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承上启下、延续亲情的基本体现;孝敬赡养老人是后辈做人的本分,是应该且必须承担的义务。</p><p>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思维变得不再清晰、动作变得不再灵活,身体变得越来越差、脾气变得越来越坏,照料起来会让子女不耐烦、不耐心、不细心、不尽心。这就要求后辈们未雨绸缪,在思想上、心理上早准备,在能力上、行动上早实践。</p><p> 1、经常陪伴。陪伴老人是最好的孝敬。现在大多数老人被称为“空巢老人”,尽管名义上儿孙满堂,而且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为吃穿、钱花犯愁,但是自己的儿子或女儿往往因为工作或成家而不在身边,距离近的每周能见面一两次,距离远的每年能见面一两次或者几年才能见面一两次。老人们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余生只想在平平淡淡、平平安安中度过,最盼望、渴望的就是能与自己的孩子们欢聚一堂,享受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看到孩子们经常回家来看看自己就很知足、很快乐。所以,只要有时间、有条件,就要“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抽个周末或节假日,陪老人到郊外散散步、散散心、照照相、观观景,让老人感受到最实在的亲人陪伴和孝敬关爱。</p><p> 2、细心照料。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健康情况各有差异。有的老当益壮生活起居能够自理,有的卧病在床吃喝拉撒需要护理,有的老年痴呆六亲不认,有的脾气暴躁惹人心烦,许许多多的意想不到让子女们手足无措,在照料的态度和细心上就是很大的考验和检验。所以,在照料老人上要细心尽力,不能粗心大意。即使不能亲自照料,也要通过支付赡养费用请保姆、托亲人帮助自己尽孝心。</p><p> 3、耐心倾听。老人上了年纪,最大的特点就是“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对往事的反复回忆、絮叨诉说经常惹得年轻人心烦,使本来兴致很高的老人大失所望。其实,老人的丰富经历和阅历是家庭中的宝贵财富,只有通过老人的口述才能让后人知晓,随着老人的离去,这笔宝贵财富就会烟消云散。所以,年轻人一定要注意耐心倾听并用心记住老人口述的经历,必要时可录声音或录视频,记下老人们曾经的故事,记下老人们今天的笑貌,留住难得的历史画面,留下暖心的永久记忆,否则悔之晚矣。</p><p> 4、记得问候。年轻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上,基本上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现在交通、通信方便了,无论住的距离远近,有事没事都要记得经常给老人打个电话,让他们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身影,知道你在忙什么,分享你的快乐。同时,你也可以关心一下他们的身体、情绪状况,让老人知道你虽然不登门看望但心里还是惦记的。这其实很容易做得到,关键是用心去做。</p><p> 5、感恩尊敬。父母把子女带到这个世界上,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精力和体力抚育子女长大成人、成才成家;家中其他老人们也都在看护照顾、饮食起居等很多方面付出了心血。所以,作为晚辈,一定要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孝敬长辈。所谓孝敬,就是既要孝顺,又要尊敬。作为晚辈,要注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好自己的言行。老人常常自夸:“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但是随着年纪的增大,说话办事往往不随年轻人心愿,而且还很固执己见,惹得年轻人言语顶撞、背道而驰,结果落得自生闷气。为了不让老人气大伤身,作为年轻人就要学会说服、学会接受,即使自己是正确的,也尽量不要和老人发生争吵,用冷处理、讲道理的办法化解矛盾,让他们愉快地妥协;如果老人是正确的,晚辈就要愉快接受,防止走弯路、犯错误。</p><p> 6、关心健康。老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会退化,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作为年轻人就要关注他们的健康状况,提醒他们如果有哪里不舒服,一定要说,不要自己忍着;定期不定期地带他们做做体检,有了症状及时督促或陪伴看医生,防止小病不治大病受罪;提醒他们要适量适度地到室外运动运动,活动活动筋骨,不能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看手机。</p><p> 老人们的关爱是最无私、最纯真的,钱会省着花、好吃的会留着给孩子们。在他们心目中孩子们再大也是孩子,是需要自己呵护的,直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对孩子们要求的很少,而且很容易满足、很容易被感动,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次探望、一个祝福,都会让他们开心很久。</p><p> “百善孝为先!”作为晚辈,我们要趁老人们还健在的时间,尽快地行动起来,用真实的陪伴、照料,用细致的关心、耐心,用感恩的热情、行动,让老人愉快地安度晚年,不让自己空留遗憾。</p><p> 孝敬老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