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钟南山:共和国勋章;</p><p>张伯礼、张定宇、陈 薇:人民英雄。</p><p><br></p> <p>钟南山</p><p>(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p><p>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p><p> </p> <p> 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58年8月,在第一届全运会的比赛测验中,钟南山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4秒6的400米栏全国纪录 。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9月4日,钟南山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 。9月3日,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名单。 </p> <p> 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p> <p> 钟南山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p> <p> 他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p> <p> 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取得中国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5年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p><p> 1980年,《GD微型最高呼气流速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p><p> 1982年,《转基因因子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p><p> 1994年,《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项目获中国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p><p> 2008年,《应用siRNA策略研制预防和治疗SARS疾病特效药动物实验》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p><p> 2008年,《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SARS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及相关研究》 项目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p><p> 2009年,《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项目获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p> <p> 截至2003年7月,钟南山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22][20]钟南山从教数十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临床实践不足的落后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钟南山在开班仪式上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p> <p> 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论文被SCI引用81次,主编了《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Asthma》《现代呼吸病进展》《解读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p> <p> 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p><p> 1990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p><p> 1992年,钟南山获中国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p><p> 1995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p><p> 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p><p> 1997年1月15日,钟南山被中共广州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p><p> 2003年,钟南山再次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p><p> 2003年,钟南山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 。</p><p> 2003年6月19日,钟南山因在抗非战斗的卓越表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项特等功。</p><p> 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p><p> 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p><p> 2004年4月8日,钟南山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p><p> 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p><p> 2010年12月6日,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p><p> 2016年6月1日,钟南山荣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p><p> 2018年11月,钟南山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p><p>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钟南山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p> <p> 2020年2月19日,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名单。</p><p> 2020年3月24日,钟南山团队获得国家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呼吸疾病防控创新团队提名。</p><p> 2020年4月,钟南山获爱丁堡大学首个杰出校友奖。</p><p> 2020年5月25日,入选2020年广东省全国先进工作者推荐名单。</p><p> 2020年5月3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p><p> 2020年,入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名单。</p><p> 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p><p> 2020年8月28日,“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钟南山青年科技创新奖基金”发布仪式在广州举行。</p><p> 2020年9月4日,钟南山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p><p> 2020年9月8日,钟南山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p> <p> 2019年9月25日,钟南山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p><p> 2019年12月18日,钟南山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p><p> 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p><p><br></p> <p> 在非典疫情中,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东非典防治研究,获国际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p> <p> 钟南山是一个真实、普通、甚至是平凡的中国医生。他跟所有有责任感的医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每周坚持查房,一直到现在76岁了,还是如此。他说,这已经是一个习惯了!</p> <p> 钟南山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更令人景仰。他勇敢地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这套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p> <p>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那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骁勇的战士。抗击非典,也就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钟南山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了“非典”战场的不倒红旗。</p> <p>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钟南山一直站在抗疫一线,成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推动者,促成了国家多项政策法规的制定,更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代言人,成为稳定民心的科学家代表。 </p> <p> 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广东抗非斗争一面飘扬的旗帜。那一刻的悲壮,无啻于“向我开炮”的呼叫。他和同事们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p><p> </p> <p> 钟南山在抗非斗争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是智慧而刚毅的;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却是博爱和仁厚的。</p><p> 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p> <p> 在2003年,这位本可以成为运动员的医生,成为了英雄。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钟南山的治疗方法得到了世卫组织的采纳,他开创性地使用了非侵入性通气技术,在舆论上他一直强调疾病的严重性,真正的成为了一名杰出人物。</p> <p> 多年以来,钟南山体现出令人羡慕的健康水平,他经常被人拍到露出健硕肌肉,做举重训练也得心应手,篮球场也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虽然他最后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但几十年来钟南山一直坚持进行身体锻炼,直到现在也是如此。他说‘锻炼对于保持体形起着关键作用。 </p> <p>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p> <p>国画</p> <p>色纸画</p> <p>剪纸</p> <p>国画</p> <p>素描</p> <p>剪纸</p> <p>国画</p> <p>线条画</p> <p>国画</p> <p>国画</p> <p>版画</p> <p>宣传画</p> <p>漫画</p> <p>国画</p> <p>国画</p> <p>素描</p> <p>版画</p> <p>吹塑版画</p> <p> 张伯礼,男,汉族,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河北宁晋县人,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 </p><p> </p> <p> 1982年张伯礼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11日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2020年9月4日,张伯礼获评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p><p>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p><p><br></p> <p> 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p><p>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开展中医舌诊客观化研究,开拓了舌象色度学和舌底诊研究方向。20世纪90年代开展血管性痴呆(VD)系统研究,制定了VD证类分型标准和按平台、波动及下滑三期证治方案;明确了中风病证候和先兆症动态演变规律,建立了综合治疗方案;创立了脑脊液药理学方法,揭示中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机制。自1999年开展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创建了以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途径和关键技术。21世纪初完成了首个中医药对冠心病二级预防大规模循证研究,建立了中医药循证评价系列方法。开拓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领域,促进中药科技内涵和质量提升,推动了中药产业技术升级,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 </p><p><br></p> <p> 张伯礼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以拓展学生创新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倡导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注重临床技能训练。 </p><p><br></p> <p> 张伯礼致力于创建中医药高等教育规范。2008年,他主持制定了《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开展了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和中医学专业的认证工作;主持制定世界中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国际标准——《世界中医学本科(中医师前)教育标准》,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组织各国专家编写了国际通用系列的中医药教材,筹建了“一带一路”中医师资培训基地,制定世界中医专业认证标准。</p><p><br></p> <p> 张伯礼长期在教学一线指导研究生、亲自给传承班当班主任。截至2019年6月,张伯礼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近300名,指导的3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提名奖。 </p><p> 2018年 以标准引领全球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教育标准的创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 。2009年 中医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获奖者)</p><p><br></p> <p> 张伯礼先后将个人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吴阶平医学奖、世界中医贡献奖等奖金二百余万元捐给天津中医药大学设立“勇搏”励志奖助学金,培养立志献身于中医药事业的践行者。张伯礼为勇搏励志班制定“责任、坚韧、克已、奉献”的班训,注重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自我淘汰。 </p><p><br></p> <p> 张伯礼在继承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他潜心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倾注大量心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p><p><br></p> <p> 张伯礼用诲人不倦、勇于开拓的科学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诚大爱、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追求,无愧于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彰显了一位有崇高价值观的中医达人的高远胸怀。 </p><p> 张伯礼热爱祖国,为人坦诚,学风严谨,富于创新,尊重前辈,虚心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热爱中医教育事业,淡泊名利,提携后学,关爱学生。 </p><p> 张伯礼校长是中国科技界的著名学者,为国家的教育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在中医教育、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p><p>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作为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逆行武汉,奋战了80多天。以他为代表的中医药人为抗疫“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医药力量,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也在不见硝烟的战场忠实履行职责。 </p><p> 张伯礼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奠定中医素质教育和国际教育的标准化工作基础,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主持研究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p> <p>素描</p> <p>素描</p> <p>漫画</p> <p>水彩画</p> <p>张定宇</p><p>(人民英雄、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p><p><br></p><p> 张定宇,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武汉 ,河南确山人,1986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 ,博士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学位。</p><p> 现任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党组成员。 </p><p> 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张定宇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8月19日,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p> <p> 1997年11月,张定宇同志曾响应国家号召,随中国医疗队出征,援助阿尔及利亚。</p><p> 2008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张定宇同志就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出现于重灾区什邡市,全力抢救伤员。</p><p> 2011年除夕,张定宇同志作为湖北省第一位“无国界医生”,在巴基斯坦西北的蒂默加拉医院,度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中国年。那天凌晨,他被一阵电话铃声唤醒。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出血,需紧急抢救。张定宇匆匆赶到手术室,做麻醉,稳定病人血液循环。不到30分钟,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紧接着,第二台剖腹产病人转到手术台,张定宇紧急给产妇侧卧位做腰麻。麻醉完成,快速输液,20多分钟,又一个新生命诞生。</p><p><br></p> <p>2017年,张定宇同志随武汉市卫健委赴外地出差,被专家发现腿有异样。</p><p>2018年10月,张定宇被确诊患有渐冻症、双腿日渐萎缩。疫情暴发后,张定宇以“渐冻”之躯冲锋在前,拖着高低不平的脚步追赶时间,带领医院干部职工救治2800余名患者,其中不少为重症、危重症患者。 </p><p>2019年1月,武汉市发生比较严重的流感,感染科病床已满,在做好消杀工作后,结核科等其他科室马上接收流感住院病人。这为疫情中的跨科室作战打了“前站 ”。</p><p><br></p> <p>2019年12月29日,随着首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转入金银潭医院,这里成为全民抗疫之战最早打响的地方。 </p><p>2020年1月23日,湖北省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正式宣布成立由中国科学院****所牵头、张定宇等13位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新型肺炎应急科研攻关研究专家组攻关新型肺炎研究。 </p><p>2020年1月28日报道,张定宇同志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 </p><p>2020年2月16日凌晨3时许,张定宇等专家组织动员遗体捐献,全国第一例新冠肺炎遗体解剖工作在金银潭医院完成,并成功拿到新冠肺炎病理,为开展新冠肺炎病理研究创造了条件。</p><p>2020年4月10日,湖北省委组织部报请省委研究同意,拟提拔重用4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定宇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风暴中心,回顾这三个多月的战“疫”,张定宇反而颇为平静,“金银潭是一家传染病医院,工作经验让我们有很强的职业警惕性。疫情的确是大考,但功夫在平常。”张定宇总结了三个“功夫”:</p><p>一是反复培训,军运会前,金银潭医院针对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进行了多次培训,包括十次的现场演练。全院的医务人员,包括行政、后勤都有培训的标准和流程,甚至转运过程都有严格的规范、明晰的责任,所有参与转运患者的工作人员都要采取严格防护措施。“许多疫情中提出的操作规范,我们平时就一直在做。”</p><p>二是思想动员,张定宇说:“党建工作不是虚的,而是要从精神上到思想上动员起来。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工作中体现出了初心感使命感,所以安排工作时才能这么顺畅,大家才会主动地自觉地冲上去。”</p><p>三是组织动员,张定宇发现,医院里不同科室的床位存在忙闲不均的现象,他几年前开始运用潮汐作业的思路提高医疗资源供给效率。在床位紧张的科室,按照病人的病情复杂程度,症状较轻、较常规的分流至其他科室,同时,接收科室高效地实现病房腾退和消杀,该科医生严格按照标准化治疗方案来治疗。 </p><p>2020年2月18日上午10点左右,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的妻子程琳女士带着同是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同学来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献血点,经过一系列的问询、身体检查等评估,符合捐献血浆的要求,成功捐献了400mL血浆。 </p><p>程琳女士1月19日确诊新冠肺炎在武汉市第四医院。经过10天的治疗,1月29日康复出院,身体状况恢复良好。 </p> <p> 金银潭院长张定宇,一个战斗者,一个指挥者,也是一颗定心丸。我们在第一时间知道了金银潭医院,却在一个月以后才知道他。他知道自己患上了绝症,却要为患者、为社会燃起希望之光;他阻挡不了自己的病情,却用尽全力去把危重患者拉回来。他的双腿已经开始萎缩,但他站立的地方,是最坚实的阵地。</p> <p> 张定宇同志长期从事医疗一线工作,面对此次肺炎疫情,在身患重疾的情况下冲锋在前,身先士卒,团结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夜以继日战斗在抗击疫病最前沿,始终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上,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p> <p>线条画</p> <p>线条画</p> <p>宣传画</p> <p>线条淡彩</p> <p>水彩画</p> <p>水彩画</p> <p>素描</p> <p>素描</p> <p>国画</p> <p>国画</p> <p>宣传画</p> <p>水彩画</p> <p>速写</p> <p>剪纸</p> <p>国画</p> <p>陈薇</p><p>(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p><p> 陈薇,女,1966年2月26日出生于浙江兰溪,中共党员,生物安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专业技术5级,少将军衔。 </p><p> 陈薇198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91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同年4月特招入伍;1998年获得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晋升为研究员;200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2006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长;2011年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2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2015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0年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 </p><p> 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研制出中国军队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p><p><br></p><p>陈薇长期从事生物防御新型疫苗和生物新药研究,主持建成创新体系和转化基地,成功研发中国军队首个病毒防治生物新药、中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和全球首个新基因型埃博拉疫苗。2014-2015年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率队赴非洲疫区完成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是第一个在境外开展临床研究的中国疫苗。</p><p><br></p> <p> 2020年3月,由陈薇领衔的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开始人体注射试验。</p> <p> 陈薇历经狙击非典、汶川救灾、奥运安保、援非抗埃等重大任务砺炼,带出一支学科交叉、拼搏奉献的生物防御队伍,2018年获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 </p><p> </p> <p> 截至2019年5月,陈薇在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53.2。 </p><p> 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陈薇以通讯作者在Lancet、Lancet Global Health、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文章。 </p><p><br></p> <p> 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陈薇作为全军某重大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获得500多万元的资助。 </p><p> 2006年,陈薇领导的“重组埃博拉疫苗项目”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随后又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科技改革与发展专项的持续支持。 </p><p><br></p> <p> 2006年,陈薇凭借一项反恐生化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p><p> 2016年,陈薇领导的“抗病毒Ⅰ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p><p><br></p> <p> 截至2007年4月,陈薇共招收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12名、硕士生25名,联合培养博士生6名、硕士生2名。 自2002年至2015年7月,陈薇共招收博士、硕士生研究生70余名。 </p><p><br></p> <p> 2016年11月15日,陈薇在北京师范大学作了题为“生物安全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讲座。 </p><p> 2018年12月20日,陈薇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高分子科学导论”课上为本科新生作了题为“饮其流者怀其源”的报告,她以自身工作经历为主线,与同学们分享生物安全、病毒防御、疫苗研制的国际前沿和实践进展。</p><p><br></p> <p> 陈薇研究团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 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 </p><p> 陈薇在生物安全、生物防御、生物反恐等方面业绩显著,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应急任务。 </p><p> </p> <p>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闻令即动,紧急奔赴武汉执行科研攻关和防控指导任务,在基础研究、疫苗、防护药物研发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 </p> <p>剪纸</p> <p>剪纸</p> <p>工笔画</p>