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之石楼篇

贝博纳

<p>  一条山区二级公路——省道二四八直接贯通永和县和石楼县,两个县城相距不到四十公里,却出了临汾地界进入吕梁境内了。</p><p> 一部抗战大作《吕梁英雄传》让吕梁这个晋西一隅家喻户晓。吕梁作为红色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1936年为巩固陕甘根据地和发展红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红军东征。如果把吕梁比作红军东征主战场,那么石楼就是红军东征根据地。</p><p> 1936年2月,红军东征首战于石楼,毛泽东曾三次率部转战于此,在石楼的七个村庄战斗和生活过十九天,指挥了关上和蓬门战役,召开了党在山西历史上规格最高的会议——晋西会议,第一次把统一战线作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议程进行了讨论。石楼,是毛泽东踏上山西的第一块土地,同时也是党中央和红军总部运筹帷幄、指挥前线的据点,它对东征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石楼街景</p> <p>  石楼是个古老的县,其县名已有一千五百年历史,因县东有海拔近两千米、形如叠楼的石楼山而得名,今属吕梁市管辖。石楼,偏处一隅,斗城僻壤,自然条件特别差,东部为土石山,中部为残垣沟壑,西部为梁峁沟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现全县总人口十一万多人,过去人均年收入不到两千元,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曾是山西省最穷的县之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今年二月份,经山西省政府审评通过,石楼县脱贫摘帽。</p> <p>⏸东征大街</p> <p>  人们都知道红军长征,但许多人并不一定知道红军东征。</p><p> 八十四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标志着中国革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的重要拐点,可以发现,它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主动实施绝地反击的英明之举。当时,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大地的蚕食鲸吞,面对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大举进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再一次展现出他们开阔的胸怀胸襟、成熟的政治智慧和过人的军事胆识。他们不顾万里长征的疲劳,于1935年12月中旬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三个战略方针: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对日作战;扩大红军。为贯彻这一战略方针,毅然决定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渡过黄河进行东征。</p><p> 红军抗日先锋军下辖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红二十八军、红二十九军、红三十军。彭德怀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总政委,叶剑英总参谋长。抗日先锋军的战略意图是经过山西进行筹粮筹款,在大量消灭阎锡山晋绥军的基础上,实现扩大红军,巩固陕北苏区,进而开赴河北、绥远前线,推动全国救亡运动发展,准备直接对日作战。</p> <p>  1936年1月15日,西北军委(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东征作战命令,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遵照命令,各路东征部队迅速隐蔽地集结到黄河岸边,作渡河准备。</p><p> 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各部进入临战状态。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命令各渡河突击队:“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以坚决、敏捷的速度奇取敌堡,割断电线,控制前进阵地及侧翼掩护阵地,以保证后续部队渡河对援敌作战之有利地位。偷渡被发觉,立即改为强渡。”</p> <p>  20日晚八时,骤起的枪炮声划过晋陕黄河两岸的夜空,红军东征渡河战役打响。红军将士从北起绥德沟口,南至清涧河口一百余里长的黄河沿岸渡河,于拂晓时分突破黄河天险和阎锡山的晋军防线进入吕梁。红军官兵士气高昂,作战勇猛顽强,只用了三五天时间就控制了一千八百平方公里的地区,包围了石楼县城,消灭、击溃晋绥军五个团,缴获枪支八百多支,俘敌一千二百余人。</p><p> 东征红军连续取得了中阳关上、隰县蓬门、孝义兑九峪三个战役的胜利,重挫了阎锡山军队。之后兵分三路,转战三晋大地。由红十五军团组成左路军向北挺进文水、交城,直逼太原近郊的晋祠,而后又转向晋西北,一直打到岢岚、岚县;由红一军团组成右路军南下晋南侯马、新绛;红军总部特务团为中路军,与敌周旋于吕梁山区,毛泽东率总部人员随中路军行动。红军抗日先锋军所到之处,发动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开粮仓,分官盐,扩红筹款,创立苏维埃政权,把一向号称“白地”的晋西北地区闹了个天翻地覆。</p> <p>⏸毛泽东汉白玉雕像</p> <p>  时任红军抗日先锋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面对士气高昂的红军将士,按捺不住胜利的喜悦,在石楼城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红军东征歌》,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歌词写道: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我们铁的红军。猛虎捕羊群,奋勇向前进。只见那白军连滚又带跑,猛打猛冲又猛追,追到石楼城。汉奸卖国贼,出卖我华北,听见我行我素红军,胆颤又心惊,沿河堡垒一扫尽,吓掉汉奸魂。</p><p> 红军攻占石楼县城后,随军工作队在县城内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胡耀邦时任石楼县义牒镇工作队队长。工作队的工作卓有成效,不仅招募了大批新兵,筹集了大笔粮饷,还建立了义牒苏维埃政府。回到瓦窑堡开东征总结会时,毛泽东说,义牒工作队扩红、筹款、赤化任务完成得很好,队长胡耀邦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认识一下。当胡耀邦站起敬礼时,毛泽东风趣地说,还是个小个子嘛!你知道吗?你考了第一。据胡耀邦女儿回忆,这是他父亲第一次与毛泽东当面对话。从此,胡耀邦在毛泽东的心里留下深刻印象。</p> <p>  东征期间,党中央审时度势,以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逼蒋抗日为目的,即时地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晋西会议。这次会议从3月20日开至27日,由于战斗频仍,会议地点不断变换,因而是党史军史上少有的流动性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关于政治、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策略,认真分析研究了同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决定加强东北军、西北军的统战工作,继续与张学良谈判、与杨虎城联系,以争取国民党实力派共同抗日;会议还研究了东征战略,批准了军委“以发展求巩固”的军事指导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壮大红军队伍。</p><p> 4月上旬,蒋介石应阎锡山紧急请求,派二十万大军陆续入晋。国民党中央军与阎锡山的晋军会合,企图将红军压缩在汾河以西、黄河以东的狭窄地带聚歼之,进而过河摧毁陕甘根据地。面对双双军事力量的重大变化,中共中央决定回师陕北。5月初,东征红军经过五个渡口,在五天内全部西渡黄河回到陕北。</p> <p>⏸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p> <p>  从2月20日红军渡过黄河开始东征至5月5日回师陕北,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七十五天,共击溃晋军三十多个团的围追堵截,歼敌一万三千多人,俘虏四千多人,缴获各种枪支四千多支,扩大红军八千余名,筹款五十万元,组织了地方游击队三十余支,从人力、财力上壮大和加强了红军的力量。东征胜利结束后,在陕北延川县太相寺召开的总结大会上,毛泽东用四句话概括了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p><p> 今天,我们回首红军东征的历史,重新审视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坦途、从低潮走向高潮,特别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转折的历程时,红军东征除了上述的军事意义,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p> <p>⏸纪念馆门口唱红歌的石楼市民们,右边的红军小号手似乎在为她们伴奏。</p> <p>  为纪念红军东征这段光辉历史,山西省内建立了三处红军东征纪念馆。除石楼县外,永和县和柳林县也都有类似的纪念馆。其中,石楼红军东征纪念馆是创建最早、也是惟一经中宣部批准修建的一所反映红军东征抗日历程的专题纪念馆。</p><p> 纪念馆位于石楼县城东征大街,依山而建,周围苍松翠柏,景色怡人。整体建筑气势恢弘,造型优美。2016年12月,红军东征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我们离开乾坤湾后,驱车八十公里,擦黑驶进石楼县城。当晚入住在县城边的一家私人旅馆。标间每晚一百元,房间整洁,停车方便,重要的是,马路对面就是小吃餐厅,喜欢吃的家常饭菜一应俱全。石楼小城的吃住令我十分满意。</p><p> 可是,第二天早上,当我们来到红军东征纪念馆时,却吃了闭门羹。因新冠疫情原因,纪念馆闭馆。闭馆是从今年二月份开始的,至于什么时候开馆,告示上没有说。征得保安同意,我们进去在展馆周围拍了几张照片,便怏怏出来了。到石楼的目的就是想参观这样的专题纪念馆,全面了解红军东征的历史,未能进馆浏览,着实让人遗憾。</p> <p>⏸石楼县城</p> <p>  在石楼县还有一个说法让我疑窦重重。听当地人说,毛泽东那首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沁园春·雪》是东征时期在石楼县留村写下的。我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现在石楼县城只有两条主街道,一条街道命名为东征大街,另一条街道命名为沁园春大街。可见这个说法不是民间说法,而是官方认可的。</p><p> 我所了解的情况是:1936年2月上旬,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总部机关到达陕北清涧县的袁家沟村。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眺望陕晋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面对满目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不禁感慨万千。于是,诗兴大发,欣然写下了这首气贯长虹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p><p> 这首词诞生于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最先在重庆的《新民报晚刊》发表后,就让重庆各界为之震惊。近代诗人柳亚子在《沁园春·雪》跋中这样高度评价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p><p> 下一站——柳林县三交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