡寺</b></p><p><br></p> <p>玉树,是青海南部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在玉树州州府结古镇以东十公里的扎曲河畔,在一大片历史遗存旁,耸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当卡寺。</p><p><br></p> <p>当卡寺是一座嘎举派寺庙,藏语“噶举”意为“口授传承”,因为此派的密法修行,是通过师徒口耳相传继承下来的,故称“噶举派”,又因为该派僧人穿白色僧衣,也称“白教”。</p><p><br></p> <p>寺院依山而建,势如观音静息状,下以八龙盘踞之态,庄严神圣。白色的墙身,红色的庙宇,在青翠树木的掩映下,透出一股神秘的味道。书上说嘎举派僧人是穿白色僧衣,但我在当卡寺见到的僧人,也是一袭绛红色的僧衣,行走时衣袂飘飘,犹如一条流动着的红色河流。</p><p><br></p> <p>当卡寺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一世都穆曲杰巴查道代受其上师杜松钦巴的嘱咐,在此处山洞修行,始建寺院。如今巴查道代修行时留下的手印和脚印仍清晰可见。寺庙里除了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莲花生大师像外,还有蒂洛巴、纳若巴、玛尔巴和米拉日巴等噶举派始祖以及祖婆阿斯秋吉卓玛等护法神像。</p><p><br></p> <p>十年期间当卡寺遭到严重破坏,寺院房舍尽毁。1981年时,第十八世都穆曲杰仁波切亲自带领重建事宜。建设初期十分艰困,当时并无任何经费。都穆仁波切将其妹妹们所供养的天珠﹑珊瑚等私人物品变卖,然后雇车至苏曼乡(玉树盛产木材之区)换取木料。</p><p><br></p> <p>途中路程遥远,路况甚差,车子常常陷于泥潭无法拖出,只得夜宿车中。且无食物充饥,劳顿饥饿,费尽波折。待得木材运回,又因尚无路径可通达寺院,车队只好停于寺院的山脚下,全靠人力徒手搬运上山,经过许多年才完成重建后的第一座经堂。</p><p><br></p> <p>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当卡寺终于得以重整扩建。此段期间不断有修行者聚集,僧众也日益趋多,成为玉树地区最具规模的噶玛噶举寺院之一。</p><p><br></p> <p>寺院大殿绘有许多佛教壁画,佛学浩瀚精深,很多就演绎在这墙上描述的壁画故事里,从释迦牟尼出家,到悟道,到讲学,每一则故事都蕴涵有深刻的佛学哲理。我只能走马观花,为画师们的虔诚和技艺惊叹,那都是精雕细琢的工笔,而画师们,大多只是普通的喇嘛或者信徒。</p><p><br></p> <p>在藏传佛教里,正因为有了气势恢弘,美仑美奂的壁画,有了这样的视觉表达方式,就是不认字的普通人,都可以从栩栩如生的壁画中,领悟佛经中的教义,这可能也算是对普通人的开示,这是不是就是佛所说的开示无处不在吧。</p><p><br></p> <p>跟着一位年轻的喇嘛,我们一个殿一个殿地走过去。喇嘛们正在辩经,我们的唐突造访似乎并没有打扰他们。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从他们思索与虔诚的神态中,可以感知悟道是一件长期和艰难的事情,而皈依佛、法、僧,可能就是发愿悟道的初始,本身也意味着一种牺牲。</p><p><br></p> <p>途中偶遇一位慈爱的老母亲,老人家今年七十开外,日常过得相当简单,她说每天有糌粑吃就足够了。她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转寺念经,只留虔诚在心中。</p><p><br></p> <p>我沿着一条陡峭的山道登临高处,眼前是数百年前寺院的历史遗存,山坡上开满了各种野花,远处是弯弯的扎曲河,碧绿的青稞地和油菜田,一道道的碧绿一直延伸到山谷,那是一种宕气回肠的绿。</p><p><br></p> <p>时间在这里流逝的特别缓慢,连空气中也流动着安静的种子,四处的鸟叫声更添静谧,山下是金壁辉煌,美轮美奂的寺院,远处是碧绿的田野和升腾着暖暖烟火气的房舍,恍惚间不知身处天上还是人间,陶醉于这一方世外的景致中,却还留恋着人世间的喜乐。</p><p><br></p> <p>有时候,旅行中的一念之间,也能获得成长,证悟真理。(谢谢浏览)</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