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ed2308">—— 从晓塘战国古墓的发掘揭秘湘赣边远古茶乡的人文历史</font></h5> <h5><b> 龙雪哲</b></h5> <h5><font color="#ed2308"> 采风团队在荒塘坳越墓陈展室</font></h5> <b> 前 言</b><br><br> 茶乡即茶陵,湖南东部一个古老偏僻的山区,雄踞于罗霄山脉中段西麓湘赣边、战国时期的楚越边陲、五代时期的吴头楚尾,因远古时期炎帝神农氏南迁南巡定居于此发现茶之妙用而千古流传、闻名于世,因战国时代楚越纷争而风云际会、动荡不安,因清代太平天国运动在吴头楚尾晓塘冲修建吴楚雄关而载入史册、享誉古今,自古以来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千百年来遗憾大多数故事无文字史料佐证。直到株洲市文物局考古工作队在茶陵县从1987年界首枣市间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到2014年秩堂晓塘战国古城的发掘与考究, 才终于使一些千古之谜浮出水面,从而揭开了远古茶乡神秘而奇特的面纱…… <h5><font color="#ed2308">茶陵县茶乡文化促进会在晓塘村部举行文史采风研讨交流会。</font></h5> <h5><b> </b><font color="#ed2308">作者龙雪哲在文物碑前留影。</font></h5><div><b> </b></div><div><b> 一、 考古发掘</b><br> 2014年10月—2015年2月,经市县文物局联合考古队发掘,湘赣边湖南茶陵县秩堂镇晓塘村境内的“战国古城与楚国古墓”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br> “晓塘古城”,最早是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5年之间越国兴建的戍守边陲的防御工事,当时叫什么名称不得而知,元末明初开始江西大量移民到茶乡,都是经晓塘冲迁徙到茶陵再瓜绵椒衍于湖南,对晓塘有城墙、有城池、有关卡的战国建筑群落遗址,沿用明代当时的称谓录入族谱,名之曰“城塘关”;其后是公元前473年至公元前306年或稍后之间,楚国利用“城塘关旧址”重建“晓塘城堡”,清代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茶陵守军把“战国晓塘城堡遗址”称为“古城围”,之后本地人口头流传、沿用至今。<br>“ 晓塘古城”位于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东北边陲的秩堂镇晓塘村4组瓦子丘所在地,城墙为黄泥夯土,城平面呈长方形带椭圆形结构的不规则形状,周长约1000米,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大约60000平方米。城内有城堡等建筑,在废墟地下发现两口战国古井,发掘出土大量战国时期的陶器残件。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墙东、南、北三面有城门,当时应该有吊桥;城墙西是较高的土山,山上有哨楼,是瞭望茶乡西部的制高点;城西八里远处有石龙老鼠坳关头亭,是越军防范楚军的前沿哨所。<br> 2014年冬季,株洲市文物局与茶陵县文化局文物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城外西南面两里处的丘陵山发掘了两座战国古墓,首先发掘的是东面黄泥坡贵族级别的大型楚墓,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金丝楠木、青铜器、漆木器和陶器;然后发掘的是西面荒塘坳将领级别的大型楚墓,出土了丰富的青铜兵器、礼器、原始青瓷和陶器;两墓都有不少陪葬的生命,身份未知。<br> 经湖南省文物局和株洲市考古专家们研究鉴定认为:两墓的文物都极其珍贵。<br> 晓塘战国古城与大型墓群的发掘,重现了战国中晚期楚国东南部的政治版图和军事布局,意义重大。可以说,战国时期南中国区域楚国与百越民族的政治版图因龙虎斗而不断变更,先是越国的版图向西越过了“湘赣边界”的“吴头楚尾”侵入“缓冲地带原始茶乡”,后是楚国的版图强势东扩而深入到罗霄山中“缓冲地带原始茶乡”,并建制楚国东南部的政治军事中心,承担着“维稳一方”的重要使命。<br> 晓塘战国古城与古墓的考究,足以证明茶乡一带在战国时期地位重要、人烟兴旺、历史厚重!</div> <div><b><br></b></div><b> 二、 楚越纷争</b><br> <div> 茶乡境内楚越边界30余里南北线,有罗霄山脉峻岭峭壁为天然屏障,只有两个缺口,九渡冲至界化陇缺口崖险谷深、水流湍急,几乎不能行走,晓塘冲至田南村低谷平缓,便于往来,其它地方都是几十米峭壁或几百米陡坡,所以楚越两国先后在晓塘冲修建军事工程可想而知。<br> 那么,战国时期楚越之间在茶乡的龙虎斗又是怎样的历史情形呢?还得从历史人物伍子胥说起!<br> 话说春秋末年至战国初期,楚、越、吴之间呈三角形鼎立,经常发生争夺战。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太子建,杀了太子建的老师伍奢及伍奢的大儿子伍尚,伍奢的二儿子伍子胥辗转逃到吴国,与孙武(《孙子兵法》作者)协助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06年攻打楚国,一直打到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市西南),挖了楚平王墓鞭尸,为父兄报仇,楚昭王逃走,楚国大乱。越国趁机西侵,扩疆拓土,其中侵占楚地茶乡(今茶陵)东北部秩堂一带,并在晓塘修建军事工程,即有 “城塘关”, 故有越国守城将领墓群。<br> 公元前473年,越国侵吞吴国,把军事力量推向吴境,国内西南空虚。这时楚国恢复国力而强大,趁机收复故地强势东扩,并在茶乡楚越边界布置军事力量。之后,为防越人造反,楚国苍梧郡在“城塘关”旧址兴建“晓塘城堡”并建制管辖机构,譬如设“茶乡令”,作为湘东南一个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公元前306年,楚国灭亡越国,越人时常骚扰,迫使楚国在“茶乡令”军管地带加强政治与军事管理,故有士大夫墓群。当地土著人被迫接受百越文化与荆楚文化的融合,从而形成楚越文化多元一体并存的现象。<br> 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灭亡。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大秦王朝,结束战国。<br> 由此可以说,“晓塘战国古城”的兴建,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6年,越人将领墓应在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73年之间,楚人士大夫墓应在公元前473年--公元前223年之间。所以,茶陵建政史,应由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建置“茶陵县”提前到公元前306年以前楚国苍梧郡建置“茶乡令”, 距今至少2300余年。<br></div> <div><b><br></b></div><b> 三、 茶乡地理</b><br> <div> 茶乡,包括现今茶陵县和炎陵县,还包含安仁县及江西省永新与莲花两县的部分区域,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今茶陵,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在地球上的位置是:东经113度20分—113度65分,北纬26度30分—27度7分。<br> 1971年湖南省地质勘探局对茶陵计划修建东坑水库的地质勘探报告认为:茶乡一带,300万年前应为原始森林,200万年前可能是浅海,100万年前又成为新生陆地。1973年修建东坑水库时发现大量海洋生物化石。1985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东坑水库源头皇雩仙的水质分析认为:皇雩仙的泉水系地下河衍生水,有少量矿泉水和大量地表水成分。<br> 现今茶乡茶陵,东南有万洋山蜿蜒,西北有武功山绵亘,东北有罗霄山脉巍峨,西南为丘陵谷地间隔,中部少丘陵而多平原。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四季早中晚变化明显,适宜人类居住和生产,可谓风水宝地!<br></div> <div><b><br></b></div><b> 四 、茶乡人类</b><br> <div> 1987年7月株洲市文物局进行文物复查时发现了茶陵县界首与枣市之间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所谓大溪文化,是指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四川省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1992年至1995年间几次发掘与考究,出土了猪骨、牛骨、酸枣、鹿骨、虎骨、红陶和彩陶,还有碳化稻谷等,经国家权威考古专家界定,独岭坳大溪文化遗址系公元前5000年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人类生活遗存,距今7000年!洣江河地区是南方稻作文化的摇篮。<br> 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编世界通史》之“亚洲人种的起源与变迁”资料说:中国人种系南北融合,南方人类初为南洋人种繁衍的百越族,北方人类系蒙古人种繁衍的华夏族,最后多为衍生的炎黄子孙。<br>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出:很久很久以前,南洋人种受不了长期剧烈的火山爆发而漂洋过海迁徙到亚洲大陆南部,驱赶虎狼,占山为王,成为百越族的祖先,分布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成为后来的少数民族,其中有一支经福建过江西进入湖南茶乡,是为茶乡母系土著氏族。百越民族后来又分“南粤”与“北越”(“粤”与“越”通用),即广东佬与浙江佬两大族系。<br> 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神农氏炎帝部落南迁南巡至茶乡定居,与本地土著氏族融合,共建家园,繁衍生息,过着原始社会的文明生活。</div> <div><b><br></b></div><b>五、 远古文明</b><div><b><br></b>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母权逐渐解体,父权逐渐出头,母系氏族瓦解而进入父系氏族阶段。随着男性力量的不断壮大和捕猎工具的更新,所捕猎物越来越多,吃不完就驯养,能够驯养的有鸡鸭、狼狗、野猪、牛羊等。后来发明了制陶技术,烧制陶钵、陶碗,而且普遍使用红陶和彩陶,俨然今天农人的家居生活。 <br> 据联合国《新编世界通史》之“亚洲人种的起源与变迁”可以感觉到:茶乡境内最早的土著氏族系新石器时代由矮胖的南洋人种经福建过江西入湖南繁衍而成的原始人群,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与高大的炎帝神农氏南迁南巡至茶乡定居的部落后裔融合成土著民族。传说神农氏男人喜欢娶土著胖女人,神农氏女人不喜欢土著矮男人,从而使土著部落衰退而败。<br> 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确切纪年。历史发展到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战国时期,结束了奴隶制而进入封建社会。茶乡随着楚国的强弱衰变与楚越龙虎斗而卷入战争,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至战国末期,因吴楚纷争、楚越争夺,战乱祸延,茶乡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封建社会,面对越楚政治与军事的干扰和压迫,多有逃迁,也有坚守,艰难中传承历史。另外,茶乡古人信道佛,迷信观念重,崇拜火之文明,人死后不是土葬,而是火化,火化后骨灰放入田地里,即可肥田又能防野兽或仇人挖坟。现今茶乡一带把死者生前常用的物什全部烧掉之习俗,可以佐证。所以说,茶乡没有经历奴隶社会夏商周,而是直接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战国时期。</div> <h5><font color="#ed2308"> 茶乡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彭运南先生与园林技师龙剑新先生在文物碑前留影。</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 茶乡文化促进会摄影师美篇老师彭宝新先生拍照“晓塘古城围遗址”。</font></h5> <b>六、 秦汉茶乡</b> <div><br> 茶乡在战国时期有楚国苍梧郡的县级建置,譬如“茶乡令”,为什么到秦朝却没有行政机构?<br> 话说春秋五霸演变成战国七雄秦灭六国一统江山,建立中央集权制,地分九州为九牧,以中原华夏族为正统,把四方部落和少数民族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予以剿灭。其实,九州牧管不了那么宽,却“苛政猛于虎”,因而经常发生动乱,民不聊生,陈涉起义、孟姜女哭长城,可为证。<br> 远古茶陵称茶乡,因人烟稀少又偏远,未曾纳入(苍梧郡)荆州牧,至西汉才有机构管辖,故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始称茶陵”之说,其实战国时期有“茶乡令”,只是无史载而已。战乱、动乱、逃离,使曾经繁华的茶乡变得萧条、人烟稀少、甚至绝迹,但还有人类于艰难中生存下来,传承香火与历史!</div> <h5><font color="#ed2308"> 采风人员与村干部在晓塘村部合影。</font></h5> <b> 后 语</b><div><b><br></b> 茶乡境内湘赣边界,在战国、秦汉、三国、五代时期,经常发生争夺战,社会秩序乱悠悠,人烟稀少,宋元明清较为安宁。元明时期,江西陆续移民到茶乡重新开疆拓土的人不少,他们多为茶乡今人的祖先,茶陵各姓族谱多有记载。<br> 往事越千年,考古新发现。远去了鼓角争鸣,黯淡了刀光剑影,只剩下不朽与传奇……<br><br><h5> <b>2020年9月16 日于秩堂</b></h5></div> <h5><font color="#ed2308">晓塘古城民居</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