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

老兵

<p>摄影:老兵</p> <p>文字:摘自网络</p> <p>西津渡,国家4A景区,位于镇江城西山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p> <p>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丶最集中丶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国家级文扔西津渡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p> <p>西津渡历史:</p> <p>古时候,这里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己稳定,规模空前的“永嘉南渡”时期,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从这里登岸的。东晋隆安五年(40l),农民起义军领袖孙恩率领“战士十万,楼船千艘",由海入江,直抵镇江,控制西津渡口,切断南北联系,以围攻晋都建业(今南京),后被刘裕率领的北府兵打败。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以后,武则天临朝称帝,徐敬业丶骆宾王等在杨州发起暴动,骆宾王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著名檄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时天下震动。兵败后,徐敬业丶骆宾王等渡江“奔润州,潜蒜山"。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数百次之多,</p> <p>西津渡口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蒂、陆游、马可波罗等都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西津渡古街全长1000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渡口现在离长江江岸己有300多米距离。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1068)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帆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p> <p>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凤又绿江南岸,明月几时照我还。</p> <p>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一也在西津渡登岸。由此可见,至少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重要的重要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陆游途径西津渡时,曾对渡口每日运送上千的兵源感叹不已。清代诗人于树滋所写的诗道出了西津渡口人来舟往的繁忙景现:粮艘次第出西津,一片旗帆照水滨。稳渡中流入瓜口,飞章驰驿奏枫宸。</p> <p>如今的西津渡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环境的改变,西津渡己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渡口的功能,但它话化石般的风貌却得以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来。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上,仿佛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吸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这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西津渡,这就是蜚声中外的西津渡。</p> <p>历史印记:</p> <p>英国领事馆旧址:这是一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p> <p>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云台阁为镇江增添了一处新的地标性建筑,登顶云台阁,眺望四方,抒不尽的赞叹,看不完的镇江美景尽收眼底。</p> <p>救生会: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p> <p>五十三坡丶昭关石塔丶观音洞丶待渡亭丶超岸寺丶蒜山等景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