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b>我的博客文章,<a contenteditable="false" href="http://digitian.blogchina.com/729511579.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台州王珽和他的万贯家财》</a>,在微信朋友圈发出后,收到友人钱有为兄的微信,提到他的外祖父钱家瀚和我的伯公王珽的经历非常相似,钱家瀚比王珽晚一年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后来也是北京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钱有为发来了他外公钱家瀚当年京师大学堂的毕业证书,又在电话上告诉我,1992年出版的《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中,可能会有关于译学馆和王珽的史料。</b></h1> <h1><p><b>听了有为兄的介绍,当晚我就上网查询,在孔夫子旧书店查到《北京大学史料(第一卷)》这本书,于是马上下单购书,十五个小时后,书就由快递送到了我无锡家中,信息时代果真是风驰电掣!</b></p><p><b><br>正如有为兄所言,我还真的在书中查到了王珽的名字,验证了我过去听到的各种关于王珽求学经历的片言只语。书中《京师译学馆建置记》一文,详细介绍了1903年创建的译学馆的来龙去脉。以王珽考入的1904级为例,全国报名的考生有一千多人,经过两轮考试,并由朝廷学务大臣亲莅再试,最后取120人,入学淘汰率达90%,其难度可见一斑。</b><br></p></h1> <h1><p><b>王珽1904年进译学馆,1909年毕业,整整读了五年,入学时的120名同学,毕业时只剩下了62人,在校淘汰率达50%!</b></p><p><b><br></b></p></h1><h1><b>在1909年11月29日发布的这份《译学馆乙级(1904级)》毕业等第清单上,王珽在1904级的全部62名毕业生中,以平均分数80.74分排第六名,列为优等生。</b></h1> <h1><b>同一文件中还专门宣布包括王珽在内的十五名优等生“均给举人出身”,以“内阁中书”补用。“举人”和“内阁中书”这两个称呼在科举时代都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头衔。</b><br></h1> <h1></h1><h1><b>祖父王琎在他的日记提到,当年宁溪每逢祭祖时,王氏小宗祠的门前,都会升起家族中取得功名的子孙的旗帜,其中有王士骏的“拔贡”旗,有王珽的“举人”旗……这次我通过正式历史资料证实了王珽曾被授予过“内阁中书”,今后宁溪王氏修谱,王珽一栏应该可以加一条授内阁中书衔的履历了。</b></h1><h1><b><br></b></h1><h1><b>通过整理王琎日记,我知道与王琎在中央研究院共事多年的黄岩人王敬礼也是译学馆出身,于是一时兴起</b><b style="color: inherit;">,在这份资料中查“王敬礼”的名字,果然查到,王敬礼是译学馆甲级(1903)的学生,比王珽早一年入学。王敬礼在1903年级的39名毕业生中,排名第六,列为优等,同样是“給举人”出身,并以“内阁中书”补用。</b></h1> <h1><p></p><p></p><div><br></div><p></p><p></p><p><b>我的史料</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查</b></span><b style="color: inherit;">询本来就到此为止了,只是临时又想起曾祖父王士骏日记中(《黄岩文史资料》,</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尤伯祥编)</b></span><b style="color: inherit;">曾经提到有位黄岩人陈心存,是和王珽同年考取译学馆的,于是再来查这位黄岩前辈陈心存。</b></p><div><b><br></b><h1><b>乙级毕业生名单上并无陈心存的名字,仅有的两位浙江籍姓陈的毕业生是20岁的陈柏年和27岁的陈士干。联想到王士骏日记中曾提到陈心存是王士骏孙女婿陈雄飞的哥哥,陈心存年纪比王珽大,那么“陈士干”会不会就是“陈心存”呢?我在百度搜索中查不到任何“陈心存”的资料,试着将“陈心存”和“陈士干”的名字连在一起搜索时,果然证实这位“陈士干”就是陈心存!</b></h1><b><br>陈士干是黄岩历史名人,曾担任过黄岩中学的校长,黄岩中学网站上有陈士干的小传:“陈士干,字心存,黄岩人。陈瑞畴子。恬静好学,京师译学馆毕业。曾选任浙江省谘议局议员。宣统二年(1910年),任清献中学堂监督,始有五年制第一届16名学生毕业。后改任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简易师范科)校长。”<br><br>王敬礼和王珽先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于1913年同期被国民政府公派留学英国,都毕业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商科。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后,王敬礼被院长蔡元培聘为中央研究院财务主管,叱咤风云,日理万金。想当年,中央研究院的各部所长都要对王敬礼礼让三分,就连以脾气大出名的历史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写信也是一句一声“敬礼兄”(见傅斯年书信集)。抗战期间生活艰苦,医疗条件有限,王敬礼因急性腹膜炎,于1943年11月3日死在重庆中央研究院财务主管的任上。<br><br>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浙江大学校长),在1943年11月9日的日记中,对王敬礼逝世有过一句评语:“毅侯(王敬礼)于院(中央研究院)极忠心,企孙辞职(叶企孙,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润章(李润章,新任总干事)新来,其(王敬礼)死将发生甚大影响。”可见王敬礼当时在中央研究院中的地位和作用。</b><br></div><div><br></div></h1> <h1><b><font color="#ed2308">部分中央研究院负责人合影(1934年,上海)。前排左起:2汪敬熙(心理所所长)、3蔡元培(中央研究院院长)、4丁西林(物理所所长)、5周仁(工程所所长)、6王家楫(生物所所长);后排左起:2竺可桢(气象所所长)、3赵元任(语言大师)、4王敬礼(财务处主任)、7吴定良(人类组组长)、8李济(考古组组长)、9傅斯年(历史所所长)、10陶孟和(社会所所长)。</font></b></h1> <h1><b>祖父王琎于1906年考入京师大学堂,是译学馆1906级的,王琎在1909年考取清朝第一批庚款留学,于1909年10月留学美国,因而没有从京师大学堂毕业。</b></h1><h1><b><br></b><b>1928年,王琎协助蔡元培筹建民国国家最高科学机构 —— 中央研究院,并出任第一任化学所所长,与黄岩小同乡王敬礼同在中央研究院共事。一个全国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精英骨干不超过50人,居然就有两个黄岩人!可见明清以来,号称东南小邹鲁的黄岩名不虚传!</b></h1> <h1><b>(摘自1929年1月13日中央研究院会议档案)</b></h1> <h1><b>仔细再探析,我发现,王敬礼、王珽、陈士干、王琎这四位京师大学堂的黄岩学子,均出身于黄岩知名读书世家。</b></h1> <h1><b>1)王敬礼的父亲王舟瑶(王玫伯)(1858—1925),黄岩县城天长街人,1889年中举,1900年授内阁中书衔,曾任两广师范学堂监督。</b></h1><h1><b><br></b></h1><h1><b>值得一提的是,王舟瑶于1902年应邀到北京任京师大学堂经史教习,这个职业生涯的契机,很可能也为他的长子王敬礼在1903年报考京师大学堂提供了招生信息。随后几年间,由此引发了年年有黄岩年轻人赴京投考京师大学堂和各类新学堂。饮水思源,在晚清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一个远离京城的黄岩县,能有如此众多黄岩青年就读京师大学堂和京城的新学堂,王舟瑶是功臣,他是黄岩新学潮流的开路人!</b><br></h1> <h1><b>2)王珽、王琎的父亲王士骏(1838-1917),拔贡出身,在福建任知县达二十多年,知府衔直隶州知州,从四品朝议大夫。王士骏故居坐落在黄岩天长南路和双桂路口,为黄岩区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font color="#ed2308">王琎于1938年在王士骏故居门前</font></b></h1> <h1><b>3)陈士干的父亲陈瑞畴是黄岩著名学者王棻五大弟子之一,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历任嘉兴县教谕、严州府训导、云南大姚知县等。据《黄中校志》载,陈瑞畴和陈士干父子二代人都曾任过黄岩中学校长。</b></h1> <h1><b><font color="#ed2308">图中是建于1904年的陈瑞畴故居,台门的对联是:“学礼学诗门第,半村半郭人家”,横额是:“知白守黑”。</font></b></h1> <h1><b>在整理祖父王琎日记过程中,一个疑问渐渐浮起:王敬礼和王琎两家是世交,王敬礼与王珽是同学,与王琎是同事,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王舟瑶和王敬礼后人的信息?一次偶然机会,我认识了王舟瑶的一位姻亲,黄岩电视大学元老、八十八岁的周廷秋老师,通过他的介绍,联系上了王敬礼在黄岩的孙女王贤飞,逐渐对王敬礼后人的情况有所了解。</b></h1><h1><b><br></b><b>王敬礼的长子王育伊,是我国知名历史研究学者。194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史地所工作,1950年代参与创建上海图书馆,六十年代去世。王敬礼在黄岩的家庭,土改时被划为地主,致使王敬礼在黄岩的众多子孙辈,在就业求学方面均受影响。包括王贤飞在内的所有孙辈,都没机会进初中,全都在小学毕业后务农为业……叹息之余,我想起孟子的名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b></h1><h1><b><br></b><b>不知今日黄岩是否还能延续一百多年来重视教育的风气和人才辈出的辉煌传统? </b></h1> <h1><br></h1><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b><br></b></h1><h1><b><br></b></h1><h1><b><br></b></h1><h1><b><br></b><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