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苏武李陵<br></br></h3></br><h3>王昌龄《出塞》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br></br></h3></br><h3>李飞跃<br></br></h3></br><h3><strong>内容提要 </strong>“飞将”一般指李广,但“茏城”与“龙城”地点不同,汉军有茏城之捷而从未到达龙城。西汉右北平郡治所在内蒙平刚而非河北卢龙,龙城亦非“卢龙城”简称。“龙城飞将”或指身陷匈奴的李陵。“不教胡马”的“教”依律平声,与汉武帝因听信李陵“教匈奴为兵”传言而诛其家的记载对应。《出塞》《从军行》等乐府题常咏李陵故事,该诗化自卢思道《从军行》, 多处语句与《史记》《汉书》有关李陵的记载成互文关系。易题《盖罗缝》的第二首诗与王昌龄诗的主题一致。唐朝取得了对胡战争的巨大胜利,而王昌龄作《出塞》诗又值“李陵胡”黠戛斯认亲归附。关注唐诗的历史互文与文本场域,有助于我们重新识其文本生成及意义嬗变。 <br></br></h3></br><h3><strong>关键词 </strong>王昌龄;龙城飞将;李陵;《从军行》;互文性<br></br></h3></br><h3>一 问题的提出<br></br></h3></br><h3>王昌龄《出塞》(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诗,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1]。围绕该诗的争议,主要集中在“龙城飞将”之所指。公元前129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今河北怀来)。汉军分四路迎击,卫青由上谷、公孙敖从代郡、公孙贺从云中、李广从雁门出兵。首次出征的卫青英勇善战,直捣“龙城”,斩首700余级,史称“龙城大捷”。这是汉朝对匈战争的首胜,极大振奋了军心、民心,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持久回响。</h3></br><h3>“龙城”之地,各家注本一般有两种解释。一是当年匈奴祭拜祖先处,位于今蒙古鄂尔浑河西侧和硕柴达木湖附近;二是指卢龙城,汉右北平郡所在地。据《史记》载:“(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2]西汉右北平郡治所平冈(刚),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西南,下属十六县不含卢龙 [3]。汉武帝数次对匈奴的大规模战役,都有兵马自此出击。西汉末年平刚废弃,东汉移治土垠(今唐山丰润东)。西晋时改北平郡,移治徐无(今唐山遵化西)。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平郡入平州,十八年(598)始设卢龙县,属平州。大业三年(607)改置北平郡,治卢龙(今唐山迁西)。右北平郡所及李广射虎处,在内蒙之平刚,时为抗匈要塞 [4]。今以河北卢龙城注“龙城”者,多忽略了地理位置的不同。一般认为,王昌龄把象征汉军大捷的“龙城”冠于李广,将卫青和李广的功绩糅合诗中,表达了杀敌制胜、扬威敌境之意。这种解释的问题是,李广未曾到达龙城之地。阴山一线是唐而非汉朝疆域,李广的战绩也不具有吓阻胡马的威效,甚至李广去世前一年的元狩三年(前120),“匈奴入右北平、定襄,杀略汉千余人”[5]。</h3></br><h3>元光六年(前129),汉武帝“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颜师古注“笼读与龙同”[6],因此一般将“笼城”等同“龙城”。因匈奴在此祭祀龙神和祖先,故称。“岁正月,诸长小会单于庭,祠。五月,大会茏城,祭其先、天地、鬼神。”[7]但是“笼城”与“龙城”并非一地,司马迁《史记》所载“茏城”在漠南,班固《汉书》所载“龙城”在漠北。李广未曾到过茏城或龙城,卫青也只到过漠南茏城,而没到过漠北龙城,后者已大大超出了汉军的作战范围。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h3></br><h3>自马邑军后五年之秋,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出云中,无所得。公孙敖出代郡,为胡所败七千余人。李广出雁门,为胡所败,而匈奴生得广,广后得亡归。汉囚敖、广,敖、广赎为庶人。其冬,匈奴数入盗边,渔阳尤甚。[8]</h3></br><h3>这则史料说明了三个重要事项:一是“茏城大捷”实为出师未捷,四将各万骑,仅卫青小胜,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李广败绩而被囚被废;二是据斩首数量,它不是卫青或李广的代表性战绩;三是此战李广“为胡所败”而被俘,侥幸“亡归”。“茏城飞将”无论指李广还是卫青等,都不是令诗人们引以为傲的战绩。西汉时期,一直未能取得彻底击溃或威慑匈奴不敢南下的战果。据《史记》载,卫青和霍去病未曾歼灭匈奴主力。七次大战后,匈奴仍不断越边侵扰,从未实现“不教胡马度阴山”。如前112年,入五原,杀太守;前106年,寇边;前102年秋,入定襄、云中,杀略数千人,又入张掖、酒泉,杀都尉;前98年秋,入雁门,太守坐畏愞弃市;前91年九月,入上谷、五原,杀略吏民。前89年,随着李广利孤军深入,7万人马有去无回,西汉再无远征匈奴。<br></br></h3></br><h3>骑兵</h3></br><h3>互文性理论认为,文本作为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每一篇文本都联系着若干篇文本,并且对这些文本起着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9],从而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可以说,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的引文的重新组织”[10]。互文性及传统的知人论世理论,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和分析这首经典诗歌文本。</h3></br><h3>二 “龙城飞将”与李陵<br></br></h3></br><h3>天汉二年(前99),李陵奉命出征匈奴,“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11]。他率五千步卒与八万匈兵战于浚稽山,终因寡不敌众而降。司马迁对李陵的英勇行为作了生动描写和极高评价:“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12]李陵降后,念念不忘故国。不幸的是,汉武帝听信了李陵替匈奴练兵的谣言,诛其母弟妻子,夷三族。李陵归路断绝,而“匈奴爱之”,“单于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汉昭帝即位,李陵少时同僚霍光、上官桀等当政,派人劝归,而李陵“恐再辱”,拒归而老死匈奴[13]。</h3></br><h3>李陵没有效仿伍子胥兴兵复仇,也没有像管敢、李绪等降将那样率军肆暴或为匈奴练兵以备南侵,而是“居外,有大事,乃入议”。起初他自叹“无面目报陛下”[14],后又对苏武说:“然陵不死,罪也!”远托异国,他深感“身负国恩,为世所悲”,以至“每一念至,忽然忘生”[15]。江淹《恨赋》形容说:“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16]有国难报、有家难归的心迹剖白,不无自责自谴的痛苦,是李陵留给汉唐文士的主要印象。</h3></br><h3>李广和李陵效命疆场,皆英勇杀敌,以少战(胜)多。他们的戎马生涯乃至个人风格有诸多相似处。李陵“有广之风”,司马迁说:“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与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17]王昌龄此诗,有多处可与李陵事迹构成互文关系。</h3></br><h3>其一,“万里长征人未还”。“人未还”乃一去不复还,是“征”而非守。远征未见人还,暗示对敌作战不利。人之未还,有死有降。前者不计其数,后者也不胜枚举,武帝时便发生多起以将资敌事件。《汉书》对李陵败降的记载是“李陵没不还”[18]。霍光、上官桀辅政,遣李陵故人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相招。“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19]刀头有环,借“环”为“还”成为诗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常建《塞上曲》即事咏云:“百战苦不归,刀头怨明月。”[20]王昌龄《从军行》更是用李陵此典云:“夜闻汉使归,独向刀环泣。”[21]借“刀环”以咏思乡之情尤其征人思乡,在王昌龄同时及前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高适诗“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赠君从此去,何日大刀头”[22]。</h3></br><h3>其二,“秦时明月汉时关”,兼指秦汉故事,寓意对匈奴战事绵延。秦汉时的明月与关隘既是写景意象,也是抒情意象。明月是照见、见证之意,如戎昱《从军行》“昔从李都尉,双鞬照马蹄”[23]。汉武帝时,李陵任骑都尉,驻守边关,“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24]。此地古长城又称“遮虏障”,乃李陵出征之地。明月、关隘见证了数百年的对匈作战,总是成少败多。后来有“关山月”的乐府题专写边塞事,如“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等[25]。在“明月”和“关”两词前加“秦”“汉”两个时间性限定词,表明自古至今明月始终映照边关。</h3></br><h3>其三,“但使龙城飞将在”。“但使”意为惟愿、只求,是条件性假设,句式如崔湜《大漠行》“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但使封侯龙额贵,讵随中妇凤楼寒”,李白《客中行》“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白居易《思子台有感》“但使武皇心似烛,江充不敢作江充”[26]。此外一,只是为了,而非假设。如陶渊明《归园田居》“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27],孔稚圭《白马篇》“但使强胡灭,何须甲第成”[28],萧衍《阊阖篇》“但使丹砂就,能令亿万年”[29],庾信《园庭诗》“但使相知厚,当能来结交”[30]。此外二,现有状态的持续,条件已经具备,还希望持续下去。如杜甫《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常相见”,崔峒《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但使忠贞在,甘从玉石焚”,刘驾《效陶》“但使长兀然,始见天地祖”[31]。此外三,假设指向将来,而不是过去。如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钱起《锄药咏》“但使芝兰出萧艾,不辞手足皆胼胝”,章碣《下第有怀》“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轮长在桂珊珊”[32]。这几重意思在王昌龄诗中都可以解释得通,尤其义项之现有条件的继续而保持不突破、不改变,将来仍然如此。匈奴由漠南退至漠北,祭天处也发生了变化,不可能再到漠南茏城祭天。李陵身为右校王,每年都会随匈奴到龙城参加祭天。“龙城”“飞将”本无相关,却因此关联,即加前缀而成特指。“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33]的经历与功业,皆不足以震慑或吓阻敌军。此人系“飞将”“龙城”双关,又不同于众所周知的“飞将李广”。</h3></br><h3>其四,“不教胡马度阴山”。李陵遭罪,主要原因不在其降,而是传闻他替匈奴练兵:“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34]“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应系“不教胡马度阴山”之出处,且平声的“传授”之教,而非“叫、让”之教。李陵无调军之权,而有练兵之才。“教”字效韵,去声,《释名》作“教,效也,下所法效也”[35],《说文》亦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36]。作为吓阻、威慑之意的“教”是去声,在《出塞》这首诗中不合平仄。“不教胡马”为“仄仄平仄”之句,且与上句“但使”(仄仄)犯复。这首七绝押删韵,是相对比较规整的格律诗。</h3></br><h3>“教单于为兵”的谣传是造成“族陵家”惨剧的主要原因。降敌并非不赦之罪,汉匈都有叛降将领,降而复归亦属常态,故汉武帝、苏武、霍光等都曾想劝归李陵。据《汉书》记载:“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37]误将另外一位降将李绪认作李陵,才犯了武帝大忌。汉朝兵法、战阵较少数民族先进,视为核心竞争力,故严防汉人教匈奴为兵。中行说“日夜教单于候利害处”[38],而“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39]。李陵将家族血债算在了同为降将的李绪头上,为汉朝除一心腹大患。杀李绪是其人格及历史形象提升的重要一笔,加上苏李诗及《与苏武书》等文学影响,李陵的历史形象一直不乏忠义之誉。北齐孝昭帝“读汉书,至李陵传,恒壮其所为焉”[40],人们的理解与同情成分更多些。</h3></br><h3>其五,王昌龄《出塞》在《乐府诗集》中又作《盖罗缝》,其二云:“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41]《全唐诗》因其意象接近闺怨,故题《春怨》并注云:“乐府近代曲载盖罗缝二首。前一曲乃王昌龄出塞第一首。第二曲即此诗也。不著作者姓名。”[42]如果将两诗通观,则可见其与第一首一致,都是边塞诗或咏史诗。“杜绝”乃是彻底断绝、不可复通之意。“白狼”县,汉置,属右北平郡十六县之一,为唐代边戍之地。李广令匈奴畏服,数年不敢来犯,赢得“飞将军”称号,正是在右北平郡。“桃李无颜”与“黄鸟”皆系用典,《史记》论李广云:“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43]“桃李无颜”乃哀伤惨淡之意,“黄鸟啼”同之。《诗经·黄鸟》哀惋良将,三复其辞。前两句写李广兼指李陵,而后两句转写李陵,与前诗同一手法。“寒雁春深归去尽”系用雁足传书故事,《汉书》此处写苏武还归,却处处写李陵归路断绝:“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行,因与武诀。”[44]苏李一体两面,无论从政治还是文学层面,二人往往相提并论。</h3></br><h3>宋 陈居中《苏李别意图》</h3></br><h3>“寒雁”二首用苏武雁足传书故事及《与李陵诗》“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45]之句,指苏李诀别时节。“归去尽”,即无复交通信息、归还之可能,亦即“音书杜绝”之义。“出门肠断草萋萋”写李陵触目伤怀之情,《答苏武书》云:“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韝毳幕,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46]《乐府诗集》及早期唐诗选本将两诗并列,不为无因。两首诗的主题相同,作者亦应一致,非如《乐府诗集》所谓之“无名氏”。 <br></br></h3></br><h3>三 王昌龄《出塞》与卢思道《从军行》<br></br></h3></br><h3>“出塞”“入塞”是形容汉匈之战的常用语,屡见于汉代史籍。单于既约和亲,文帝制诏御史曰:“匈奴大单于遗朕书,言和亲已定,亡人不足以益众广地,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犯今约者杀之。”[47]《出塞》诗题源自汉匈的约定“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与“长征”对应,这是一种主动出击攻打而非被动防御的战争形势。《汉书》载汉武帝悔恨李陵无救曰:“陵当发出塞,乃诏强弩都尉令迎军。坐预诏之,得令老将生奸诈。”[48]将自已的误判归罪于路博德。《出塞》作为乐府旧题,常用以写出征,慨叹远征将士之苦,以及抒写爱国、制胜之志。早期乐府吟咏本事,唐人乐府或拟乐府也部分延续了调题合一性。</h3></br><h3>河西各地有“李陵台”遗迹,系“故长城,《汉书》谓之遮虏障”[49]。李陵率军与漠北匈奴交战,经常出入遮虏障。据《括地志》载:“汉居延县故城在甘州张掖县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有汉遮虏障,强弩都尉路博德之所筑。李陵败,与士众期至遮虏障,即此也。长老传云障北百八十里,直居延之西北,是李陵战地也。”[50]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遮虏障,在(酒泉)县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51]酒泉遮虏障或与居延遮虏障原为一体,据《太平寰宇记》载:“居延城,汉为县,废城在今县东北。即本匈奴中地名也,亦曰居延塞。”[52]居延塞古城即遮虏障,在张掖县东北、山丹县城西北。开元十一年(723)前后,王昌龄到达潞州和并州,又漫游边塞,历经泾州、萧关、临洮、张掖、玉门关等地[53]。《出塞》诗一般认为作于其早年游历玉门时期,但更可能是过张掖见李陵台遗址所作。</h3></br><h3>“万里长征人未还”袭自隋卢思道《从军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还”[54],在《乐府诗集》作“万里征人尚未还”[55]。“万里”与“尚未还”固然有征人战死的可能,但也含有期待性的尚未归还,即未有死讯而期待生还。据郑处诲《明皇杂录》云:“唐玄宗自蜀回,夜阑登勤政楼,凭栏南望,烟云满目,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夫久未还。’盖卢思道之词也。”[56]可见卢思道此诗在盛唐流传颇广,王昌龄诗用“万里”代替“塞外”,形容出征之远。</h3></br><h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般认为在句法和意思上源自初唐崔湜《大漠行》“但使将军能百战,不须天子筑长城”[57]。“飞将”一词也是边塞诗中常见用词,如刘孝标《出塞》“蓟门秋气清,飞将出长城”[58]。实则这首诗脱胎自卢思道《从军行》:</h3></br><h3>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59]<br></br></h3></br><h3>该诗咏李陵家族多人故事。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匈,因精通骑射、斩杀颇多而晋升中郎将。后,李陵又将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李陵年轻时担任侍中、建章监,符合“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的身份。李陵亦善骑射,对人有仁爱心,谦让下士,汉武帝认为他有李广之风。《从军行》写李广亦是写李陵,如“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等句。“屯右地”“逐左贤”写天汉二年之战,又李敢曾随霍去病击匈奴左贤王,斩首甚多,夺左贤王鼓旗,赐爵关内侯。“天涯一去无穷已”及“塞外征人殊未还”写李陵败降,与“万里长征人未还”对应。“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亦与“秦时明月汉时关”呼应。“流水”至“归雁”数句,写身陷边庭的李陵的思乡之感,与《出塞》异调之“《盖罗缝》其二”寓意相同。李广长期守边关,此以“长安飞将”比附“飞将”,类似“小李广”而指李陵。王昌龄诗中“龙城飞将”指李陵,与卢思道“长安飞将”语法一致。明月、关山、征人、龙城、飞将等意象,皆在王昌龄《出塞》诗中复现。<br></br></h3></br><h3>居延遗址<br></br></h3></br>卢思道与当时炙手可热的李贤、李穆兄弟皆仕齐隋。1983年,宁夏固原出土的李贤墓志云:“公讳贤,字贤和,原州平高人。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鉴。知魏圣帝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国拓跋,因以为氏。”[60]李贤家族出自鲜卑“帝室十姓”中的“拓跋氏”,系李陵与匈奴女子婚配的后代。《宋书》云:“索头虏姓托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陵降匈奴,有数百千种,各立名号。”[61]“李陵胡”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北魏末年李贤、李远、李穆等三位李陵后裔投奔宇文泰,受到重用。杨坚称帝,获李穆支持,李家为官子弟达一百多人,贵盛一时。这是与李氏兄弟同朝为官的卢思道作《从军行》的历史背景。唐朝以前,李广、李陵、李贤等一系事迹常见诸诗文题咏,这与李陵后代的政治影响分不开的。李陵诗被萧统选入《文选》,钟嵘《诗品》列在上品第一人,卢思道《从军行》写李广、李陵,亦多颂赞词,不免有致敬李氏之意。<h3>四 李陵的历史形象与王昌龄</h3></br><h3>的边塞诗主题<br></br></h3></br><h3>李陵的英勇形象在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人们普遍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庾信羁留西魏,作诗文每以苏李自比,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雁空飞”“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62]。唐诗咏苏李的诗篇颇夥,多从正面赞颂,尤其对李陵遭遇给予深切同情。王维《李陵咏》写李陵报汉无门和遭遇不公云:“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63]王维还到居延凭吊李陵遗迹,写有“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山野火烧”等诗句。[64]李白《苏武》诗吟道:“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65]刘湾《李陵别苏武》:“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66]设身处地为李陵剖白心迹和抱屈不平。胡曾《李陵台》云:“北入单于万里疆,五千兵败滞穷荒。英雄不伏蛮夷死,更筑高台望故乡。”[67]李陵台是唐代草原地区的重要文化景观,该诗写其身处异域而心系故乡、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至清代李光地还有“李陵不负汉”的论调[68],庄学和《辑甘州志咏四十韵》也载河西各地“每称遮虏夸陵勇,凡遇牧羊诩武忠”[69]。</h3></br><h3>汉唐众多诗人和作品都吟咏或用过李陵故事,尤其边塞、怀古或咏史诗。李陵在诗文中的形象,或是忠贞报国而不获人主信任,或是英勇善战而事与愿违。诗人们对李陵遭际充满同情,如司空图《狂题》“不是史迁书与说,谁知孤负李陵心”,贯休《古塞上曲》“因嗟李陵苦,祗得没蕃名”[70]。思归而归不得,这种两难处境,打动了诸多羁旅诗人,引发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他们通过写李陵的滞留无归与生离死别,表达了身不由己的怅恨。李陵诗“文多悽怆,怨者之流”,成为悲苦之辞的代表,钟嵘的解释是:“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71]这种风格的诗作在汉唐间的乱世,尤能引发人们的同情与共鸣。</h3></br><h3>王昌龄所处的唐朝已发展成为比西汉更加强盛的大帝国。贞观四年战胜东突厥,九年大败吐谷浑,后又击败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薛延陀和龟兹,和亲吐蕃、招安回纥,唐朝皇帝被尊为“天可汗”。高宗显庆三年灭西突厥,则天天授三年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安西四镇,几年后又击败东北边境的契丹。开疆拓土的热情过后,一些诗人开始对战争有所反思。王昌龄诗中也对弱势一方表达了同情,《宿灞上寄侍御玙弟》云:“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文苑英华》作‘背’)。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72]他认为“戎夷”不是没有知觉的草木,侵掠驱赶他们必然使之困顿窘迫,即使取得了屠城的胜利,却迫使一些内附的民族反抗(“降虏背”)。 安禄山等以边功邀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73]。此前也发生过多次类似事件,因此他认为疲弱的士兵不可以派去开边,荒漠之地不值得去争夺。</h3></br><h3>频繁的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王昌龄已有反思和批判。“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74],无休无止的战争使戍边士卒整天提心吊胆,愁容满面。“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75],揭示了边将建功心切,不由控制的乱象。“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76]“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77],写士卒们出生入死,舍身卫国,最后却因边将赏罚不分,甚至被黜下狱,令人心寒。“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78],更是对投笔从戎、立功异域充满质疑。<br></br></h3></br><h3>唐朝疆域图</h3></br><h3>天宝七年春,王昌龄从武陵赴龙标(湖南黔阳)贬所作《留别武陵袁丞》云:“皇恩暂迁谪,待罪逢知己。从此武陵溪,孤舟二千里。桃花遗古岸,金涧流春水。谁识马将军,忠贞抱生死。”[79]诗借马援死后见谗被除侯表白心迹:自己和马援一样,都是赤胆报国、忠心为君,但朝廷赏罚不公,边将有功反遭罢黜。表面咏史,实际是借以批判现实。在卢溪(湖南沅陵)作《箜篌引》写一位“深入匈奴”“乱杀胡人积如丘”的老将,晚年老病被发配到“边州”,落得“颜色饥枯掩面羞”“九族分离作楚囚”的下场[80]。</h3></br><h3>王昌龄诗歌不乏开疆拓土、建功立业的热情,但更有对残酷战争的揭露及对黩武政策的反思。其《塞下曲》云:“奉诏甘泉宫,总徵天下兵。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81]朝廷及各地举行盛大出征仪式,结果却是几万士兵全部战死,无一生还。作于开元十三年的《代扶风主人答》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连年不解甲,积日无所餐。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乡亲悉零落,冢墓亦摧残。仰攀青松枝,恸绝伤心肝。禽兽悲不去,路旁谁忍看。”[82]通过写老兵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唐汝询《唐诗解》已指出是“以刺明皇之黩武也”[83],钟惺、谭元春《唐诗归》也评论说:“长诗感事惟少陵独得讽刺之妙,此作近之。”[84]《从军行》也是写士兵久戍边塞的痛苦:“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85]“龙荒”指塞外远如龙城的荒寒之地,希望能早日班师,抒写了将士的厌战之情。“万里长征人未还”,一方面是“碛地无足爱”,一方面却是“去者无全生”,几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一致的。对长征的无有还期现象,上层也开始反思。开元十六年,唐玄宗也承认:“长征兵无有还期,人情难堪。”[86]</h3></br><h3>五 黠戛斯归附与追祖李陵</h3></br><h3>王昌龄作此诗的开元十一年前后,当时政治与军事上的重要事件是黠戛斯归附。黠戛斯曾名结骨、坚昆,兴起于剑水流域(今西伯利亚叶尼塞河上游),隋唐时期同突厥、薛延陀、回纥等强族争雄,并于北回鹘汗国解体后一度称雄漠北。唐太宗遣使前往北地宣慰各族,始与坚昆接触。贞观二十二年(648),坚昆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入朝,唐太宗设宴款待,对坚昆的归附甚感欣悦,说“往渭桥斩三突厥,自谓功多,今俟利发在席,更觉过之”[87]。他把坚昆的归附视为比击败突厥更大的功业。于是,“帝以其地为坚昆府,拜俟利发左屯卫大将军”[88]。坚昆俟利发的入朝,标志着剑水流域已正式并入大唐版图,使唐朝北方疆界超越了两汉。此后,坚昆与唐朝保持了长达百余年的隶属关系。</h3></br><h3>开元六年唐军进讨后突厥,坚昆骨笃禄毗伽可汗率众参加征讨。因其兵众英勇善战,唐玄宗盛赞“弧矢之利,所向无前”[89],加封骨笃禄毗伽可汗为右武卫大将军兼领坚昆都督。唐朝除授坚昆都督、将军,有时还会加授郎将等职。开元十年,“坚昆大首领伊悉钵舍友者毕施颉斤来朝,授中郎将”;开元十一年,“坚昆大首领俱力贫贺志颉斤来朝,授郎将”[90]。仅玄宗时期,黯戛斯就六次遣使入朝。840年以前,唐朝和黯戛斯互派使者至少十五次。</h3></br><h3>黠戛斯的归附,一方面固然是基于共同的敌人和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同宗”这一因缘,后者在交往中被一再提及、强调。俟利发初次入唐便称“归国”,宴会上“结骨酣醉,欢甚,因谓曰:‘臣既一心归国,愿授国家官职,执笏而还。’”[91]面对吐蕃尤其后突厥的威胁,唐朝特别倚重黯戛斯对后突厥的牵制作用,黯戛斯与李唐同宗地位也获得了官方认可,唐中宗曾慰劳其使者说:“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92]这层亲缘关系,还要追溯到李陵。</h3></br><h3>李陵等汉人的混血后代又称“都尉苗裔”,盖嘉运《西域记》载:“坚昆国人皆赤发绿睛,其有黑发黑睛者,则李陵之后,故其人称是都尉苗裔,亦有由然。”[93]黠戛斯“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94]。无论是利益之交,还是出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寻根现象和认同心理,这层亲缘关系得到了唐朝官方及民间的普遍认同。唐太宗既追祖老子,又认祖陇西李氏。拓跋氏在唐朝已称“李氏”,李唐出自拓跋氏之“李氏”,是“李陵胡”的一支。法琳批评李世民“弃代北(拓跋氏)而认陇西”[95],实则“代北”和“陇西”源出一支。后来,李德裕还多次与黯戛斯可汗通信,反复强调唐与黯戛斯的同宗关系,劝其尽快消灭回鹘余部,如“可汗受氏之源,与我同族”,“我国家承北平太守之后。可汗又是都尉苗裔,以此合族,尊卑可知。昨闻太和公主为可汗兵众所得,可汗以同姓之国,使遣归还”[96]。李广之后、李陵苗裔、同姓之国,示好之情溢于言表。在另一封信中,李德裕又强调“今回鹘是国家叛臣,为可汗雠敌。须去根本,方保永安”[97]。黠戛斯多次出兵助唐征突厥,参与平息李克用之乱。日渐强大的黠戛斯求册命,朝廷起初颇迟疑,李德裕又进言“黠戛斯已自称可汗,今欲藉其力,恐不可吝此名”,力主“必如回鹘称臣,乃行册命;又当叙同姓以亲之,使执子孙之礼”,“上从之”[98]。会昌五年,唐遣使,诏册黠戛斯可汗为宗英雄武明诚可汗,敕云:“我国家光宅四海,君临八荒,声教所覃,册命咸被。况乎族称宗姓,地接封疆,爰申建立之恩,用广怀来之道,有如常典,得不敬承。黠戛斯国,生穷阴之乡,禀玄朔之气,少卿之后,胄裔且异于蕃夷,大汉之中,英杰自雄于种落。”[99]再三强调“族称宗姓”“少卿之后”,因而封号亦参照李氏宗亲标准。</h3></br><h3>黠戛斯为李陵后裔这一说法,至唐仍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李陵降匈奴,当时“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鲜卑托跋部都忌讳被传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至是乃改姓焉。”[100]汉唐之际,李陵都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中有深远影响的人物,在文士诗歌和民间文学中都占据重要地位。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边塞诗是他早期的作品,亦即开元中期以前的作品。彼时唐朝面临的重大军事威胁已经解除,且取得了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压倒性胜利。唐朝名将如云,势如中日,已无期盼名将卫边的迫切需求。唐诗在当时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还具有对新闻、时政进行评议的功能。诗人作诗尤其边塞诗,往往基于所处政治、军事环境有感而发,引人之处不仅在于诗意与技艺,也在于共情与即事。</h3></br><h3>余 论<br></br></h3></br><h3>唐朝实现了不让胡马度阴山,而汉朝对匈战争则是另一番形势。互有胜负,以将资敌,是汉朝尤其武帝时多次发生的事情。一方面,匈奴降汉者不计其数,多受重用,封侯者竟达27人。出塞汉军中时常活跃着“匈奴归义”者的身影,如霍去病初次建功,随军三人封侯,皆匈奴归汉者。降将及降兵对汉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由此我们也就需要重新审视李广未能封侯的断语:“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101]另一方面,汉将叛降也屡屡发生。元朔六年,前将军赵信军败而降匈奴。李陵败降后,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结果“广利败,降匈奴”[102]。浚稽将军赵破奴尽没其所率二万骑而降,“居匈奴中十岁”[103]。韩王信降匈奴生子韩颓当,后亦在匈奴娶妻生子。与李陵同时,受单于宠信的卫律、管敢、李绪等皆汉将。降敌并非不赦之罪,降而无归才是李陵悲剧。断绝李陵归汉之路的是一则谣言,而李广利、赵破奴等则受巫蛊之祸所害。败因在塞外,降因则在朝内。因此,李陵对苏武所言“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104],这才是李陵滞留不归的根本原因。</h3></br><h3>关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一句,黄培芳指出“思古正以讽今”[105],沈德潜也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繇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106]前半句分析甚是,至于“得飞将军备边”,在唐朝是不缺良将的。除李勣、李靖等本土名将,唐朝还有一批少数民族将领,王昌龄所处时代就有突厥人执失思力、阿史那社尔、哥舒翰、安禄山,铁勒部人契苾何力、仆固怀恩、浑瑊,以及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龟兹人白孝德等。因为少数民族战斗力较强,唐王朝也倾向于重用投诚蕃将。此后,也发生了一些叛降事件,正如王昌龄诗中所说“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背”,甚至出现“将军降匈奴,国使没桑乾。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107]的现象。</h3></br><h3>君臣关系兼有“主圣臣贤”“君明臣忠”的双向条件,杜牧谴责不能“死节”的降蕃将士,同时也把矛头对准君王。他的“汉诛李陵,是为虐典”[108]说法,与贯休“十载不封侯,茫茫向谁说”[109]和敦煌《李陵变文》“汉家天子辜陵德”的看法一致。敦煌变文有关李陵事迹三种,即《李陵变文》《苏武李陵执别词》《李陵苏武往还书》写本,皆为愤忧怨伤之作,充满对李陵不幸遭遇的同情,普遍含有冤、怨之气。它们虽然写成于安史之乱以后,但这些故事的流传应在初盛唐甚至更早,反映了人们对李陵故事接受的历史语境。当然,唐朝后期对降将、贰臣的不满与谴责,以及华夷观念的强化也影响了对李陵的负面评价。</h3></br><h3>这首《出塞》被誉为“神品”“为唐绝第一”[110]。但胡震亨却认为“发端句虽奇,而后劲尚属中驷”[111]。孙鑛也说:“是诗特前二句佳耳,后二句无论太直,且应上不响。‘但使’‘不教’四字,既露且率,无高致,而著力唤应,愈觉趣短,以压万首可乎?”[112]按照原来意思理解,有些过于直露,如果不从字面而是从意有所指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婉而多讽,体现了“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113]的特征。王昌龄“绪微而思清”[114],“用事造句皆典实”[115],绝句造诣在盛唐堪称独步,并非一味豪言作英雄语。</h3></br><h3>古代咏史、怀古或时事诗是在一定历史背景和文本语境中创作而成的,必然受前代和同时文献及事件的影响,不完全是诗人个人情感或观点的发抒。相关作品之间也具有一定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乐府题唐诗一定程度上还保留着与其本事、本题的关联。无论《出塞》《从军行》还是《大漠行》等,有着大体一致的描写对象与情感基调。其二,与历史事件的互文,如《出塞》与《史记》《汉书》等前代史书所载李广、李陵事件的呼应,尤其李陵被传“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可以说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文本来源。其三,与前代或同时诗文作品的互文。王昌龄《出塞》可以说与前代同题同类诗歌如刘孝标《出塞》、崔湜《大漠行》等有一定语义关联,尤其多句脱胎于卢思道《从军行》。其四,唐诗表现出对时事的极大关注,诗人的创作往往有感而发,是基于现实体验或者时政事件的即事共情。对王昌龄而言,经李陵台而往边关,以及黠戛斯的归附,当时社会对李陵的评价与接受,都是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汉胡之间的以将资敌,以及外患初平时代君主与功臣日渐紧张的关系,刺激或影响了诗人的选题、视角及感想。其五,诗歌的接受会因后世观念的变化而被误读。唐朝平定外患之后,杀敌扬威的激昂诗篇递减,对战争反思的作品渐增。安史之乱以及后世每遇战争,“国乱思良将”的需求都会将历史的某一点被激活,以至出现对有关历史记录的曲解。王昌龄《出塞》诗的意义点的激活和映射,亦因唐后华夷观念的强化而变得炽烈。对于有着抗击外族入侵的宋明及近代文人而言,“不教胡马度阴山”尤其具有激励作用和民族自豪感。</h3></br><h3><strong>注释</strong></h3></br><h3>∨</h3></br><h3>[1]王世懋:《艺圃撷余》,何文焕辑:《历代诗话》,第779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出塞》第二首,《全唐诗》复作李白诗,题为《从军行》或《军行》。明嘉靖十九年(1540)刊朱警辑《唐百家诗》本《王昌龄诗》三卷、嘉靖三十三年(1554)黄氏浮玉山房刊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本《王昌龄诗》二卷及明铜活字本《王昌龄集》二卷并作《出塞》,无第二首,则二诗是同题合并,非组诗,故不论。</h3></br><h3>[2][5][7][8][38][43][47][101]司马迁:《史记》,裴骃集解,第2871页,第2934页,第2892页,第2906页,第2901页,第2878页,第2903页,第2874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h3></br><h3>[3]右北平郡所属十六县是平冈(刚)、徐无、土垠、白狼等。平刚考古也发现了大量西汉遗迹及印信,如“渔阳太守章”“白狼之丞”等封泥及“部曲将印”等铜印。参见张郁:《内蒙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通讯》1958年4期;冯永谦、姜念思:《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h3></br><h3>[4]李文信:《西汉右北平郡治平刚考》,《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h3></br><h3>[6][11][12][13][14][18][19][24][34][37][39][44][48][102][103][104]班固:《汉书》,颜师古注,第2472—2473页,第2453页,第2729—2730页,第2457—2458页,第2457页、第2455页,第1392页,第2458页,第2451页,第2457页,第2457页,第2457页,第2466页,第2457页,第209页,第2943页,第2464页,中华书局1962年版。</h3></br><h3>[9][法]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第5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h3></br><h3>[10][法]罗兰·巴特:《文本理论》,张寅德译,《上海文论》1987年第5期。</h3></br><h3>[15][16][17][45][46]萧统编:《文选》,李善注,第1850页、第1848页,第745页,第1857—1858页,第1355页,第1847—184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h3></br><h3>[20][22][23][26][31][32][42][57][63][64][65][66][67][70][72][74][75][76][77][78][79][80][81][82][85][107][109]彭定求等编:《全唐诗》,第1455页,第2232页、第2229页,第3010页,第662页、第833页、第1842页、第5037页,第2280页、第3342页、第6784页,第2477页、第2601页、第7653页,第1452页,第662页,第1251页,第1279页、第1297页,第1847页,第2012页,第7424页,第7273页、第9364页,第1425页,第1444页,第1425页,第1421页,第1421页,第1421页,第1427页,第1436页,第1420页,第1425—1426页,第1444页,第1426页,第167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h3></br><h3>[21]王昌龄:《王昌龄诗注》,李云逸注,第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h3></br><h3>[25][28][29][41][55][58]郭茂倩:《乐府诗集》,第312页、第335页、第336页,第916页,第932页,第1123页,第1123页,第318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h3></br><h3>[27]陶渊明:《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第77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h3></br><h3>[30]庾信:《庾子山集注》,倪璠注,第278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h3></br><h3>[33]黄震:《黄氏日钞》卷47,《史记研究集成》,第559页,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h3></br><h3>[35]刘熙:《释名疏证补》,毕沅疏证,王先谦补,第12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h3></br><h3>[36]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第127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h3></br><h3>[40]李百药:《北齐书》,第79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h3></br><h3>[49][52]乐史:《太平寰宇记》,第2946页,第2943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h3></br><h3>[50]李泰等著:《括地志辑校》,贺次君辑校,第226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h3></br><h3>[51]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第1024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h3></br><h3>[53]参见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王昌龄行年考》,第90—11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事迹考略》,第103—141页,中华书局1980年版。</h3></br><h3>[54][59]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631页,第2631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h3></br><h3>[56]郑处诲:《明皇杂录》,第46页,中华书局1994年版。</h3></br><h3>[60]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固原博物馆:《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期。</h3></br><h3>[61]沈约:《宋书》,第2321页,中华书局1974年版。</h3></br><h3>[6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2368页、第7848页,中华书局1958年版。</h3></br><h3>[68]李光地:《李厚庵原赠诗》,陈梦雷:《闲止书堂集钞》卷2,第12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h3></br><h3>[69]钟赓起编纂:《甘州府志校注》,张志纯等校注,第746页,甘肃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h3></br><h3>[71]钟嵘:《钟嵘诗品笺证稿》卷上,王叔岷笺证,第140页,中华书局2007年版。</h3></br><h3>[73][86][98]司马光:《资治通鉴》,第6868页,第6783页,第7974页,中华书局1956年版。</h3></br><h3>[83]唐汝询选释:《唐诗解》卷7,第232页,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h3></br><h3>[84]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11,《诗归》,第20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h3></br><h3>[87][88][92][9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7,第6149页,第6149页,第6148页,第6147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h3></br><h3>[89][96][97]董诰等编:《全唐文》,第252页,第7185页,第7186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h3></br><h3>[90][91][93]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第11281页,第11555页,第11527页,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h3></br><h3>[95]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第210页,《大正新修大藏经》卷50。</h3></br><h3>[99]宋敏求:《唐大诏令集》,第692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h3></br><h3>[100]萧子显:《南齐书》卷57,第993页,中华书局1972年版。</h3></br><h3>[105]王士禎编:《批唐贤三昧集笺注》卷中,吴煊、胡棠笺注,黄培芳批评,清光绪九年翰墨园刊本。</h3></br><h3>[106][113]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第220页,第21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h3></br><h3>[108]杜牧著:《杜牧集系年校注》,吴在庆校注,第1123页,中华书局2008年版。</h3></br><h3>[110]敖英原编,凌云补辑:《唐诗绝句类选》卷2,第20页b,明崇祯吴兴凌氏三色套印本。</h3></br><h3>[111]胡震亨:《唐音癸签》卷10,第10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h3></br><h3>[112]孙鑛:《唐诗品》,《月峰先生全集》卷9,《明别集丛刊》第3辑,第520页,黄山书社2015年版。</h3></br><h3>[114]刘昫:《旧唐书》,第5050页,中华书局1975年版。</h3></br><h3>[115]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汇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第20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br></br></h3></br><h3>END</h3></br><h3>|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h3></br><h3>|本文原刊《文学评论》2020年第3期第120-129页,原创内容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br></br></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