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6《交换》课堂录音及教后记

宋词清韵

<p>9月15日作业明星。我把许邱添发现的“关于7×14=?”的研究作业分成了两类,一类是直接用连加方法解决的,我们取名“连加法”;一类是用分拆的方法解决的,我们取名“分拆大法”。</p><p><br></p><p>然后,问题来了:我们已经可以用“连加法”和“分拆大法”解决乘法计算问题了,可不可以把后面的“九九乘法表”扔了?</p> <p>课堂录音</p> <p>课后记:</p><p>今天的教学内容是《交换》,教材就是简单的一页内容。课后的练习就算是这节课不上,孩子们也基本会做。那老师教学的意义何在?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p><p><br></p><p>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应该在什么层面上给学生以提升?首先,我们要明白的一个观念是:孩子会做题目,真的不等于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标。我试图做到的是,让学生去自己发现、去总结。<span style="color: rgb(223, 64, 42);">如果经历了思考的过程,去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这就是促进了小朋友能力的提升。</span></p><p><br></p><p>同时我希望逐步培养小朋友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自己读课本,先自学,再通过交流学习到自己自学所不明白的。另外,通过对课堂的管理以及临时状况的处理,让孩子们习得好的学习习惯和必要的合作技能,形成一个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p><p><br></p><p><br></p><p>这节课第一个讨论点是:</p><p><span style="color: rgb(223, 64, 42);">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用“连加法”和“分拆大法”解决乘法计算问题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3, 64, 42);">算是把乘法学会了吗?可不可以把后面的“九九乘法表”扔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吗?</span></p><p>许诺东、孙亦然、孙畅芯、陆奇楷几个同学有了很好的分享</p><p><br></p> <p>第二个思考点是:总结“各人眼中的12”。</p><p><br></p> <p>范家诺、孙语沛、孙缪涵几个同学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发现。</p> <p>第三个思考点通过先自主学习课本,从P12例1中发现小丁丁和小巧数饮料瓶的方式不同,但结果数一样,观察算式,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再总结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课堂上是朱优芽总结出了这个发现,她当时的欣喜溢于言表,其他明白的同学也都同样地满足,这就是数学发现的乐趣!我发现,小朋友对昨天刚认识的新朋友“因数”和“积”记得很清晰,能比较自然地运用到今天的课堂里。</p> <p>第三个思考点在:<span style="color: rgb(229, 62, 53);">知道了“积不变”的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span></p><p>李桐萱:如果你知道了4个3是几,人家如果问你3个4是几,就不用花时间再算了,可以马上回答他。</p><p>范家诺:知道了积不变的规律,我们算300乘3,就不用去加300个3,只需要交换因数的位置,去计算3个300,就知道是900了。</p><p>(举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例子!)</p> <p>这节课笔记不多,但看得出这两个小朋友都抓住了课堂重点!</p> <p>早上来校,朱嘉辰说他的这个饰品上也有乘法,那些印痕是“2个4”。</p> <p>补充思考题(写在练习册P15空白处)</p>

课堂

思考

发现

小朋友

乘法

分拆

这节

因数

加法

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